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藝術檔案的認識與收錄方法

2015-04-20 21:12封帆
檔案管理 2015年3期
關鍵詞:數據庫建設學術研究解構

封帆

摘 要:當代藝術的當下性、復合性和流動性等特征要求當代藝術檔案收錄與建設應采取相應的策略與方法。電子數據庫開放、動態的結構一方面與當代藝術的形態一致,另一方面也可以規避檔案收錄者對現有文獻主觀性處置所產生的話語霸權,成為收錄當代藝術檔案的主要手段。本文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當代藝術研究所“當代藝術數據庫”的建設和應用為例,說明當代藝術的檔案建設應以平均、客觀、民主為原則,力求做到解構原有固化的知識結構,令藝術檔案成為促進當代藝術研究的得力工具。

關鍵詞:當代藝術;數據庫建設;解構;學術研究

自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觀念藝術興起,藝術的觀念形態和社會形態都發生了變化。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藝術在傳統意義上的底線(視覺性)受到了挑戰,藝術的母題以及藝術品的價值評判標準也發生了變化——“當代藝術”的概念至此被明確下來。與此同時,在中國自身的語言環境、知識環境中建立中國當代藝術的自身邏輯是藝術檔案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當代藝術檔案的建設也面臨著更多的新問題。從這一點來看,當代藝術檔案不僅僅是一種對信息的簡單操作、使用,其自身已經成為一種思想方法:通過解構檔案,可以打破原有的知識結構與固化的認知,從而獲取更多彈性化的可能。

如何理解“當代”語境下的檔案? 在我們看來,當下檔案的實質就是信息單元的儲存與調用。從米歇爾·??拢∕ichel Foucault)開始,學界已經逐漸意識到知識霸權對人的禁錮與壓抑,??略谄洹爸R——權利——身體”體系中指出知識與權力的共生連帶關系:“權力與符號學為工具,把精神當作可以銘寫的物體表面,通過控制思想來征服肉體,把表象分析確定為肉體政治學的一個原則?!盵1]所以今天我們所采取的檔案方法,應該打散已經固化的知識體系,將原有結構進行拆分與解構,并且重新建立一個開放、可變動的彈性系統?;谏鲜銮闆r,虛擬的電子數據庫往往成為現代檔案的載體。數據庫本身即是學術研究與科技的結合,以嚴謹專門的分類學為基礎,同時借助科技手段來實現所有信息的整合并且不斷對其進行結構的調整,逐步搭建多重擴展型的開放、可變網絡結構。

現在檔案收錄、整理所依賴的工具同樣是數據庫。數據庫建設中,首先應將信息分類并規范術語。在傳統檔案意義的理解中,物理的位置概念是信息單元存放和查找的關鍵,但伴隨著當今數字掃描、數據傳輸甚至3D掃描、3D打印等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單元的物理存儲位置不再直接制約檔案的實際使用,而其虛擬儲存空間位置則成為重要的定位方式。數據庫建成后,原始材料在錄入數據庫時,原有信息的結構會根據數據庫的設計被打散、再錄入,這一過程應當有嚴格規則,避免主觀判斷的情況產生。這樣檔案最終整理好的結果,將可以運用到學術研究的很多方面。應當注意的是,我們不應在原始材料的歸檔的過程中灌輸過多的主觀價值判斷和選擇,否則就會產生以“知識——權力——暴力”為模式的知識霸權。在傳統的認識里,用已知的知識對未知進行一種規范就會產生暴力。在藝術檔案的建設過程中,面對大量的藝術對象和藝術活動,研究者又需要不得不將其分類管理。在這個分類的過程中,我們主張盡力淡化暴力規范的部分,將“分類”變為一種“描述”。信息單元是構建、同時也是解構藝術檔案的基本元素。信息單元分類的目的是搭建一個網狀的脈絡結構:每個單元都不僅僅具有單一分類和唯一屬性,而是具有各種各樣的內部深層結構,在現有的檔案結構中通過對虛擬結構的設置,使其對象產生一個相對的定位。于是,傳統的知識暴力在當代的方法中破除。因為數據庫是一個開放的系統,當我們的知識不斷擴充和更新時,數據庫原有的結構也會同時很便捷地得到修正。這更要求當代藝術檔案應該是一個客觀平等的記錄基礎,為學術研究提供廣闊資源和信息組合。

