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吡唑醚菌酯和氟菌唑對番茄灰霉病菌室內聯合毒力測定①

2015-06-18 04:36劉妤玲等
熱帶農業科學 2015年4期
關鍵詞:毒力灰霉病菌絲

劉妤玲等

摘 要 為尋找吡唑醚菌酯與氟菌唑混配對番茄灰霉病菌菌絲生長的最佳抑制質量配比,延緩番茄灰霉病菌針對吡唑醚菌酯、氟菌唑單劑抗藥性的發展,為農業生產中番茄灰霉病的化學藥劑混配或田間混用提供理論依據,本研究采用菌絲生長速率法,分別測定了吡唑醚菌酯與氟菌唑以及二者在5∶1、4∶1、3∶1、2∶1、1∶1、1∶2、1∶3、1∶4、1∶5配比情況下對于番茄灰霉病菌的聯合毒力。結果表明:吡唑醚菌酯、氟菌唑對番茄灰霉病菌菌絲的抑制濃度分別為12.279 7 mg/L、0.908 6 mg/L;二者在質量比2∶1、1∶1情況下復配,共毒系數分別達131.85、120.71,具有增效作用。吡唑醚菌酯與氟菌唑復配具有增效作用。

關鍵字 吡唑醚菌酯 ;氟菌唑 ;灰葡萄孢 ;復配增效 ;聯合毒力測定

分類號 S481.1

番茄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引起的番茄灰霉病是一種嚴重威脅中國番茄產量與品質的重要病害[1]。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是一種廣譜、高效、安全的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主要通過阻止細胞色素b和c1間電子傳遞而抑制線粒體呼吸作用,從而使病原菌細胞因能量匱乏而死亡[2-3]。氟菌唑(triflumizole)是一種兼具保護和治療作用的咪唑類內吸性殺菌劑,其主要通過抑制病原菌麥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從而使病原菌細胞無法維持正常的膜系統而死亡[4-5]。吡唑醚菌酯及氟菌唑對多種病原真菌引起的病害均具有優良的防治效果,但由于單一重復使用一種成分,防治番茄灰霉病具有較高抗性風險,作為QoIs類殺菌劑吡唑醚菌酯則更加凸顯抗性問題[6-7]。由于吡唑醚菌酯與氟菌唑具有不同的結構類型和作用機制,且根據國內外相關報道,此二類殺菌劑間無交互抗性[6],故本實驗將吡唑醚菌酯與氟菌唑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二者復配用于防治番茄灰霉病的可行性,尋找最佳配比,旨在延緩藥物抗性的產生與發展。

目前該病害的防治手段中,化學防控是較為普遍且顯著的手段之一,但由于諸如腐霉利、嘧霉胺等常規藥劑的長期單一性、連續性、反復性地使用已使番茄灰霉病菌對其產生不同程度的抗性[8-9]。國內對吡唑醚菌酯和氟菌唑在番茄灰霉病防控及灰葡萄孢菌絲抑制研究方面的報道以單劑及與其他化合物復配居多。紀軍建等[10]通過菌絲生長速率法研究8種殺菌劑對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時發現,吡唑醚菌酯其菌絲生長抑制中濃度為15.251 7 mg/L。王春偉等[11]通過研究22種殺菌劑對人參灰霉病病原灰葡萄孢的毒力時發現,氟菌唑對其菌絲生長抑制中濃度為0.720 0 mg/L。有關吡唑醚菌酯相關混劑防治番茄灰霉病方面,2013年德國巴斯夫在我國登記注冊了42.4%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懸浮劑在番茄灰霉病上莖葉噴霧使用[12],且陳春利等[13]研究發現,該混配制劑對于辣椒灰霉病防效較好,推薦劑量225~450 g a.i./hm2。而吡唑醚菌酯及氟菌唑與其他成分復配針對番茄灰霉病的防控研究方面國內則鮮有報道。本研究以尋求吡唑醚菌酯與氟菌唑之間最佳質量配比為切入點,通過菌絲生長速率法結合孫云沛公式法判斷二者最佳配比,從而達到提高藥劑利用效率,延緩抗性產生。通過大量的配方篩選工作,測定吡唑醚菌酯與氟菌唑在不同配比情況下對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水平,通過復配增效判定標準,以期找到具有增效作用的配方配比。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試藥劑

