?

語文課堂觀察的三個視角

2015-04-20 02:18張祖國
語文教學與研究 2015年25期
關鍵詞:意韻安塞腰鼓

張祖國 甄 艷

聽課評課,是學校日常教學研究的主要形式,大凡剛走上講臺的教師,總是要大量地被聽課,還要大量聽別人的課,在聽與被聽中反思自己的教學得失,慢慢悟出些教學之道。

如果只是聽課,那么對課堂的認識是膚淺的甚至是片面的。因為聽只關注了課堂上師生的聲音;學生的學習活動、思維活動,師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探究過程,教師的教學機智和課堂掌控,都需要細心的觀察體會和思考。在《論語·為政》 中,孔子談到如何觀察一個人時,提出要“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耙暺渌浴?,就是看他行事的動機和目的;“觀其所由”,看他的來由和整個行動的經過;“察其所安”,還要看他平時的生活態度和做事的依據;這樣,“人焉廋哉”?這個人就沒有什么可隱藏的了。課堂觀察也要“視其所以”,看他課程(教學)目的設定是否切實可行;“觀其所由”,看他教學活動安排是否科學合理;“察其所安”,看教師的教學依據是否符合課程理念和文本特點,這樣就能比較全面了解一個教師的課堂行為了。

我們提出要課堂觀察而不是簡單地聽課,一方面要求聽課者運用多種感覺器官以及必要的觀察記錄工具,充分收集梳理課堂信息(觀);另一方面要運用理性思維和科學方法對課堂教學進行分析、評價、總結、反思(察),“讀懂看起來單純的事件背后所隱藏的復雜性”(〔日〕 佐藤學)。

作為語文課,我們建議從以下三個視角進行課堂觀察。

一.觀其所以:課堂教學目標的確定是否切實可行?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都要求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課程目標。著名課程教學專家王榮生教授提出一堂好課的理想標準是“語文課程目標的有效達成”??梢姶_立符合課程標準要求,體現教材特點,切合學生實際的課程目標,既是課堂教學的起點,也是課堂觀察的重要切入點。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安塞腰鼓》 一文,很多老師感到難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本文課程教學目標的確定比較困難。 《安塞腰鼓》是一篇藝術散文,被劉錫慶稱為“風情—神韻散文”,“簡直就是一首意韻優美的散文詩”。它的魅力在于作者用奇崛生動的語言,謳歌黃土高原上“一群茂騰騰的后生”,表現他們用激蕩的生命擂擊安塞腰鼓所表現出的生命奔騰的力量和陽剛之美。課程(教學)目標的確立,首先要考慮的是課程標準在該學段(7-9年級)對文學作品閱讀的要求:“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p>

教材特點是我們確立課程教學目標要考慮的又一重要因素。本文的美主要表現在語言之美、意韻之美和生命之美三個方面,特別是在語言運用上,本文大量運用短句來營造激越的氣氛,使文章意韻之美和生命之美撲面而來,應接不暇。用王榮生教授的話講,“《安塞腰鼓》 的所有一切,都在前臺,都在它的言語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都用它的言詞表達了出來,呈現在讀者面前”。因此,通過反復誦讀,體會文章句式特點和語言之美,應是本文重要的課程教學目標。

學生的學情也是我們確立本文課程教學目標的重要因素。像本文這樣用語言直觀沖擊讀者視覺的藝術散文,學生會產生閱讀陌生感和疏離感,閱讀理解的困難是比較大的,甚至會不自覺地進入拒絕性閱讀狀態。如何做好閱讀鋪墊,引導學生找到閱讀感覺,披文入情,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意韻,是確立本文課程(教學)目標的重要考量。

二.觀其所由:教學活動安排是否科學合理?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提出,學生閱讀欣賞文學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因此,教學活動的安排,也應體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閱讀由陌生到熟悉,由拒絕到接受進而喜愛,并通過對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品讀,達成對作品意韻的理解。

