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腺性膀胱炎的研究進展

2015-06-06 14:42安云昭孫兆林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下半月 2015年5期
關鍵詞:腺性膀胱炎膀胱癌

安云昭 孫兆林

【摘要】通過查閱國內外有關腺性膀胱炎研究進展的文獻,從腺性膀胱炎的發病機制、與膀胱腫瘤的相關性、臨床診斷及治療等方面進行綜述,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關鍵詞】腺性膀胱炎;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R694+.3【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5)10-0028-03

腺性膀胱炎(Cystitis glandularis,CG),又稱為囊腺性膀胱炎(Cystitis cystica,CC),是以反復發作的尿頻、尿急、尿痛、夜尿增多、尿失禁、遺尿、恥骨上區及會陰不適、下腹部墜脹、性交痛、每次尿量減少以及血尿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慢性膀胱疾病。1887年Von limbeck[1]首次描述了腺性膀胱炎。

1流行病學

1968年,有文獻報道腺性膀胱炎發病率僅為0.1%~1.9%,認為其好發于女性,并認為是因女性易發生泌尿系感染所致[2]。但近年來通過一些學者的大量研究表明,腺性膀胱炎的發病率遠高于此,由尸檢時發現的膀胱黏膜的腺性膀胱炎的病理改變發生率為89%,男女發病比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3-4]。

2病因學

目前腺性膀胱炎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明確,組織轉化可能是其病因。正常膀胱粘膜覆蓋移行上皮,部分上皮轉化為鱗狀上皮或腺上皮,稱為組織轉化。腺性膀胱炎屬膀胱粘膜組織轉化性病變。膀胱粘膜腺上皮的來源有以下幾種學說。

2.1上皮組織轉化說在慢性刺激因素作用下,移行上皮組織轉化為腺上皮,通過分泌粘液而達到自身保護目的。常見的慢性刺激因素包括感染、梗阻、物理刺激(結石、異物等)和化學致癌物等。慢性刺激使黏膜上皮形成上皮芽,伴有上皮芽的移行上皮細胞向下增殖,被擠壓于黏膜固有層而形成移行上皮巢,即所謂的 Brunns′s巢[5] 。Brunns′s巢逐漸進展為腺性膀胱炎[6]。但是,Weiner等[7] 觀察了100例肉眼觀大體正常的膀胱標本,其中看到Brunns′s巢及腺性膀胱炎分別為89%及80%,僅1例既無Brunns′s巢亦無腺性膀胱炎。Walther等[8]觀察了125例,其中看到Brunns′s巢及腺性膀胱炎分別為93.6%和71.2%,僅8例既無Brunns′s巢亦無腺性膀胱炎。這些研究表明,Brunns′s細胞巢的存在是正常的,但有感染等刺激因素作用時,可能會發生增生或變異。但以上結論只能作為推斷,尚沒有更直接的證據來支持。

2.2胚胎起源學說在胚胎期原始泄殖腔逐漸分離成直腸和泌尿生殖竇。但是臍尿管關閉異常會導致臍尿管囊或巢,或為泄殖腔分化時腸上皮殘留,即細胞巢。Foot[9]和Emmett等[10] 也認同這一觀點。但Weeler等[11] 指出,在輸尿管及腎盂部位亦可發生囊性輸尿管炎及囊性腎盂炎,甚至腺性輸尿管炎及腺性腎盂炎,所以胚胎殘余學說似乎有不合理的一面。

2.3Pund 退化學說此學說存在于很多臨床疾病的研究中,即認為當正常組織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后,就會退化到進化過程的上一個階段,但此學說并無臨床證據。

2.4其他巫嘉文等[12]認為腺性膀胱炎與人類乳頭狀瘤病毒(HPV)感染有關。有學者認為腺性膀胱炎的發生同體內的代謝異常和營養狀態有關[13]。同時有學者提出盆腔脂肪過多的積聚使淋巴和靜脈回流不暢造成黏膜下水腫,這可能會使膀胱黏膜局部環境中富含蛋白性液體,為組織增生提供了營養性介質[14]。還有學者認為前列腺增生癥與腺性膀胱炎也存在某種聯系[15]。

