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綢路上,那些偉大的西行者

2015-06-17 09:21李偉張曦
三聯生活周刊 2015年24期
關鍵詞:張騫玄奘

李偉+++張曦

張騫的第一份報告

新疆東南部的若羌是中國最大的一個縣,面積相當于兩個浙江省。北面是羅布泊荒漠,南面是新、青、藏三省相接的阿爾金山。這恐怕是中國最偏遠的一座縣城了,距離任何稍大一些的城市都要超過1000公里,到任何一個省會都有1500公里以上的距離。

從若羌東行沿315國道,過米蘭古城遺址,翻越阿爾金山,便進入了青海柴達木盆地的荒漠之中。茫茫1100公里,到達德令哈市,中間荒無人煙。沙子與礫石是這里的主人。在狂風的作用下,沙丘慢慢地移動,掩埋了公路。這時便要等待清障車將沙子鏟去,才能繼續前行。雅丹地貌形成的“孤島”在道路兩側縱橫交錯,如入迷陣。烈日之下,地表溫度超過了50攝氏度,看不到任何植物,甚至連駱駝刺都沒有一株。

公元前138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返回長安,回程走的就是這條路?!妒酚洝ご笸鹆袀鳌飞狭粝铝硕潭贪藗€字——“并南山,欲從羌中歸?!彼^“南山”指的是昆侖山。為了躲開匈奴的勢力范圍,張騫沿著昆侖山北麓,從塔克拉瑪干南緣向東而行,到若羌后翻越阿爾金山,進入青海羌人的區域,過青海湖,進入湟水、洮河河谷返回中原。

這條路線可能嗎?《史記》沒有給予更多的解釋和細節。按照每日30~50公里的步行極限速度,張騫要在柴達木荒漠中至少行進一個月。即便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他再度被匈奴人俘獲??梢姽湃说幕顒臃秶c生存能力遠遠超過現在的想象。

張騫離開長安出使西域,是在公元前138年,這一年他47歲。此前3年,漢武帝劉徹剛剛即位。當時大漢帝國的疆域沒有多大,西部邊界在隴西,就是今天甘肅的臨洮。

公元前176年,西漢文帝收到了匈奴冒頓單于的一封信。這封信被收入《史記·匈奴列傳》之中。匈奴首領冒頓在信中炫耀此前一年對漢朝戰爭的勝利,入侵上郡,殺掠邊境,并在信中告訴漢文帝,在西方匈奴已經擊敗了月氏,征服了樓蘭、烏孫和呼揭,總共36國都被匈奴所役使。這四個明確的國家,只有“月氏”中原王朝曾經聽說過,即原先活躍在河西走廊的強大的游牧部族大月氏。

另外三個國家的名字——樓蘭、烏孫、呼揭,則是第一次隨同匈奴的信傳到了中原。其中樓蘭位于羅布泊西南,烏孫位于現在新疆東北部哈密一帶,呼揭國位于新疆西北阿爾泰山南麓。信中提到的“三十六國”,泛指塔里木盆地周邊的諸多綠洲國家。冒頓說他已經擊敗了漢朝西部最重要的幾個國家,征服了整個天山南北和塔里木盆地。

通過敵國的來信,漢朝皇帝第一次聽說西邊的消息。由于“三十六國”并不是一個實數,人們無從知道在冒頓征服之前,塔里木盆地究竟有多少綠洲小國,當然也就更無從知道他們的歷史了。

伴隨著對西域的征服,匈奴完成了對漢王朝的包圍封鎖。北起燕山、陰山一線,延綿至今天甘肅黃河以西至青海,與羌族聯手,將中原的北部和西部完全封閉。漢朝的幾次反擊集中在北部邊界,但都歸于失敗。

漢武帝繼位后,一方面加強軍隊特別是騎兵的訓練,積極備戰;另一方面,則加緊謀劃新的外交戰略,尋找同盟者,共同對抗匈奴。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張騫率領100多人的使團,向西尋找被匈奴擊潰的大月氏。但他和當時文武百官以及平民百姓一樣,對于西域地理、民族與國家分布幾乎一無所知。

當時大月氏經過匈奴的兩次打擊,已經西遷到中亞阿姆河流域(今烏茲別克斯坦及阿富汗北部)。大月氏的西遷,如同多米諾骨牌,帶動了整個西域、中亞部族的流動與重組。這種變化,張騫也并不清楚。

張騫的使團出發后不久,即被匈奴騎兵攔截扣留。匈奴王給他提供了優厚的生活條件,并許配匈奴女子給他為妻。但是張騫始終不忘自己的使命,一直保持著漢朝使者的憑證符節。經過13年的囚徒生活后,他終于找機會從匈奴逃脫,西行數十日來到了今天位于費爾干納盆地的大宛國。

張騫第一次出使取道天山南麓?!妒酚洝ご笸鹆袀鳌肥歉鶕堯q出使報告寫的,其中提到了羅布泊西岸的樓蘭和塔里木盆地北側的輪臺(侖頭),但是沒有提到喀什噶爾河流域的疏勒。由此推測,張騫是從樓蘭,途經今天庫車、阿克蘇、溫宿等地,沿天山南麓,在別迭里山口越天山到納林河,然后南行到大宛。

對于張騫被關押的地點一直有爭議。一些學者認為,按照《史記·大宛列傳》記錄,張騫是以日而不是以月為單位記錄他從匈奴到大宛的時間,這表明了張騫被囚的地點距離大宛并不遠。很可能就在匈奴控制西域的中心——僮仆都尉,也即今天的新疆輪臺縣。

大宛國王久聞漢朝的富庶和強大,一直想同漢朝通好。但苦于匈奴的阻撓,大宛無法和漢朝通使。張騫的到來令他大喜過望,并派翻譯和向導護送張騫取道康居到達大月氏。

大月氏當時即將完全征服阿姆河南岸富饒的大夏國(阿富汗北部)。大夏土地肥沃富饒。大月氏人來到這里后,逐漸從游牧生活轉向定居農耕生活,社會日趨穩定。因此,大月氏女王婉言拒絕了漢朝的結盟建議,不愿再和匈奴廝殺。張騫滯留一年多的時間,始終沒有達到外交目的。

張騫返程,大概是在公元前127年。他從大夏出發后,向東翻越蔥嶺(帕米爾高原)進入塔里木盆地,沿著盆地的南緣,傍昆侖山北麓而行,經過現在的塔什庫爾干、和田、且末,到達若羌。然后東南折向進入青海,以躲開匈奴的勢力范圍。這條道路張騫并不熟悉,很可能是他滯留匈奴或出使西域期間聽說過的。但當時匈奴的影響力已經遍及整個西域,他還是被扣押了起來。幸虧一年后匈奴發生了內亂。張騫趁亂逃脫,終于在公元前126年返回長安。

張騫出使西域前后13年,百余人的使團最后只有他和仆人堂邑父返回。漢朝為了打開通往西方的道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在張騫之前,橫貫歐亞的交通線以草原絲綢之路為主,經蒙古草原、天山北麓、哈薩克草原、南俄草原到達歐洲黑海沿岸。張騫通西域后,開辟了一條綠洲絲綢之路,并成為一條主流而固定的路線。他往返的兩條路,形成了后來的絲路的南線與中線。

《史記·大宛列傳》與《漢書·西域傳》就是依靠張騫的見聞而寫成的。盡管他沒有完成最初的政治任務,但卻帶回了大量西方地理與民族信息?;\罩在漢帝國西部的迷霧一點點消散,中原文明看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并產生了交流、通商的強烈愿望。這些親歷見聞被記錄在史籍之中,成為中國人認識外部世界的第一份原始資料。

在張騫親履之前,中原文明對于西方的地理概念既模糊又混亂,以為有“弱水”通天河上去,以為有所謂西王母等。張騫第一次出使時,對所謂弱水、西王母之類傳說進行了實際考察,指出這些都僅僅是傳說,自己沒有見到。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提出,依據張騫的第一手資料,《山海經》、《禹本記》等書中關于西域地理的記載有許多錯誤,無法令人相信。

