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人的角度論城市景觀設計的安全性

2015-06-28 03:03李鑫揚LIXinyang王艷WANGYan
設計藝術研究 2015年4期
關鍵詞:景觀設計景觀用戶

李鑫揚 LI Xinyang 王艷 WANG Yan

武漢理工大學,武漢 430070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430070 Wuhan)

一、引言

景觀指的是包括土地、山水、風景在內的自然空間和人類活動參與、規劃、改造自然的人文空間的綜合體,具有自然和人文的雙重屬性。景觀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建筑物,以及建筑物周圍的空間,包括廣場、道路、地面、公園、庭院等,再細分還包括戶外廣告設施、路燈、噴泉、公共雕塑、休閑長椅、涼亭等。所有的這些形式組合在一起,反映了景觀無一不在一個城市的社會、歷史、文化、生態發展等方面,所發揮著的有形的、無形的,或者直接感知的以及難以感知的影響。

城市指的是包含人們的生活場所、生產工具、生產方式在內的物質產品,及其伴隨而來的人們活動積累的傳統、文化和經驗等精神產品的糅合體。城市景觀指的是景觀在城市中存在的形態,按照景觀的表現形式,可將城市景觀分為自然景觀和人工景觀兩部分。自然景觀指的是山脈、河道、樹木等城市水域、綠地景觀等;人工景觀指的是建筑、雕塑、道路、橋梁、園林、都市民居等城市建筑景觀和有文化傳承作用的人文景觀。

景觀設計是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廣義的景觀設計涉及多個學科的交叉領域,要求設計者用科學的理論來調研和分析土地,對場地進行規劃和控制,對整個項目進行統籌安排,滿足景觀的審美需求和功能需求,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健康發展,最終滿足社會經濟的發展。狹義的景觀設計,則是以環境美學為基礎的對城市的生活環境進行改造和美化的設計。

城市景觀設計的內容,主要是指城市的公共空間,包括地勢、地形、水體、街道、植被、居住區環境、公共雕塑等。以往關于城市景觀的研究,多圍繞審美價值、美學特征、美學規律來展開討論。城市景觀是區別于私有產品的公共空間,公共空間會涉及到人們的生活環境、生活設施以及生活方式,其中必然會引起公共安全問題的思考。

城市景觀安全,是城市生態安全的重要環節,是指導城市景觀規劃建設的重要前提,深入研究城市景觀安全問題,有利于保障城市良性發展,保障景觀設計向科學化、可持續的方向發展[1]。

本文主要圍繞狹義景觀設計的概念,重點探討城市景觀設計的安全性,從人的角度探討城市景觀設計中的安全問題、安全原則和安全要求。

二、從人的角度探討城市景觀設計的安全向度

從歷史上來看,原始的未經破壞的自然風景,在工業革命以后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越來越多的自然景觀,在歷代人類為了生存而對自然進行的適應、改造、再改造中,與人類產生了緊密的關聯,景觀被無意識地賦予了自然與人文的雙重意義。

阿諾德·伯林特(Arnold Berleant)在《環境美學》中提到:“地理學家開始用‘文化景觀’(cultural landscape)一詞,意指因為人類活動影響而塑造出來的景觀,人們的耕作方式、建筑樣式和居所,都會在土地上留下印記。研究中同時出現了‘美學景觀’(aesthetic landscape)的概念,指在自然地帶留下了人類的生活態度、意義、價值和情感等心理痕跡的景觀。從此,整合的景觀理論日益成形”[2]。

艾倫·卡爾松(Allen Carlson)在《自然與景觀》中如此定義“景觀”一詞:“如果將景觀與地形、地域或場所相比照,我們不難看到,景觀是憑借欣賞者的眼睛與意識來構筑的,這正是景觀概念之核心?!盵3]

以上這些學者的觀點,從人的角度說明了景觀中人文意義的滲透,將景觀與單純意義的“風景”區別開來。因為不受人類活動影響的景觀,在工業化生產方式延續的今天,已經幾乎不存在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的脈絡,文化和景觀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社會文化催生了各類風格的景觀設計,景觀存在的狀態,對社會文化的發展也有能動的反作用,用戶對城市景觀設計安全向度的反映程度,亦可以作為評價其設計安全與否的一個重要標準。

