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常態”下四川經濟發展的新特征

2015-07-02 23:08陳健生魏靜
財經科學 2015年1期
關鍵詞:新特征深化改革新常態

陳健生 魏靜

[內容摘要]我國經濟正在步入增長減速、結構優化和創新驅動的“新常態”下,作為西部內陸地區四川省的經濟發展將會呈現新特征。本文首先梳理目前國內學術界關于“新常態”研究的主要觀點,并結合四川省“十三五”經濟發展階段的特點,歸納出“新常態”下四川省經濟發展的八個新特征,提出四個方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即優化所有制結構改革以構建增長的微觀基礎,完善市場體系以建立公平的準入制度,轉變政府職能以創造寬松的政策條件,深化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以平衡城鄉區域發展。

[關鍵詞]“新常態”;四川經濟發展;新特征;深化改革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306(2015)01-0110-09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調研考察時首次提到,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問題。同年7月在中南海召開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上,習總書記又一次使用了“新常態”一詞。而2014年8月初《人民日報》連續三天聚焦“中國經濟新常態”,更引得全國各界對“新常態”的熱議。2014年11月8日,習近平主席在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發表主旨演講,首次詳細闡述中國經濟“新常態”,提出中國經濟呈現出的“新常態”主要有四大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習近平還表示,“新常態”必然伴隨新問題、新矛盾,能不能適應“新常態”的關鍵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在12月9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更進一步完整地從九個方面闡述了“新常態”,并制定了未來適應“新常態”的政策著力點。我們認為,在轉方式、調結構、惠民生、促創新的“新常態”下,對于四川這樣一個地處西部內陸的后發地區,如何通過進一步認識其發展階段新特征,在即將到來的“十三五”時期認清發展環境,把握發展機遇,發掘改革紅利,縮小地區差距,實現全面趕超,其意義十分重大。

一、國內學術界關于“新常態”相關文獻綜述

(一)“新常態”的本質與內涵解讀

余斌從追趕進程中的新階段現代經濟增長類型角度出發,探討了“新常態”本質,指出新常態是指經濟運行順利度過經濟增速換檔期,轉入中高速增長階段后的均衡狀態。他認為新階段現代經濟增長有兩種類型:技術前沿國家的增長和后發國家的增長。從增長速度上看,后發國家在追趕進程中存在從低到高再逐步回歸到低的長周期波動。根本而言,當前經濟面臨下行壓力與增速逐步回落,是追趕進程中的階段轉換,而不是追趕進程的終結,即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入中高速增長階段,若增長階段實現平穩過渡,則經濟運行進入“新常態”。田俊榮、吳秋余用潛在增長率來解釋經濟運行進入“新常態”的成因。他們從速度、結構、動力和風險層面分析出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的潛在增長率下降是必然趨勢,GDP增速往往圍繞潛在增長率合理波動,因此出現經濟下行、增速放緩的“新常態”是必然與合理的。

(二)“新常態”下的經濟社會特征

管清友、朱振鑫認為,“新常態”的特征是:增速換檔,從高速到中速;結構調整,從失衡到再平衡;政策轉型,從西醫療法到中醫療法。張燕生主要總結了“新常態”的結構特征:高品質消費主導的新需求結構正在形成;提質增效升級正成為供給結構調整的主題詞;城鄉和區域結構更加趨于合理;開放新格局正成為結構調整的新常態?!度嗣袢請蟆芬黄麨椤敖洕\行呈現新特征”的文章總結了三個“新常態”下的經濟社會特征:增速放緩,實際增量可觀;調整艱難,升級成為必然;調控平穩,經濟活力增強。王軍認為,當下有五大經濟“新常態”已初現端倪:經濟增速換檔回落、中高速增長成為常態;結構優化升級和調整成為常態;要素和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成為常態;各類不確定性風險顯性化成為常態;宏觀調控理念和思路創新成為常態。而遲福林的觀點是發展的“新常態”正在形成,經濟運行呈現以下四個特征:中高速增長新常態;消費主導新常態;服務業主導新常態;市場主導新常態。