中亞有兩條大河,錫爾河和阿姆河。張騫第一次報告了阿姆河,在《史記》中記錄為媯水,是其希臘語名“Oxus”的對譯,在《漢書》中用更接近原音的方式翻譯為“縛芻水”。唐代譯為“烏滸水”?,F在所稱阿姆河,則是中亞經歷突厥化后的突厥語名。盡管他并沒有到達中亞的咸海區域,但卻是第一個記錄咸海的人,將其稱為“大澤”。

在返程途中,張騫翻越了帕米爾高原。他是有記錄以來第一個翻越帕米爾的探險家。他還親自考察了“于闐南山”。他發現這座山產玉石,并有“于闐河”(現在和田河)流出。張騫推斷“于闐河”就是黃河的源頭,這條河向東流入羅布泊(當時稱鹽澤),然后潛行于地下,一直到青海積石山再冒出來。張騫將這一情況告訴了漢武帝,于是,漢武帝便將傳說中的神山“昆侖山”比定為“于闐南山”。從此,虛無縹緲的昆侖山終于有了具體的位置。

但張騫關于黃河源頭的追溯卻是錯誤的。于闐河只是塔里木河的一個支流,塔里木河尾閭形成了羅布泊。他指出于闐河最終注入羅布泊是正確的,但羅布泊和黃河卻沒有任何關系。漢武帝認定昆侖山是黃河的發源地,則將神山與中國母親河聯系在了一起。這不僅符合當時人們崇尚的天命,也表達了向西域擴張的“大一統”愿望。

《史記·大宛列傳》介紹的西域國家以天山-蔥嶺以西為主,而盆地中的國家只提到樓蘭等四五個。這是因為司馬遷的時代,漢朝出于夾擊匈奴的目的,重點關注的是蔥嶺以西的大月氏、烏孫、安息等大國。

張騫不僅是一名杰出的探險家,也是一名出色的情報專家。自帕米爾高原以西,他一共帶回了10個國家的信息,其中,他親自走訪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四個國家。

大宛是張騫第一個到訪的中亞國家,所以司馬遷在《史記》中稱:“大宛之跡,始見于張騫?!贝笸鹞挥谫M爾干納盆地,今天烏茲別克斯坦中部。西漢時,大宛物產豐富,人口約30萬,盛產名馬、葡萄和苜蓿。這里西北通塔什干,西南通撒馬爾罕、布哈拉等綠洲?!妒酚洝凡粌H以“大宛列傳”來統攝張騫的考察報告,還以大宛為坐標定位周邊其他國家。

康居是錫爾河北岸一個斯基泰部落,錫爾河南岸的粟特人在康居統治之下,所以漢代文獻稱“粟特人”為康居人,其統治中心在撒馬爾罕。大月氏和大夏位于阿姆河流域,即今天烏茲別克斯坦南部和阿富汗東北部。大月氏當時由前王夫人當政,已經征服了大夏國,即西方文獻中的巴克特里亞(Bactria)。張騫稱大夏國的國都為“藍氏城”,名字來自希臘語Alexandria(亞歷山大)。這座城市位于阿姆河南岸。上世紀20~50年代,法國和美國考古隊進行了考古發掘,在現在阿富汗北部馬扎里沙夫城西23公里的沃奇拉巴德附近找到了藍氏城的遺址。

張騫親自到達過這座城市,因為他在這里的市場上發現了來自中國四川的竹杖和布匹。他推斷,另有一條道路,由四川出發經過印度而到達大夏。這樣可以不必經過匈奴在西北的控制區而聯絡西域諸國,這一發現又促使漢武帝堅定了開發西南夷的決心。雖然沒有找到傳說中的“蜀身毒道”,但漢朝由此大規模開發西南地區。

在中亞,張騫還聽到了安息的消息。安息位于伊朗,西方史籍稱之為“帕提亞”。中國之所以稱之為“安息”,是以帕提亞王族的姓來命名,并將安息人冠以安姓。東漢末年來華傳佛教的安世高、安玄都是安息人。

張騫還聽說,安息的西面是條支,即屬于塞琉古王朝的敘利亞,西南是黎靬(也寫作犁軒),屬托勒密王朝的埃及。在安息的北方自北海北面,經里海、咸海往東,直至楚河伊犁河流域,活動著游牧部族奄蔡和烏孫。奄蔡在中國史書中又被稱為阿蘭人,他們后來西遷到高加索山以北,是現代奧賽梯人的祖先。

以上這10個國家,張騫在回國向漢武帝提交的報告中,都有詳略不等的描述。他將康居、奄蔡、烏孫和大月氏歸為行國,即游牧國家;其他國家則為“土著”,即農耕國家??梢哉f,沒有張騫的這篇報告,便很難重建公元前2世紀的中亞歷史。

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前往烏孫。漢武帝希望能與烏孫結盟,斷匈奴“右臂”,結交西域大小諸國。此時,漢帝國的戰略重心已經發生了變化,從“制匈奴”轉變為開疆擴土,“威德遍于四?!?。

這一次出使隊伍浩大,隨員300人,牛羊萬頭,并攜帶錢幣以及價值千萬錢的絲綢,作為分送各國的禮品。盡管史書沒有再記錄這一次出使的具體路線,但根據當時漢朝的勢力范圍推測,大致走的是絲綢之路的中線。即經河西走廊,沿天山南麓西行至阿克蘇附近,然后向北翻過天山,抵達烏孫都城赤谷城。赤谷城位于今天吉爾吉斯斯坦境內伊塞克湖的東南。

當時烏孫因王位之爭而政局不穩,國內貴族又懼怕匈奴,故西漢王朝欲同烏孫結盟攻打匈奴的政治目的再次落空。但在烏孫期間,張騫分別派遣副使到中亞、西亞和南亞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闐各國,廣加聯絡。公元前115年,張騫回國,烏孫遣導譯相送,并派使者到長安,目睹漢朝人眾富厚景象,回去報告后,漢朝的威望在西域大大提高。

不久,張騫所派副使也紛紛回國,并帶回許多所到國的使者。從此,中國與中西亞之間的交通正式開啟。西行使者相望于途,西漢王朝多則一年之中會派遣十幾個使團,少則五六個,使團規模大則數百人,小則百余人。訪地之遙遠,出訪一次所需時間從數年到八九年。東來的商胡販客也是“日款于塞下”。此后,中西之間的陸路交通繼續向西延伸,一直到奄蔡(咸海與里海之間)、條支(當在伊拉克兩河流域之間)等國。

經過絲綢之路,張騫副使最遠到達了位于伊朗高原的安息。安息國王親自派2萬騎兵于東界迎接。這名不見經傳的漢朝使者最終抵達了安息國都——和櫝,即今天伊朗的達姆甘。故城遺址在伊朗東北侯臘散省,厄爾布爾士山脈東段南坡,扼古道之中心。

第二次出使回國后不久,張騫便去世了。作為世界上最著名的道路開拓者,他每向前邁進一步,每多寫下一個細節,都是一個新的里程碑。張騫看到,在遙遠的西方生活著與我們不一樣的人,容貌不一樣,講著不同的語言,文化也不通。他做了一個總體性的歸納:“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國雖頗異言,然大同俗,相知言。其人皆深眼,多須髯,善市賈,爭分銖?!睆闹衼喌揭晾?,每個國家的語言雖有所不同,但仍能彼此聽懂,而且風俗很接近。這是符合當時歷史情況的。這些國家都受波斯文化影響,除大月氏外,語言都屬于東伊朗語系。當地人普遍高鼻深目,多胡須,而且商業氣息濃厚,善做生意。

