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教師的角色沖突及化解策略

2015-07-14 00:24郭雅慧張亞萍尹教建
關鍵詞:大學教師角色沖突教育者

郭雅慧 張亞萍 尹教建

[摘 要] 大學的“三大職能”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與此相對應,教育者、研究者和服務社會者是大學教師在職業中最主要的三種角色。理想情況下的大學教師是融教育者、研究者與服務社會者三種角色于一身并且三種角色都很出色的人,大學教師職業發展的目標就是順利實現三種職業角色的有機統一。然而,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現實生活中大學教師經常出現三種職業角色相矛盾和沖突的現象?;獯髮W教師的角色沖突,需要教師個人以及國家和社會特別是學校采取多方面的措施。

[關鍵詞] 大學教師;教育者;研究者;服務社會者;角色沖突;化解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3-5595(2015)03-0100-05

大學是一個教育機構,大學的職能決定大學教師的職責,不同的大學職能要求大學教師擔當不同的責任。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這“三大職能”是目前世界范圍內對大學功能與作用的經典表述①,筆者以此討論大學教師職業中最主要的三種角色:教育者、研究者和服務社會者。作為教育者,教師的責任與使命是傳播知識,教書育人,培養人才;作為研究者,教師的責任與使命的核心是科學研究,追求真理,鉆研學術,創造知識;作為服務社會者,教師的責任與使命的核心是服務社會,傳承文明,為社會發展貢獻才智,引領社會正義與公正。[1-2]理想的大學教師三種角色是有機統一的,但現實生活中經常出現三種角色相矛盾和沖突的現象。[3]筆者從三種角色自身性質與特征出發,分析大學教師在實踐中的角色沖突及其原因,并據此提出一些解決策略。

一、大學教師的角色分類

(一)教育者角色

人才培養作為大學最根本的任務決定了教書育人是大學教師的最基本且最重要的職責。自1088年意大利的波羅尼亞大學設置法學(隨后有醫學、神學)學科而首開人類高等教育的先河開始,在長達七百多年的時間里,大學的功能都是單一的,教學是大學唯一的職能,大學的任務是組織教學,大學教師的職責是從事教學。后世將此功能稱為“人才培養”。在現代大學里,教學也是大學的中心工作,其他工作都必須圍繞教學工作而開展并為教學服務。唐代大家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句話已成為教師職責的經典概括。實際上,教育的本質正是教學,教學的本質即文化傳承。大學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的教育活動,教師通過教學,盡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人類的文化成果內化為下一代的個人素質,并為他們創造新的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礎,實現人類知識的人與人之間的橫向傳播與向下一代的縱向傳遞,促成文化的代代相傳。

(二)研究者角色

1810年,德國教育家洪堡創建了“現代大學之母”柏林大學,鮮明地提出了“研究教學合一”的重要原則,這標志著科學研究在大學中的獨立地位得以確立,這一理念深刻影響了西方大學的發展。大學作為一個自由追求學問、探索真理的場所,其任務不僅僅是教學和傳播科學,還要進行科學研究,肩負起創造知識、推動人類進步的使命。同時大學教師從事學術研究,傳授創新的知識,也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1918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學提出:“大學是共同研究學術之機關”,“在校學者當有研究學問之興趣,尤當養成學問家之人格”。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教育是什么》中說:“大學是研究和傳授科學的殿堂”,“是學術勃發的世界”。[4]在中國傳統的說法中,科學研究就是做學問,或者叫治學。教師通過研究,掌握科學知識和治學方法,不斷提高學術水平,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育質量??梢哉f,大學的品位就在于它的學術水平,大學教師有從事科學研究的重要職責。