(三)“新常態”下的宏觀政策取向

安宇宏從宏觀經濟管理角度認為,政策和改革的著力點就要實現由“需求管理”向“供給管理”轉變。同時,利率市場化、打破價格壟斷定價、改變國民財富分配等一系列要素價格的市場化改革一定要有序推進。管清友、朱振鑫從財政政策方面認為,“新常態”要從“挖坑放水”到“開渠引水”,從建設型財政向服務型財政轉變。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首先是改革基本經濟制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包括國資國企改革、財稅體制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涉外經濟體制改革四大關鍵領域;其次是改革人口和戶籍制度;再次是改革金融體系;最后是改革土地制度和城鄉管理體制。王軍則認為不要局限于傳統的“三駕馬車”,要從推動經濟增長的基本要素出發,探索全新動力:首先,重視人力資本的積累,提高人力資本素質;其次,穩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大力度鼓勵民企進入壟斷領域,提升資本回報率;再次,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應用,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最后要靠以政府改革為核心的全面改革,和對內對外更大程度的開放。中國社科院2014年10月10日發布的“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秋季報告認為,“新常態”下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重在定向寬松,主動有效預調。在財政收入增長減緩的“新常態”下,積極的財政政策要著力調整支出結構,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四)“新常態”的前景展望

田俊榮、吳秋余認為,經濟呈現的這種新態勢將有利于就業充分、收入均衡、社保完善、增長平穩、物價穩定、質量提升。而華民提出相反的看法,指出要走出中國經濟“新常態”論的理論誤區。他認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并未終結,中國并未迎來“劉易斯拐點”,中國出口市場的潛力依然極其巨大,中國仍有巨大潛力來實現經濟快速增長,刻意降低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將會帶來災難性結果。管清友、朱振鑫則認為,中國經濟已經迎來增速換檔的“新常態”,未來我們必須在政策上秉承“平常心”,保持政策定力,克服現實阻力,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再創中國經濟奇跡第二季。

二、“新常態”下四川經濟發展將呈現八大新特征

經濟發展“新常態”是實現“經濟再平衡”的關鍵期,最鮮明的特點就是發展轉型,最迫切的任務就是調結構、促改革,必須在需求、產業、區域、城鄉和收入分配等結構調整上實現新突破。四川相對于發達省份,人口眾多、市場潛力大、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滯后,但傳統發展模式下的現實差距正是轉型發展的優勢所在,在即將到來的“十三五”期間,四川應當著眼“后發也要高端起步”,主動擴大高端增量,聚集和配優創新資源,加快構建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格局,以美麗四川建設倒逼結構調整,爭創未來發展新優勢。我們估計,“新常態”下四川經濟將會呈現八大新特征。

(一)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

四川的經濟增速從以往的兩位數增長逐步趨緩,2013年僅為10%。隨著經濟發展內在因素和外部條件發生深刻變化,四川經濟增速的調整受到全國整體形勢的影響,逐步進入增長速度換擋期。

經濟增速的趨緩,并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落后,四川要奮力實現兩個跨越,仍要保持較快的經濟增速,不僅要高于全國7.5%的經濟增速,也要高于沿海發達省份的經濟增速,真正實現四川的跨越趕超式發展。因此,“十三五”期間,四川經濟增長速度只要高于或者略高于全國平均增長速度就能夠顯示其趕超跨越的趨勢,而不必追求超過兩位數增長速度。在保持較快的經濟增速的同時,更要追求更好的經濟發展質量,切實鞏固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經濟發展的“好”,就是高質、高效的經濟增長。更進一步深化改革開發,著重在經濟提質增效和可持續發展;更進一步轉變發展方式,以內生增長、創新驅動打造四川經濟升級版;更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民生投入,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省人民。

(二)經濟發展方式從投資驅動轉變為投資消費“雙驅動”

長期以來,投資對四川經濟增長的貢獻十分突出,2013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國民生產總值為0.8:1。作為國民經濟的“三駕馬車”,投資在促進四川經濟中起到關鍵作用,可以說,投資不穩經濟下行甚至于停滯。由于四川經濟發展階段所決定,保持較快于東部地區的投資增長是縮小地區差距的必然。但同時消費關系民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穩定器,更是經濟發展的落腳點。