直到張騫出使前,中原文明還沒有建立起與西域諸國的任何聯系。司馬遷將張騫這一開創性的舉動稱之為“鑿空”。他歷經磨難帶回來遠方的知識,極大開拓了當時中國人的眼界,將對世界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中西方大規模的文化交流由此開始。

甘英:發現大秦

在張騫西行200余年后,公元97年,另一名使者甘英出發了。他的目的地是當時被稱作大秦的羅馬帝國。

張騫通西域后不久,中國絲綢就傳入了歐洲,并很快風靡了整個羅馬帝國。隨著絲綢之路上的商旅往來,到公元1世紀,中國人逐漸知道在安息的西面,還有一個強大、文明的國家,名曰大秦。

發現大秦,意味著西方世界進一步拓展。中國人地理認識的邊界,進入了歐洲,到達了“拒玉門關者四萬余里”的地方。而這個認識,是和甘英的遠行分不開的。

據《后漢書·西域傳》記載,東漢時任西域都護的班超在公元97年,“遣甘英使大秦,抵條支”。后來西域都護班超的兒子班勇將甘英出使的經歷寫進了《西域記》一書。但此書早已失傳。所幸,《后漢書·殤帝紀》和《后漢書·西域傳》保存了其中一部分內容。

甘英是從當時西域都護所在地它乾城出發的。它乾城位于今天新疆阿克蘇市新和縣城西南。他的西行線路歷來有較大爭議。目前楊共樂先生的看法獲得較多認同,即甘英是沿著天山南麓西行,經喀什抵達莎車,向南越蔥嶺,進入印度河支流峽谷,進入當時被稱為罽賓的國家。罽賓位于現在喜馬拉雅山西南的克什米爾地區。甘英再向西經現在巴基斯坦北部,西南行至伊朗東部的錫斯坦地區,即當時的烏戈山離國。由蔥嶺至罽賓、烏戈山離這一段道路十分險要。要經過帕米爾高原和喀喇昆侖山兩側的高山峽谷,有些地方只能靠懸索滑過峽谷。史書上說甘英逾“懸度”,所謂“懸度”就是溜索橋。

甘英并不是最早向南翻越蔥嶺到罽賓的中國人,西漢使者文忠、趙德就曾沿此路到過罽賓?!稘h書·西域傳》根據他們的經歷描述了道路的艱險:山路迂回,兩側是懸崖、深淵,最窄的地方不足兩尺,常有人畜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傊?,“險阻危害,不可勝言”。

盡管向南翻越蔥嶺的道路極為艱難,但這卻是一條進入印度的捷徑,而不需要經過中亞費爾干納盆地去繞大圈。后來法顯等求法僧前往印度大多走的這條路。

甘英到達烏戈山離后,就可以接上絲綢之路的最南的路線,從今天伊朗的南部,經過巴姆、伊斯法罕、馬拉維進入伊拉克兩河流域,最后抵達了“條支”。關于“條支”的位置一直也是研究者們爭論較多的問題。西漢時期《史記·大宛列傳》中提到了條支,是安條克(Antioch)的對譯,指的是今天土耳其的海港城市安塔基亞,當時屬于塞琉古王朝。到了甘英的時代,塞琉古王朝已被羅馬帝國吞并。一般認為,甘英到達的是另一個安條克城,建于公元前166年,位于伊拉克巴士拉的西北。

實際上,甘英自東向西橫穿了整個安息帝國,到達了波斯灣的海邊。但是他的西行步伐卻停止了,沒有再向西尋找大秦。按照《后漢書·西域傳》的說法,甘英正準備渡海前往大秦時,被安息水手勸阻——海路極其遙遠,如果遇到逆風要兩三年才能到達,而且船上容易患疾病,令人思念故土,頭腦發狂墜海而死。

安息人并不希望中國與羅馬帝國建立直接聯系。因為在絲綢之路上,安息占據了東西通道的要津,長期壟斷絲綢貿易的巨大利潤,因而也不希望直接生產國與消費國對接。事實上,當時的條件下,即使甘英在波斯灣乘船也不可能到達地中海。葡萄牙人達伽馬駕船繞過南非好望角還要在1400年后。甘英最終相信了安息人的“謊言”而放棄了前往大秦的使命。

但是,安息人用來嚇阻甘英的故事卻值得玩味?!逗鬂h書》中的記載是:“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钡搅恕稌x書》中就更具體了一些:“海中有思慕之物,往者莫不悲懷。若漢使不戀父母妻子者可入?!币簿褪钦f,海中有令人思慕的事物,而使人悲傷,失魂落魄。

清華大學張緒山教授認為,這個“謊言”的原型就是希臘神話中的海妖傳說。

希臘神話中的海上女妖是半人半鳥形的怪物,她們善于唱歌,以嬌媚動聽的歌聲迷惑航海者,使他們如醉如癡,停舟不前,待在那里聽下去,一直到死亡為止。海妖故事早在荷馬史詩《奧德賽》中已有記載。據《奧德賽》中的敘述,海上女妖居住在位于喀耳刻海島和斯庫拉住地之間的海島上。特洛伊戰爭的希臘英雄之一奧德修斯(即奧德賽),與同伴回國途中經過海妖居住的島嶼。奧德修斯聽從喀耳刻巫師的建議,用蠟封住同伴們的耳朵,讓同伴將自己綁在桅桿上,抵御住了海妖的歌聲的誘惑,將船駛過海妖島活了下來。

海妖的故事經過安息人的演繹最終阻止了甘英的西行之路。

雖然甘英沒有到達羅馬帝國,但他卻創造了中國人西行的一個新紀錄。司馬遷曾說西漢使者曾經去過“黎靬”、“條支”,但并沒有證據。只有最西到達安息和櫝城(今伊朗達姆甘)是可信的。而甘英的步伐則又向西推進了近千公里,到達了兩河流域波斯灣的海邊。

他經克什米爾至伊朗南部的路線,此前中國人從未涉足過。甘英帶回了當地的許多信息,是“《山經》所未詳,莫不備其風土,傳其珍怪焉”。這些“珍怪”的傳聞中就包括了“海上女妖”的傳說。遺憾的是,中國史家對所謂“怪力亂神”并不感興趣,因此那些異域風情的故事并沒有被記錄下來,甚至連《西域記》也佚亡了。

玄奘的中亞與印度

大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秋天,中原地區遭受霜害,顆粒無收,哀鴻遍野。剛剛經歷了東突厥侵擾的大唐王朝無力賑災,只好下令災民“隨豐四出”,允許自尋出路。逃荒的人群中夾雜著一名僧人,他就是玄奘。

這一年玄奘27歲,是一名年輕的僧人,但已歷過國內多處地方,被稱為三藏法師。經過多年的研習和修行,玄奘仍覺得前人翻譯的佛經紕漏甚多,而且有些重要的經典并沒有傳到中國來。于是他立志前往印度深造佛學,取回真經。這一程,玄奘創造了人類探險史上的一個奇跡。他用了3年的時間,經新疆、繞行中亞至印度,歷128國,總行程近2萬公里。

當時唐朝立國不久,正與突厥連年交戰。政府擔心臣民勾結突厥,所以對國人出境實行極為嚴格的限制。在上書朝廷申請“過所”遭到拒絕后,玄奘決定通過非法途徑偷渡出邊關。

在玄奘的時代,絲綢之路的走向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樓蘭已經廢棄,唐朝的玉門關退到了敦煌以東200多公里外的瓜州。進入西域的大道,是從瓜州向西北穿過被稱作莫賀延磧的沙漠,到達伊吾(哈密),其方向接近于今天進入新疆的甘新大道。

這條路,往北通過唐朝玉門關,然后再經過五座烽火臺,每座烽火臺相距百里,中途沒有水草。沙漠中“上無飛鳥,下無走獸”,狂風時起,沙塵蔽天,白天酷熱似火,夜晚又寒冷徹骨。更不幸的是,一開始玄奘就迷了路,而且失手掉落了盛水的皮囊。他忍受著干渴,連續走了五天五夜才發現了水源。這段經歷令玄奘不堪回首,就像后來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所記錄的:“此等危難,百千不能備敘?!?/p>