(三)服務社會者角色

大學教師這一角色的出現,是大學職能歷史演進的產物。在19世紀中期以前,大學沿襲修道院教育的傳統,以培養教師、公職人員或貴族為主。大學服務社會的職責在19世紀中期美國的贈地學院運動時期初次顯露。1912年,美國人查爾斯·麥卡錫第一次使用威斯康星理念對20世紀初威斯康星大學服務社會的辦學理念和經驗做了總結,并且建立了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社會服務體系,把判斷教授的標準與其服務社會的能力結合起來,使大學從社會的邊緣進入到了社會的中心。大學因而獲得了既是社會進步的引領者又是社會發展的助推器的雙重角色。此后,大學走出校園,直接為社會承擔工作,發展為一種新的辦學理念,成為繼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之后的又一大社會職能,即大學的第三大社會職能。這一社會職能呼吁大學教師走出“象牙塔”,走入社會,尋找教學、科研和社會的對接,使教學與研究內容轉化為技術,直接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服務。20世紀60年代中期出現的美國硅谷,依托大學形成高新技術公司集群,將大學服務社會的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四)三種角色的邏輯關系

大學作為實施高等教育的機構,是國家的教育和科學研究中心,也是高級人才的搖籃和社會的思想庫。與之相對應,大學教師應集研究者、教育者和服務社會者三者特性于一身。作為研究者要成為掌握高深知識的學者和科學家;作為教育者要成為培養人的教育家;作為服務社會者要用已掌握和創造的科研成果,通過學術報告,科技咨詢,推廣新成果、新工藝、新技術等形式直接為社會服務,對社會的遠景做出規劃與研究。從歷史上看,三種角色并不是簡單的并列關系,更不是相互隔離、各自獨立的關系,而是有著內在的聯系,大學教師要按照教育者、研究者和服務社會者的順序來協調三種角色的關系。教育者角色居于基礎性和主導性的地位,是貫穿教師職業生涯始終的一條主線;研究者角色是帶領學生探求真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服務社會者角色是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延伸,大學教師對社會最大的貢獻和服務是輸送更多的優秀人才。研究者和服務社會者角色本質上都是為了育人,這兩種角色要圍繞或服務于人才培養這一角色,這是教師角色的根本。

二、大學教師的角色沖突

當下中國市場經濟大潮對大學教師形成了巨大沖擊,大學教師面臨著各種利益的誘惑,加之各種評價機制的不合理等,使得大學教師在扮演教育者、研究者和服務社會者等角色時不可避免地產生不協調的狀況。理想的大學教師這三種角色應該是統一的,每個角色都是出色的,三者相互促進,構成一個體系。但現實中,普遍存在大學教師忽視教育者角色、重視研究者角色、推崇服務者角色的情況。三種角色相互沖突,而不是相互支持的統一體。[5]大學教師因同時扮演多種角色而顧此失彼,不斷地感受到一種活動需要從另一種活動中抽些時間和精力,出現默頓所謂的“角色分離”。概括來說,大學教師的角色沖突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教育者與研究者角色沖突

理想的教育和研究過程中,學生能給教師帶來科研思想的火花和一些科研選題。這樣,研究者與教育者構成相互促進的聯合體,研究者角色為教育者角色服務,而教育者角色激活并檢驗研究者角色,研究是手段,教育是目的,教學促進科研。而當下的現實是研究者與教育者兩種角色常常分離,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著悖論關系,研究者角色居第一位,教育者角色位居次席,研究工作并沒有促進教育教學工作,教學與科研猶如“魚和熊掌”兩者不可兼得。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有教師個人的因素,主要是研究的各種課題與教學的關系不密切,導致教學與科研分離;有大學教師的評價機制和社會對大學的評價機制的因素,對大學教師的評聘和評價標準中學術科研成果和科研經費的數額居于核心位置,教學被看作軟任務,科研著作與文章作為提職、評獎的直接依據,被看作硬任務,把大學教師等同于研究者。洪堡倡導“研究教學合一”,也是從教學的角度出發,試圖把研究作為教學的一種手段。但是,隨著社會和大學的發展,研究在今天已經從大學育人的基本職能中分化出來,成為大學教師相對獨立的一項社會職責。如何把教學者與科研者角色統一起來是當前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課題。