當代藝術的數據庫原始信息的處理會涉及作品實物、照片、出版物、文獻及相關的多種數據類型。對于每一件作品,都要完成一個數據庫的記錄流程:確認信息單元,同時完成物理保藏和其在虛擬空間中的定位。文獻與藝術品一樣要進行數據庫的整理,包括多種語言素材的記錄,同時通過主題詞和關鍵詞與文獻材料和原始材料進行對應,更好地形成互相關聯的數據系統。下面,本文將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當代藝術數據庫” (Contemporary Art Data Base, Academy of Arts & Design, THU.)的建設為例,具體介紹當代藝術檔案的收錄方法與編輯原則: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當代藝術數據庫”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當代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 Academy of Arts & Design, THU.)負責建設,它關注正在發展著的藝術界,注重對動態的記錄,是一個共時性的檔案。[2]不同于相對有限性增長的歷史檔案材料的錄入,動態記錄理論上會遇到新材料無限增長的態勢,這警示我們注重對當代海量信息的處理,這特別需要嚴格和系統化工作方法的約束。我所目前的各個收錄環節都有規范化的流程,如郵件征集的規范、現場采訪的規范、面對面交流的規范、調研工作的規范等。隨著社會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數據收集的渠道越來越復雜,資料越來越多,更要求數據進入檔案時避免過多的人為判斷,以減少錯誤、提高效率?!扒迦A大學美術學院當代藝術數據庫”的收錄、編輯工作有下面三個主要步驟:

1 原始素材(Primary Materials)的收集

1.1 素材記錄及核對。這里所說的原始素材不是出版物,而是一些沒有被出版的言論、圖片、手稿等。我們做檔案的一個目標可被稱為“做事實檔案”,即做一個“起居注”:盡力捕捉當今發生的事件,將其作為第一手的原始材料留存下來。清華美院當代藝術研究所有一組專職工作人員,每天有分工地進行記錄正在發生的事件,最后在一年結束時分別與事件相關的人員核對。一般情況下,雖然有一些藝術家或當事人非常積極,不僅核對,還會主動補充,但許多中國藝術家不太重視核對工作,當遇到馬馬虎虎或不核對的當事人,我所會公示一份“關于核對的信息我方已傳達至當事人,如當事人不予核對我方將照我方記錄編撰”的聲明。最終將一年內收錄的材料編成一份相當于“日志”的原始素材。

1.2 文獻(Document)遴選?!叭罩尽本幊梢院?,我所還有另外一個層次的收集工作:第一,設置田野拍攝小組,把每個在北京我所能參與的活動、展覽、會議拍攝下來,集在一起;第二,編輯小組還把每天發表的文章集在一起,將正式發表、非正式發表的都整合在一起。每年有一萬種左右的“文獻”被這樣收在一起,經過專職人員的篩選,選出大概10%(1000篇左右),交與一個閱讀小組閱讀,將這些文獻變成一些綜述(問題綜述,如抽象藝術在當年中有什么討論,學院教學領域有什么新的動態等)。同時也有會統計“引用”的數量,有一些文章只在網絡或其他媒體中被轉載或“引用”,也會被總結成數據作為“日志”的附錄一并收錄。

1.3 成就(Achievement)、大事件(Event)總結。對單個藝術家或批評家的成就、大事件單獨記錄,成為這些人藝術活動的一個跟蹤。這個跟蹤會照顧到正在發生,但現在看來可能不太重要的事。具體會選擇記錄2000個個體的情況,最終會有100~150人被收錄。

2 原始資料的審訂

2.1 編輯部根據規范標準初選原始材料。歷史編寫的主觀性和客觀性的對立是歷史學的主要悖論之一。對歷史只能再現而不可能完全還原,再現的選擇性便意味著主觀侵入的開始,同時主觀又必須有客觀材料作為選擇的依據。主客觀相互作用,相互證明另一方的合法性。因此檔案應該盡可能地提供可供歷史研究發掘的新材料,讓別人以及后代為開展他們自己的主觀解讀獲得更為寬廣的可能性。[3]為此,對于素材的最終審訂,數據庫編輯部制定了相應的編輯規則,此標準是計算性的,力求客觀,排除編輯方主觀因素的干擾。比如,此規則首要原則之一便是主編無最終審訂權——主編的職責是保證當代藝術數據庫編輯部執行既定的工作流程;又如,在“成就”一項內容中,假設一個藝術家的成就以當年舉辦的個人展覽為基本標準,編輯部會嚴格根據此標準選擇初步的名單。