哈密當時屬于西突厥的管轄之地,玄奘打算從這里走北線,沿天山北麓去可汗浮圖城(今新疆吉木薩爾),再向西進入中亞。但由于高昌國王麹文泰的邀請,他于是轉道西南去了位于吐魯番的高昌。玄奘之所以能完成漫長的旅程,與當時兩個重要人物的幫助分不開,其中一個是高昌國王麹文泰,另一人是西突厥首領統葉護可汗。

高昌位于中西交通要沖,歷史上多次成為中原王朝經營西域的樞紐之地。國王麹文泰崇信佛教,百般挽留,但玄奘執意西行,他也只好同意放行。麹文泰為玄奘西行做了充分的準備,不僅派了4位專門侍奉玄奘的沙彌和25位仆役,還同時準備了豐厚的金銀與物資,足夠玄奘往返20年的費用。他還寫了24封書信,每封信附有大綾一匹,請高昌國以西的24國給予玄奘幫助。其中最重要的一封,寫給西突厥統葉護可汗。

在高昌衛隊的護送下,玄奘從高昌西行,經阿耆尼國(今新疆焉耆)、屈支國(今新疆庫車)、跋祿迦國(今新疆阿克蘇),然后翻越凌山。凌山的位置一般認為是在阿克蘇西北的屬于天山的拔達嶺,這里早在漢代就是通往烏孫的主要道路。山上有別迭里山口,玄奘就是經這個山口從天山南麓到達了北麓。

玄奘翻越天山正值冬天,冰川連綿,積雪深厚,行走極其艱難。吃飯時要將鍋吊起來生火,晚上只能在冰雪上席地而睡。走了七天七夜,終于翻越了凌山。玄奘一行人員受到了很大損失,30多號人馬走出雪山的只有八九人,有三分之二的人喪命山中。幸存者手腳也都有凍傷。傷亡如此慘重,大概是在天山中遭遇了雪崩。玄奘后來在《大唐西域記》中將雪崩記錄為“暴龍”。

走出天山后,玄奘就到達了位于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的伊塞克湖,唐代稱為熱海。伊塞克湖,清代用蒙古語音譯為特穆爾圖淖爾,也稱滇池、熱海。位于天山西部,長165公里,寬57公里,最深處達702米。由于湖水含有鹽分,且深度較大,所以冬季從不結冰,當地人因此稱之為熱海,突厥語稱伊塞克廓爾或咸海。伊塞克湖底布滿了鐵礦石,并不斷被沖上岸,因此又被當地人稱為特穆爾圖淖爾,即鐵湖。

玄奘并不是第一個到達伊塞克湖的中國人,但他卻是第一個為這個中亞大湖留下文字記載的人。他在《大唐西域記》中描述道:“四面負山,眾流交湊,色帶青黑,味兼咸苦,洪濤浩汗,驚波汩淴,龍魚雜處,靈怪間起?!闭Z言雖不多,但風貌、特點刻畫得十分真實而貼切。唐代,伊塞克湖地區不僅是絲綢之路北道的必經之地,也是絲路北道轉入中道的重要連接點。經伊塞克湖西行便到了當時西突厥王庭所在地碎葉。

碎葉今在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城西南約5英里處。它是天山西部北麓最大的城市和貿易中心之一。天山南道經焉耆,過烏什,越過天山后抵達碎葉,在此與沿天山北麓西至西突厥斯坦的天山北道匯合。碎葉城與其西約300公里處的怛羅斯城(今哈薩克斯坦的江布爾)相呼應,控制了這一帶的綠洲,并且向南通往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索格底亞那的綠洲群。自碎葉經怛羅斯,沿錫爾河北岸西行,可通南俄草原和伊斯坦布爾??梢娝槿~城是綠洲之路與草原之路的交匯點,是中亞貿易中心索格底亞那地區伸向東方的觸角。后來,唐朝擊敗西突厥建立了碎葉鎮,是安西四鎮最西的統治區域。

628年,玄奘持高昌國王的親筆信在碎葉見到了西突厥統葉護可汗。突厥正值鼎盛時期,玄奘后來描述了可汗的奢華與氣派:“……可汗身著綠綾袍,露發以一丈許帛練裹額后垂。達官二百余人,皆綿袍編發,圍繞左右?!?

突厥可汗不僅熱情款待了來自敵國的和尚,送給他不少盤纏,而且派官員攜帶自己的信件護送玄奘出境。信中囑托各突厥屬國君主要好好接待保護唐朝僧人。于是,玄奘前面路程的困難又減少了很多。

西突厥是當時中亞地區的實際掌控者。有了西突厥可汗的支持,玄奘有條件在中亞做更細致的探索與游覽。因此他并沒有急于南下印度,而是在兩河流域(阿姆河、錫爾河)繞一個大圈子,基本走遍了中亞所有的大小國家。他先后到達了赭時(今烏茲別克共和國塔什干)、颯秣建(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捕喝(布哈拉)等國。向西北最遠到達了接近咸海的花剌子模(玄奘稱之為貨利習彌伽)。但遺憾的是,盡管只有一步之遙,玄奘并沒親自到達咸海。不過唐朝人是知道咸海的存在,在《舊唐書》、《新唐書》將其稱作雷翥海,這一地理名詞最早見于《水經注》。中國古代文獻在世界上首次對咸海單獨做了記載,而古代希臘羅馬人一直把咸海和里海二者混同起來。

玄奘路過了著名的鐵門關,現在叫恰克恰里山口,位于烏茲別克斯坦南部拜孫山脈。他這樣寫道:“左右帶山,山極峻峭,雖有狹徑,加之險阻,兩旁石壁,其色如鐵?!痹诎⒏缓鼓喜康蔫笱苣菄?,玄奘朝拜了舉世聞名的巴米揚大佛,并留下了第一份歷史記錄:“王城東北山阿有石佛立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耀,寶飾煥爛?!?/p>

興都庫什山自帕米爾高原向西南延伸,斜穿阿富汗,長約960公里,是伊朗高原與南亞次大陸分界處的大山脈。阿姆河與喀布爾河在此分水。據說其山名源自波斯語,意為“殺死印度人的”。因為這座山高而酷寒,常年居住在炎熱地區的印度人在翻山時不勝其寒,往往凍死。玄奘稱這座山為黑嶺。628年夏末,玄奘翻越了興都庫什山,終于來到了印度。

在印度,玄奘走遍了北天竺、中天竺、南天竺三大區域,還差一點去了斯里蘭卡。逗留時間最長的,便是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今比哈爾邦拉基吉爾鎮附近)。他在那里苦學五載,終于成為聞名遐邇的高僧學者。

玄奘為印度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記錄。比如詳細描述了那爛陀寺附近的“鷲峰”的位置與景色:“宮城東北行十四五里,至姞栗陀羅矩吒山(鷲峰)。接北山之陽,孤摽特起,既棲鷲鳥,又類高臺??沾湎嘤?,濃淡分色?!睂m城就是王舍舊城,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國的首都。上山有一條路,是影堅王所修筑:“自山麓至峰岑,跨谷凌巖,編石為階。廣十余步,長五六里?!庇皥酝跏枪拍彝訃?,與釋迦牟尼同時代的人物,也是佛教的熱情贊助者。

今天如果要登臨這座鷲峰,仍然需要從這條山路上山。不過與山路并行,已經建起了上山的索道。山頂的形勢依然跟玄奘描寫的一樣:“其山頂則東西長,南北狹。臨崖西埵,有磚精舍,高廣奇制,東辟其戶。如來在昔,多居說法。今作說法之像,量等如來之身?!毙十斈暌姷降呐R崖的磚精舍,今天也還能見到,雖然只是遺址,仍然經常有世界各地的佛教徒到這里朝圣。

