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高校產學研合作的制度創新、特色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2015-06-12 01:55盧現祥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5年5期
關鍵詞:美國大學產學研大學

□盧現祥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創新體系。這其中產學研合作在技術創新體系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一、美國高校產學研合作的制度創新

美國產學研合作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產學研合作的制度設計。據估計,20世紀70%以上的創新、發明都是由于美國人或者美國的科學技術創造的。這與美國的科技體制、企業制度及大學制度的完善是密切相關的。美國高校的產學研有效合作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美國大學系統比大多數其他國家的大學系統更能給技術進步提供有效的激勵和幫助。①所以研究美國產學研合作的成功必須要研究美國的大學制度。為什么美國的大學在產學研的合作中能更好地發揮作用?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美國高校產學研合作的制度創新為美國大學參與產學研合作提供了激勵。

美國產學研合作的制度創新表現為三個方面。

(一)不同時期產學研合作的立法為產學研合作建立法律制度基礎

美國較早就注重產學研合作的正式制度創新。1862年莫里爾法案的通過反映和支持了美國人關于大學研究和教學應具有的作用的觀點。1862年頒布的《莫里爾法》為州立大學從事農業和機械技術相關研究的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經費。對于農業研究的進一步支持來源于是1887年頒布的《赫奇法》以及1906年所頒布的《亞當斯法》。這些法律制度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高校發展的產業導向性。

與當時美國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該法案的目的在于對農業和機械技術提供法律支持。大學應該為農業提供技術支持。美國公共支持的高等教育的廣泛系統的建立,事實上其大部分是在19世紀作為向農業部門的研究和其他服務進行投資的一種方式被規定的。這種支持后來演變成對各種產業的支持。

第二,高校的管轄權。

它還規定了美國的大學由州管轄。這些州立大學的長期繁榮和成功將取決于它們是否滿足本地區的需求。因而,這些州立大學的領導有義務去滿足地方產業以及地方立法所確定的優先項目的需要。②美國大學制度也為產學研的合作建立了基礎。美國產學研合作的立法解決了大學與產業兩張皮的問題,并建立了產學研合作的良性互動機制,美國的大學由州管轄并得到政府的支持,政府有動力促使大學為產業和地方經濟提供人力和技術支持。

第三,注重提高產學研合作的績效。

納爾遜引述了美國的諾貝爾獎獲獎情況和在促進經濟增長與生產力提高方面的失敗之間所存在的差距,認為在國家的研發投入“與經濟回報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③。為了提高不斷減少的研發支出以及加快創新以推動經濟增長,國會尋求國家、地方政府和私人產業界將大學和聯邦實驗室作為資源加以利用的方式?!端沟傥纳?懷德勒法》 為聯邦實驗室勾勒出技術轉移的新任務,努力將針對代理人的激勵與代理人的職權結合起來?!栋?杜法》通過允許小企業和非營利組織,如大學對于受聯邦資助的發明獲得相對寬松的授權,來刺激產生更為商業化的成果。

(二)根據經濟社會產業發展的需要不斷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的經濟制度和內在激勵機制

構建產學研的內在激勵機制是產學研合作的關鍵。當今世界,產學研合作模式是多樣的,美國產學研合作模式運行機制在制度設計上的特點表現為:

一是研發投入的市場導向和生產型。即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和產學研相結合。在產學研的結合上美國不斷強調重心下移。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的資源配置中,美國的R&D資源,無論就人員或是經費都向生產部門傾斜,就三類研究來說,則是向下游傾斜。美國比較注重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產業化,使科技和經濟結合得更密切,結合得更好,R&D的投入就能產出更好的經濟效益。這可能是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走強的最重要原因。

二是美國R&D(人員或經費)資源分布的大頭都在企業,企業里不僅進行開發研究,應用研究,還進行基礎研究。競爭機制引入到研發投入領域。企業里不僅出效益,出技術創新,還出諾貝爾獎得主。正是這種創新體系,不僅為經濟帶來活力,也給科技帶來了發展后勁。