吡唑醚菌酯原藥:有效成分含量≥95%,由德國巴斯夫提供;氟菌唑:有效成分≥95%,江蘇禾本生化有限公司提供;丙酮,分析純,西安三浦化學試劑有限公司生產。

1.1.2 供試培養基

馬鈴薯瓊脂培養基(PDA)參考方中達[14]的方法配制。

1.1.3 供試菌種

番茄灰霉病菌(B. cinerea),分離自南寧周邊地區,經純化培養后經柯赫氏法則驗證其致病性后將菌種接種于PDA培養基中,在24℃,相對濕度90%條件下培養4 d,菌絲長滿培養皿后用0.4 cm打孔器打成菌餅備用。

1.2 方法

1.2.1 吡唑醚菌酯及氟菌唑及其混配劑對番茄灰霉病菌菌絲生長影響

采用菌絲生長速率法測定吡唑醚菌酯、氟菌唑、吡唑醚菌酯與氟菌唑各配比組合物對番茄灰霉病菌菌絲生長的影響,各藥劑處理濃度見表1。將供試菌餅接種至各處理各濃度梯度含藥PDA平板中央,菌面朝下,設置無藥劑溶劑PDA平板為對照,每濃度重復3次,將平板置于24℃,90%濕度條件下培養,待菌絲生長直徑達到培養皿直徑約50%時(48 h左右)調查結果,測定菌落直徑,按照下述公式計算抑制率。采用鄧肯氏新復極差法對所得各處理菌落直徑數據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1.2.2 吡唑醚菌酯與氟菌唑室內聯合毒力測定

根據1.2.1所述各藥劑不同濃度處理對番茄灰霉病菌菌絲生長抑制率,以藥劑濃度對數為自變量x,以菌絲生長抑制率的幾率值為因變量y,數據通過DPS數據統計軟件擬合,計算各個藥劑處理的毒力回歸方程、相關系數r,并根據回歸方程求出各藥劑的EC50及95%置信區間。

通過下述孫云沛公式法計算復配共毒系數,評判各配比濃度增效水平[15]。

單劑毒力指數(TI)=×100

混合毒力指數(ATI)=×100

混劑理論毒力指數(TTI)=∑(各單劑毒力指數TI×各單劑所占比例P)

共毒指數(CTC)=×100

增效評價標準:共毒系數(CTC)≤80為拮抗作用,80

2 結果與分析

2.1 吡唑醚菌酯及氟菌唑及其混配劑對番茄灰霉病菌菌絲生長影響

吡唑醚菌酯和氟菌唑對番茄灰霉病菌菌絲生長的影響結果如表2所示。從表2可以看出,吡唑醚菌酯和氟菌唑對番茄灰霉病菌均具有強烈的抑菌作用,其中,以氟菌唑對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作用最強,其EC50值僅為0.908 6 mg/L,是吡唑醚菌酯的13.5倍(吡唑醚菌酯的EC50值為12.279 7)。說明2種殺菌劑對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存在明顯差異。

2.2 吡唑醚菌酯與氟菌唑室內聯合毒力測定

吡唑醚菌酯和氟菌唑不同配比對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測定結果(表2)表明,吡唑醚菌酯與氟菌唑在質量比分別為5∶1、4∶1、1∶3、1∶4和1∶5時,增效作用不明顯,其CTC介于102~106;當質量比為3∶1時,增效作用明顯,此時的CTC為118.68;當質量比在2∶1~1∶1時,各處理CTC均大于120,尤其當質量比為2∶1時,CTC值達到131.85,遠大于120,表明具有明顯的增效作用。

3 討論

據相關報道,番茄栽培種質資源只有有限的基因型和表現型變異,且對番茄灰霉病菌不表現較高水平抗性[16]??梢?,到目前為止,抗灰霉病番茄品種相對較為缺乏。因此,選擇適當的藥劑成為防治番茄灰霉病的重要措施。本研究表明,吡唑醚菌酯及氟菌唑單劑對番茄灰霉病菌菌絲生長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與此同時,與其相關的大田研究也表現出對番茄灰霉病的良好防效。但長期連續單一使用某一種藥劑極易誘使病原菌產生抗藥性。具殺菌抗性行動委員會(Fungicide Resistance Action Committee,FRAC)表示,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由于其靶標單一性,具有較高抗性風險;與此同時,灰葡萄孢(B. cinerea)對不同種類殺菌劑均有可能產生較高抗性;而此類殺菌劑長期連續防治由灰葡萄孢引起的作物病害則進一步提升灰葡萄孢對此類殺菌劑的抗性風險[7]??梢?,作為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的吡唑醚菌酯如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應用不當,則很容易因抗性問題而出現防治失敗的情況。對于氟菌唑,同樣存在上述可能。因此,為了延長吡唑醚菌酯、氟菌唑使用壽命,采用科學配比復配使用,成為提升藥效、減緩病原菌抗性產生的重要措施。

