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板”融合下的聾校地理課堂有效教學模式探究

2015-07-20 23:42朱峰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 2015年11期
關鍵詞:有效教學融合

朱峰

摘要:以交互式電子白板和iPad平板電腦為代表的現代教育媒體飛速發展,并已走進課堂,成為變革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主力軍。本文在明確聾校地理課堂有效教學內涵的基礎上,通過教學實例對“交互式電子白板與iPad平板電腦融合”(以下簡稱“雙板融合”)下的聾校地理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探究,旨在分析這一新的教學模式對聾校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的促進作用,從而進一步提高聾校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推動聾生地理學科相關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雙板”融合;聾校地理課堂;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762.2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15)11-0062-03

聾校地理課堂有效教學

1.有效教學的內涵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關注課堂有效教學。關于有效教學的內涵,學者們近來形成了一定的共識:有效教學是一種現代教學理念,以學生發展為主旨,強調以科學理論為指導,關注教學的有效性,提倡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同時有效教學也是一種教學實踐活動,必須以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為前提,以合乎教學目標為實質,以實現教與學的統一為關鍵。[1]

筆者認為,有效教學指能夠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教學,是效果與效率相統一,最終實現高效益的教學。它應包含四方面的含義:第一,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根本目的;第二,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出發點;第三,以提供或創設適宜的學習條件,以實現學生的有效學習為核心;第四,以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為評價標準。[2]

2.地理學科特性在課堂有效教學中的體現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是一門兼有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性質的基礎課程,具有空間性、區域性、綜合性、人地相關性等特征。因此,地理課堂教學要做到富有成效,必須突出地理學科特性。

3.聾校課堂有效教學的特殊需求

聾生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聽力缺陷,信息接收主要依靠視覺通道,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聾生對信息的接收轉化率較低,從而影響了思維水平和語言能力的發展。因此,筆者認為,聾校要實現課堂有效教學,需借助多種媒介,盡可能提高信息傳遞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礎上為聾生創建語言表達的情境。

(1)信息傳遞有效性

目前,聾校課堂教學主要借助手語進行信息傳遞。但不管是自然手語還是文法手語,在信息傳播方面都具有諸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滿足聾校教育教學的信息傳播需求,這個問題越到高年級越突出。[3]將現代教育技術合理地運用于聾校課堂教學中,彌補手語在信息傳遞中的不足,從而提高信息傳遞的有效性,是聾校課堂有效教學的基礎。

(2)突出語言培養目標

由于受生理條件的限制, 聾生學習語言的實踐機會很少,只有在學校上課時,才會學習到嚴格規范的語言。因此,課堂教學是聾生學習語言的主陣地。[4]要實現聾校課堂有效教學,除完成已有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教學目標外,教師更應創設語言環境,突出語言培養目標,發展聾生的語言,提高聾生的書面語表達能力。

4.聾校地理課堂有效教學評價體系

基于以上三點分析,筆者認為可以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等4個維度、共13個因子對聾校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進行評價。

“雙板融合”下的聾校地理課堂構建

交互式電子白板和iPad平板電腦作為新興的教學媒體,正在改變著課堂教學模式。交互式電子白板具有較強的互動性,有利于學生課堂主體性的發揮,學生通過積極的師生互動來實現對知識的意義建構;iPad平板電腦具有體積小、靈活機動、操作便捷等特點,可以實現教師與全體學生的互動交流,也有利于學生間的合作探究。將交互式電子白板與iPad相融合,建立“雙板融合”的教學模式,可以克服單一使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存在的缺陷,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互動中,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1.軟硬件配置

硬件:交互式電子白板、教學電腦、iPad數臺(根據師生人數)、無線WIFI環境。

軟件:Notebook(PC版)、Notebook(iPad版)、Airserver、其他軟件(按需求)。

2.課堂構建

教師在制作教學課件時,需分別制作教師版和學生版。教師版是完整的教學課件,用于教師課堂講述、教學活動等;學生版則是在學生的iPad上運行,主要包括互動活動及課堂檢測。在軟硬件都具備的條件下,便可構建“雙板融合”下的聾校地理課堂(如圖1)。

交互式電子白板與iPad融合下的聾校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分析

1.激發聾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聾生主體性的發揮

學生課堂主體性的發揮,既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重點,也是課堂有效教學的內在要求?!半p板融合”下的聾校地理課堂,發揮了電子白板和iPad的互動性,將知識點的講授與學生的操作相結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課堂主體性。

以“降水受地形的影響”教學為例。筆者在闡述山地的迎風坡、背風坡對降水量的影響時,將聾生活動動態地穿插于知識點講解中。如圖2(左)所示,筆者先引導聾生讀圖,并將山地分為5個不同的部位。云在遇到山地時,就會進行爬坡運動,同時損耗掉一部分的水汽,形成降水。此刻,筆者首先要求聾生利用電子白板的拖動和無限克隆功能,將云拖動到山地的不同部位,并配上降水量。此時聾生會對配以多少降水量產生疑惑,筆者則將云比喻成運動員,在剛開始爬坡時,能量充足;此后,能量逐漸下降;聾生在理解了這一比喻后,會對各部位的云配以正確的降水量,如圖2(右)所示。在完成這一張“地形對降水量的影響”圖后,再請聾生觀察山地不同的山坡降水量是否相同,從而引出“迎風坡”與“背風坡”的概念。由此,在整個知識點的講解過程中,一張卡通版的“地形對降水的影響”圖繪制完成。聾生對親手繪制的卡通圖具有較高的學習熱情和成就感。在此基礎上,筆者進一步提問,啟發聾生思考總結地形對降水分布的影響。聾生通過分析地圖,最終自主歸納出“受地形影響,山地的迎風坡降水較多,背風坡降水較少”這一規律。