三是美國注重產學研結合的融資體系創新,在美國早期的產學研合作中,政府主要是靠軍費贊助來促進產學研的結合。20世紀70年代初,風險資本成為硅谷創新者的主要經濟來源。風險資本的廣泛介入,形成科技與金融結合的新格局。

(三)美國產學研合作從科學家的社會契約到新的合作保障的制度范式的轉變

在美國早期,科學家的社會契約能夠在沒有任何幫助的情況下,“以有效、民主和自我糾錯的模式”調節其共同體的行為。同時也認為產學研的合作能夠自我實現。也就是講,政府相信美國的研究人員在實現科學的研究中能夠自律,能夠做到把研究成果轉化為產品和產業。但是大量的實踐和研究表明,這種建立在契約和自律基礎上的機制并不能保證科學研究的誠信和產出率。構建技術轉移及產學研究合作的制度體系非常重要。美國新的制度范式將受資助機構的責任加以形式化,使監督這些職責的履行情況以及必要時開展調查工作的機構合法化。新的制度范式將技術轉移的新機制合法化,幫助研究人員和研究機構制定研究規劃,建立合作研究的伙伴關系,在識別新發現上開展合作,為開發可商業化的創新提供激勵等等。④通過制度創新確??茖W研究的誠信與產出率。

20世紀尤其是80、90年代以來,美國更重視產學研合作機制的制度建設,尤其注重技術轉移方面的立法,從而更好地促進了產學研的合作。美國聯邦政府積極推動修訂法律制度,目的在于促進技術轉移并最終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成功地實現了科學技術從大學、聯邦實驗室和非營利機構向產業界的流動。⑤

表1 20世紀80、90年代以來美國促進創新的法案

二、美國高校產學研合作模式及其特色

日本學者湯淺光朝以一個國家中產生的重大科學成就超過全世界科學成就的25%以上作為世界科學活動中心的標準,由此他發現近代世界科學中心先后經歷了意大利(1540-1610年)、英國(1660-1730年)、法國(1770-1830年)、德國(1830-1920年)和美國(1920年-今)這五個中心的轉移。前面四個國家保持世界科學中心的時間大都在60-90年間,而美國則已經超過了這個時限,某一國家在短時間內超過美國的可能性不大,其中深層次原因就在于美國的科技體制和科技制度的競爭力超過了其他國家。其中獨具特色的美國高校產學研合作模式為:

(一)產業需求為導向為什么美國和德國在19世紀與20世紀交替前后在技術創新上超過了英國和法國?

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和德國的大學體系比英國和法國的大學體系更多地在教育上對產業需求做出了反應。美國經濟在高等教育上的投資要遠遠超過英國,這種高等教育為經濟組織的技術進步提高了潛在的基礎。這種產業需求為導向不僅體現在為產業培養人才上,而且還表現在美國大學的專業設置和學科建設與產業發展的需要緊密聯系在一起。當今美國大學的研究就其性質來說,主要是實用導向的,即著重于解決實際問題。這些問題涉及醫療保健、農業、國防以及民用產業技術的各個領域。以機構體制為基礎的大學的直接目標是去幫助某一個產業或者其他客戶提高技術水平。

“在伊利諾伊州,幾乎每一種工業部門和政府部門,都在Urbana-Champaign的州立大學中擁有它們各自的系?!保↙evine,1986)20世紀上半葉美國大學最主要的成就之一就是實現了新興工程學和應用科學學科的制度化。這樣,在20世紀初的幾年中,一些學科領域如化學工程、電氣工程、航空工程等在美國大學中正式確立。這些新興的學科和專業組織,反映并加強了美國大學和各種產業之間新出現的密切聯系。⑥當初美國這種產學研合作的方式還受到歐洲一些人的質疑和嘲笑,認為美國人這不是辦高等教育而是在辦職業教育?,F在看來,美國創新發展的成功就是建立在這種產學研合作基礎上的。

(二)地方化為什么美國大學注重產學研合作?

