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報新聞報道的通俗化表達

2015-07-22 10:41陳美玲
科技傳播 2015年4期
關鍵詞:生僻字熟語文學語言

陳美玲

新疆鐵道報社,新疆烏魯木齊 930011

說到企業報新聞報道的通俗化表達,筆者不禁想起了《人民日報》海外版原總編輯詹國樞在北京大學給學生們講新聞寫作技巧時的一篇文章,其中的一句話令筆者記憶猶新,即新聞寫作“最高境界是通俗”。

詹國樞認為,寫文章有三個境界:深入淺出,深入深出,淺入深出。應該說,深入深出和淺入深出都不是讀者對新聞報道所能接受的,深入淺出才是新聞報道的最高境界。

追求通俗何以是新聞報道的最高境界呢?詹國樞認為,“通俗則易懂,易懂則可讀”。易懂是報紙新聞可讀性的起碼要求。讀者看到一條新聞,他根本弄不懂說的是什么,也就無從談起可讀性,更不要說如何實現新聞宣傳效果了。

多年來,企業報新聞報道在人們眼里是嚴肅有余而活潑不足,之所以造成此印象有多種原因,但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企業報特有的專業性使新聞太“硬”,專業性太強,而新聞報道的表達方式又往往是居高臨下的姿態,程式化、抽象化地闡釋新聞,使企業報的新聞報道顯得深奧難懂,讀者很難讀下去,新聞報道的宣傳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為什么新聞報道要追求通俗化表達?以大眾的視角來看,現代生活的步伐緊湊,人們生活在高度的社會工作壓力之下,信息化時代的飛速發展,無數的廣告、大量的信息充斥著大眾的視野。因此,在這樣的一個大時代背景下,大眾希望尋求一個便利、通俗的信息渠道,因此,新聞報道的通俗易懂就適應了大眾的要求,這也是新聞報道必須明了簡單的原因。何況企業報新聞報道的專業性本身就很強,如果不把專業性報道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如果普通讀者沒有相關專業知識作背景,那么企業報新聞報道的可讀性就無從談起,更別對它的宣傳效果抱有任何期待了。

因此,要使一篇新聞價值高、專業知識強的企業報新聞報道讓廣大讀者易于接受,企業報記者必須想方設法通過提煉、加工,把它通俗地“翻譯”出來,即想辦法用通俗的新聞語言把新聞報道表達得深入淺出。

新聞語言要做到簡潔明了、通俗易懂,應把握什么原則?

用事實說話、用疑問的形式說話、用簡單方便的形式表達、將信息轉化成語言報道是新聞報道的實質。大眾們對于新聞報道的要求就是新聞能夠呈現出一種真實明了的信息,不添加任何的虛假,新聞的事實永遠是那么的清晰準確。

文學語言區別與新聞化的語言表達,文學語言往往能把簡單枯燥的文字通過美的形式轉達并表述出來,文學語言轉化的信息往往呈現的是一種新穎化的效果,從而達到大眾對于美的需求。新聞語言與文學語言不同的地方在于,新聞傳遞出的信息需要照顧到所有讀者的能力文學水平,在形式上越清晰簡單越好。同時,新聞報道中的文字還要少出現生僻字匯,要使普通的文化群眾能夠理解報道的涵義,要將一些具有專業方向的詞匯以大眾理解的普通形式轉化出來。從事新聞報道的記者們應該謹記一點就是,新聞的呈現是給社會的人民群眾觀看的,新聞報道應該是貼近群眾的生活,而不是高層次的文學語言。為了能夠讓新聞語言更加簡潔化,筆者以為,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

1 不用公文語言

公文用語嚴謹規范,但是,這一類的公文語言僅僅適用于專業期刊雜志的報道,而并不適用于新聞報道中,這樣的形式一旦出現在報道中,不僅會使報道偏離群眾的視角,還會使報道的內容大眾不愿去看。但是現如今,我們會發現,這樣類似枯燥的文章經常會出現在報道中,原因就是有很多記者缺少基本的職業素養,沒有真正的去社會上尋找問題,一些記者為了自己的方便,經常去一些機關團體中將現有的報道資源拿到手中,稍作改動就當作新聞作報道來發表了?!缎陆F道報》在努力回避公文語言方面進行了好的改進和嘗試。

