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炳靈寺石窟古絲路上的萬佛之洲

2015-05-03 01:43文·圖/晉
中國西部 2015年23期
關鍵詞:快艇長廊石窟

文·圖/晉 華

炳靈寺石窟古絲路上的萬佛之洲

文·圖/晉 華

依山開鑿的巨大坐佛

西北高原上的“湖光山色”

在溫暖的晨光中,班車載著我趕往了劉家峽水庫。出了蘭州城,車窗外的山色漸漸翠綠了起來,赤色水流繞著青山,頗有點“隴上江南”的味道。經過兩個多小時的顛簸后,班車終于停在了劉家峽水庫下。這里離炳靈寺還有五十幾里的水路,因而還需上到壩頂換乘快艇。劉家峽水庫是黃河上游的第七個梯級電站,位于臨夏永靖縣城西南1公里處,距蘭州城75公里。滔滔的黃河水奔騰至此轉了一個九十度的急彎,然后穿過峽谷繼續向東流去。上到壩頂,沒有期待中的“高峽平湖”,一座伸出于水面的小山像進門的玄關一樣擋住了我遠眺的視線。接下來,我們該乘坐快艇繞過“玄關”了。

上了船,陰沉了一上午的天空終于飄起了小雨,快艇疾馳在劉家峽水庫上。在穿過一條狹長的水道又繞過第二道“玄關”后,眼前豁然開朗了起來,水面由原來的一百多米寬一下子擴展到了幾公里。在這片干旱少雨的西北高原上,突然出現這樣一個水域面積達130多平方公里的水庫,確實令人驚奇不已。到了開闊的湖面,快艇加快了速度,幾乎是貼著水面在飛行。清風夾著濺起的湖水迎面而來,沙洲、綠柳一一從眼前掠過。湖光與山色相間,一幅山水長卷正在依次展開。

乘坐著快艇在湖面上飛馳了一個半小時后,遠處的水平面上出現了一條明顯的分界線,一邊是藍綠色的清水,另一邊則是渾濁的黃水,黃水翻滾而來卻一步也不逾越界線??焱я傔^分界線,繼續前行,幾分鐘后右轉進入一條峽谷,這里就是水庫上游的黃河了。進入峽谷,水面驟窄,畫風也開始變得魔幻起來了。清澈的湖水變成渾濁的黃河水,兩岸原本和緩的山勢也變得陡峭起來,一座座赤色的奇峰拔地而起,有如寶劍直插云霄。這些巖體多為紅砂巖,在風蝕水侵下巖體上密密麻麻布滿了大小不一的孔洞,低矮的植被像苔蘚一樣披于陡峭的崖壁上。兩千多年前,這片赤色的水岸邊曾是古羌人的聚居地,而炳靈寺最早的名字“唐述窟”也來源于羌語“鬼窟”一詞。當他們從深邃的谷底走過,仰望這些山崖,聽到呼嘯的風聲時,心中肯定充滿了敬畏。

寺門外的石刻

誤入“諸佛的國度”