推動四川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不靠投資不行,單靠投資更不行?!笆濉睍r期,四川經濟要更加注重擴大消費需求,切實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改善居民消費預期,培育居民消費增長的亮點和熱點,真正使消費成為四川經濟增長的不竭動力。同時,以投資促進經濟發展,避免經濟風險,真正把投資投向穩增長、強產業、調結構、夯基礎、惠民生的項目上。這樣,投資和消費的雙輪強大驅動才能使有力支撐內需擴大。

(三)經濟結構由以工業為主轉變為以服務業為主

四川多數地區處于工業化中期或者前期,工業化進程仍處于加速期,2013年工業增加值已經突破萬億元大關。但隨著經濟發展進程,傳統制造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在達到一個高點之后必然會下降,服務業占比會逐步升高,因此,經濟結構將會逐步增加服務業占比,減少傳統制造業的占比,經濟結構出現從以工業為主轉變為以服務業為主的變化。

當前,四川省服務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僅為34%左右。要實現服務業的發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必須要立足長遠、提前謀劃,把服務業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壯大服務業作為四川省實現跨越發展的重要途徑?!笆濉睍r期,不僅要加快傳統商貿服務業轉型升級,更要大力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集中力量推進西部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文化創意中心、總部經濟的建設,培育服務業重點行業的示范引領,發揮區域中心城市的服務業集聚輻射作用,加快建設國際化的旅游目的地,進一步推動養老、醫療、教育等民生社會服務業發展,形成金融、教育、文化、醫療、養老等領域競相發展的可喜局面。

(四)產業結構從以重化工業及制造業為主轉變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

長期以來,四川雖然加快發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但是機械、冶金、化工等重化工產業、低端裝備制造業在產業中占據較大份額,擴大了經濟總量但耗費了資源環境和能源,對于環境影響比較明顯,低端產業規模擴張的發展路子不可持續,“三高一低”的粗放增長方式不可持續。改善空氣質量,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四川的目標使得傳統重化工業增長模式難以為繼。只有轉向更有質量、更有效益、更具發展潛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四川才能根本解決經濟長遠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問題。

推動四川由工業大省向工業強省轉變,要更多依靠特色優勢,更多依靠創新驅動,走出一條發揮四川特色、打造四川品牌的工業化道路?!笆濉睍r期,要更深入推進七大優勢產業壯大發展,抓好產業鏈延伸組合,形成更具規模的產業集群。要培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推進頁巖氣、節能環保裝備、信息安全、航空與燃機、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等高端成長型產業,組建新的企業集團,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五)消費結構從以物質產品消費為主轉變為以服務消費為主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群眾對消費的需求和質量要求將大大提高。未來居民消費結構變化的總體趨勢是居民消費結構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即從以物質消費為主轉變為以非物質消費為主,生存型消費比重將進一步降低,享受和發展型消費比重上升,進入更加體現生活質量、更加注重綠色環保的消費發展新階段。

四川人從來不缺乏消費的熱情,從來不缺少享受的創意?!笆濉逼陂g,四川居民消費將會從以耐用品為標志的產品消費的“硬件”逐步轉向以信息和文化服務消費的“軟件”,四川居民越來越偏重文娛、環境、健康等提高生活質量因素的消費,將標志著四川居民的生活逐步從溫飽走向小康。為此,要著力提升服務型消費,打造四川消費的軟實力,以信息消費為載體,以文化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為內容,推動四川地域文化特色鮮明的品牌不斷成長,順應全球及沿海發達地區消費革命新浪潮。

(六)城鄉結構從城鄉分割轉變為城鄉一體化

四川的二元化經濟結構十分明顯,在空間上的城鄉分割態勢給經濟社會均衡發展帶來很大的制約。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實施,城鄉二元治理結構已經有較大改善,但生產要素市場、農村土地改革、公共服務提供等方面的城鄉一體化進程依然滯后,一些深層次問題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城鄉差距仍在一定范圍內繼續擴大。

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必須從多角度、多層次著手,真正做到多管齊下、多效并顯?!笆濉逼陂g,要從發展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人口分布、村鎮體系等方面著手,推進縣域經濟背景下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融合發展。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點放在農村,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構建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認真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推進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創新,加快幸福美麗新村的全面建設,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生產生活的落后局面,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