這與美國大學的地方化特色緊密聯系在一起。美國大多數大學是從當地特定的需要出發來確定自己的使命、風格以及目標的。這一體制的直接后果就是這些學校的資金以及生源嚴重地依賴于當地社區的風俗和需要,⑦尤其是有比較優勢的資源。與歐洲高等教育系統的情況相比,州政府資助的政策意味著美國公立大學的課程和研究更會根據商業機遇進行適時調整。特別是在新興的工程子領域,或更小范圍內,在礦業和冶金學中,州大學系統經常是一旦地方政府的需求變得明朗就馬上能引進新的計劃。⑧早期美國大學的一項基本任務就是為當地經濟發展有重大價值的大范圍行業提供專業技術人員。在許多情況下,與當地產業問題相關的培訓活動和研究工作量一起進行的。阿克隆大學不僅為當地的橡膠工業提供了訓練有素的人員,而且更因在橡膠加工方面所進行的研究工作而聞名。⑨大學研究項目是為了滿足當地產業需要而創立,產業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而不是我研究什么你產業就做什么,并且把這些研究與培訓結合起來,這種產學研合作并不是一種短期行為,而是實現了制度化。

在地方化特色方面,美國大學在產學研合作中最為成功的是斯坦福大學對硅谷形成的貢獻。在斯坦福大學同當地企業之間的合作機制的建構上特曼教授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他堅信:“如果西部的工業和工業家們要有效地維護自己明顯的、長期的利益,他們就必須與西部的大學盡可能地合作,并給予經濟上和其他方面的援助?!惫韫鹊漠a學研合作機制創新表現在,首先,斯坦福大學建立了斯坦福大學研究所,這個研究所實際上成為學校與企業聯合的平臺,主要從事和國防相關的研究并幫助發展西海岸的公司。其次,斯坦福大學通過“榮譽合作項目”向當地的公司開放課堂。促進了大學與企業的合作,并為公司培養了大量的技術人才。第三,斯坦福大學工業園區是美國最早的此類園區之一。最初這個園區只是作為學校解決資金困難的一種方式,但同時加強了學校同當地電子公司之間的合作。⑩

美國高校產學研的合作除了地方化特色外,他們更注重與企業的合作。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如斯坦福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都鼓勵以商業為導向的研究,并在戰后都贏得了聯邦科研合同,但這兩個大學的合作戰略是有差異的,麻省理工學院的領導把精力集中于和政府機構建立聯系,并從成熟的電子生產廠商那里取得財政支持。相反,斯坦福大學的領導者與政府的聯系少,便積極地推動新科技企業的形成,積極地與地方工業討論合作。?從實踐的結果來看,斯坦福大學與企業的直接合作更成功,取得的效果更好。

(三)產學研相互促進的合作機制的內生性,這里的內生性是根源于高校和企業、產業各自的內在需求

美國大學的專業、學科與產業是互動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高校與企業之間在創新上形成了相容性的激勵機制,這種激勵機制來自于自利和互惠。從觀念上講,歐洲貴族非常蔑視商業活動,而在美國,大學被視為通往商業和個人的成功之路,大學研究和教學更明顯地集中在這些目標上。?在美國,只要知識創新的實用價值被確認,它們就可能很快進入大學課程中來,在政府資助的大學中尤為如此。美國產學研合作的聯動機制不是由政府主導的,而是由市場主導的。

產學研合作機制的創新關鍵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大學和產業研究之間聯系更加緊密的最重要的動機,源于美國大學在基礎研究中所占份額日益增長的事實。1953年,產業占據了58%的產學聯合基礎研究預算;而1978年,大學則占據了產學聯合基礎研究預算的76%。減少研發成本以監控更大范圍內的科學研究發生的領域并加速科學研究商業化的壓力,驅使很多美國公司嘗試發展與包括美國和海外的研究型大學在內的外部機構的關系,以補足和強化其內部研發活動上的收益。美國國家創新中的一個最普遍的制度創新,反映在公司發展外部研究和發展專門技術資源的努力上。這些努力導致了包括美國和海外公司以及美國大學之間在研發領域合作的顯著拓展。這種產學研的合作是公司對以下因素的回應:產品開發不斷增加的成本和風險,在高技術產業競爭中所需要的日益寬泛的科學和技術知識基礎,某些產業中更快的產品生產周期以及來自于海外公司更加嚴峻的競爭壓力。?從企業和產業來講,他們有一種對技術創新的強大的內在需求,因而有與大學、研究機構合作的內在激勵機制;從大學來講,他們的經費來源及學生的就業與地方經濟和產業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所以他們也有技術創新的強大動力,美國的產學研合作機制是內生的。