人的思維方式主要分為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人們在接觸一件事物時,從最初的碰撞到交匯到思考到結論,都運用到這兩種思維的相互作用。直覺(感性思維)與分析(理性思維)是有機統一的。

感性思維,意為“包括掌握諸如體積、運動、空間、形狀或顏色之類感覺上的特性之間關系的創造性工作……藝術家主要地依靠感性推理完成其繪畫構圖。這種推理是由下意識的過程操縱的”[4]。理性思維,是指人“自覺的、有目的的、有意識的主觀心理活動以及人類認識事物本質和規律的邏輯思維能力”[5]。

就城市景觀設計中的安全問題來說,主要是指城市景觀的可觀看、可觸摸、可感覺部分給用戶身體上和心理上帶來的感受。從景觀設計動態和穩態的內部結構、材料構造的特性、規定的功能和隱性的功能等需要經過分析得出結論的方面,可以使用戶得到理性的安全;從景觀設計的表層外觀形態、材料的質感和色彩、給用戶心理的撫慰感和安全感等可以帶來直觀感覺的方面,可以使用戶得到感性的安全。

1.從人的角度談城市景觀設計的理性安全

從人的角度闡述景觀設計的安全要求,認為人的本質需求,導致了人在實踐過程中需要安全措施的保障。無論是從人自身生存的角度,還是從人在城市景觀的公共空間中的使用角度,安全性都是人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從這個角度探討用戶的理性安全問題,主要是從城市景觀設計的功能方面要滿足人的需要,以及人體感官對于城市景觀設計的反應這兩個方面來說明。

(1)城市景觀設計的功能要滿足人的需要。城市景觀作為一個公共空間,與人的關系是緊密相關的。確切地說,城市景觀是以人為主的生態空間。而現代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尊重人類、滿足人類,是城市景觀設計者首先要考慮的因素。而且,城市景觀是存在于城市內部的,人是構成城市的基本單位,人類活動也會對城市景觀的面貌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人類的活動習慣,要作為城市景觀設計的重要參考元素。

城市景觀與人的關系直觀的反映,是城市景觀對使用它的用戶的身體以及心理安全的影響,而身體安全與心理安全相比,身體安全又是在人類考慮安全問題中排在第一位的。也就是說,城市景觀是否會對使用它的用戶的身體產生直接的傷害,是人首先要考量和關注的。

這樣,城市景觀設計與人的關系,首先表現在城市景觀的功能是否滿足人的需要,重點是人的安全需要。城市建筑景觀是城市景觀的構成主體,與人的關系相當密切,人們每天都要出入大大小小的建筑很多次,有多少次人們在進出一個建筑物時,因為不清楚門是往里推還是往外拉,而被建筑物的大門無情地擋在門外?

比如,兩扇往外推的門(見圖1),出門時人們要推門的哪一側?A門上的橫把手將操作信息隱藏起來了,用戶無從知道推門時應該往哪一側用力,這真是一扇令人頭痛的門。B門橫把手上有一塊平板被安裝在往外推的那一側,用戶一看便知正確的開門方法,這是一個不錯的設計,不會給用戶帶來任何操作上的煩惱[6]。

圖1 兩棟商業建筑的門把手設計[6]

試想,當人們在商業建筑里遇到了緊急情況,而門橫把手正如A門那樣的設計方法,那門的作用不但不能幫助人群快速疏散,反而增加了人們離開建筑物的難度,嚴重的話還會造成人群在門附近形成擁擠的狀況,從而形成難以避免的安全隱患。顯然,這樣的門把手設計,已經對用戶的人身安全造成了潛在的威脅。

如今,隨著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城市的綠地景觀,是最接近自然生態的城市景觀。在城市中建立穩定生長的綠地群落,是綠地景觀安全的基礎。城市化的后果,是自然綠地系統大多被人工植被所取代或重建。實質上,這恰恰是破壞了整個片區原有生態系統的基礎,其危害性不言而喻[7]。自然綠地既能夠提供給人類清新的氧氣,也減少了對土壤的污染,這些都是有助于人類安全的優點,也是人工化的綠地系統所不具備的天然優勢。

(2)重視人體感官對于城市景觀設計的反應。用戶對于城市景觀的反饋是兩者互動的基礎,沒有用戶的使用體驗,就得不到景觀設計到底能不能夠滿足用戶要求的準確信息。仿生設計可以追溯到古人用的打制工具——木棒和石斧,其模仿的是自然中的木棒和石頭;用的骨針模仿的是魚骨;直到現代的飛機等流線型工具,模仿的則是飛禽的體型等。