快艇在峽谷里行駛不久便迎來一個倒“U”字型的急彎,此行的目的地炳靈寺就在這倒“U”字的左上角。經過五十多里的水路,我終于來到了水庫西岸的炳靈寺了。關于炳靈寺石窟,早在北魏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中就有生動具體的記載:“河北有層山,山甚靈秀,山峰之上,立石數百丈……其下層巖峭舉,壁岸無階,懸巖之中多石室焉……巖堂之內,每時見神人往還矣,蓋鴻衣羽裳之士,練精餌食之夫耳,俗人不悟其仙者,乃謂之鬼神,彼羌目鬼曰唐述,復因名為之唐述山,指其堂密之居,謂之唐述窟……”炳靈寺原名“唐述窟”,唐代時改稱“靈巖寺”,宋代以后則改稱“炳靈寺”,并一直沿用至今?!氨`”一詞系藏語“仙巴本朗”的簡音“本朗”的音譯,意思是 “十萬彌勒佛洲”“彌勒佛居住的地方”,翻譯成漢語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千佛山”“萬佛洞”了。從“唐述窟”到“靈巖寺”,再到“炳靈寺”,名稱演變的過程其實也透露了在漫長的歷史中不同地方勢力在此的統轄。以今天的眼光看,炳靈寺所處的地方看似有些逼仄,但在千百年前,這里也曾駝鈴聲聲、人來人往。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這里是絲綢之路隴西段的交通要道,更是商旅們取道青海到達流沙,中亞、西域通往西亞的必經之地,因而素有絲綢之路右南線“臨津古渡”之稱。西秦曾在此建都,并花費三年的時間在附近的黃河上架橋,號稱“橋高五十丈”,今天炳靈寺石窟入口處“天下第一橋”的石碑指的就是這座黃河橋。晉代名僧法顯從這里橫渡黃河遠赴印度取經,并留下題記……直到公元11世紀,西夏與宋交戰,西夏下令毀橋,絲綢之路改道,顯赫一時的炳靈寺從此冷落了下來。了解了這些歷史后,我對于即將撩開面紗的炳靈寺石窟似乎又多了一分期待。

①游艇飛快地在開闊的水面行駛

下了船,環顧四周,發現炳靈寺被一片高峻的山巒環繞其中,環抱炳靈寺的這片奇峰名曰“小積石山”,炳靈寺石窟就開鑿在小積石山的大寺溝西壁上。小積石山的山勢比起峽口的更加峻峭,一座座矗立于黃河邊的絕壁奇峰如雨后春筍般參差交錯在一起,仿佛神兵天將守護著炳靈寺。大寺的溝口兩座相擁而立的奇峰最引人注目,山高數百丈,沒有絲毫的過渡,以接近90度的直角從地面直接隆起。山峰頂部由于風化,遠看像是兩位穿著及地長裙的少女。這就是著名的 “姐妹峰”了,其名字的背后應該有個美麗的傳說吧。

繞過姐妹峰,進入大寺溝,炳靈寺石窟的長廊就此正式展現在我的眼前。我認為,炳靈寺應該是國內景致最為奇秀的石窟寺了。穿行在谷底,抬頭仰望,只見峽谷深邃狹長,峽谷兩側奇峰對峙,崖如刀劈。在這些猶如斧劈刀削般的絕壁懸崖上,一座座佛教石窟密布其間,大小不一,層層疊疊,宛如一個巨大的蜂窩。石窟所處的崖面長約200米,高60米,崖體屬白堊紀紅砂巖,巖質顆粒較小,膠結性能好,適合雕刻。因此,炳靈寺石窟大部分窟龕內的造像為石刻,只有少部分是泥塑或者石胎泥塑。

炳靈寺石窟的歷史十分悠久,據考證,開鑿始于十六國時期西秦王朝建弘元年(公元420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元、明、清各朝代的修擴建,現存窟龕216個,造像800余尊,壁畫1000多平方米。時間跨度如此之長,因此也影響了炳靈寺石窟佛像藝術的風格,從西秦的剽悍雄健到北魏的秀骨清像,從北周的珠圓玉潤再到隋唐的豐滿夸張,不同年代的造像風格在炳靈寺都可以領略到。值得一提的是,炳靈寺還是僅次于莫高窟的漢藏兩種風格并存的石窟寺。

②精美的石窟

崖壁上的千年笑容

或許不是節假日,正午時分的大寺溝只有十幾名游客。幽靜的峽谷內,只聽得到風聲與鳥叫。沿著觀光步道前行,一窟一龕端詳過去,我發現相較于云岡、龍門石窟的大氣磅礴,炳靈寺的窟龕形制較小,但造像刻畫細膩傳神,富有民族特色。在這些窟龕中,比較重要的窟龕有第3窟、第4窟、第6窟、第8窟、第31龕、第64龕、第70窟、第169窟、第171龕等,這些佛龕石窟是炳靈寺石窟藝術的經典之作,堪稱無價之寶。