而在傳統以PPT為主導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會通過PPT或者Flash動畫演示山地不同部位降水量的變化,再讓聾生觀察圖片得出結論。

相比而言,在“雙板融合”模式下,該知識點的教學是聾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親手繪制“地形對降水的影響”圖的過程中完成的。整個教學過程以聾生主體性的發揮為基礎,變靜態的圖片觀察為動靜結合的圖片繪制觀察,強調聾生的學習體驗,激發聾生的學習興趣,在體驗過程中完成對知識的內化。

2.提高課堂生成性,使課堂教學更切合聾生實際

生成性教學是教師在課堂上根據課堂實際教學需要,不斷地調整教學思路和行為,以促進學生更加有效地學習的教學形態。[5]生成性課堂教學的特征主要體現在課堂的互動性、多元性、差異性、突現性和創造性上。這些特征共同決定了生成性的課堂必須建立在學生主體性充分發揮的基礎上?!半p板融合”下的聾校地理課堂,教師可以充分發揮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能動性、創造性,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從而構建課堂生成性教學,讓學生獲得生動活潑的個性發展。

以“世界的氣候”教學為例。氣候的概念較為抽象,對義務階段的聾生來說理解較難。如果再談到氣候類型,聾生可能無法接受。因此,筆者在介紹氣候及氣候類型這一知識點時,將氣候主要劃分為氣溫和降水兩大要素,將氣候類型簡單看成是不同的氣溫類型和降水類型的組合。在雙板融合的教學模式下,聾生利用iPad將不同的氣溫類型及降水類型進行搭配,并在此基礎上嘗試描述所搭配氣候類型的特點,從而加深對氣候和氣候類型的理解。

在聾生主體性發揮的同時,課堂也被賦予更加精彩的生成內容。一組聾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錯誤地將全年寒冷的氣溫類型和全年多雨的降水類型進行搭配,并得出了“全年寒冷多雨”的氣候類型特征。筆者察覺到這一問題時,意識到這是聾生對世界氣溫分布規律和世界降水分布規律不熟悉所致,于是借此契機,對這兩個規律進行了再梳理。這一課堂上看似簡單的錯誤,卻是十分寶貴的課堂生成內容,它不僅能夠加深聾生對相關規律的理解,也避免了聾生在日后學習中再出現同樣的錯誤。

而傳統的PPT教學模式中,教師會按照教學設計依次給出各種氣候類型的氣溫降水分布圖,讓聾生根據圖片歸納相關氣候類型的特點。盡管在這一教學過程中,聾生的獲取信息能力和總結歸納能力能得到了一定的鍛煉,但難以暴露本身存在的問題,教師的教學也不能完全符合聾生的實際,聾生的課堂積極性不高。

3.培養聾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為聾生提供更多的展示空間

聾生與健聽學生最明顯的差距就是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往往表現為不會表達、羞于表達、表達不自信等現象。但是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卻是聾生日后融入主流社會、更好生活的基礎,所以聾校的教學必須關注到聾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為聾生提供更多的展示空間,增強其自信心。

以“人種”這一節教學為例?!叭朔N”這一話題所涉及的知識點較多,整體推進的教學難以讓聾生產生真正的體驗,難以喚起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因此,本節課筆者將本節內容分為兩個課時,在教學中不再是單通道的知識點傳授,而是將更多的學習主動權交還給聾生,讓他們根據興趣自由組合,形成探究小組,并利用iPad進行合作展示交流。在此過程中,聾生不僅鍛煉了資料搜集整合能力,培養了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在課堂上展示了自己的風采,強化了語言表達能力,筆者認為這是聾校課堂教學應該追求的根本所在。

結論

除以上優勢外,“雙板融合”的教學模式也有助于聾生書面語能力的培養以及小組合作探究的開展等。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交互式電子白板與iPad融合的教學模式對實現聾校地理課堂有效教學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但與此同時,筆者也發現了這種教學模式下存在的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如何保證學生利用iPad有效地參與課堂活動;如何管理教室的無線網絡,以便使之真正地服務于課堂教學等。筆者相信,只要能妥善解決這些技術問題,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一定能讓聾校地理課堂煥發新的生機,使聾生的地理學科相關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鐘作慈,楊德軍.淺談中學地理有效教學的幾個要素[J].地理教育,2006(4):4.

[2]周慧.有效的地理課堂教學:內涵、要素與實施策略[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0(8):24.

[3]閆延河.文法手語在聾校課堂教學中的信息傳播局限性解析[J].中國特殊教育,2012(5):27.

[4]丁萍萍.創設語言環境 提高聾生書面語表達能力[J].中國特殊教育,2004(62):27.

[5]鄭瑩.如何利用電子白板技術促進課堂生成性教學[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13):36.

猜你喜歡
有效教學融合
美勞與共融合綻放
“五學”融合:實現學習遷移
剛柔并濟
多彩融合
破次元
融椅
初中音樂課堂有效教學的實踐研究
走進農村課堂 實施有效教學
淺談高中英語有效教學策略
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