(七)經濟發展動力從以人口紅利為主轉變為以向改革要紅利為主

四川是人口大省,發揮勞動力成本優勢是四川成為西部制造業大省的基本選擇,四川農民工已經成為四川省乃至全國的重要勞動力來源。隨著經濟發展,人口大量跨區流動,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人口紅利逐步減少,低成本競爭優勢開始減弱。面對新的發展環境,唯有轉變思路,加速釋放改革紅利,向市場要活力,向改革要動力,才能確保穩增長目標的實現,才能實現四川長遠持續穩定發展。

“十三五”期間,破解四川省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困難,化解來自各方面的風險挑戰,只有改革開放,也惟有改革開放。必須從新的歷史起點上重新深入認識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更加積極主動地推進以戶籍制度、行政審批制度、投融資制度、財稅制度等全方位的改革突破,把改革工作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和各環節,充分激發推動四川發展的動力和活力,使四川經濟更上一個新臺階。

(八)經濟空間結構從“首位獨大”轉變為“多點多極”支撐

四川在經濟空間結構上一直是“首位獨大”,成都在經濟總量、固定資產投資、產業結構、居民消費等方面遠遠高于全省其他地區,與省內其他城市相比其“首位度”過大,全國少有。要實現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僅靠成都一地遠遠不夠,必須要激發四川其他地區的發展活力,形成競相發展、跨越趕超的嶄新局面。

“十三五”時期,四川省的區域發展政策是要深入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加強分類指導,完善區域發展規劃和差異化地區發展政策,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加快發展,帶動引領落后地區跨越趕超。成都要領先發展、轉型升級、改革創新,成為四川乃至于西部最重要的增長引擎。省內五大經濟區要強化優勢、突出特色、明確方向,探索后發地區追趕跨越的新路子。各市州要做大經濟總量、做強城市經濟,打造次級區域的中心城市,真正發揮帶動輻射作用??h域經濟要不斷夯實“底部”,合理分工,打造一批工業強縣、農業強縣、旅游強縣。

三、“新常態”下適應四川經濟發展新特征需要全面深化改革

“新常態”下適應四川經濟發展新特征必須全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破除制度藩籬,實現全面、協調與可持續發展。我們認為,應著力于以下四個方面的改革:

(一)優化所有制結構改革,為適應四川經濟發展新特征構建增長的微觀基礎

按照堅持“毫不動搖地發展公有制經濟”和“毫不動搖地發展非公經濟”并重的方針,實現不同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主要是要在平等競爭的基礎上,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通過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形成資本所有者與勞動者利益共同體。以省屬國有骨干企業為重點,推動大企業、大集團產權多元化改革,并通過改制上市或者整體上市方式,實現各類所有制企業或投資人參與企業改制重組。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重點是推進國有企業開放性市場化重組,支持企業跨國界、跨地區、跨所有制、跨企業集團重組聯合,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要優化國有經濟戰略性布局,引導國有資本重點投向四川省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科技創新、環境保護等現代服務業。在權利平等、規則平等和機會平等的基礎上,全面廢除過去對于非公有經濟的不合理規定。支持非公有經濟進入基礎設施、金融、國防等特許經營領域,并在融資、擔保、稅收、技術創新等方面制定更加完備的政策配套措施與實施細則。通過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引導更多民間資本進入實體經濟,并積極支持民間資本參股國有經濟。