公元641年,玄奘決定回國。他謝絕了戒日王和其他印度朋友挽留他的好意,在參加了一次缽羅耶伽國舉行的大會以后,帶著歷年訪求到的佛經和佛像等,仍然取道陸路,起身東歸。

這次玄奘選擇抄近路回國。即向北翻越興都庫什山再向西過蔥嶺,經瓦罕走廊,取道塔里木盆地的南緣,過和田、尼雅、鄯善,沿著絲綢之路南線回到敦煌,進入玉門關。

645年正月二十四日,玄奘終于回到長安。與他十幾年前偷渡出國時不一樣的是,他受到了空前的歡迎。玄奘帶回佛經657部,520篋,以及一批佛像。唐太宗這時正在洛陽,立即召見他。按照唐太宗的要求,玄奘將一路見聞寫成《大唐西域記》,共12章12萬字,記載了141個國家的情況。他親自到了其中的128個國家。這部書成為中國人了解當時中亞與印度的百科全書。

玄奘第一個指出了南亞半島的地理狀況——三面臨海,背靠雪山,北寬而南窄,狀如新月。印度是這一區域的總稱,共分東南西北中五部分,當時有70多個國家。印度上層社會共有四大種姓:第一稱為婆羅門,最為高貴,恪守教規,品行端正。第二為剎帝利,是王室種族,統治各國,心存仁慈。第三為吠奢,是商人,溝通有無,追求利潤。第四為戍陀羅,即農夫。四個種姓之間不通婚,即使同一種姓之內,父系、母系之間也不通婚。

玄奘描述了印度耆那教派和苦修派的教徒。前者赤裸身體,后者則在身上涂滿白灰,將頭骨、骷髏串聯起來,作為環狀頭飾。耆那教的一個派別被玄奘稱為“露形外道”,其特點是脫衣露形,又稱“天衣派”,即裸體之意。這一教派形成于公元1世紀,認為教徒不該擁有包括衣服在內的私財,只能以天為衣。有的教徒有一根腰帶,長度不得超過一米半?!巴炕彝獾馈庇忠虺绨轁衿派?,稱作“濕婆派”或“自在天派”,這是印度教中的一大派別。教徒周身涂灰修苦行,以求升天。

在《大唐西域記》中有一部分專門介紹印度的刑法。由于宗教的原因,印度幾乎沒有死刑,罪犯可以花錢贖罪,或者砍掉鼻子、耳朵、手、足,或者流放出國。此外,印度司法還保留了大量“神判”的遺跡。法官判斷事實依靠四種方法——水、火、稱、毒。所謂“水”,就是將嫌犯與石頭綁在一起,投入水中,如果嫌犯沉下去石頭浮上來,就是有罪。所謂“火”,則是將鐵燒紅,讓嫌犯踩在上面或用手按,用舌頭舔,如果沒有受傷就是無罪?!胺Q”,是讓嫌犯與一塊石頭稱重,石頭重則判有罪?!岸尽?,就是原告與被告共吃一塊放了毒的羊肉,能活下來的便是清白的。

在中亞和印度,玄奘親自到訪了許多古城、古跡,在《大唐西域記》中,他都做了地理位置的記錄。這些準確的信息,成為考古學家們探索古代遺址的索引。

1870年,英印政府建立印度考古局,開始對印度的主要地區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在近代以前,印度幾乎沒有可以稱得上是歷史的文獻。英印政府考古局的第一任局長,也是印度現代考古的奠基人,名叫康寧漢(A.Cunningham)?!洞筇莆饔蛴洝穾缀醭闪怂M行考古調查和發掘的指南。很多考古遺址,包括古代一些城市的位置、寺廟遺址,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大唐西域記》最后做出判定。斯坦因在中亞和新疆考古時,也常常以玄奘的記錄相互印證。

杜環:走向非洲

公元757年5月25日這一天,中國人杜環是在末祿度過的。這座城市在中國的古籍中也被稱作木鹿,即今天土庫曼斯坦的馬雷。木鹿是當時阿拉伯帝國呼羅珊省的首府,也是絲綢之路上一個重要交通樞紐。

杜環后來在自己的《經行記》中特地寫道:“其俗五月為歲首?!奔?月作為一年的第一個月。中國人稱阿拉伯帝國為大食。大食國的政治紀年采用遷移歷,以創教者默罕默德從阿拉伯半島之麥加城遷出之日(622年7月16日)為歷元。檢索阿拉伯元旦與中國農歷5月重合的日期,就是757年5月25日,中國農歷5月2日。

杜環大概是在752年7月到達末祿的,他在這里一共生活了5年。此前,他作為大唐西域都護的軍官,駐扎在碎葉地區。唐大將高仙芝錯殺駐扎在唐突厥城邦之王,導致其子反叛,并向大食求助出兵為父報仇。于是大食率領軍隊與唐軍在怛羅斯(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一帶)展開會戰,史稱怛羅斯之戰。因突厥部落反水,導致唐軍措手不及輸掉了戰爭。不少士兵成為大食軍隊的俘虜,杜環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這場戰爭開啟了杜環的絲路之旅。他的足跡遍及中亞、西亞與非洲,前后長達11年。762年他從海路返回廣州,寫了一本《經行記》,講述旅途中的見聞。但這本書已經佚失,剩下片段收錄在其族叔杜佑所著的《通典》中,總計1700多字。杜環的記述,第一次讓中國人了解到阿拉伯帝國情況,并第一次帶回了非洲的信息。

杜環最初由碎葉出發被押往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的塔什干)。離開石國后很有可能去了東面的拔汗那國(位于吉爾吉斯斯坦的費爾干納盆地)。然后杜環又到了康國,這是中亞兩河流域的中心,即現在撒馬爾罕附近。接著西行,他就抵達了末祿國(土庫曼斯坦馬雷)。

很多絲綢之路的旅行家都會來到末祿,但杜環是第一個留下珍貴記錄的人。在杜環筆下,末祿十分美麗,雖然處于沙漠之中,但是綠洲內“村柵相連,樹木交映”,城鎮則“墻宇高厚、市廛平正”。這里灌溉發達,土地肥沃,盛產各種水果和蔬菜,工商業也相當繁榮。

因大食國王興建新首都巴格達,將駐扎在末祿的呼羅珊大軍調回了亞俱羅。亞俱羅即亞述,指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杜環等中國戰俘也因此隨軍到達了兩河流域,并參與了巴格達的營建。在《經行記》中,杜環特地記錄了一些中國工匠的名字。中國的造紙術正是由中國戰俘傳入阿拉伯世界的。

《經行記》所記錄的地方,很多都是杜環親自游歷過的。他還去過苫國,即敘利亞。當時的敘利亞包括如今的黎巴嫩、巴勒斯坦等地。杜環準確地描述了東羅馬帝國的地理位置——在敘利亞以西,相隔一座山(陶魯斯山),西、南臨海,北與可薩突厥接壤??伤_突厥(Khazars)是西突厥西遷的一支,7世紀初已經移居到里海以西、高加索以北地區,7至8世紀間可薩突厥人對阿拉伯人進行了一系列戰爭,雙方以高加索山為邊界??伤_人向西一直擴張到了烏克蘭黑海北岸。隋朝后,中國稱東羅馬帝國為拂菻。杜環明確指出,所謂拂菻就是漢朝時的大秦,即羅馬帝國。

杜環還了解了一些東羅馬帝國的信息,當地人為白種人,好飲酒,虔信基督教,最善于制造玻璃。他們有高超的醫術:“大秦善醫眼及痢,或未病先見,或開腦出蟲?!倍怒h這里記錄的是流行于地中海東岸具有悠久傳統的“開顱療盲術”。這種醫術在唐代隨著景教徒而傳入中國。