(二)研究者與服務社會者角色沖突

現代社會知識成為經濟發展的引擎,國家迫切需要掌握科學知識的大學教師在社會服務上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但不恰當的社會服務也會危害純正的學術研究。當前,學術的商業化趨勢正嚴重危害著學術自由和學術發展??茖W研究具有巨大價值,特別是產業價值,新技術的商業應用和開發給大學教師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促使他們在社會服務上有更強的動機。但現實的利益誘惑會使大學教師的服務者角色發生目的與手段之間的錯位,淡化大學教師作為教育者和科學研究者的責任,使大學的理念和理想發生異化,使大學及其教師淪落為服務社會者的奴婢。如果科學研究忽視基礎研究,帶著獲取經濟利益的功利目的,這不利于科學的持續發展,因為它對學術研究的中心價值觀念和理想構成了威脅。社會服務“綁架”并削弱了學術研究的自主性和獨立性。

(三)教育者與服務社會者角色沖突

隨著科學技術對經濟和社會發展重要性的顯現,社會對大學和教師的期望也越來越高。大學教師從事社會服務活動,把科技成果應用到生產中為經濟與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在服務社會的實踐中,也會發現教學中沒遇到或沒有解決的問題,把社會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帶到教學中,從而把教育者與服務社會者角色密切結合起來。但服務社會者的角色在個人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上都對教師產生了極大的利益誘惑,這導致大學教師都努力地去扮演服務社會者角色而忽視了教育者角色。[6]即使大多數教師沒忘記教育者角色,他們在教學上花費的時間與精力也遠遠少于在科研和社會服務工作上花費的時間與精力,現實中為了社會工作,輕視和松懈教學的傾向時有發生,而大學也缺乏相關的制度約束。

綜上所述,大學教師在科研和社會服務方面用力較大,很大程度上忽視了教育者的角色,“教授不教”成為大學遭人詬病的硬傷。角色沖突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對三種角色的錯誤認識以及不合理的評價機制等。

三、大學教師角色沖突的化解

如上所述,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大學功能和作用的變化,使得大學教師的角色之間出現嚴重的沖突,大學中純學者型的教師已鳳毛麟角。[7]知識分子本該有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知識界應該是社會思想的啟蒙者和社會變革的實踐者,在社會轉型、政治變遷、文化重建中起到建設性作用,但現在的學界媚俗趨利之風日熾。大學教師的研究者和服務社會者角色占據了主導地位,而教師真正應該扮演的教育者角色則被置于邊緣,如果大學教師變成了政治學家張東蓀先生怒斥的“只知茍且;只知規避責任;只知迎合意旨;只知從中取利;只知說假話;只知在夾縫中討生活”的士階級模樣,這將對大學以及學生的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害。作為大學教師,必須堅守教書育人的神圣職責,這是由大學的功能決定的,也是大學教師的首要天職。這就要求大學教師必須正確處理角色關系,在履行好教育者角色的基礎上,追求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三位一體”的職業發展目標,[8]實現三種角色的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對此,本文從大學教師自身角度和外部角度提出以下建議:

(一)從大學教師自身角度

1.大學教師必須有高尚的情操和人格魅力

大學教師的崇高使命要求大學教師必須擁有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質。如果大學教師不顧自身形象,為經濟利益而損壞社會利益,為吸引眼球而嘩眾取寵,就喪失了大學教師的本真特性。18世紀,德國哲學家席勒指出,大學里主要有兩種人:利祿之徒與哲學之才。利祿之徒進入大學的原因就是為了滿足特定利益的需求,而哲學之才則是為了知識的圓滿貫通。對這些利祿之徒而言,他們懼怕任何知識創新,而哲學之才則在研究對象當中獲得滿足與鼓勵。席勒的演講雖然已過去三百多年,但至今仍是金石之言。大學教師面對“象牙塔”外思想的侵蝕,只有擁有了高尚的品質和道德情操,才能既教授其專業知識,又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建立起他們的精神信仰,為他們一生的安身立命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大學教師要時刻警醒自己,以哲學之才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智慧才華、儀表舉止、人格魅力和學術理念,實現培養人才的終極目標。