仿生景觀設計,遵循的是向自然靠攏的設計原則。城市建筑也是在模仿自然的道路上,從巢居、穴居,慢慢發展到現代的建筑的。

仿生的城市景觀,往往通過引入自然要素起到隱喻和象征的意味,借鑒自然的結構可以使景觀自然地融入大地,同時引起用戶的注意。水域景觀的能動性,常給用戶帶來視覺、聽覺、觸覺方面的不同感受。有水景的地方,尤其會受到大眾的喜愛,因此,水景也是設計師永恒的表現主題[8]。

仿生的城市景觀設計,試圖以親近自然的方式獲得用戶們的反饋。實際上,仿生的城市景觀設計,是將人工的設計手法巧妙地融入有形無形的自然因素,而人們在這種恰當的自然與環境的融合之中做出的反應,也必定會是積極的。反之,如果水域景觀遇到水中污染物增多,排污設施不健全,抑或沒有采取相應的措施凈化處理等問題,那么勢必會給生活在景觀周圍的人們帶來安全上的隱患,給人體感官帶來不和諧的刺激影響,這也是城市景觀設計中有可能對人體安全產生威脅的問題。

2.從人的角度談城市景觀設計的感性安全

從人的角度探討用戶的感性安全問題,主要闡述的是城市景觀設計對用戶心理上產生的影響。例如,城市景觀設計對用戶心理上所產生的歸屬感、認同感、情緒穩定感和適應感方面的影響。

(1)歸屬感。歸屬感是人的基本情感的需要,從歸屬感中,“人們可以得到富有成果的‘鄰里意識’”,這些“在貧民區內狹窄而不長的街道中,倒可以取得成功,而寬闊的改建方案卻往往遭到失敗”[9]。

現今社會,城區和街道在不斷改造以適應城市化前進的節奏,馬路在不斷變寬,住房越來越寬敞,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越來越遠。城市建筑景觀高度密集地林立于城市的各個角落,而且現代建筑都是一群有著同樣的鋼筋混凝土、鋼框架、玻璃幕墻的外觀輪廓趨同的建筑機械產品,城市已經失去了本身的地域特色。

現今的人們走在城市的街頭,已經全然無法感受到自古所傳承的文化氣息。城市在一天天地變換版圖,城市景觀也在每天變換樣貌,但是對用戶的人文關懷卻越來越稀少?;氐郊亦l的人們,再也體會不到“家”的感受,對一個城市也無法感受到歸屬感。人們對于城市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寄托,已然缺失了。

人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人們往往會從城市文化的體驗中找到歸屬感,當一個城市由田園風景變成鋼筋水泥,當一個人的生活狀態由悠然自得變成繁忙擁擠,兩者的落差令城市的符號意義有了根本性轉變。用戶對于這種符號所代表的城市景觀,所感受到的是疏離感而不是安全感,這也導致人們對城市景觀的安全感也日益減少了。

城市廣場是城市建筑景觀中人流量較大的公共空間,城市廣場往往是公眾活動的中心。從某種程度上說,城市廣場周圍的植被之類綠化設施以及平坦的地面,還有休閑娛樂設施,加上友人們的參與,這些都可以讓人們有呆在“城市客廳”的歸屬感的。

現今城市廣場的設計中,出現了很多令人擔憂的安全問題。例如,城市廣場的地面大多是由拋光的大理石和花崗石鋪地,地面過于光滑不利于人們在惡劣天氣里自由行走。更嚴重的是,在遇到如地震這樣的突發狀況時,人們需要迅速跑到空曠的廣場上躲避,但是地面光滑容易造成人們摔倒以至于造成擁擠事故。同時,花崗石鋪裝會造成夏天太陽暴曬使得地面溫度過高,而且因為沒有樹木庇蔭,沒有座椅休息,也沒有花草美化,人們來到廣場上休閑的幾率就更少了。這樣的城市廣場,多半也就成為了讓人們沒有歸屬感更沒有安全感的無意義的形象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武漢風華天城(見圖2),其每一棟住宅都是所處環境的有機產物,立面色彩、材質選擇等均根據各棟樓所處的不同組團位置、各棟建筑面向不同屬性的空間而嚴格定義……營造了一個能夠維系社會生活、充滿人情與鄉情的“活的社區”,同時能夠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人與自然融合交流的需求和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的要求[10]。

