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步課堂與優質教育資源城鄉校際交流模式的構建初探
——以滁州市田家炳中學和定遠縣拂曉初中為例

2015-05-29 01:55林桂平
中小學教師培訓 2015年5期
關鍵詞:校際城鄉交流

林桂平

(滁州市田家炳中學,安徽 滁州 239000)

我國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存在明顯差異,“城鄉義務教育發展不平衡是當前義務教育的一個熱點問題,也是一個復雜并且多層面的問題。從教學設備、師資力量到教學資源等方面都體現出了城鄉義務教育的差距”[1],制約了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和教育公平的實現。同步課堂又稱“在線課堂”,是利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建設的音頻、視頻實時互動的教學系統,實現名師教學網上直播遠程實時互動,有效實現區域資源共享,進而推動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2013年4月,由滁州市教育局統一規劃,滁州市田家炳中學與定遠縣拂曉初中開始了校際同步課堂教學交流實踐。本著邊實踐邊研究的基本思路,同年5月,滁州市田家炳中學申報了安徽省教育信息技術課題“集體規劃型校際‘同步課堂’教學交流模式研究”并于9月通過立項。本課題旨在兩校同步課堂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探索出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城鄉學校教育均衡發展的真正有效途徑,從而切實縮小城鄉之間、校際之間在師資、教育教學條件等方面的不均衡問題,從而構建優質教育資源城鄉校際交流的模式。

一、同步課堂教學的建構

滁州市田家炳中學與定遠拂曉初中分別作為城區優質教育資源學校和農村基層學校,加強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很有必要。2013年至今兩校的校際教學交流協作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2013年4月至8月,是硬件建設、教師培訓和管理制度建設階段。在市教育局的支持和學校的配合下,經過承建廠商緊張施工和調試,5月29日,滁州市田家炳中學同步課堂正式啟動。學校通過“走出去”與“請進來”,派專人到合肥、蕪湖、南京等地考察了先進地區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情況,安排同步課堂承建廠商技術人員對承擔同步課堂教學任務的教師進行兩次專題培訓;校信息中心在采納專家意見和廠家意見后形成了《同步課堂使用說明》和《同步課堂管理規定》,有效地保證了日常管理和教學使用。

第二階段從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是校際教學實踐初步探索和經驗總結階段。兩校正式開展同步課堂教學實踐,每一至兩周開展一次同步課堂教學活動,由滁州市田家炳中學教師主講,對方進行網絡對接實施同步教學,累計授課20多節,涉及初中三個年級各個學科。學校要求每位承擔授課任務的教師每節課都要認真備課,既要備課標和教材,又要備教學過程,還要備學生(包括滁州市田家炳中學主課堂和定遠縣拂曉初中輔課堂學生的學情),尤其是兩校師生通過網上視頻遠程互動。每節課后教師要進行深刻反思。

第三階段從2014年9月至今,進一步加強兩校之間的同步課堂教學交流實踐,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在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城鄉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共享方面下功夫。

經過近兩年的實踐和不斷總結,我們初步構建了“基于同步課堂的城鄉校際教學交流模式”(詳見圖1),需要對其進行科學解讀并在實踐中推廣和完善。

二、同步課堂的實施前提

技術保障是同步課堂得以實施的前提,為此,我們從硬件、軟件兩方面進行了同步課堂的建設。

1.同步課堂的硬件建設

同步課堂依托流媒體技術,把互聯網中應用廣泛的音、視頻信號同步壓縮后實時傳送到終端設備上,利用這一技術將處在城鄉間兩個及以上的課堂捆綁在一起進行教學。同步課堂的結構示意圖,詳見圖2。

同步課堂由教育主管部門統一建設,學校的職責是維護、使用好設備,讓其真正發揮效益,實現對接學校間優質教育課程資源共享,需要的設備有攝像機(至少兩臺)、麥克風、多媒體電腦、投影儀等,采取的技術方式有如下幾類:局域網文件夾共享、建立共享服務器、數據庫網站、存儲視頻材料的移動硬盤等。另外從網上下載一個界面友好、功能完善且適合作為資源庫的論壇或網站模板,并對其模板及源代碼做進一步修改和完善,從而建立起我們自己的資源庫應用平臺。平臺應具備站內搜索、管理權限、分類精細、操作簡易等特點。

2.同步課堂的軟件建設

同步課堂的軟件建設包括如下部分:一是課前備課和教學設計的分享,由承擔教學任務的教師撰寫并與對方學校教師交流,備課組長審核;二是課件共享——授課教師按學科、分章節將自制的課件共享到資源應用平臺中,教研組長審核修改,形成規范的課件資源并上傳至資源平臺;三是教學心得或課后反思——主輔課堂教師將自己的心得體會記錄下來并進行交流,以進一步完善和改進教學;四是在線視頻的錄制,主要是我們一線教師將同步課堂的視頻保存下來后,進行適當地加工剪輯處理,上傳到應用平臺中共享。

