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職課程信息化對課程教學改革的影響分析

2015-05-27 00:34亢利平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2015年2期
關鍵詞:中等職業中職信息化

亢利平

(黑龍江省教育學院 職成教育研培中心,哈爾濱150080)

一、信息技術在中等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中的應用層次

所謂職業教育信息化,就是職教師生在基于網絡環境的基礎上,應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來推動教育教學發展和改革,從而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滿足時代和社會需求的過程[1]。要全面推進信息化與中等職業教育的融合,須積極推進中職課程信息化。

課程信息化是在信息技術文化中推動課程發展或者革命的過程,將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滲入到課程設計和課程操作中[2]。從融合的發展進程看,信息技術在中等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中的應用可分為三個層次,由淺入深,逐步遞進。

第一個層次是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以信息技術為手段改革教學方式方法,信息技術作為輔助課程教學的手段,使效率更高,效果更優。這是信息技術在中等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中應用的初級階段,也是較為粗淺的層次。這一層次,表現為信息技術在方式方法和手段層面的簡單應用,兩者的融合程度不高,甚至談不到融合。這一層次對方法和理念要求都不高。

接下來的兩個層次中,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融合程度逐漸增強,操作和實現的難度逐步增大。第二個層次是課程信息化資源的開發和應用,課程的呈現形式和結構隨之發生變化,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表現為一定程度的融合;第三個層次是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融入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及課程評價等方面,改變了學習方式[3],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表現為深度融合。

從上述三個層次看,只有當信息化作為一種思維和認知方式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即達到第三個層次,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高度融合,才能實現課程信息化。

二、中等職業教育課程信息化的實現條件分析

影響中職課程信息化的實現條件頗多,如經濟發展水平、職業教育受重視程度、相關政策制度等,本文重點探討教師、學生和環境三個方面。

1.教師方面

實現課程信息化的關鍵是教師,目前中職教師對信息化的認識程度較高,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比較普遍,但實現信息化與課程教學深度融合的案例較少,與中職教師應具備的信息化理念還有一定的差距;教師具備信息技術理論知識和信息化教學應用的基本能力,但高水平的教師少,整體能力參差不齊;教師具有信息化應用經驗的積累,部分教師參與過信息化教學資源開發、微課設計與制作等項目,但各地各校差距較大。

2.學生方面

從生長環境看,目前中職學校學生大多為90 后、00 后,他們是在信息化時代網絡化環境下成長的一代人,信息化對他們的生活和學習有著深刻的影響,這些中職學生對課程信息化有較高的適應度。從學生自身的特點看,中職學生具有思維活躍、不循規蹈矩、長時間學習無興趣等傾向,他們通常知識基礎差但接受新事物能力強,形象思維能力大于抽象思維能力,與課程信息化有較強的契合度。從學生的成長看,中等職業教育不僅要培養具有職業發展能力的人,而且要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人和具有創新創造能力的人,課程信息化為培養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有效途徑。

3.環境方面

在硬件條件上,由于政府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力度加大,中等職業學?,F有的硬件設備基本能夠滿足課程信息化的實施要求;在實施環境上,部分地方政府和學校出臺了信息化建設的規劃,課程信息化作為重要任務位列其中,有些學校制定了鼓勵信息化課程開發和信息化教學改革的相關制度,創設出良好的信息化氛圍;在信息化資源基礎上,近幾年通過各種路徑開發的信息化教學資源非常豐富,嘗試了學校和行業企業等參與資源開發和使用的共建共享機制,為使用者提供了多樣性選擇;在服務能力上,從事教育信息化產業的企業和機構越來越多,新技術的應用和設備的更新換代加快,校企合作的途徑和方式不斷拓寬,企業和社會服務教育信息化的能力顯著增強。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職課程信息化的主要條件已基本具備,但也需要進一步提高教師對信息化與課程深度融合的認識,把信息化理念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多種方式提升教師信息技術能力,以項目建設為載體增強教師對信息技術的熟練運用能力,逐步積累教師信息化課程的開發經驗,為信息化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奠定了基礎。

三、中等職業教育課程信息化對中職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影響

中等職業教育課程開發一直遵循著系統性、科學性原則,強調課程結構的邏輯關系和知識的前后銜接,強調對知識學習和技能掌握的遞進規律。而信息化環境和思維下的課程開發將突破傳統觀念,在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呈現方式、課程資源等方面有所改變,表現出中等職業教育課程信息化的新特征,并對課程與教學改革產生了深刻影響。