總之,以上的觀點都缺乏足夠的證據來闡明腺性膀胱炎的病因。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腺性膀胱炎與膀胱的慢性炎性刺激、結石、梗阻、神經源性膀胱及膀胱外翻等疾病有關。認為腺性膀胱炎的發生和發展是一個漸變的過程:移行上皮單純增生→Brunn′s芽→Brunn′s巢→囊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因此對于腺性膀胱炎的發病機制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3病理學

腺性膀胱炎在病理學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16-18]:移行上皮型:泌尿上皮巢呈圓形或卵圓形,形態相對規則,腺腔大小不一,腔緣整齊,囊狀擴大的腺腔內有濃縮分泌物或尿酸鹽結晶;腸上皮型:膀胱黏膜的腺體上皮內可見類似直腸粘膜內的杯狀細胞,有時可見局部泌尿上皮化生,并且能夠分泌黏液;前列腺上皮型:腺腔較大,皺壁較多而高低不等,腺上皮呈單層柱狀、立方或假復層柱狀、腺上皮表面有不規則微絨毛,細胞內有豐富的粗面內質網和分泌顆粒,腺上皮與間質之間有膠原樣基膜;移行-前列腺上皮混合型:鏡下同時存在Brunn′s巢和前列腺腺組織轉化結構。有學者[19]統計了其所在醫院20年間收治的154例腺性膀胱炎患者,發現其中移行上皮型占63%, 腸上皮型占25%,前列腺上皮型占9%,移行-前列腺上皮混合型占3%。

4與膀胱癌的關系

自從人們認識到腺性膀胱炎這種疾病以來,其是否為膀胱癌的癌前病變一直存在廣泛的爭議?,F就此熱點問題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4.1分子生物學腫瘤的發生離不開基因的突變,假設腺性膀胱炎與膀胱癌存在著聯系的話,那么這兩種疾病在膀胱黏膜上皮的基因變化上一定存在一致性。THRASHER等[20]應用免疫過氧化酶分析技術檢測了結腸腺上皮蛋白單克隆抗體7E12H12在腺性膀胱炎及膀胱腺癌組織中的表達,發現這種蛋白在腺性膀胱炎和腺癌中的表達一致,提示腺性膀胱炎是膀胱癌的癌前病變。周興等[21]研究表明ras蛋白在腺性膀胱炎和腺癌中的表達趨于一致,并且ras基因高表達的腺性膀胱炎患者發生腺癌的危險性明顯增高,提示腺性膀胱炎的發生與癌變轉化過程可能存在相同的基因調控機制。

4.2病理形態學腺性膀胱炎為膀胱粘膜的增生性病變,可發生在整個尿路上皮系統。有學者認為腺性膀胱炎在20歲以上的人群中很常見。如 Wiener[7]等報道了100例外觀正常膀胱的尸檢情況,年齡12 d~101歲,Brunn′s巢和腺性膀胱炎的出現率分別高達89%和60%。陳志強等[22]在進行尸檢時發現了相同的情況。以上研究說明,膀胱組織轉化性病變是一種常見的病理改變。腺性膀胱炎的發病率很高,而大部分患者無明顯的臨床癥狀,這可能說明其移行上皮一種良性的可逆性改變,當去除了誘發因素后,腺性膀胱炎可以自行消退。因此,腺性膀胱炎與膀胱癌無明顯的關聯,不能將其視為膀胱癌的癌前病變。

4.3流行病學目前已有不少腺性膀胱炎患者最終將發展為膀胱癌的報道。姚友生等[23]報道458例患者的臨床研究有2例Brunn′s巢上皮細胞出現腺癌病變,5例有膀胱移行上皮癌病史。據此認為腺性膀胱炎可進展為腺癌,又可和膀胱腺癌伴發,但腺性膀胱炎發生癌變的幾率不高。Smith等[24]對136名腺性膀胱炎進行了隨訪研究,隨訪時間7d至23.7年(中位時間2.6年,平均4.4年),只有1位在證實為囊腺性膀胱炎CCEG的初次活檢后的第3個月發展成為尿路上皮癌,但這位患者患有上尿路的尿路上皮細胞癌。他們認為隨訪結果并不支持腺性膀胱炎具有癌變傾向。兩者之間的伴發可能為偶然現象,無必然關系;同時也提出腺性膀胱炎是否為癌前病變需要進一步研究。從流行病學角度講,要想證明某種病變為癌前病變,最具有說服力的方法為前瞻性隊列研究,目前為止,未發現應用此種方法的研究報告。另外,尚無研究能證實腺性膀胱炎與膀胱癌有相似的危險因素,故這不能說明腺性膀胱炎就是膀胱癌的癌前病變。