三、同步課堂的運維流程

城鄉校際同步課堂教學交流模式的基本運維流程是:通過主輔課堂間遠程視頻互動,兩校師生共同教學一個主題,主輔課堂教師與教師、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在充分互動的基礎上打造高效課堂。高效課堂的兩端是有效備課和有效反思。主輔課堂教學過程中雙方教師的溝通更為重要。

圖1 校際同步課堂教學交流模式圖

圖2 同步課堂的結構示意圖

1.基于主輔互動的有效備課?;谕秸n堂教學的備課,教師要鉆研教材,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對各單元、各節課的知識點以學科發展、學科應用為基礎的整體把握;要把握好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實現教材與學生的有機結合,尤其是兼顧兩所及兩所以上不同學校、不同生源層次學生的學情,加以改造、加工、提煉、活用,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必須在教材與學情之間找到一個有機的結合點;要活化教材,使靜態教材動態化、趣味化、人性化;要備相關的電腦教學軟件,這是在同步課堂中比較關鍵的環節。要實現這一點,主輔課堂的教師之間需要在課前多交流,因為備課要兼顧城鄉之間學生存在的差異性。同步課堂教室里的攝像頭能拍到哪些鏡頭,對方會看到哪些畫面,教師在事先要弄清楚。要特別注意備好互動環節,在同步課堂下讓兩邊的學生同時“動”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更需要教師動腦筋。

2.基于主輔互動的有效教學策略。教學策略是為實現某一教學目標制訂的、運用于教學過程實施的整體方案,“探索有效課堂教學策略,目的是改變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從而改變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方式,使師生雙方互動體驗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的生命意義,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盵2]同步課堂下的主輔課堂互動教學也不例外。教師需要在合理組織教學過程、選擇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材料、制訂教師與學生所遵守的教學行為程序三個方面下功夫:首先,教師在組織教學過程中,要運用組織藝術創造豐富有趣的課堂,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加強師生間的互動與交流,適時給輔課堂學生以鼓勵,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其次,在選擇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材料時,教師要根據學科教學特點、城鄉學生特點采用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最后,制訂教師與學生所遵守的教學行為程序,告訴學生不等于學生真正掌握,只有讓學生真正學會,才能讓他們身體力行地參與進來。在課堂中要抓住每一個表揚學生的良好時機,要表揚學生具體做的某一件事,讓學生有責任感和成就感。在教學過程中,輔課堂教師的角色應該有兩個:一是與學生一起聽課,用聽課本記錄下主課堂教師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二是課后與輔課堂學生即自己所教的學生交流學習心得。

3.基于主輔互動的有效反思。從事同步課堂教學需要主輔課堂教師對教學效果進行認真反思,“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各個方面存在的問題”[3],可以從如下三個維度:一是反思教學設計,例如不同學生特點的教學情景、教學設計中的一些低效甚至無效的教學行為等;二是反思教學過程,主課堂授課教師要突出重難點的講解,務必把重點夯實,把難點講透,輔課堂教師需要反思學生對一節課重難點的掌握情況;三是反思教學效果,主要是結合主輔課堂學生的反饋、同行和專家的評議等,反思一節課的得與失,提出今后改進完善的設想。需要注意的是,同步課堂下的教學反思,不僅是主課堂教師對自己教學的有效反思,也包括主輔課堂教師的切磋交流,以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

四、同步課堂的價值意義

同步課堂給城鄉校際之間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帶來了契機,是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有效途徑。合理利用好同步課堂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獲取更多的知識和能力,也可以促使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優化教育教學。

第一,同步課堂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教師資源分配不均衡、教學硬件設備配置不合理等問題?!敖逃畔①Y源和優質教師資源城鄉差異問題,是制約我國中小學教育城鄉協調發展的重大問題?!盵4]同步課堂借助網絡進行音頻、視頻同步傳輸,實現遠程信息傳輸,對提高薄弱地區學校的教學質量有幫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學科教師不足的問題,確保義務教育薄弱學校開足、開齊課程,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和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同步課堂實施過程中,還可以實現全程視頻錄像,把一些優質的課堂實錄保存、拷貝,進而推廣,這對優質教育資源緊缺的學校來說更是寶貴的教學參考資料。