(二)完善現代市場體系,為適應四川經濟發展新特征建立公平的準入制度

“新常態”下四川經濟發展的新特征標志之一是需要建立一個完善而公平的市場準入制度。第一,是要建立公平透明的市場規則。通過實行“非禁即入”,在制定負面清單、準入清單與監督清單“三單統一”基礎上,實現各類市場主體平等參與競爭。實行“先照后證”推進工商注冊制度便利化,放寬工商登記條件實行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全省統一的社會信用信息平臺。第二,要放開金融管制和利率市場化改革。按照“大企業匹配大銀行”、“中小企業匹配中小銀行”、“小微企業匹配社區銀行”的理念,推動四川省加快發展中小民營銀行和社區銀行。國有商業銀行要推進產權結構與治理結構改革,逐步放開存款利率,縮小存貸差,實現利率市場化。鼓勵民間資本依法設立中小銀行,加快發展社區銀行與村鎮銀行,治理“草根金融”和民間融資“野蠻生長”亂象,鼓勵民間金融組織兼并重組,真正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的“難、貴、險、慢、亂”頑疾。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推動區域性產權交易中心建設,鼓勵私募股權、私募債券和資產證券化交易平臺建設,鼓勵四川省中小企業進入“三板市場”融資。推進融資租賃、財務公司、消費金融公司和信托公司改革,加快發展產業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等私募基金。第三,要優化投融資體制。強化企業作為投資主體的地位,放松管制,下放審批權。除了涉及重大生產力布局、戰略性資源開發和重大公共利益項目外,政府不再審批企業投資項目。創新投融資模式,允許、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投資與經營,探索建立土地開發收益支持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與金融機構支持城鎮化建設的投資制度。第四,要推進資源要素市場化改革。在當前土地資源短缺、能源價格上漲、水資源約束加大的背景下,改革資源要素價格形成機制重點在于推進資源要素配置市場化,放開市場、打破壟斷、調整結構,引入競爭機制,并逐步建立起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能源(居民用電、用氣、用水)階梯價格制度,從而完善資源要素的市場配置方式。

(三)加快轉變地方政府職能,為適應四川經濟發展新特征創造寬松的政策條件

適應“新常態”四川經濟發展新特征需要通過轉變地方政府職能為市場經濟主體創造寬松的政策條件。首先是要加快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行政審批事項,不僅要實質性地減少非行政許可審批,還要減少那些屬于核心范圍的行政審批內容,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削減政府權力。清理規范行政審批前置條件,強化行政審批績效管理,推行網絡審批,提高行政審批效率。健全行政審批監督,落實行政審批責任追究制。其次是要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構建地方財政財權事權相互匹配的財政支出體制改革,合理劃分省及其以下地方政府財權事權范圍,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完善轉移支付制度,減少財政專項支付,擴大一般性轉移支付與定向轉移支付比例,重點加大對貧困地區、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實施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瘦,社保、民生事務要納入預算,并實施預算監督。規范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合理控制負債規模,完善債務考核制度,建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預警機制。建立適應主體功能區要求的財政平衡協調機制,提高對于生態涵養區、水資源保護區及生態管控區的財政補償力度與標準,平衡財政困難地區縣級人均財力水平,探索制定基本公共服務標準,促進省城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四)深化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為適應四川經濟發展新特征平衡城鄉區域發展

“新常態”下適應四川經濟發展新特征農村是關鍵,區域平衡是難點。要深化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在農業經營體制、農村產權制度、城鄉用地制度、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創新區域發展機制等方面取得突破。第一,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以家庭經營為基礎發展多種農業生產經營方式,逐步縮小傳統小農戶在農業經營方式中的比例,培育、擴大和發展專業大戶、農業生產合作社、家庭農場、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支持農戶的土地承包權農業生產經營權向新型農業生產主體流轉,并配套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第二,加快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基礎上,全面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房屋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的確權頒證工作,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抵押、擔保和農村房屋所有權抵押與擔保試點,加快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造試點。推進農村產權交易流轉市場體系建設,發展產權評估、抵押擔保等中介服務。第三,推進城鄉用地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制度改革,優化項目設置與指標使用。探索農村宅基地退出機制改革,完善耕地保護補償機制,通過新增建設用地籌集資金,擴大耕地保護基金覆蓋面。開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人市交易試點,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繼續推進征地制度改革,縮小征地范圍,規范征地程序,完善被征地農民的利益保障。第四,要完善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體制機制。主要是圍繞“人的城鎮化”,完善戶籍制度、養老、醫療、失業等社會保障制度、居住證制度、農民工住房保障制度等,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第五,要創新區域協調發展機制。以省城為主體構建差異化區域協調發展政策支撐體系,完善金融、土地、產業、投資、財政政策,創新人才、資金、技術、資源的跨地區流動。對于重點區域、重點城市在重大產業布局、建設用地指標、要素保障方面給予重點傾斜,重點推進四大城市群建設,加快實現次級突破。完善區域聯動發展機制,建立區域利益共享機制與主體功能區補償機制?!?/p>

責任編輯:鄧康林

猜你喜歡
新特征深化改革新常態
經濟新常態及深化改革淺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