表2 大學-產業界技術轉移方式

美國大學產學研合作的制度創新還表現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大學的研究中心發展迅速,是最普遍的適應于產學合作的組織結構。研究中心通常位于學術院系結構之外,其工作主要集中于科學研究,同時也有人才培養的職責,學生是開展科研活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心模式是大學傳統的“組織化科研單位”的進一步發展,將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技術轉移的目標結合在一起,是科研活動的新的組織方式。?

三、美國高校產學研合作對我國的啟示

美國高校產學研合作的經驗對我國至少有兩大啟示:

(一)我國高??蒲泻腿瞬排囵B應該強調產業需求導向,并與地方經濟發展緊密聯系起來

我國也辦了許多行業性質的大學,如財經類、地質類、農業類等,從形式上看,這也是產業需求為導向的。但是與美國不同的是,美國許多這種產業導向的是根源于地方經濟及產業發展的需要,而我國是縱向的,以中央主管部門主導的行業性高校,這是根源于前蘇聯的高等教育模式。盡管現在大多數行業高校劃歸教育部管理了,但是這種縱向管理的性質沒有變。我國自上而下的組織形式使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成為“兩張皮”,不利于發明轉化為創新。這些年來我國科技經費投入在不斷增長,科技產出的數量也在不斷增長,但是綜合創新能力卻不高,自主創新的質量不高。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科技體制源于前蘇聯的,并且沒有實質性的改革與變化,不利于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

科技創新與產業兩張皮的問題是我國產學研合作中存在的最突出問題,這種體制下把創新轉化為實業、產品及產業的交易成本比較高。這些年我國的專利、在國際刊物上發表論文的數量都增長很快,但是其增長的質量需要提高,這些專利(發明)轉化為產品創新、產業創新的比例不高,這與我國高校缺乏產業導向和地方化特色有關。大家都在國家(部委)體制導向上,高高在上,不能接地氣,重復投資和重復研究的現象相當突出,科技產出低效。我們缺乏一種創新的協同機制,大家各自為陣,部門分割、地方保護、產學研各搞各的,市場失靈,沒有辦法把各種科技資源和人財物有機地結合起來。

從產學研合作層面看,我國現行教育制度還具有計劃經濟的痕跡。我國現行的高等教育體系既不能有效對產業需求反應,也沒有地方化特色,而是競爭式地爭奪國家發展資源,爭取項目,并且把獲取的項目(不是已經完成的)作為爭取其他資源的依據。誰的級別高,誰給的經費的含金量都高些。我國這些年的教育投入不斷增加,但是我們的投入機制和方式是有問題的,我們只注重錢的投入,而忽視了產學研合作的制度創新和機制創新。構建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必須建立在創新的教育體制基礎上??梢灾v,富于創新的教育體制是自主創新的微觀基礎。

在我國的高等教育理念中,只有屬于教育部管的高校才是國家隊,而地方高校則似乎低一等。沒有地方化特色的高校發展缺乏自己的風格、特色的。我國高等教育由于要面向“國家”(實際上是教育主管部門)所以導致高等教育的學科、專業的同構化。為什么美國的法律規定大學由州來管?這是因為由聯邦(國家)來管會導致許多問題,一是國家由于信息不對稱不可能管得好那么多大學,并且也不利于大學的多樣化與特色化發展,主管部門的管理水平將決定大學的發展水平;二是由州來管既可促進產業的發展,也可以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持。三是州來管可以建立緊密型的產學研合作機制。為什么美國的高校產學研合作的績效高?州來管大學就開始把大學與地方經濟發展聯系在一起,使他們成為利益共同體。大學要發展好首先地方經濟發展要好、產業發展要好。這種產學研結合模式不僅有利于地方經濟和大學的協同發展,而且還有利于大學生的就業。因為大學的發展與地方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大學的專業設置及人才培養模式是為當地定制的,所以這些大學生就業也就更有利。