2.2 編委會對原始材料有限增補。初選材料在編輯部遴選完畢后會呈送給“當代藝術數據庫”編委會。編委會由當代藝術研究所之外的專家遵循以下原則組成:首先,成員組成是動態的,且應來自藝術界的各個領域,如高校、研究機構、獨立研究個體、藝術市場、私人基金會等;其次,編委會成員的研究領域力求不過分同質化,排斥學術主張、思維方式過于相近的結構組成,甚至有些委員對編委會態度不甚友好,但只要有獨立的立場,也會得到邀請;最后,在此原則下組成的編委會不可以刪減編輯部提交的初選材料,只可以提出增補意見。這樣,初選材料被有限地增加(增加量在10%左右)。

2.3 學術委員會對原始材料做最終審訂。經前兩步得到的資料將提交給第三個委員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當代藝術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學術委員會與編委會的組成原則相同,但成員相對固定,以形成資料庫的編輯性格和學術取向。經學術委員會審訂的文獻仍然只增加不刪減。在這三個委員會中,主席均由資料庫的主編擔任,但主席在每一階段都沒有刪改的權力。主席的唯一權力便是監督整個遴選、審訂過程正常合規進行。所以當代藝術資料庫的主編并沒有對資料庫收錄內容的選擇權。以上制度的制定旨在民主化編輯過程中的編審權力,取消最終決定權。這也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當代藝術數據庫”文獻資料錄入機制重要地位的保證。

3 錄入及索引方式。

經最終審訂的文獻材料進入資料庫,首先要進行編號。面對現今藝術家的個人資料激增,整個藝術界也呈現信息爆炸的局面,傳統的按照人物、時間、畫種來規定實物編號,用相對固定的號段分配來為同類型檔案編號的方式在今天共時性檔案的操作中完全不可行。針對資料理論上無限增長的發展態勢,我們根據共時性檔案的特性,以流水號的方式為文獻編號。無論是哪種藝術家的哪種介質(畫冊、請柬、原作、電子資料等),只按錄入人員接收的次序給出唯一編碼,同時不在入庫過程中進行人為分類,而是在電子數據庫中按照已經規定好的結構填寫相應信息。以此來實現工作人員的操作的標準化,避免個人判斷出現錯誤導致材料放置有誤,無法被檢索。同時流水號的編號方式也為數據庫提供了一個開放式的結構。

目前我所正在建設的在線數據庫正在尋求與多個合作機構之間形成異地同構的網絡合作。在數據庫相對全面的分類系統下,書刊、作品、人物、事件等內容都保存在一個完整的數據庫網絡結構中,信息單元之間都有邏輯關聯。當我們記錄一個藝術家,同時也將記錄他所有的作品信息,一件作品信息可以關聯至它曾經參與過的展覽、獲得的獎項、刊印的畫冊等軌跡,而刊印的作品的畫冊屬于哪個展覽,展覽中還有另外哪些藝術家及作品出現,策展人情況如何等信息單元完全可以在數據庫中以樹狀結構發散。這些信息單元在此構建了對檔案的整體理解,它們如同具有明確身份和編號記錄的基本構件,我們可以根據需要對它們進行整合,既可以搭建一個我們獲取信息時的原始場景,也可以搭建一個與之完全不同的信息結構。