第3窟佛龕始建于唐代,明代重繪。該窟為一座方形平頂窟,高3.5米,深3.1米??邇日需徱蛔钠马敺剿?,塔為單層,方形盝頂。塔座四沿遺留有孔眼,座上曾有勾欄。塔身為仿木構建筑,四面各分三間,正面中間開一門,塔室中空,原來可能曾有造像。盝頂中心為疊澀須彌座的剎座和山花蕉葉及覆缽,塔頂正中有印度佛塔中常見的覆缽形。這座佛塔除了具有初唐、盛唐的風格外,還把印度塔的某些特點巧妙地融合進來,這在國內其他石窟中也是獨一無二的。第64龕佛窟開鑿于唐儀鳳三年(公元678年),龕內有石雕:一佛二菩薩二天王。佛像肉髻半圓,菩薩高髻如堆云,面相豐滿,兩眼細長,雙眉彎如新月,高鼻方唇,氣派雍容華貴。整組造像雕鑿簡潔生動,形神兼備,是炳靈寺最具代表性的唐代佛龕。龕上方還刻有唐儀鳳三年刑部侍郎張楚金的陰刻碑文,記述了當年唐蕃之間的戰事及炳靈寺的佛教盛況,是反映當時唐蕃關系的重要史料。第171龕佛窟是唐代彌勒佛大像龕,是炳靈寺石窟的代表之作。該佛像依山開鑿雕刻,主供坐佛高達27米,上半身為依山石雕,下半身為泥塑,佛頂原有七層閣樓建筑,后毀于戰火。大佛頭飾螺髻,面輪方圓,鼻直眉彎,嘴角微微上翹,法相莊嚴。上身著袒右肩式袈裟,袈裟質地厚重。造像身軀挺拔,體魄偉岸,彰顯了唐代雄放的氣韻。在第171龕的左上方還有一個天然的洞穴,這就是著名的第169窟。這個佛窟正是《水經注》中所記載的“唐述窟”。該佛窟距地面40余米,高約15米,寬27米,深19米,遠遠望去,宛如一個深邃的巨口,向著遠方發出無聲的吶喊??上飞匣ㄙM了太多的時間,已來不及登臨參觀。據說第169窟內有許多珍貴的西秦造像和壁畫,這些壁畫題材豐富,有說法圖、維摩詰變、無量壽佛、釋迦佛、多寶佛、彌勒菩薩及十方佛、千佛、飛天、伎樂、供養人等。此外,第169窟的6號龕為一佛二菩薩,龕側墨書題記“建弘元年歲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建弘元年也就是公元420年,這是中國佛教石窟中現存最早的紀年題記。

此時,天空中的小雨已經在空氣中蒸騰翻滾,大寺溝內彌漫著一層若有若無的雨霧,將整座石窟都籠罩在一片神秘的氛圍之中。那些佇立于此的諸佛菩薩,當千年前工匠的雕刀從他們身上移開之后,他們的一顰一笑就被時間封存珍藏在了這里。于是,就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時光里,諸佛菩薩在此俯瞰眾生,卻笑而不語,似乎那嘴角的微笑中透出了無限的禪機。每個從大寺溝走過的人,不管心中默念的是“唵嘛呢叭咪吽”還是“漢唐宋元明清”,當他們穿過這條長廊都將得到他們所期盼的饋贈。從這個意義上看,炳靈寺石窟的佛像長廊既是宗教的長廊,又是藝術的長廊,更是一座凝固了千年歷史的時光長廊。(責任編輯/杜妮 設計/王靜)

①炳靈寺寺門

②精美的壁畫

③細膩傳神的佛像

④精美的佛像雕刻

猜你喜歡
快艇長廊石窟
紅批有聲作文
郭峰:以畫守持 自見清凈
夜宿石窟
紙片“快艇”
好玩的牙簽快艇
夜宿石窟
漫畫長廊
快艇
漫畫長廊
漫畫長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