第二,同步課堂有利于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傳統課堂教學倡導教師為主導,注重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忽略了學生的情感教育和價值觀培育,極易造成學生被動學習、機械學習,影響學生個性的發展。同步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主課堂既可以進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也可以通過網上遠程視頻互動與輔課堂進行互動交流自己的思想,師生間可以互問互答,生生間可以互問互答甚至是不同地域的學生與老師間,暢所欲言,擴展視野,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習效率,最終實現高效課堂。教師對這些教學細節的關注,其實就是關注每一個學生,“教育歸根結底是促進人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因為孩子的特點成就了教育的多彩和復雜,也呈現了教育的魅力?!盵5]

第三,校際同步課堂的實施,是以多媒體應用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更加迅速地改變著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成為促進基層學校教育質量提升的重要突破口。作為教師,應當盡快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以及教學軟件的制作等,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同步課堂教學服務。只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才能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五、同步課堂建設對教師專業發展的新要求

同步課堂教學的實施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反過來也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具體體現在:一要加強理論學習,提升專業素養。同步課堂教學交流以“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強調學生的個體認知是在同伴互助下建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跨越城鄉的同步課堂,讓城鄉間學生相互“同化”“順應”。教師作為同步課堂教學任務的承擔者,需要加強這方面的理論學習,例如何克抗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理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熊才平的《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區域性均衡發展理論與實施框架》(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等專著,《中小學電教》《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教育信息技術》《中國電化教育》等專業雜志,對提升教師這方面的素養很有幫助。二要加強技術磨煉,提高駕馭能力。新世紀以來,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普及應用給教育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已成為世界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共同趨勢。先進的信息技術設施設備為學校教育帶來了巨大的信息技術資源,教師必須學會合理利用這些技術手段和資源,“以數字化校本資源為師生搭建溝通交流、相互學習、自主學習的平臺,經驗豐富的教師以此平臺為基礎,談方法、談經驗、促發展;年輕教師可談心得、談體會、求發展;師生可談民主、談管理,求自由全面發展?!盵6]三是加強集體備課,落實課后反思?;谕秸n堂教學的集體備課中,授課教師可以吸收、融合學校學科教研團隊中教師的教學優點,同時借鑒輔課堂學校同仁的教學智慧,有效彌補各自備課過程中的不足,也能夠使教學實踐行為得到調整,從而使教學過程得到優化,提高教學績效,提升教師專業素質。同步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要對自己已完成的教學實踐活動有目的地進行審視,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的差距,反思已有的行為與新理念、新經驗的差距,還要強化和落實課后反思,使教學行為更加有效,完成理念的更新與飛躍,并用以指導日后教學。

誠然,作為教育信息技術革命背景下出現的一種新型校際教學交流新模式,同步課堂在發揮它獨特魅力的同時,出現了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具體體現在:一是同步課堂的技術保障還不到位,例如授課教師授課使用專業擴音器,主課堂學生能聽到“雙重聲音”,輔課堂學生聽到的聲調不自然或語速過慢,授課教師還能聽到自己聲音的回聲,影響教師教學情緒和課堂教學效果;二是主輔課堂學生總數過多制約著教師良好有序地開展教學;三是同步課堂教學中主輔課堂師生互動的實效性很難保證,教師備課和上課要盡可能兼顧主輔課堂,然而主輔課堂之間不是真實生命個體面對面的交流,很難將學生引入課堂所需的情緒氛圍;四是城鄉主輔課堂學情的差異性導致同步課堂教學因材施教的難度加大。同步課堂教學要求授課教師對主輔課堂的學情有確切的認識,然而,由于事先缺乏溝通導致授課教師對“輔課堂”學生的情況了解幾乎為零,也影響了教學效果。我們堅信,只要我們不斷思考和探究,群策群力,協同攻關,多方協作,同步課堂教學會在實踐中不斷完善?!?/p>

[1]白璐璐,劉鳳娟.信息技術對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促進[J].中小學電教(下),2014(2):1-2.

[2]逄凌暉,劉玉平.打造高效課堂的有效策略[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4:69.

[3]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205.

[4]熊才平.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育資源城鄉共享[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2.

[5]方海東.細節成就優秀的教師[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2:288.

[6]周文婷.關于數字化校本資源建設與管理模式的思考[J].教育信息技術,2008(3):9-10.

猜你喜歡
校際城鄉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強交流溝通 相互學習借鑒
周櫻 兩岸交流需要更多“對畫”
我校與白俄羅斯國立經濟大學簽署校際合作協議
長三角地區“戲曲進校園”校際聯盟在上海市金山區授牌
城鄉涌動創業潮
關于城鄉一體化問題的幾點思考
縮小急救城鄉差距應入“法”
城鄉一體化走出的新路
“交流”等5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