5臨床表現

腺性膀胱炎臨床表現無特征性,主要表現為反復發作的尿頻、尿急、尿痛,常伴下腹部疼痛、墜脹不適、鏡下血尿或偶有肉眼血尿等,抗感染治療效果不佳,病程多大于一年。有文獻[25-26]顯示:各種癥狀可獨立存在也可同時存在,比例大致為尿頻(81%)、尿急(67%)、尿痛(22%)、血尿(46%)、肉眼血尿(24%)。

6診斷方法

目前對于腺性膀胱炎的診斷方法可選擇影像學(膀胱彩超、膀胱 CT等),但想要確診必須要行膀胱鏡檢查及病理活檢。

6.1膀胱鏡檢查及病理活檢膀胱鏡檢查及病理活檢為診斷腺性膀胱炎的金標準。膀胱鏡下的表現具有一定的特異性,病變多發生于兩側輸尿管開口周圍、膀胱三角區及膀胱頸部。膀胱鏡下的表現主要有以下幾種[27];濾泡樣:表現為片狀浸潤型的濾泡狀水腫隆起或絨毛狀增生,該類型最為常見;絨毛樣水腫型:多發生在膀胱頸部,形似乳頭狀瘤,需行病理檢查才能與膀胱乳頭狀瘤相鑒別;慢性炎癥型:表現為局部黏膜粗糙、血管紋理增多及模糊不清,有時可見壞死出血;黏膜無顯著改變型:該類型較少見,膀胱黏膜無明顯異常,多在病理活檢時發現,活檢病理切片中發現黏膜固有層內存在Brunn′s 巢,就可明確診斷。

6.2影像學診斷可發現膀胱占位性病變,但特異性差。CT檢查敏感性較高,當發現膀胱內占位性病變伴膀胱壁廣泛增厚時,要高度懷疑本病,增強掃描對鑒別膀胱癌和腺性膀胱炎意義不大。

6.3其它相關輔助檢查尿流動力學檢測、尿常規等檢查均不能確診該病。

7治療方法

目前該病尚無特效治療方法,是否應該治療及如何治療等方面分歧很大??偨Y其治療的方法大體有隨訪觀察、手術治療、藥物灌注治療、放射治療和生物治療等,多數采用綜合治療。

7.1隨訪觀察部分學者認為[7-8],腺性膀胱炎為良性病變,且為可逆性病變,不需特殊治療,只要定期復查,并對癥治療即可。去除誘發因素后,腺性膀胱炎可自愈。

7.2非手術治療有研究表明,腺性膀胱炎的病因主要是感染、梗阻、物理刺激(結石、異物等)和化學致癌物等長期刺激膀胱黏膜所致[28],解除慢性刺激是治療本病的關鍵,其治療包括控制感染,解除梗阻,應用膀胱黏膜保護劑等,從而達到治療腺性膀胱炎的效果。

7.3手術治療①腔內手術:大多數學者都采取腔內手術,包括電切、電灼、激光等方法。腔內手術有操作簡便、創傷小、手術時間短、恢復快、療效確切等優點,已被廣大醫生及患者所接受。大量文獻[23,28,29]報道了腔內治療聯合膀胱灌注治療腺性膀胱炎病例。報道顯示:經尿道腺性膀胱炎電切術后膀胱內灌注藥物可以降低腺性膀胱炎的復發率,其灌注藥物包括抗腫瘤類藥物(絲裂霉素、表柔比星、羥喜樹堿等)、增強機體免疫力藥物(卡介苗、干擾素)、其他藥物(0.5%硝酸銀、高錳酸鉀溶液、2%硼酸溶液、類固醇等),但其機制尚不明確。有報告[30]指出,腺性膀胱炎手術治療后是否行抗腫瘤膀胱灌注與預后及復發沒有明顯相關性。②開放手術:膀胱部分切除術、膀胱全切術等開放手術僅用于膀胱內病變范圍較廣,浸潤深度較大,并疑似有癌變的患者[32]。目前極少應用。