本研究表明,吡唑醚菌酯與氟菌唑復配對于番茄灰霉病菌菌絲生長的抑制具有協同增效作用,二者尤其在質量比2∶1情況下復配,共毒系數最高。由此得出,二者混配用于防治番茄灰霉病具有一定可行性,研究結果可作為生產中農藥復配或田間混用的依據。由于藥劑在大田施用過程中,藥效還會受到其他因素影響,室內生測與田間實際防效可能會有所偏差,該結論尚需大田試驗的進一步驗證。

參考文獻

[1] 趙 楊,苗則彥,李 穎,等. 番茄灰霉病防治研究進展[J]. 中國植保導刊,2014,34(7):21-29.

[2] 楊麗娟,柏亞羅. 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吡唑醚菌酯[J]. 現代農藥,2012,11(4):46-50,56.

[3] 張梅鳳,呂秀亭. 2011~2015年專利到期的農藥品種之吡唑醚菌酯[J]. 今日農藥,2012(8):36-38.

[4] 張一賓. 新穎殺菌劑cyflufenamid及其與氟菌唑混劑(Pancho)的作用特性和使用方法[J]. 世界農藥,2004,26(5):48-49.

[5] 譚成俠,徐 瑤,曾仲武,等. 殺菌劑氟菌唑的合成及表征[J]. 農藥,2008,47(7):497-499.

[6] 趙 平,嚴秋旭,李 新,等. 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的開發及抗性發展現狀[J]. 農藥,2011,50(8):547-551,572.

[7] Brent K J,Hollomon D W. Fungicide resistance:The assessment of risk. In:FRAC Monograph No 2. Global Crop Protection Federation[M]. Brussels:1-48.

[8] 宋 晰,肖 露,林 東,等. 番茄灰霉病菌對腐霉利的抗藥性檢測及生物學性狀研究[J]. 農藥學學報,2013,15(4):398-404.

[9] 劉圣明,車志平,陳根強. 河南省番茄灰霉病菌對嘧霉胺的抗藥性檢測[J]. 農藥,2014,53(6):442-444.

[10] 紀軍建,張小風,韓秀英,等. 8種殺菌劑對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及田間番茄灰霉病菌對咯菌腈的敏感性[J]. 植物保護,2012,38(6):144-146.

[11] 王春偉,白慶榮,高 潔,等. 22種殺菌劑及其不同配比對人參灰霉病菌的毒力測定[J]. 農藥,2011,50(1):61-64.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農藥檢定所. 新農藥新批準登記[M]. 農藥登記公告,2013(10):1-14.

[13] 陳春利,王紹敏,楊 慧,等. 氟唑菌酰胺及其混劑防治辣椒灰霉病藥效分析[J]. 農藥,2014,53(9):685-687.

[14] 方中達. 植病研究方法(第三版)[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46-47.

[15] 慕立義. 植物化學保護研究方法(第一版)[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4:122-123.

[16] 趙統敏,余文貴,趙麗萍,等. 番茄抗灰霉病育種研究進展[J]. 江蘇農業學報,2011,27(5):1 141-1 147.

猜你喜歡
毒力灰霉病菌絲
不同藥劑對2種金龜子幼蟲的室內毒力測定和藥效評價
11種殺蟲劑對透明疏廣蠟蟬3齡若蟲的毒力測定
食源性單增李斯特菌毒力島基因檢測與致病性
番茄灰霉病的發生與防治
菌絲發菌差咋回事
提高雙孢菇成菇率三技巧
如何防治草莓灰霉病
如何防治番茄灰霉病
板栗褐緣葉枯病病原菌協同致病菌
適量添加稻殼有利于靈芝菌絲發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