杜環是第一個有文字記載到達過圣城耶路撒冷的中國人,他將耶路撒冷稱之為“秧薩羅國”。然后他向西南穿越西奈半島的沙漠,到達了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進入了非洲。

杜環說他最后到達了摩鄰國。關于摩鄰國的位置有比較大的爭議,一種觀點認為,摩鄰國指北非的利比亞、突尼斯、摩洛哥一帶,這里是大食帝國的馬格里布(Maghrib)省,首府在今突尼斯古城凱魯旺(Qayrawan)。即杜環到達埃及后向西沿地中海南岸行進,最遠到達了摩洛哥,甚至抵達大西洋。

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摩鄰國指的是位于東非埃塞俄比亞的阿克蘇姆王國。杜環南下,經過尼羅河三角洲,沿尼羅河到達阿斯旺,經過努比亞沙漠到達埃塞俄比亞。

杜環所到的摩鄰國究竟在哪里,恐怕還是一個謎。但他記錄了中國人最初對非洲的印象:“其人黑,其俗獷,少米麥,無草木,馬食干魚,人食鵲莽。鵲莽,即波斯棗也。瘴痢特甚?!碑數厝似つw黝黑,土地貧瘠,既無米麥也無草木,馬吃干魚,人則吃波斯棗(椰棗)果腹。

無論杜環到達了非洲哪個區域,他都創造了世界探險史上的一項紀錄。在杜環之后,要到10世紀時,阿拉伯地理學家伊本·赫克爾和曼蘇地才親自考察非洲沿海,寫下了他們的旅行記錄。至于歐洲人游歷紅海并且寫下作品的是本哈明,他由紅海到達埃塞俄比亞和索科特拉,再由尼羅河返歸開羅,比杜環晚了400年。

杜環的旅程橫貫整個歐亞大陸,經過了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敘利亞、伊拉克、伊朗、埃及、利比亞、突尼斯、摩洛哥等地,穿越了三個不同的宗教區域。他稱伊斯蘭教為“大食法”,基督教為“大秦法”,祆教(拜火教)為“尋尋法”。

對于伊斯蘭教,他的觀察和記述尤為詳細?!安话輫醺改钢?,不信鬼神,祀天而已”,“其俗禮天”,反映伊斯蘭教為一神教?!盁o問貴賤,一日五時禮天?!薄懊科呷?,王出禮拜,登高座為眾說法?!薄捌渌酌科呷找患?,不買賣?!薄笆橙庾鼾S,以殺生為功德?!薄皵囡嬀平魳??!薄安皇池i、狗、驢、馬等肉?!薄霸嵛◤膬€?!薄芭映鲩T,必擁蔽其面,無問貴賤?!薄浭隽艘了固m教的功課教俗和生活禁忌。同時還扼要記述了伊斯蘭教的倫理道德,如“奸非劫竊,細行謾言,安己危人,欺貪虐賊,有于一此,罪莫大焉”,“其大食法者,以弟子親戚而作判典,縱有微過,不致相累”,“唯法從寬”,“人相爭者,不至毆擊”等等。這些記述客觀而準確地記錄了伊斯蘭教的信仰、禮拜、齋戒以及行為規范、飲食、衣飾、禁忌等教義、教法及生活的最主要方面。

歷史學家白壽彝先生在《中國伊斯蘭綱要參考資料》中寫道,杜環對“伊斯蘭教義有相當正確的知識,他把他所知道的教義記載在《經行記》里,遂成了伊斯蘭教義之最早的中文記錄,這在中國伊斯蘭教史上也是一件大書特書的事”。

景教徒拉班·掃馬

1275年,景教教徒維吾爾人掃馬從北京出發,前往耶路撒冷朝圣。同時,他還肩負了大汗忽必烈的秘密使命,前往歐洲收集情報,了解各國動向。忽必烈想要知道,如果他的軍隊攻取阿拉伯人占領的耶路撒冷,是否能夠得到那些歐洲君主的支持。當時蒙古貴族中很多人信奉基督教,包括忽必烈的母親唆魯忽帖尼、旭烈兀大王的元妃托古思可敦、闊里吉思等都是景教徒。忽必烈受此影響,對基督教也抱有好感。

與掃馬一起出發的另一名景教徒名叫馬可,他來自維吾爾的汪古都部。維吾爾族歷史上曾先后信奉過佛教、景教和伊斯蘭教。景教是基督教的聶斯托利派,隋唐時期傳入中國。1225年,掃馬出生在北京的一個景教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巡察使,曾在北京景教會中任職。他自幼被認為適于從事教士職業,被授以經文,23歲時接受洗禮,成了景教徒。掃馬后來被稱為拉班·掃馬,拉班(Rabban)是敘利亞語,即“大師”、“長老”之意。

掃馬是古代中國走得最遠的人。他不僅橫穿了整個歐亞大陸,到達了土耳其伊斯坦布爾,還坐船渡海抵達意大利,最遠走到了法國波爾多。他不僅見過羅馬教皇,還會晤過英國國王與法國國王。他是有記載的最先深入歐洲的中國人。

但有趣的是,很長時期以來掃馬和馬可的經歷并不為人所知,主要原因在于他后來并沒有回到中國。他們的經歷寫在了一本敘利亞語的傳記中。直到1887年,一名庫爾德斯坦窮困潦倒的占星家,在一個土耳其景教徒手中發現了這個手抄本。這本書很快在巴黎出版,引起了廣泛關注。隨后,研究文章在《亞洲雜志》、《博物館》、《東羅馬評論》、《宗教社會學》等刊物上發表。掃馬的故事才浮出水面,為公眾逐漸了解。

掃馬能夠順利完成這次旅行,有兩個重要因素。一方面,蒙古完成征服之后,從中國中原到西亞、東歐的萬里交通線都處于蒙古帝國的控制之下。絲綢之路第一次處于完全暢通無阻的局面。在保護貿易,保障旅行安全,自由通行乃至宗教自由等方面,蒙古大汗們要比當時的基督教或伊斯蘭教的君主們開明得多。另一方面,由于蒙古的強勢地位,西方國家與基督教迫切希望聯絡蒙古,對抗阿拉伯伊斯蘭教勢力。所以掃馬與馬可成為西方世界最歡迎的人。

掃馬一行走的是絲綢之路的南線,經過河西走廊后,穿越白龍堆沙漠,然后通過塔里木盆地南道西行到和田,經喀什翻越蔥嶺輾轉來到今哈薩克斯坦的塔拉茲。在那里,掃馬和馬可見到了窩闊臺汗海都,并獲得了海都頒發的通行護照,因此一路上都比較順利。他們沿著絲綢之路的古道繼續西行,進入伊利汗國統治下的波斯地區(今伊朗、伊拉克),經馬什哈德、馬拉蓋到達大不里士。一路上遍訪所存不多的基督教教堂和修道院,會晤各教會人士。

由于蒙古人正在跟占據埃及和敘利亞一帶的伊斯蘭教馬木留克王朝激戰,掃馬和馬可沒去成耶路撒冷,他們在伊利汗國滯留了好幾年。

在等待中,掃馬和馬可的命運迎來了巨大轉機。他們在大不里士城遇到景教大總管馬屯哈。馬屯哈聽說他們會講蒙語和突厥語,又來自元大都大汗身邊,便想讓他倆為傳教事業服務。1280年,景教大總管馬屯哈任命馬可為當時中國北部兩大教區“契丹城市和汪古都”的大主教,任命掃馬為巡察總監,派兩人回國傳教。于是,掃馬和馬可兩人便動身返鄉。第二年,他倆正走在半路上,聽說馬屯哈死于巴格達。二人立即改變了主意,馬上折回來,到巴格達為馬屯哈送葬。