比如鐵路進行貨運組織改革后,本報一版刊發了講述昌吉貨運中心與新疆眾和現代物流公司聯合開展經營項目的現場短新聞《拆除“隔心墻”建起“連心橋”》。記者沒有就聯營一事進行公文式的枯燥乏味的報道,而是用通俗直白的新聞語言對現場進行了白描:在聯合經營前,貨場與新疆眾和公司只是一墻之隔;開展聯營后,他們轉變經營模式,在圍墻上打開了一道門,便于拉貨的車輛進出,方便了企業與鐵路的合作。而這篇短新聞的標題也采用了比喻、對仗的手法,生動形象地點出了聯營的效果,讀起來瑯瑯上口。

鐵路第五次大提速時,本報消息《“我們離北京越來越近了”》的主標題不再用鐵路專業用語,而是把新聞事實發生后旅客的真切感受直接用口語表達出來,貼近讀者,貼近生活。

2 修辭手法的正確運用

修辭手法是將一句話的內容進行比喻或比擬等形式的修飾并呈現在新聞之中,但是過度化的使用修辭會出現新聞內容的失效及夸大,如果合理的運用修辭會讓大眾對這條新聞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正確的運用修辭,可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本報記者采寫的消息《行車安全管理有了電子“醫院”》就是一個例證。標題的引題是“‘聽診器’信息共享 ‘專家會診’隨機進行”,主題則把鐵路局自行研制的行車安全管理信息系統比喻為電子“醫院”,文中把“原先分散孤立的機車監控裝置、車輛軸溫報警等行車安全監控系統的數據,由系統自動同步采集、報警、匯總,生成分析圖表”這類專業術語,通俗地表達為“相當于原來只能由各科醫生自己聽到的‘聽診器’,現在得到了信息共享”。

3 多運用一些大眾熟知的成語、熟語

熟語在大眾的生活中經常使用,一些耳熟能詳的熟語大眾很喜歡,如果在新聞報道中不改變新聞事實的前提下,將一些耳熟能詳、大眾熟知的熟語、成語運用在新聞報道中,能夠增加大眾的記憶,也符合大眾對于新聞傳播的要求。例如本報記者在報道的庫爾勒機務段推進安全風險管控體系建設的工作通訊《我的風險我防控》一文的新聞標題,就是對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廣告語“我的地盤我作主”的巧妙轉化和靈活運用。

再如新聞故事《“農夫山泉有點咸”》,就是對大家耳熟能詳的廣告語“農夫山泉有點甜”的巧妙改動,吸引著讀者帶著“農夫山泉怎么會有點咸”的疑問讀下去。

4 減少生僻字的使用

生僻字是新聞報道中的禁忌,如果一篇文章的標題中出現生僻字詞,雖有可能提高了本篇報道的文學素養與層次,但在大眾的眼中會覺得陌生,從而嚇跑讀者。因此,企業報采編人員在采寫、編發新聞報告時,應該自己考察大眾是否能理解。

5 慎用古漢語

古漢語的使用也是新聞報道中慎用的,在進行新聞的編寫時,要將古漢語經過自身的改變和大眾的需求進行融合在搬入到報道中,而不是一味的硬搬照抄。并且,在引用古漢語之后,編寫記者要能夠做到古漢語和此篇報道完全融合,而不是顯得另類。那么如何做到這一點呢?其實,有個簡單的方法,即可以用耳朵來聽——凡聽起來生硬,明顯覺得不像日常說話的,就是生搬硬套而非融會貫通;反之亦然。

猜你喜歡
生僻字熟語文學語言
生僻字里識青銅
現代網絡文學語言的審美維度研究
挑戰動物生僻字
扒一扒“愛加戲”的生僻字
20世紀現代漢語文學語言整合現狀簡析
淺析熟語認知機制的分類——以中韓熟語為例
當地名遇上多音字,生僻字你能讀對嗎?
乍聞音酷似,細品味異同——同、近音異形熟語薈萃(五十三)
乍聞音酷似,細品味異同——同、近音異形熟語薈萃(四十七)
乍聞音酷似,細品味異同——同、近音異形熟語薈萃(五十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