2.大學教師必須是有高超的教育藝術的教育者

枯燥的說教激發不起受教育者學習的興趣,再好的內容也難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大學教師要視教育為一門藝術,不斷地把創新人才培養的教育理念貫徹到教育過程中去,把受教育者當作教育的主體,啟發和激勵受教育者學會自己吸取營養;要培養受教育者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使受教育者在日常的學習中體驗到科學創造的樂趣;要不斷追求新的境界,研究教育規律,遵循教育規律,創新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傊?,做一個合格教師,這是大學教師的應有之義、基本要求和首要角色。

3.大學教師必須是終身的研究者

現代社會,知識發展迅速,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大學教師,就必須擁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必須在科學研究和知識創新上有所建樹。大學教師必須時刻保持積極尋求高深學問的激情,才能傳道授業解惑,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大學教學和科研的結合。教書匠只能傳授僵硬的東西,而優秀的教師一般也是優秀的研究者。研究者把獲得的最新鮮的學術知識帶到課堂上,有利于充實教學內容,有利于學生感知真實的求知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通過研究者的循循善誘,科學的本來面目得以呈現,能夠引發學生對高深學問的探討。另一方面,大學教師在研究實踐中也會發現教學中的不足,從而不斷改進教學。因此,大學教師必須充當好研究者角色。

4.大學教師必須有社會擔當和仁愛之心

大學被稱為除企業和政府之外影響社會的“第三種勢力”,與另外兩種勢力謀取利潤和謀取權力不同,“第三種勢力”主要是謀求社會的公平和正義,為公民的利益吶喊。大學教師相對一般民眾來說擁有高深的科學技術知識,對社會發展和歷史進步有更多的了解,因而他們的一切言行都得為公眾、為社會擔當。大學教師以專業知識和社會良知影響公眾甚至政府的價值選擇和行為取向,凸顯教育者的精神,是主持社會公平與公正的代表,對社會的健康發展起積極作用。西方國家,有的大學教師成為政府的科學顧問和各類事務顧問,有的大學教師成為某個領域和班子的思想庫,從而擔當起大學教師的社會責任。

(二)從外部角度

1.尊重大學的組織特性,遵循大學的發展規律

中國傳統的大學管理模式以行政權力為中心,行政權力過于強勢,學術權力明顯偏弱,大學教師的社會地位相對不高。大學教師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只能強化科研者角色,并通過服務社會者角色獲得資源和聲譽,從而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研究者和服務社會者角色方面,教育者角色的作用只是停留在口頭上,教師成為大學發展的一種工具。大學是學術組織,教師應該在學術方面擁有最多的發言權。尊重大學的組織特性,就是肯定和保障教師在大學決策中的地位,保證大學教育、科研等工作不受或少受內、外界各種非學術權力的干擾。隨著現代大學制度理念的提出,大學自治、教授治學和學術自由成為學校改革的主題。踐行這些主題,使大學回歸本質,有利于維護大學教書育人的核心價值,有利于大學教師的角色調適。

2.健全大學教師的考核機制

大學的社會責任在不斷擴展,而對教師的考核機制卻變得更為狹窄??冃Э己酥匾暱蒲谐晒臄盗恐笜硕鲆暢晒膶W術價值,背離學術特性。不少教師急功近利,把主要精力投放在見效快、收益大的科研方面,輕視教學,不愿意把精力投放到課堂上,最終導致教師的工作動力是功利的價值取向,工作環境是功利的氛圍,[9]大學彌漫著浮躁的情緒,大學發展方向迷失,大學精神被動搖,大學遠離了人們對她的美好期待。大學必須改變過去那種用統一的標準來衡量不同類型、不同水平教師的做法,更不能以市場化和行政管理化的價值取向來評價教師,而應該把規范性和彈性有機結合起來,對不同類型的教師采用不同的評價模式,合理確定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者的權重,更加科學地考核教師,引導教師正確地處理教育者、研究者和服務社會者三種角色的關系,履行好社會責任。[10]