隨后選舉新的大總管時,馬可被各地主教一致推選為“東方教會大總管”,稱為“雅伯拉哈三世”。本想隨掃馬一起西行朝圣的馬可,忽降殊榮,身價倍增。

馬可的當選有著復雜的宗教與政治背景。景教自公元431年以弗所宗教會議后,就以波斯為中心著力向東方發展勢力,并獲得了很大成功。但7世紀伊斯蘭教興起后,開始挑戰景教在波斯地區的地位。9世紀隨著“圣戰”的進行,伊斯蘭教在中亞獲得了很大的發展,明顯占有優勢。波斯伊利汗蒙古統治者也不時表現出對伊斯蘭教的親近,景教地位岌岌可危。于是借助和蒙古統治者的特殊關系,馬可被任命為景教大總管。就像《唐元二朝之景教》一書中所寫的:“馬可當選為法主的理由,完全由于當時蒙古勢力強大的關系,因為當時掌握全世界的統治權及法制的人,都是蒙古出身的王族。所以必須由精通蒙古語言,明了蒙古的施政方針及熟悉蒙古民族風俗習慣的大德來繼承景教法主。因此沒有比馬可更合適的人?!?/p>

另一方面,掃馬與馬可也獲得了伊利汗國統治者阿魯渾的支持。成吉思汗去世后,蒙古四大汗國逐漸分裂,除了名義上承認元朝皇帝忽必烈的“大汗”地位,實際上各自為政,甚至彼此混戰。占據波斯的伊利汗國,因與元朝為同支的成吉思汗家族所統治,彼此有緊密的結盟關系。阿魯渾不僅希望借助忽必烈的力量,也希望靠近歐洲基督教國家,以對抗伊斯蘭教勢力以及其他蒙古汗國的侵擾。

阿魯渾甚至答應收復耶路撒冷后歸還給基督教歐洲,作為合作的報酬。當時羅馬教廷和歐洲各國經過數次十字軍東征失敗后,仍未放棄占領阿拉伯領土建立耶路撒冷王國的計劃,也渴望獲得外援。因此,兼具基督教徒、蒙古人、忽必烈秘使三重身份的掃馬與馬可,便被推到了顯赫的位置,成為了東西方交往的中介人物。在這個復雜的背景下,1284年,奉伊利汗阿魯渾的命令,掃馬率使團出訪歐洲。

1287年3月,掃馬帶領使團從巴格達出發,沿古商路西北行至黑海,然后乘船到達拜占庭帝國都城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受到安德羅尼古斯二世的款待。然后又乘船航行兩個月來到意大利那布勒斯港。途中看到了1287年6月安茹人同亞拉崗人的一場海戰。當他們從那不勒斯登陸趕到羅馬時,教皇鄂魯諾四世已于4月去世。

當時因新教皇尚未選出,掃馬繼續西行。9月間他來到法國都城巴黎,向法王腓力四世呈交了阿魯渾的信件及禮物。腓力國王給予了他們很高禮遇,并答應派軍隊幫助阿魯渾奪取耶路撒冷,表示愿遣使攜帶他的復信去見阿魯渾。最后還請他們訪問了巴黎大學及一些名勝古跡。

在巴黎停留了一個多月后,掃馬一行又向西南來到加斯科尼(今法國波爾多)拜見了英王愛德華一世。英王獲悉阿魯渾約請歐洲各國共同收復失地,非常高興,厚贈了使者。然后掃馬帶著使團于12月間回到熱那亞過冬,同時等候羅馬方面的消息。

第二年春天,教皇尼古拉斯四世繼位,他很快接待了掃馬一行。掃馬向他遞呈了阿魯渾王及大總管雅伯拉哈三世送的禮物及書信。新教皇對阿魯渾王優禮基督教和準備約請歐洲各國共同收復失地的舉動,表示感謝。1288年4月,掃馬一行在詳細觀看了復活節慶典后,帶著一大批信件及禮物在腓力國王公使團陪同下,離開羅馬經熱那亞順原路返回。

阿魯渾王對掃馬順利完成出使任務很高興,給予了嘉獎。1294年,掃馬在巴格達去世,馬可也于1317年死于大不里士。他們都沒有再返回中國。

掃馬的歐洲之行,改變了西方人對蒙古人的看法。他們試圖和蒙古統治者結成聯盟去共同對付“異教徒”。羅馬教廷甚至還夢想使蒙古統治者改宗天主教,將教廷的勢力擴展到東方各國。為達此政治目的,最方便的辦法便是派遣僧侶充當使者兼傳教士,通過擴大宗教影響來謀求政治利益。

在掃馬之后,絲綢之路上迎來了傳教士時代,其中就包括著名教士孟特戈維諾、鄂多立克,以及教皇特使馬黎諾里等人。其中孟特戈維諾在華傳教達34年之久。他們進一步促進了中國與歐洲國家間的相互了解與交流。就在這一時期,中國的印刷術、火藥武器等科學技術陸續傳入波斯、阿拉伯及歐洲。同時,波斯、阿拉伯發達的天文、醫學等成就,也被大量地介紹到了中國。他們撰寫了大量的游記與見聞,不斷刺激著西方人前往富饒東方的愿望。

陳誠:最后的外交官

1413年11月,鄭和率領著浩浩蕩蕩的船隊第四次出海。世界史上的大航海時代即將到來。幾乎與此同時,明成祖朱棣派出了一支300多人的使團,由甘肅酒泉出發,前往帖木兒帝國的首都哈烈(今阿富汗西北的赫拉特)。

使團之中有一名負責文書的官員,名叫陳誠。他是明朝的職業外交官,曾經出使過畏兀兒(今柴達木盆地及鄰近的甘肅、新疆部分地區)和安南(今越南)。在接下來的20年中,他總共5次出使中亞,最遠到達伊朗的伊斯法罕地區。第一次出使后,他撰寫了兩份報告,一本記述了旅行路線,另一本則詳細記述了中亞伊斯蘭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14至15世紀,絲綢之路沿線地區發生的最大歷史事件,便是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國徹底瓦解。蒙古帝國的崛起速度令人不可思議,僅僅幾十年的時間,便征服了大半個文明世界。而其解體也異常迅速,在征服南宋還不到100年,除了金帳汗國在南俄草原堅持掙扎了一個世紀以外,蒙古人又返回到蒙古草原。

1368年,剛剛立國的明朝攻克元大都,元朝勢力逃亡漠北草原。幾乎與此同時,中亞強權人物帖木兒攫取了河中地區,建立帖木兒帝國。經過30多年的東征西討,帖木兒兼并了從波斯到小亞細亞的廣大地區。

大明王朝與帖木兒帝國的最初交往并不友好,帖木兒不僅扣押了中國使團,還計劃以武力入侵中國,把中國變成伊斯蘭國家。他甚至征調了20萬軍隊向中國出發,但他卻在行軍途中去世。帖木兒死后,他的四兒子沙哈魯取得權力。

沙哈魯不愿與明朝為敵,釋放了扣押多年的明朝使者,并向明朝派出使團。中亞的其他國家也跟隨派出使團來到了北京,并貢獻方物特產。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明成祖朱棣派出得力的外交官陳誠,前往中亞地區回訪。他不僅要向帖木兒帝國的繼承者遞交國書,還要向其他中亞城邦宣示國威,擴大明王朝的影響力。

陳誠一行出酒泉嘉峪關后,穿越沙漠到達哈密、吐魯番。隨后使團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人走天山北麓,陳誠則帶領另一部分人走了一條不見于前人著錄的新道路。他們經托克遜沿著現在的阿拉溝、開都河、鞏乃斯河峽谷進入伊犁河谷地。兩隊人馬在這里匯合后又分道揚鑣。一部分人沿著傳統的伊犁河-楚河-塔拉斯河大道西行,繞過天山。陳誠則向西南的天山山區行進,到達伊塞克湖,再走小路到今哈薩克斯坦的賽拉姆,轉向西南經塔什干、吉扎克到撒馬爾罕。經過短暫休整后,使團一干人馬經過帖木兒故里渴石、鐵爾梅茲,渡過阿姆河,到巴爾赫、安德胡伊、買馬納,最后抵達哈烈,即赫拉特。