學生閱讀《安塞腰鼓》 的困難首先來自文化陌生感,對安塞腰鼓的藝術美和它所張揚的西北高原人民的生命活力和精神世界缺乏了解。所以課前的資料助讀和視屏欣賞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降低閱讀理解難度。

語言陌生是學生閱讀本文的又一大障礙。教學活動的高明應體現在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對文章語言品讀找到感覺,并逐步讓這種感覺精細化(語言品析欣賞),從而把閱讀帶向深入。

要有清晰的閱讀流程設計。本文閱讀理解的流程應該是“資料安塞腰鼓——視屏安塞腰鼓——語言安塞腰鼓——安塞腰鼓背后的生命張力”。在閱讀過程中,教師的引導、點撥顯得特別重要。閱讀之初要放過一些困難詞句“絆腳石”,不要糾纏局部,要重視整體感知和對語言的敏銳直覺,先找到自己的閱讀感覺,并逐步強化這種感覺,把對詞語(句式)的理解引向精細化,進而理解文章的意韻和文字背后的生命精彩。

三.察其所安:教師教學的依據是否符合課程理念和文本特點?

學生學習活動是否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課程理念?如果課堂采用慣常的“講—聽”式教學,由于學生對文本內容和語言形式的陌生,一定會進入昏昏欲睡的狀態。如何讓學生對文本發生興趣?如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讓學生對語言產生感覺?這都需要調動學生閱讀積極性,在自主閱讀中獲得個性化閱讀感受,在合作學習中互相碰撞獲得新的感悟和思考,在探究學習中把對語言的感覺精細化,進而對作品的感人的情境和形象獲得自己獨特的體驗。

教師是學生閱讀活動的參與者,平等對話者和閱讀促進者。本文學生的初始閱讀是困難的,如何把學生的閱讀引向預設的課程(教學)目標?教師首先要參與到學生閱讀活動中去,了解他們的閱讀障礙,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進而把粗讀引向精讀。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交流閱讀感受和體會,在學生閱讀困難處、難以深入時及時進行點撥引導,促進學生對文本理解走向深入。如鄭桂華老師在教學本文時,在學生交流完自己的初步閱讀感受后提問:“有沒有發現有些句子傳遞這種感覺更強烈些?”這就把學生的閱讀引向了對句子(語言)的關注和品味;學生充分交流后,鄭老師又追問:“想一想,為什么是這些句子,他們在句式上有哪些變化”?又把討論(對話)引向深入,對作品語言進行精細化品讀,通過層層設問引導,把學生的閱讀活動一步步引向了深入。

文本特點是教學活動安排的重要依據。 《安塞腰鼓》是一篇語言運用極富特色的藝術散文,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感受本文的語言特色,品味本文句式特點和章法特色,學習本文的語言運用之妙,應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旋律。脫離本文語言品讀欣賞的其他花哨教學活動,都是舍本逐末的歧路。只有在學生充分感受到文本的語言之美,語言之妙后,文章的意韻和主旨探究才有“根”。學生的閱讀探究活動應依據“語言之美→意韻之美→生命之美”層層推進。脫離語言品析的主旨探討,即使講得天花亂墜,學生也會如墮霧里煙云。

語文課堂觀察的角度和方式多種多樣,“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不失為語文課堂觀察的一種有效形式。

參考書目: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

2《.論語·為政》。

3.王榮生 《聽王榮生教授評課》。

4.劉錫慶 《我讀劉成章》。

5〔.日〕佐藤學 《靜悄悄的革命》。

猜你喜歡
意韻安塞腰鼓
唐代的腰鼓這樣演奏
安塞區開展“我們的中國夢”義寫春聯活動
腰鼓運動發展戰略研究
安塞腰鼓:生命的鼓舞
意韻豐滿
文化·延安
安塞剪紙
韶光荏苒 意韻流長——紀念張韶教授誕辰90周年學術活動在京舉行
啊,腰鼓山
品意韻之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