3.加強對大學教師的教育和引導,關注他們的職業發展規劃,增強他們的角色認知

大學教師三種角色產生沖突也與他們對自身角色認知不清密切相關。從大學教師的成長軌跡來看,他們大多是從學校到學校,缺少社會經驗,尤其在從學生到教師的身份轉變中,面臨著很多迷茫。這就要求高校要加強對廣大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的教育和引導,對教師發展開展專項研究,為教師提供多樣化的咨詢、服務與指導,提供個性化的幫扶措施,對于不同類型的大學教師開發不同的職業發展項目,使教師正確認識自己,合理定位,平衡好各角色之間的關系。增強大學教師的角色認知是大學教師發展過程中合理定位三種角色、平衡三種角色關系、發展三種角色行為的根本。[11]

四、結語

作為教育者的大學教師在教學中同時扮演著研究者和服務社會者的角色,而作為研究者和服務社會者的大學教師也同樣具有教育者的氣質,這三種角色的有機統一,不論是對教師自身職業的規劃,還是對履行大學的職責,都會取得比單獨承擔一種角色更好的效果。協調三種角色之間的沖突是大學及其教師必須正視的問題。

教育者、研究者和服務社會者三種角色性質不同、要求迥異,三者的最高境界分別是育人、求真和務實,但三種角色不是完全割裂的,三者的和諧統一有利于三者的相互促進。教育者角色在教學中發現的問題,可以促進研究向更深層次開展;大學教師走出校園積極參與社會服務,既可以充實教育者的知識,也可以發現新的研究課題,從而為其職業發展開拓新的空間;研究者角色對教育者和服務社會者角色提供支撐,研究者角色研究的過程與成果能豐富教育者的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水平,也會為社會提供更優良的服務??傊?,大學教師把教育者、研究者和服務社會者角色融為一體會給自身和社會發展都帶來生機和活力,從而發揮出大學教師獨特的社會作用。

注釋:

① 也有觀點認為大學有“四大職能”,即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本文采“三職能”說。

[參考文獻]

[1] 胡弼成,陳小偉,李姝輒.大學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J].中國高等教育評論,2011(2):101-108.

[2] 胡弼成,楊維,李姝輒.論大學教師的角色定位[J].現代教育科學,2012(3):24-27.

[3] 李云鵬.論大學教師的角色沖突[J].教育學術月刊,2012(4):47-50.

[4] 張翼星.大學教師的天職[J].現代大學教育,2013(3):1-5.

[5] 付八軍.論大學教師的社會職責[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1-4.

[6] 王玲.論現代知識觀對大學教師角色的影響[J].現代大學教育,2006(2):15-21.

[7] 馬萬華.新世紀大學教師的職責與任務[J].教學研究,2001,24(3):161-165.

[8] 徐紅.回溯與前瞻:大學教師角色的再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1,5(2):67-71.

[9] 付八軍,馮曉玲.大學教師評價的雙軌制[J].遼寧教育研究,2008(6):86-88.

[10] 齊紅娟,康釗.我國大學教師評價價值取向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4(2):22-24.

[11] 呂素珍.論大學教師角色沖突的內在成因及其解決策略[J].湖北社會科學,2013(7):161-164.

[責任編輯:趙 玲]

Abstract: The main functions of the university are talent cultiv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generally assume three roles correspondingly, as educator, researcher and public service provider. Under ideal conditions, college teachers are the combinations of these three roles. Meanwhile the teachers should perform remarkably on the three aspects. The goal of university teachers profession development is to successfully integrate and merge the three profession roles together. However, there is always a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 in real life due to the effects of many factors. It is necessary that multiple measures be taken to resolve the role conflict of university teachers on the parts of the country, the society and the teachers themselves.

Key words: university teachers; educators; researchers; service providers; role conflict; strategies

猜你喜歡
大學教師角色沖突教育者
張慧萍:做有情懷、有溫度的教育者
聲音
學生視角的大學教師學科教學知識分析
“一次消化者”與“二次消化者”
從社會學角度辨析史量才的角色扮演及沖突
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成因及對策研究
試論當代大學教師文化素養及路徑提升
廣電媒體轉型中的角色沖突及對策
開放大學教師教學學術評估框架研究
與兩位美國音樂教育者的對話——記于“2015中國音樂教育大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