如上文提到的,以這種“建構——解構”為工作方法建立的檔案資料,作為一種研究工具可以運用到學術研究的很多方面。我們對于藝術檔案的一貫主張是:檔案的編輯、建設本身不等同于學術研究,檔案應為學術研究所用。所以不在原始資料的歸檔過程中做過多日后會干擾學術研究的主觀判斷。藝術檔案應該是一個客觀平等的記錄,這樣才能為學術研究提供廣闊的資源和可變的多樣信息組合。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當代藝術研究所的另一項重要工作,是對重要藝術家進行個案研究。我們根據自己的判斷選擇了一批具有史學研究價值的藝術家,根據他們的藝術作品和工作方式的不同性質進行文獻材料的采取、甄別、編輯、研究和出版。每個選中的藝術家都對應著某一具體藝術問題。中國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當代藝術史由于其復雜性及持續性決定了只有具備思想邏輯和對潮流有所詰問的藝術家才值得我們研究,這些藝術家的藝術觀、個人工作狀態的個案性的存在,給我們提供了觀察這一段歷史的維度。[4]通過這些藝術家的文獻、檔案研究展現問題,是我們的基本工作邏輯。我所的個案研究系列的首個成果便是“尚揚:日志與手跡”展。該展作為一種研究性的藝術展覽實踐,是我所借助檔案完成的學術研究之一。當代藝術不僅離我們太近而缺乏歷史判斷必要的距離感,而且對于它的史料運用缺少時間的甄別和篩選。[5]下面將以此案例說明藝術檔案對當代藝術的藝術史書寫、學術研究工作的價值和作用。

基于我所資料庫中對于尚揚先生的手稿、書信、教學筆記等文獻的研究,我們發現了很多新的研究線索和策展思路。通過整理尚揚先生上世紀70年代在陜北時的寫生手稿、訪談文獻,上世紀90年代初在廣州的生活照片、教學、展覽活動的手稿甚至入院的病歷,以及新世紀在北京所經歷“非典”時期的通信、簡報等原始材料,我們對尚揚當時作品創作的歷史背景有了非常直觀的認識。在展覽的策展思路和個案研究文集的編撰過程中,這批原始檔案資料給予我們很多啟發,幫助我們揭示了人與自然關系、環境保護、過度商業化社會、消費主義及當代社會人與疾病的關系等議題逐步成為藝術家藝術創作主題的過程,進一步挖掘了藝術家作品的價值,同時梳理了作品之間的隱性聯系和發展脈絡,使其最終成為研究展的策展線索。如果不是資料庫在建立時收錄的這些看似與創作無關的原始材料,研究者很難在后面的研究中發掘到新線索。這就是開放的檔案為研究、策展實踐提供的不斷開拓的可能。

通過上述當代藝術資料庫的實踐案例可以說明,檔案為學術研究提供了非常多的可能性,只要檔案自身的邏輯機構完善,不同學者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學術訴求和研究方法使用到這些材料,并進行個人化的研究和闡釋。今天我們看待檔案的態度、看待信息的態度等問題已經不僅僅簡單停留在如何操作、如何使用等應用層面上了,檔案更為重要的意義在于它本身已經成為一種思想的方法,這種方法幫助我們打破原有的知識結構知識系統的禁錮,而建立更開放、彈性化的認知空間,也因此獲得精神的解放與自由。

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信息化社會,此時、此刻、此地的每一個事件都可能被寫入歷史,當“當代藝術”真正成為過去時,藝術檔案無疑是“當代藝術史”書寫的重要歷史線索。從建構到解構,藝術檔案為未來世界的藝術創造提供了無限的可能。由此看來,當代藝術檔案的建設與當代藝術流動而多元的精神指向是一致的?!爱敶毙枰徽?、記錄,這不僅基于一種學術傳統,也是當下藝術的實踐者、研究者對過去的銘記、對現在的責任,更是對未來的昭示。

參考文獻:

[1][法]米歇爾·??翸ichel Foucault. 規訓與懲罰[M].劉北成、楊遠嬰譯.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第三版.

[2]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當代藝術研究所編.尚揚[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2.

[3]費大為.85新潮檔案 1[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黃專,王景.張培力藝術工作手冊/中國當代藝術家展覽學術叢書[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8.

[5]巫鴻.走自己的路——巫鴻論中國當代藝術家[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 來稿日期:2015-02-10)

猜你喜歡
數據庫建設學術研究解構
還原
解構“劇本殺”
學術研究
學術研究
學術研究
于強 保持真實,從生活中解構設計之美
學術研究
彭濤形而上的現世解構
淺談大數據信息化及數據庫建設
高校圖書館專題數據庫結構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