除了完成外交使命外,陳誠還有一項另外的任務,即重新梳理、記錄西域的山川地理的名稱。因此,在他后來的報告中詳細記錄了大量山川、河流、城市等地理名稱。這些名稱都是根據當地的通用名稱翻譯的,而且譯得十分準確,已經非常接近今天的叫法。如哈烈——赫拉特、俺都淮——安德胡伊、達失干——塔什干、卜花兒——布哈拉等。

陳誠一共游歷了18座城市,其中在帖木兒帝國都城赫拉特停留的時間最長,對赫拉特的描述也最豐富。赫拉特自古以來就是中亞的重要城市,可是歷代旅行家很少關注它。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圖泰雖然對這里有較長的敘述,不過其中多是與伊斯蘭教相關的內容。而陳誠的記錄則是全景式的,涉及歷史名城的地理位置、山川形勝、氣候物產、街市貿易、政治司法、宮廷規制,以及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婚喪習俗、宗教活動等。

他對赫拉特的描述是從刻畫其統治者開始的。他親自拜見了沙哈魯。據他記載,這位中亞的統治者居住在該城東北角一幢寬敞的房屋或宮殿內,里面擺滿了金器、寶石、陶器和精致的毯子。最高級的官吏也非常富有,居住寬敞,和沙哈魯一樣豪華,門上刻有復雜的圖案,房內都掛上富麗的絲質帷幕,陳設著金銀器皿和酒具。

陳誠仔細考察了城市里的商業活動,參觀了一些露天市場。市場上分成一排排店鋪,每排有自己的特色,專門出售一類商品(衣服、工藝品等)。市場到晚上還開夜市,燒燈燃燭。貨幣主要是銀幣,其次是銅錢。凡沒有政府官印的錢幣禁止流通。政府對商業交易抽20%的稅,政府收入的大部分來自這種稅收。

赫拉特不但是貿易中心,還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銅鐵儲藏相當豐富,金、銀、琥珀、珊瑚和鉆石供應的數量也充足。赫拉特居民離城不遠就可得到大量的鹽。他們生產絲綢和瓷器,但不能同中國的產品媲美。

這里土地肥沃,居民種植小麥、小米、豆類和稻米,他們的果園出產的桃、梨、胡桃、石榴、杏和葡萄馳名中亞。他對一種名為“芯思檀”的干果特別感興趣,顯然他過去沒有見過。所謂“芯思檀”就是我們今天的“開心果”。

沙哈魯繼承了帖木兒的志愿,大力在中亞推行伊斯蘭教。他頒布法令,凡是皈依伊斯蘭教者,都給予金錢賞賜,還能得到衣服和馬匹。

對于伊斯蘭教,陳誠做了細致的觀察。他發現伊斯蘭教反對崇拜偶像,這里“不祀鬼神、不立廟社、不奉宗祖、不建家堂,惟以墳墓祭祀而已”。

他能以漢字諧音比較準確地記錄下穆斯林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術語。如“納馬思”是波斯文Namaz的音譯,即禮拜,在漢文史籍中一般寫為“乃瑪孜”?!澳骸笔前⒗腗asjid的音譯,即禮拜寺,現一般譯作“麥斯吉德”?!叭隽︸R力”、“撒藍”均為阿拉伯文Salam的音譯,在漢文史籍中一般寫作“色蘭”或“色倆目”、或“撒拉姆”等,意為“和平”、“平安”、“安寧”,是穆斯林見面的禮貌用語。

撒馬爾罕的一座大清真寺引起了陳誠極大興趣:“城東北隅有土屋一所,為回回拜天之處。規制甚精壯,皆青石,雕鏤尤工。四面回廊寬敞,中堂設講經之所?!薄豆盘m經》的經文用羊皮包裹,文字用金泥書寫。陳誠所記錄的這座清真寺就是名聞中亞的比比哈尼姆大清真寺,1399年由帖木兒所興建。

陳誠還記錄了撒馬爾罕城中的一座經文學校:“都城中有大土屋一所,名‘默得兒塞,四面房廊寬廣,天井中設一銅器,制如大鍋,周圍數丈,上刻文字如鼎狀。前、后、左、右,房室猶偉麗,多貯游學生徒,及通諸色經義者,若中國之大學然?!?/p>

陳誠《西域番國志》中有關伊斯蘭教蘇非派的記述尤為珍貴。這些蘇非派的游方修士穿著破爛,披著羊皮,手持拐杖,身掛骨節,無論冬夏都在街頭行乞,住在墓穴里或者巖洞中,終日苦修,被稱為“迭里迷失”。

所謂“迭里迷失”,在漢文史籍中又寫作“迭里威士”或“德爾維系”,是波斯文Dvevrish的音譯,原意為“沿門乞討”。西方學者常譯作“苦修僧”或“巡游托缽僧”,是伊斯蘭教蘇非派教團的高級修士。他們靠人施舍為生,并常在市集公共場所聚眾,宣講蘇非派哲學,吸收信徒。

對于穆斯林生活習俗,陳誠做了細致的觀察:“國主衣窄袖衣及貫頭衫,戴小罩刺帽,以白布纏頭?!边@里所說的“罩刺帽”即今天維吾爾族所戴的小花帽。所謂“貫頭衫”也是流行在維吾爾族男子中的一種傳統服裝?!耙园撞祭p頭,算發后髦”顯然與清初稱新疆穆斯林為“纏頭”或“纏回”有關。當地的穆斯林飲食“不設匙箸,肉飯以手取食,羹湯則多以小木瓢汲飲,多嗜甜酸油膩之味,雖常用飯內,亦和以脂油”。這顯然說的是迄今仍為中亞、新疆穆斯林日常嗜食的“手抓飯”。

他還親自去當地澡堂洗浴。每處澡堂各有一間男、女浴室,每間浴室又分割出十幾間小浴室。洗浴者圍一件浴布進入,每人用水缽從冷熱水池中舀水沖洗身體。這更接近于今天的淋浴。由于當地多風,便發明了“風磨”,即使用風力帶動磨盤。

陳誠返回北京后,完成了兩份記錄——《西域行程記》和《西域番國志》。他向中原王朝介紹了當時西域的穆斯林社會。同一時期,除去中亞著名史學家怯馬魯丁·阿伯特拉柴克所撰的《馬特拉——沙達因》一書外,幾乎再無介紹帖木兒帝國的著作。然而,該書又比《西域番國志》晚了三四十年。

陳誠的出使帶動了中國與中亞穆斯林國家的交往。在明永樂皇帝執政期間,大量中亞國家、地區的使團來到了北京。有記錄的包括:來自赫拉特與撒馬爾罕的20個代表團,來自其他中亞城邦的32個使團,以及來自哈密北部一帶的綠洲44個使團。

1424年,永樂帝去世之后,明朝減少了對外事務,最終中止了向中亞、東南亞和波斯派遣使臣。隨著大航海時代到來,繁榮了幾千年的絲綢之路逐漸陷入沉寂。屬于陳誠們的時代結束了。

(兩文主要參考資料:《絲綢之路古道研究》、《絲綢之路綠洲研究》、《絲綢之路考古研究》、《三至六世紀絲綢之路的變遷》、《金錢之旅——從君士坦丁堡到長安》、《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西域通史》、《史記》、《蒙古山水地圖》、《大唐西域記全譯》、《陳誠及其西使研究》等)

猜你喜歡
張騫玄奘
漢朝人為什么嫌棄張騫
英文摘要 關鍵詞
俄藏回鶻文《玄奘傳》第六卷七葉釋讀
小議回鶻文《玄奘傳》第六卷所見之?g?一詞
玄奘
少年玄奘的奇妙漂流
玄奘
張騫出使西域故事點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