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日本文化與二外日語教學的融合

2015-07-04 22:14徐妍丁菊芳
雙語學習·下半月 2015年11期
關鍵詞:日本文化融合

徐妍 丁菊芳

【摘 要】從語言和文化的關系著手,對比中日文化間的共性和差異性,分析了在高校二外日語教學中,教授日本文化背景知識的重要性,探討了將日本文化融入二外日語教學的途徑和方法,以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二外日語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二外日語教學;日本文化;融合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經濟全球化加速,對外交流的機會也日益增加,僅掌握一門外語已漸漸不能滿足當今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第二外語越來越受到重視。選擇日語作為二外的學生逐年遞增,開設日語課程的高校也有所增加。

語言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積淀,每一種語言的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其背后獨特的生態環境、自然氣候、社會文化和歷史背景等。語言和文化始終處于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狀態。掌握好一門語言必須對使用該語言國家的風土人情有所了解。因此,二外日語的學習不僅要求對詞匯、語法的記憶,還需要在學習語言之余增加相應的日本文化背景知識,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的綜合技能。

目前我國二外日語教學中普遍存在課時數少、沒有統編教材及學生零基礎等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日本文化知識功底,將文化傳授和課程設置等有機結合起來,進行多方面研究和實踐,達到日語教學的目的。

一、日本文化在日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中日文化關系密切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自古以來文化交流密切,至今還能從日本的建筑、服飾等方面感受到彼時的中國文化對日本的深遠影響。從語言來看,隋唐時期,漢字文獻大量傳入日本,日本人逐漸認識到文字的用途及其重要價值,他們通過對漢字的學習和研究,利用草書和偏旁部首創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有了屬于自己的文字,從而改寫了日本只能使用口頭語言進行交流沒有自己文字的歷史。明治維新前后,日本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強烈沖擊,開始全面西化。在吸取西方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大量外來語詞匯涌入日本。一部分直接將英、法、德等多種語言進行音譯,使用片假名表達;另一部分是日本人為解決翻譯書籍時“無詞可用”的問題,將漢字加以整合利用創造出的意譯詞,例如“共和國”、“資本”和“改革”等詞匯,這些詞匯都是近代大量國人留學日本后傳入我國的,這些意譯詞言簡意賅、貼切恰當,被稱作日制漢語,現被我國廣泛使用。

(二)中日文化差異顯著

中日兩國同屬亞洲,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日本發展融入較多西方元素,加之歷史、環境等因素,造成中日兩國文化差異顯著。學習語言的目的是能和他國語言進行順暢的交流,如果不懂對方的文化習慣,只憑借詞匯、語法,不僅難以溝通,而且很容易鬧笑話甚至產生不必要的摩擦。例如,在我國請客人吃飯,吃完后盤中略有剩余表示客人已經吃飽、吃好,顯示主人招待的非常周到,如果一點不剩,主人會擔心菜不夠,需要加菜。和國人不同,日本人請客吃飯,如果將盤子里的食物全部吃干凈一點不剩證明菜很好吃,表示對主人的一種尊重,如果有菜剩余主人會覺得不合胃口。我國為顯示熱情常常會給客人夾菜,日本則沒有這個習慣,并且用筷子傳遞食物的行為還會引起反感被視為大忌。日本的酒席往往是分餐制的,每人的分量和菜式都是相同的。即便是類似中餐時的大盤菜,他們也都會小心地計算著自己平攤的量,不好意思多夾,席間也不會出現勸酒等行為,日本人所謂的“干杯”也是喝一口并不是全部喝掉的意思。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只有了解背后的文化含義,才能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更好地和日本人進行交流。

(三)文化對語言學習的積極作用

作為從小看《一休哥》、《名偵探柯南》等動畫片成長的一代,大部分選擇日語作為二外學生的動因都是源于對日本文化的興趣,但目前我國高校鮮有將日本文化作為一門課程單獨開設。所以將日本文化與日語教學相融合,改變以往被動學習、機械訓練的教學模式是二外日語教師肩負的重要職責。以日本文化為媒介幫助學生對日本有一個全面、客觀的了解。從而激發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向積極主動的學習方向邁進。