(二)在高校產學研的結合中,要正確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

構建處理好市場與政府關系的制度,讓市場在產學研的合作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在產學研的合作中既要市場,也要政府。讓政府在產學研合作中發揮“恰到好處”的作用是產學聯合作的關鍵。美國找到了這兩者的平衡點,讓市場在產學研的合作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即使在軍事領域美國也注重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如美國實施阿波羅計劃的并不是一個一體化的大型承包商,而是由國家航空航天局協調的一系列獨立的企業。?在這里市場是決定,政府只是發揮協調作用。美國在二戰后,政府加大了對大學研發的投入,但是政府并不干預大學的教學與研究,僅僅是增加投入和完善相關法律而已。波拉尼觀察到,貿易、交換與市場存在于許多文化和場所中,但是直到政府將其帶入現實經濟中,這種自由市場經濟才得到真正存在。同樣,過去幾百年來許多地方都發生過有組織的探究活動,但直到政府采取協調與資助行動,能夠渴望并幾近實現自主性的大規??茖W事業才可能存在。?

從我國現行高校產學研合作的情況來看,最大問題是政府的作用太突出,政府對產學研的干預和控制太多,不利于產學研合作模式潛力的發揮,導致高校、企業把眼睛不是盯著市場和彼此的合作,而是把眼睛盯著政府和利益,反思我國體制存在的問題有:

1、我國產學研的結合必須首先去行政化。我們要實現由政府主導的產學研結合向市場主導的產學研結合轉變。我國的許多科技部門不是當作產業、企業、實業來經營的,而是大量的行政事業單位。我們還主要是用行政手段來配置科技資源。我國產學研的行政化表現為,一是在政府主導下,企業不是面向市場和需求搞創新,而是面向政府尋求所謂科技資源。美國80%的工程師和科學家在企業,而我國只有20%多一點的工程師和科學家在企業。為什么我國大多數科技人員不在企業?這與我國自上而下的組織形式是有關的。我們不缺乏科技的創新人員,但我們缺乏集創新者與企業家一體的人才,即愛迪生、比爾·蓋茨、喬布斯這類創新型企業家。二是中國大約70%的研究與開發是來自政府,而在美國、日本和德國則是由工業界負責70%以上的支出。這種研發投入機制導致中國的基礎研究資金和大部分應用性科研經費全由國家出。更重要的是這種研發體制必然導致中國教育科研機構的行政化,使學術研究經費的決策遠遠地背離專業價值判斷。結果,學術科研經費的配置與各機構的研究能力和研究經費的需求基本脫鉤,往往可能是關系而非學術價值與能力決定資金的配置。這必然導致科研資源配置的低效(陳志武)。三是研究機構的行政化。如依靠國家撥款旱澇保收的科研院所等軍工事業單位雖然技術攻關能力不俗,但效率低下、人員冗余也是不爭的事實。軍工產融結合的主要困難包括軍工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力不強,民企難拿到軍品資質和訂單,科研院所改制進度緩慢等,其中科研院所改制進度緩慢是最大的問題。目前軍工科研單位以事業單位的方式運行,享受國家撥款,沒有盈利壓力,還可享受優惠政策和各類保障措施。這使得科研單位的運行效率飽受詬病,同時軍品科研項目也難以實現民用,導致軍品和民品項目發展不均衡。在這種科技體制行政化的情況下,科技機構為何研究、研究什么、怎么研究,很難根據市場需求作出決策。因此科技市場發育不全,科技成果的轉化缺乏有效載體、橋梁和紐帶(王寶安)。四是我國現行教育體制行政化特征明顯。我國教育機構招生計劃和課程等,均由教育主管部門審批。大學的自主權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因此教育績效低下,大學培養的人才與社會需求往往是脫節的。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我國現行體制把教育與產業及地方經濟發展割裂開來了。?