圖2 武漢風華天城[10]

(2)認同感。城市水域景觀中的河道改造,是對污水截流、兩岸綠化、清除淤泥等方面進行整治的必要手段。但是,由于河道改造過程中的簡單化、單一化、雷同化傾向,產生了對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負面影響。在河道整治過程中,由于改造者用堅硬的結構隔絕了河流中的生物與地面的接觸,改變了河水自然的原始的流向,破壞了河水的生態系統,反而危及到了河道天然的自凈能力。

水域景觀的不自然運轉狀態,雖然起到了一定的泄洪、截污能力,但是河流和河岸水邊的水生環境也一并被改變,使水生動植物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環境,導致生物的大量滅亡。由此,改造者對于河道生態環境的整治,反而改變了河道原始的自然生態系統,使得人與水處于一種失衡的狀態之中。

在城市環境的水域資源中,人工痕跡過于明顯的水域景觀設計,往往使得人們減少了對水域自然景觀的認同感。實際上,只有人和水域兩者平衡自然相處,才能有助于人們生活在此環境中具有安全感和認同感。

要想讓人們對水域景觀具有認同感,水域景觀設計者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一是設計出最小限度改變原有河道的走向和環境的設置方案,尊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關系。二是多用原生植被和綠地美化水域景觀,替換掉人工草皮和人工植被,使河道形態恢復最原始的自然生態系統運轉狀態。三是拓展河道面積,建設生態河道。擴大水面利用范圍,增加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間,增強河道水源的自凈能力。

比如,黃鶴樓是武漢城市景觀中的標志性水域景觀。當我們踏上黃鶴樓的那一刻,其實也并沒有覺得它的結構和古代建筑有什么差別。人們爭相登上黃鶴樓寄托哀思,就是因為黃鶴樓是文化蘊藉的符號,它向我們傳遞了深厚的文化內涵。當人們登上黃鶴樓眺望長江時,文化認同感便自然而然產生了。

(3)情緒穩定感。人們習慣于根據自己以往的經驗推測,來做出隨意性的判斷。這類按照自己習慣經驗對于事物進行的主觀判斷,是人個體心理缺陷的一種表現。個性、情緒也是影響產品使用安全的一類個體心理,情緒的波動易誘發不安全因素[11]。

設計中有很多因素,會誘發人們情緒的波動。當景觀設計使人們的情緒處于引起注意或機警狀態時,所誘發的是安全的結果。當景觀設計使人們的情緒處于易于波動和不穩定的狀況時,就會導致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出現。例如,當某城市景觀被貼上了紅色的禁令標牌,提示人們有危險,禁止人進入,當人們看到這樣的標牌時,就會引起注意,人們只要遵守就能保證一定的安全性。而有些公共設施已經被損壞,卻沒有管理者及時貼出禁令,所以人們在遇到這些設施時,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就埋下了安全隱患,甚至引發意外事故,從而導致人禍。

城市景觀的戶外廣告,也能夠調動人的情緒,引起人的注意。詩人歌德曾說,美麗高于韻律。韻律具有感情的因素,能給人以情趣,滿足人們的精神享受,具有抒情意味,能增強城市戶外廣告景觀作品的情感因素,引起共鳴。不過,比例失調、雜亂無章的戶外廣告(見圖3),會給人不知所云、情緒不穩定的感覺[12]。相反,有序、主次突出、符合人閱讀習慣、構圖運用圓形以點帶面的戶外廣告景觀(見圖4、圖5)[13],則能夠使用戶的情緒處于連貫的注意之中,從而起到戶外廣告安全地傳達給用戶信息的效果。

圖3 城市景觀之無序戶外廣告 [12]

圖4 城市景觀之有序戶外廣告 [13]之一

圖5 城市景觀之有序戶外廣告 [13]之二

(4)適應感。F·吉伯德(Freedderik Gibberd)曾說:“我們必須強調,城市設計的最基本特征是將不同的物體聯系,使之成為一個新的設計。設計者不僅必須考慮物體本身的設計,而且要考慮一個物體與其他物體之間的關系?!盵14]。也就是說,相對于城市景觀設計而言,還要考慮城市景觀設計與其他物體的關系,最關鍵的是與人的關系。人是城市生活的主體,城市景觀是城市人生活的主要構建,人與城市景觀的適合程度,是衡量兩者關系的一個重要標準。