7.4其它治療①放射治療:國內凌桂明[31]首次報道采用放射治療腺性膀胱炎。選擇5例經兩次以上電切、汽化和術后灌注卡介苗且短期內復發的患者,采用直線加速器進行治療,治療后3~6個月癥狀開始明顯緩解。但目前缺乏遠期隨訪結果,療效仍有待進一步的研究。②生物學治療: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采用針對本病發生的分子生物學特點,經一定途徑引入新基因以糾正或補償基因失常,明顯抑制了腺性膀胱炎組織的細胞分化與增殖,為腺性膀胱炎的治療提供了新線索。

總之,腺性膀胱炎無明確的臨床治療指南,其治療要個體化,以解除癥狀為主。要進行密切的隨訪,定期復查,明確有無惡性病變可能。一旦惡變,盡早積極干預。

8總結

腺性膀胱炎概念的提出已久,但對于其發病機制、治療方案、預防措施、預后等問題仍沒有研究透徹。膀胱鏡活檢是目前診斷腺性膀胱炎的標準。經尿道腺性膀胱炎電灼術輔以術后藥物膀胱內灌注治療為目前最常采用的治療方法,且絕大多數治療有效。隨著現代醫學對疾病的研究逐步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對腺性膀胱炎是否為癌前病變,及電灼術后行膀胱灌注化療的科學性、有效性提出了質疑,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HEYNS CR ,KOCK D E ,KIRSTEN P H,et al. Pelvic Lipomatosis associated with cystitis glandularis and adenocarcinoma of the bladder [J].J Urol,1991,145(2):364-366.

[2] Ito N,Hirose M,Shirai T, et al. Lesions of the urinary bladder epithelium in 125 autopsy cases[J]. Acta Pathol Jpn,1981,31 ( 4) : 545-557

[3] 陶緒來,呂家駒,尉立京,等.腺性膀胱炎的診斷及治療(附32例報告)[J].山東醫藥,2003,43(24):35-36.

[4]宋東奎,張志永.腺性膀胱炎診斷 2228 例文獻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5,16(11):3087-3088.

[5] Edwards P D.Conversion of cystitis glanduleris to adencoarcinoma[J].J Urol,1972,108:568.

[6] Mostofi P K.Dotentialities of bladd epithelium[J].J Urol,1954,71:705.

[7]Wiener D P.The preval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Brunn′s nests cystitis cystica and squamous mctaplasia in normal bladders[J].J Urol,1979,122:317.

[8]M M walther,W G campbell,D P O′Brien,et al.cystica:an electron and immunofluorescence microscopic study[J].J Urol,1987,137:764.

[9]Foot NC.Glandular metaplasia of the epithelium of the urinary tract[J].South Med J,1944;37:137.

[10]Emmett JL,McDonald JR.Proliferation of glands of the urinary bladder simulating malignant neoplasm[J].J Urol,1942,48:257.

[11]J D Wheeler ,W T Hill .Adenocarcinoma involving the urinary bladder[J].Cancer,1954,7(1):1191-1235.

[12]巫嘉文,陳堅,莫曾男,等.人類乳頭狀瘤病毒與腺性膀胱炎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1,22(3):175-176.

[13]Heyns CF,DeKock M,Kirsten PH,et al.Pelvic lipomasis associated with cystitis gladularis and adnocarcinoma of the bladder[J].J Urol.1991.145:364.

[14]Morton MJ, Zhang S, Lopez-Beltran A, et al. Telomere shortening and chromosomal abnormalities in intestinal metaplasia of the urinarv bladder[J].Clin Cancer Res,2007,13(20) -6232-6236.