2、要讓我國產學研合作機制建立在內生性基礎上。一方面產學研合作機制建立的關鍵是企業對技術有內在需求,在我國現行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下,企業創新動力不足,從而會影響他們對技術的需要。我國企業缺乏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的制度環境和內在動力,自主創新的風險高、山寨更有利。另一方面,我國高校沒有轉化的內在動力。目前武漢地區僅有27所高校提出過專利申請?,F有的研發成果中近60%未能及時轉化,轉化過程中,有存在處置程序復雜、收益分配缺乏有效激勵等問題。企業和高校目標取向不一致。企業創新的目的是獲取利潤,而高校的目的是發表論文和獲取項目經費。我國高校在創新上更多的是政府導向,而不是市場導向。高校只管投入,而對產出重視不夠。在2013年科研經費排名前十的高校中,清華大學的科研經費達39.31億元,當年擁有的科研成果包括專著56部,學術論文10443篇,技術轉讓獲得的實際收入554.8百萬元。值得注意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科研經費達22.19億元,排名高??蒲薪涃M第五,其科研成果卻是前十所高校中最少的,專著僅1部,學術論文4034篇,技術轉讓獲得的實際收入僅有10萬元。

3、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產學研合作的法律制度。到目前為止,中國的科技創新體系還是沿襲了蘇聯的體制,只是進行了一些修修補補的改革。我們要借鑒美國的經驗,要實現產學研合作從科學家的社會契約到新的合作保障的制度范式的轉變。為了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一是要完善專利等知識產權體系,改革司法體系以實現司法獨立審判,為知識產權保護奠定基礎;二是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減少政府在科研資助和科研過程中的作用,讓科研機構、大學在市場中實現合作。

但是我國相應的產學研的合作制度改革還沒有跟上,這主要表現在,一是盡管我國30多年來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產學研合作的政策,僅1990至2010年間,由中央政府出臺的此類政策就達169項,但我國尚沒有針對產學研合作方面的專門立法,缺乏規范產學研三方行為的相關法律法規,產學研合作中對政府的定位政策模糊,等等。如前所述,美國產學研合作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的立法過程。我國過去這種用政策代替立法的過程為行政干預創造了條件。二是一些原有的一些規定不利于產學研合作。如,教育部和財政部在2012年聯合發布了《教育部直屬高等院校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其中,針對貨幣性資產以外的其他資產(包括無形資產)處置事項規定,“一次性處置單位價值或批量價值在500萬元以上 (含500萬元)至800萬元以下的,由高校審核后報教育部審批,教育部審批后報財政部備案;一次性處置單位價值或批量價值在800萬元以上(含800萬元)的,由高校審核后報教育部審核,教育部審核后報財政部審批”。類似不合理的規定在我國還不少,這些制度規定都不利于創新的形成。根據美國產學研合作的經驗和教訓,我們進一步加強企業和高校在產學研合作中的主體意識,從制度層面建立產學研合作的激勵機制,即高校與企業有獲取合作績效的內在動力機制,尤其要從立法層面構建產學研合作的制度基礎。

注釋:

①⑧?(美)理查德·R·尼爾森編著:《國家(地區)創新體系比較分析》,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年,第13,38,63頁。

②⑥⑦⑨?(美國)納爾森:《經濟增長的源泉》,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年版,第221,223,220,222,220頁。

③④?(美)大衛·古斯頓:《在政治與科學之間:確??茖W研究的誠信與產出率》,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44,144,192-193頁。

⑤?趙可:《研究型大學與國家創新體系:美國模式的形成與變遷》,北京:清華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版,第79,122頁。

⑩?(美)安納利·薩克森寧:《地區優勢:硅谷和128公路地區的文化與競爭》,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年版,第26,12頁。

?奧利弗·E·威廉姆森:《市場與層級制-分析與反托拉斯含義》,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222頁

?王寶安:《我國經濟現行版已難以為繼》,《求是》,2014年第1期。

猜你喜歡
美國大學產學研大學
精益求精產學研 繼往開來朝陽人
“留白”是個大學問
躬身踐行修己身:從留美文科博士到美國大學系主任
《大學》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大學求學的遺憾
美國大學招生行賄丑聞凸顯其階層割裂
完善轉化機制 推動產學研融合
美國大學課堂教學觀察及啟示
學前音樂教育專業產學研人才培養模式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