1.“非”系統

改變課程結構、內容強調系統性的排列關系,以實現課程目標的路徑最短作為思考的出發點,在信息環境和信息思維下構建課程的結構。其特點是課程結構不再強調系統性,不再強調各個單元、章節前后的知識遞進關系,而是使不可分割的最小要素以彼此獨立的“積件”形式出現?!胺恰毕到y的信息化課程與教學理念強調以先進的職業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以新媒體環境下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為前提,分析信息化條件下課程實施的路徑和手段,用實現課程目標的最短路徑和最佳手段重新構建課程內容的呈現形式和邏輯關系。

2.“星”知識

以微課理念構建課程內容,按每一知識點的內容作為“星”知識,形成部分零“星”知識組成課程單元內容,各個單元構成課程全部知識內容。這些“星”知識,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積件”,可以實現更大程度上的重組和重構,這就給了教師在課程與教學的內容設計及方法選擇上的更多自由和權力。從學習者角度看,“星”知識的學習更適合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特點,因為他們更善于非系統的、零散的方式學習?!靶恰敝R縮減了容量,破解了難度,使用、分享、傳播更加快捷、便利,使學習更加高效。

3.“顯”原理

強化信息化手段在課程中原理性知識展現方面的應用,采取圖像、視頻、動畫等技術手段的綜合運用,其課程內容以信息化呈現出來,將中職學生覺得晦澀難懂的復雜問題簡單化,使原理性知識從抽象到具體、從內隱到外顯。與一般課程相比,信息化課程“顯”原理改變了課程內容的表現方式,原來課程實施中的難點問題解決會變得相對容易,教師教學的重難點也會發生變化,從而促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改變。

4.“仿”技能

虛擬仿真技術在中等職業教育專業教學中已有應用,特別是在實訓環節上,“仿真和虛擬等技術在計算機、網絡或一定設備上營造可輔助、部分替代甚至全部替代傳統實訓各操作環節的相關軟硬件操作環境?!保?]不僅解決了實訓設備不足、學生訓練時間少的問題,讓學生在行為上模仿訓練并提高技能水平,而且智能化的虛擬仿真實訓設備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人機交互,讓學生在思維上學會工作實景下思考問題的方法。另外,運用信息化方式制作模擬演示課程,可以使學生在進行技術技能模仿的同時,學習職場真實工作環境下的操作規范化和標準化要求,培養其良好的職業素養。

5.“活”資源

中職課程信息化的建設基礎是資源開發與應用,信息化資源的“活”主要體現在:課程資源的開發符合“碎片化”時代的學習心理需求,使其具有便于傳播、便于閱讀、便于提取和使用的特點;課程資源的管理滿足移動互聯網時代各類終端的使用,使中職學生在任何時間都能運用資源進行學習,使中職教師任何時間都能運用資源進行教學;課程資源的建設體現了信息化共建共享精神,建立政府、企業、學校、社會共同參與的體制機制,構建靈“活”的課程資源開發資金來源渠道實現共同建設,盤“活”職業教育信息化課程資源,供社會各個方面共同使用。

中等職業教育課程信息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項著眼未來的長期的工作任務。教育行政部門和中職學校應在認真分析現有條件的基礎上,建立課程信息化建設的投入機制和人才培養規劃,中職教師也應積極面對課程信息化提出的新要求,三方聯動,在分析特征的基礎上,以超前的思維推進中等職業教育課程信息化建設,從而對中職課程與教學改革產生積極的影響。

[1]范如涌,項曉樂.職業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內涵及其發展模式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3,(10):57—60.

[2]謝康.教育信息化視野下的課程信息化[J].中國電化教育,2005,(5).

[3]耿淬.高職信息化課程改革的實踐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5):83—86.

[4]王海,李波.虛擬仿真技術在職業教育實踐性教學環節中的應用[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14):48—51.

猜你喜歡
中等職業中職信息化
2021年廣州市中等職業教育招生學校名單
2021年廣州市中等職業教育招生學校名單
以就業為導向的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探索
以就業為導向的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探索
信息化是醫改的重要支撐
數據
果真是“誤了百萬中職生”嗎?
信息化
構建中職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關于中職與高職銜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