[15]Granados EA,Alyaba F,Vicente Rodrigue EJ.Cystitis gean 2 duearis [J].Arch Esp Urol,1999,52(2):119-122.

[16]García-Navas R, García-González R, Pérez-Sanz P,et al. Pathologic classification of upper urinary tract tumors[J] . Arch Esp Urol,2004,57(3): 199-204.

[17]Sung MT, Lopez-Beltran A, Eble JN,et al. Divergent pathway of intestinal metaplasia and cystitis glandularis of the urinary bladder[J]. Mod Pathol, 2006,19(11 ) : 1395-1401

[18]Pacheco II, Macleod RJ. CaSR stimulates secretion of Wnt5a from colonic myofibroblasts to stimulate C′DX2 and sucrase-isomaltase using Ror2 on intestinal epithelia [J]. Am J PhysiolUastrointest Liver Physio1,2008,295(4):G748-G759.

[19]朱冬春.腺性膀胱炎病理診斷分析及治療探討(附154例報告)[J].浙江臨床醫學,2007,9(2):264-264.

[20]THRASHER JB, RAJAN RR,PEREZ LM,et al.Cystitis glandularis,Transition to adenocarcinoma of the urinary bladder [J].NC MED J,1994,55(11):562-564.

[21]周興,劉春曉. rasP21 的表達與腺性膀胱炎的生物學轉歸[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1997,18:727-7281.

[22]陳志強,位志峰,葉章群,等.腺性膀胱炎中腫瘤相關指標的改變和臨床分型的探討[J].中華醫學雜志,2005,85(26):26.

[23]姚友生,湛道明,黃建,等.女性腺性膀胱炎15年診療經驗回顧(附458例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07,13(12):1318-1322.

[24]Smith AK,Hansel DE,Jones JS.Role of cystitis cystica et glandularis and intestinal metaplasia in development of bladder carcinoma [J].Urology,2008,71(5):915-918.

[25]張志根,呂敏,史時芳,等.腺性膀胱炎的診斷和治療(附 150 例報告)[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1999,(2)20:96-98.

[26]Chan TY,Ep stein J I.Insitu adenocarcinoma of the bladder[J].Am J Surg Pathol,2001,25(7):892-899.

[27]Williamson SR, Lopez Bcltran A, Montironi R, et al .lesions of the urinary bladder: clinical significance and diagnosis[J]. Histopatholoty, 2011, 58(6): 811-834.

[28]陳小敏,吳忠標,劉全明.經尿道雙極等離子電切加膀胱藥物灌注治療腺性膀胱炎47例報告[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08,23(93):211-212 .

[29]張兆宏,李文廣,劉春雨.經尿道電切聯合膀胱內灌注羥喜樹堿治療腺性膀胱炎[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9,19(5):754-756.

[30]Ma F,Li XB,Yang G,et al.Feasibility of transurethral electro-resection as sole modality for the treatment of cystitis glandularis [J].Zhonghua Yi Xue Za Zhi,2009,89(36):2571-2573.

[31]凌桂明,樊正新,潘敏偉.腺性膀胱炎的放射治療.中華醫學會泌尿外科學會第六屆二次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長沙:2002.9.

[32]陳志強,馬勝利,吳天鵬,等.腺性膀胱炎專題討論[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03;18(1):60-62.

(收稿日期:2015.02.23)

猜你喜歡
腺性膀胱炎膀胱癌
COX-2、HRH1、PTGS2 在腺性膀胱炎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
VI-RADS評分對膀胱癌精準治療的價值
膀胱炎的日常保養及治療
Analysis of compatibility rules and mechanis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bladder cancer
電切鏡聯合輸尿管鏡在腺性膀胱炎中尋找困難輸尿管開口的應用
膀胱癌患者手術后癥狀簇的聚類分析
吡柔比星與絲裂霉素膀胱灌注化療防治腺性膀胱炎術后復發的效果比較
舒適護理干預應用于高危腺性膀胱炎術后護理效果觀察
miRNA-148a在膀胱癌組織中的表達及生物信息學分析
腺性膀胱炎的研究進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