人對城市景觀的適應感,包括舒適程度和合適程度。城市綠地景觀中花壇的座凳,是人們短暫休憩、等待的空間。同樣的座凳,如果被設計成冰冷的水泥座凳,或者是溫和的木質座凳,人們對其舒適程度的感覺,顯而易見是不一樣的。木質座凳能夠吸收太陽光的照射,在一段時間內能夠保持余溫,人們在坐下去的時候,感覺會相對舒服得多。

在城市景觀的公共空間里,適當地增加水域景觀和綠地景觀,與其他城市景觀自然地融為一體,并打造一些景觀步道、健康步道,成為人們自由散步的去處。還要在步道旁邊,設計出適合殘疾人出行的通道,以滿足老年人、兒童、行動不便的人等特殊群體的需求。這些人性化的設計,可以體現舒適、安全的城市景觀設計原則。

三、安全的和諧狀態:理性安全和感性安全的結合

本文從人的角度探討城市景觀設計中的安全問題、安全原則和安全要求,分別從人的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出發探討城市景觀設計中的理性安全和感性安全。如果說理性安全是經過分析和推論得出的研究型理論,那么感性安全就是借用感官去投入情感的意識型表達。

無論是城市景觀設計的理性安全和感性安全,若要保證城市景觀的安全,都需要這個設計本身,首先能夠經得起理性方法的推敲。比如,城市景觀設計的功能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并為人所易操作、易記憶,結構和材料要排除危險性物質和危險源,具備緊急自動化防止誤操作設備等。其次,這個設計要能夠滿足人之感官的情感需要和心理慰藉。比如,外觀應避免使用堅硬的利器形態設計;多應用暖色調和暖光源;運用仿生造型的自然形態和結構;采用人性化的可持續利用的材料、材質;巧妙融入富有歷史感的民族情調元素和懷舊情緒因子;等等。

可以說,城市景觀在設計之始,就已經確立了與人、與人類文明以及人類環境之間所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也就可以說,城市景觀設計出現的任何問題,都會與人有關,最終會歸結到對人的安全性方面來。只要人類在發展,城市景觀設計對于人的安全問題方面的探究,就沒有盡頭。在這個意義上,安全性始終是城市景觀設計需要考慮的一個中心議題。

[1]沈國明.城市安全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41.

[2]阿諾德?伯林特.環境美學[M].張敏,周雨,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7-8.

[3]艾倫?卡爾松.自然與景觀[M].陳李波,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6:88.

[4]魯道夫?阿恩海姆.走向藝術心理學[M].丁寧,陶東風,周小儀,張海明,譯.鄭州:黃河文藝出版社,1990:309-310.

[5]陸平.理性思維:文化自覺的一個基本特征[J].長白學刊,2006(5):104-106.

[6]唐納德?A?諾曼.設計心理學[M].梅瓊,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112.

[7]趙運林,黃璜.城市安全學[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47.

[8]金云峰,項淑萍.有機設計:基于自然原型的風景園林設計方法[A]//中國風景園林學會.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09年會論文集:融合與生長.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9:239-242.

[9]左川,鄭光中.清華大學建筑學術叢書:北京城市規劃研究論文集:1946-1996[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6:180.

[10]凌繼堯,杜軍虎,季欣,劉子川,余曉寶,許佳,趙慧寧,王方良,王美艷.博雅大學堂?藝術:藝術設計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343-344.

[11]江牧.產品設計中有關人類安全的理論研究[J].中國美術館,2007(7):81-85.

[12]梁家年.藝術新視覺叢書:城市戶外廣告景觀規劃與設計[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6:73-74.

[13]崔生國.中國美術院校新設計系列教材:廣告設計基礎[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116.

[14]余柏椿.城市設計的感性原則與方法:人?空間?環境?情感[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7:19.

猜你喜歡
景觀設計景觀用戶
作 品:景觀設計
——《勢能》
景觀別墅
火山塑造景觀
巧用景觀設計和諧中的一致化
沙子的景觀
包羅萬象的室內景觀
色彩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高科技園區景觀設計探討
關注用戶
關注用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