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學生對于日語中的漢字很感興趣,特別是和中文單詞相似或反差特別大的詞。教師可以從這里著手,在單詞學習的時候先介紹通過漢字就能理解日文含義的詞,例如問題もんだい——問題、地位ちい——地位、地図ちず——地圖等,還有反差較大的勉強べんきょう——學習、大丈夫だいじょうぶ——沒關系、一味いちみ——同類等著手,向學生介紹日語的漢字。在介紹外來語時,可以以アイスクリーム(冰激凌)、トイレ(衛生間)和ゲーム(游戲)等,這類單詞的發音源自學生非常熟悉的英文單詞。選擇學生的興趣點切入,從熟悉的單詞中學習不熟悉的假名,逐步遞進、層層深入更易產生促進和激勵作用。

二、日本文化導入日語教學的途徑

(一)發音訓練與日本文化相融合

高校二外的日語課時數較少,學生希望通過短期的課程學習掌握日語的學習方法以及簡單的會話,教師希望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向學生最大限度傳授日語方面的知識,于是在基礎發音的教授環節中會縮短課程時間。然而在語言學習的初期,看似不起眼的小毛病會形成根深蒂固的壞習慣,為以后深入的學習帶來較大的障礙甚至是日后花再多時間也難以彌補。為防止學生產生枯燥感,可以將其發音與日本文化相結合。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四面環海,與外界溝通不暢造成較為內斂的個性,因此,在日常交流過程中,口型變化較小,甚至自我調侃,所有依靠唾液傳播的疾病在日本難以大范圍的發生。在五個元音中,即是是口型最大的「あ」也沒有中文中“阿姨”的“阿”嘴型大。特別是「う」的發音,大部分學生在學習這個發音時都容易與中文的“嗚”混淆,有些學生在初學時不加注意,等意識到重新正音時已經非常難了。發“嗚”時一般雙唇向外突出,嘴唇之間縫隙較小,而「う」的發音要保持嘴角向兩邊微咧,嘴唇是平的。此外,在發音入門階段就要給學生灌輸一種平假名、片假名和羅馬字同等重要的概念。片假名多用于外來語,羅馬字多用于廣告、商標等。外來語在日本人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是由于和制漢語從創造到普遍認同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隨著二戰以后新生事物越來越多,和制漢語的速度不能滿足其越來越快傳播速度,故而直接音譯成片假名這種方法快速、有效的詮釋出詞匯的含義。例如中文的照相機,日語稱其為「カメラ」,就是直接音譯了英文中的camera。另外,日語中外來語的發音方式與英語的讀音有一定差異,注意區別。

(二)詞匯記憶與日本文化相融合

盡管日本詞匯中有很多漢字的出現,但在學習過程中詞匯記憶對于學生來說仍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一是單詞發音的記憶,二是詞匯本身的記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日本文化導入詞匯中進行教學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單詞的讀音一般分為音讀和訓讀。由漢字組成單詞的讀音大多是音讀,如「新鮮」、「新幹線」、「新聞」中所有「新」的發音都是「しん」,這些詞匯可以歸類記憶;有些讀法也可使用聯系記憶,如「新幹線」中「線」的讀音,中文中「線」寫作“線”,和“錢”、“淺”都非常形似,俗諺有“讀字讀半邊,不會錯上天”之說,這三個中文書寫形似的漢字在日語發音中也大體相同。

在有關詞匯記憶時讓學生們困擾的不僅有外來語和副詞,還包括很多與中文的意思相去甚遠的漢字單詞,生硬地記憶的確有一些難度但結合文化背景之后就會讓學生豁然開朗、印象深刻。例如「怪我」這個單詞,其本意是受傷、負傷。之所以寫作怪我,是和日本人不愛給別人添麻煩有關。在日本人心中,一旦受傷可能會誤工、需要他人的照顧,給大家添麻煩,這樣一來“怪我”是受傷的意思就不難理解了。詞匯的教學不僅是對詞語本義進行講解,還應加入文化因素,使學生能更透徹的領會日語詞匯的意義,能更得心應手的進行應用。

(三)語法講解與日本文化相融合

日本等級制度森嚴,從日語發達的敬語語法中也可見一斑,即使是對于尚未步入社會的日本學生而言,頻繁出現的敬語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此在教授二外日語語法之初就應讓學生牢固樹立男女、老幼、上下級之間語法使用的差別,以此養成良好的習慣。但在語法分析時反而不能太過細致,因為語言本身就是一種約定俗成,太過深究語法細節反而會適得其反,徒增學生的理解負擔。特別是日語中的第二人稱代詞雖然很多,如「あなた」、「お前」、「きみ」等,但在生活中卻不常用。日本人常常模糊對話雙方之間“我和你”的差異性,兩者關系通常用命令、使役、授受關系等語法來進行體現,這也是難度所在。此外,曖昧語的使用也是日語的一大特色。例如,當詢問對方愿望時,大多數學生會選擇“たいですか”,語法上沒有問題,但在實際運用中,日本人一般會采用“ ~ はいかがですか”。因為日語表達的基本原則是盡量不直接觸及對方感情,在詢問意見時一般采用誘導式詢問方式而不是直接去問。所以這種表述太過生硬,不符合曖昧性的婉轉表達方式。當然類似的用法還有很多,教師在語法講授或者指導學生會話練習時應及時補充,加以說明。

三、日本文化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

(一)提高學生的語言感知力

學習語言的最終目標是交際,交際能力考驗的是實際運用語言的技能。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可以說是一種全新的成長,在成年后,有自我意識后咿咿學語重新來過。語言分為聽說讀寫四個階段,像孩子一樣,先聽懂、會說,再會讀、會寫,切不可本末倒置,變成只會寫不會說的啞巴日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先從對白簡單、清晰易懂的動漫著手。不僅是因為動漫作為日本的一種典型文化,被幾乎所有學生所喜歡,而且語句短便于模仿,容易記憶,是作為入門階段的不二選擇。進入中級階段,可以選取一些人物性格鮮明、情節較為豐富的日劇、電影進行賞析,通過區分上下級、不同群體間語言表達方式的不同鞏固日語敬語的用法。到達高級階段,則可加入時政新聞、商務會話等內容,在提高學生語言功底的同時豐富學生在政治、經濟、科技等領域的專業詞匯。讓學生認識到正式場合和日常用語間的區別。還可以通過設置不同情境,指導學生進行小組式會話活動,將枯燥的詞匯、語法變成靈活的對話實踐。

(二)培養學生的日本式思維

語言是思維表達的一種途徑,要想熟練掌握一門語言,首先需要了解其思維習慣,并將這種習慣應用在日常的語言溝通之中。馬克思曾經說過“當一個人在學習一門外語時,一定要做到在使用外語時,忘掉本族語”。所以,在詞匯、文法和句型的教授時應充分利用文化傳播的力量培養學生日本式思維。對于從小學就開始學習英語的學生們來說,英語式思維根深蒂固,更需要在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強調日本和英語國家思維方式間的差異性。這些思維方式的差異源于東西方國民性格之間的區別,西方民族大多性格爽朗直率,語言中也常常用“YES”或“NO”來直接表述心中所想。日本人有著東方人特有的含蓄,為了顧及他人的情面,一般不直接表達肯定或者否定,即是萬不得已也會采用較為婉轉的表達方式。一般在遇到邀請但不愿意去的情況時,通常先用肯定的表達再加以轉折,轉折后的內容有時會說,有時不會直接明說,通常這種情況對方就能心領神會,不再堅持。日本式思維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長期過程。教師可以通過舉行日語唱歌比賽、日劇角色扮演、日語好句分享等活動培養學生日語思維的能力,只有把握日語精髓、弄清日語詞匯、語法表達方式以至思維方式與漢語、英語的差異,才能用確生動的語言表達出內心所想,形成日語思維習慣,才能真正在掌握好日語。

四、結語

語言的教學不僅是詞匯、語法的單純教授,更離不開的是文化內涵的融入。在高校二外日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多種方法加強日本文化的融入,使之形象化、豐富化、生活化,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奠定扎實的發音、詞匯和語法基礎,讓學生能夠自如、流暢地和日本人進行溝通、交流。教學中教師必須堅持客觀公正的立場,不能盲目區分文化的好壞,尊重我國傳統文化,不能崇洋媚外,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日本文化。

參考文獻:

[1] 河北省教師教育專家委員會.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

[2] 孫滿緒.日語和日本文化[M].北京:外語與教學研究出版社,2007

[3] 張宏. 閑聊日語[M].2版. 合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8.

[4] 張巖紅. 從中日語言文化對比的角度探索日語教學方法[J]. 山西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6):94-96.

[5] 黃雙穎. 談高校二外日語教學與日本文化[J].消費導刊,2008(10):209-211.

作者簡介:

徐妍(1988-)女,南京森林警察學院,助教。通訊作者:丁菊芳,高級經濟師。

基金項目:教育保障與能力提升項目(編號:YB15111)。

猜你喜歡
日本文化融合
一次函數“四融合”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融合菜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寬窄融合便攜箱IPFS500
《融合》
淺析道教在日本文化中的傳播與影響
論日本文化的復合性特征
第二外語日語課堂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及對策
日語味覺形容詞的多義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