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歷年

2015-07-30 22:30李天斌
雨花 2015年3期
關鍵詞:人世粽子屈原

李天斌

敬母

西方有“母難日”的說法,說孩子出生的時刻,即是母親的受難日。其實在我的鄉村,也有這樣的認為。我小時便經常聽說:“兒奔生,娘奔死”,說的便是母親分娩的時刻,這個時刻,既是孩子的生日,也是母親在生死線上掙扎的時候。

也因為這樣的原因,在我的鄉村,對母親的尊崇,往往要勝過父親。父親們往往也甘愿把自己擺到其次,如果有小孩跟母親不睦,甚至稍稍頂撞母親,父親們就會大聲呵斥孩子,說你咋就這樣忤逆?又說你母親為了生你,已經去閻王殿里走了一圈呢。孩子們便都會知道自己錯了,并且立刻就變得懂事起來,房前房后地忙著幫助母親做這做那,來自小小心靈的悔意,把對母親的敬意,一下子就從冬雪轉到春風里。

我小時每每讀到水漫金山的傳說,或者是狀元尋母的故事,便常常覺得人世之上,唯有對母親的敬意最是赤子之情,最是能牽人情懷的念想。每當看到母親在生活里奔波忙碌的身影,還忍不住會涌起一種隱約的功名思想,甚至幻想著自己也能金榜題名、仕宦有期,再或者英雄系馬、壯士磨劍,總之在出人頭地后回報母親。

對母親們的敬意,尤其是在母親們去世之后表現得較為突出。

我小時便知道,每當有母親們去世時,必定要為其誦念《血盆經》。關于這《血盆經》,古書里說的是,因為母親生育總是沾染血污,會觸污神佛,死后下地獄,必將在血盆池中受苦,唯有在生前為其誦《血盆經》,才能除此一劫。明人湯顯祖在《南柯記·念女》這樣記述:“到問契玄禪師,他說凡生產過多,定有觸污地神天圣之處,可請一部《血盆經》去,叫他母子們長齋三年,總行懺悔,自然災消福長,減病延年?!痹谖业泥l村,母親們生前是不需誦《血盆經》的,只有去世之時才誦念,誦念時必得要特意設置一問經堂,孝男孝女跪滿一堂,并舉家吃素,以示清潔的敬意。不過,關于《血盆經》,我倒覺得佛家真有些不是,甚至是曲解了的。母親們生育時雖然沾染血污,但那又怎能說是不潔呢?在那血污里,既是生命的誕生之光,又是母親們的犧牲之光,均充滿了生命的圣潔與肅穆,又怎會觸污神佛呢?神佛之心,或許也有失從容致遠?

除了誦念《血盆經》外,在母親們的葬禮上,凡親生女兒,必要喊上一曲《清涼水》。關于“喊”,其實也就是唱的意思。但我無疑更喜歡“喊”字,總覺得一個“喊”字,更能讓人看見那情感的真摯動人,也更能映照某個時刻的清涼無依。

喊《清涼水》時,必得在三更天。舊時鄉村,沒有手表計時,把一個夜晚分成“五更天”,“一更二更”尚屬于淺夜,“四更”屬于過渡,“五更”已近黎明,人世都處在喧鬧之時。唯有“三更”正是夜深時候,正如花開正繁,酒醉正濃,而萬物寂寂,人潮退去,世象隱退,一縷悲切之音便可以從遙遠的天際慢慢清晰。這個時候,女兒們就要打來一盆清清亮亮的水,端端正正地放在靈前,然后虔誠地跪下去,一邊嗚嗚地哭,一邊輕輕地喊。至今我仍然能記得如下幾句:

天上一聲金雞叫

地上兒女想娘恩

我娘要喝人間清涼水

我娘不喝陰間迷魂湯

清涼水,水涼清

我娘魂魄何時歸

唱腔婉轉凄切,哀怨如重重落霜。再加上每唱完一句,那喊的人便要舀出一瓢清水,灑向靈前的夜空,同時磕一個響頭,那一份憂傷,就像一顆在此時醒著的心,人世清涼,諸多繾綣,均在此時蕩漾漫漶。一直多年,我總不能走出這樣的場景。也一直多年,我鄉村的女兒們,在母親們還未去世時,便一定要預先學會唱《清涼水》,好準備著在將來的某個三更天里,替自己的母親輕輕地吟唱,去了結人世最后的情緣。若干年來,這已經成了村莊女兒人生必修的課題,——而整整一個鄉村,乃至所有的舊時年月,也因為這樣的堅持顯得溫婉柔情了許多。

端午

我的鄉村不知道屈原,卻很看重端午。端午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扯來菖蒲,但其實我們都不叫它菖蒲,我們并不知道它還有這樣的名字,這個名字是多年后才知道的。那時候我們都叫它艾草,據說端午這天將其懸掛在門頭上,就能驅邪避祟。又因端午正是蛇出沒的季節,所以還在房前屋后潑灑雄黃酒,有個別人家,還吃雄黃酒,的確跟屈原的端午已經相去甚遠。

不過,端午這天,家家戶戶卻是要包粽子的,這似乎又跟屈原扯上了關系。但真要問及包粽子的意義,卻又沒人能說得清。由屈原留存在端午里的家國情懷,流淌到我的鄉村之后,早已無跡可覓,就像一條斷流的河水,最多是,只剩下了幾塊隱隱約約的石頭,提醒一條河流曾經的存在。

從后山摘來青竹葉,再拿出隔年的糯米,便可包粽子了。舊時鄉村,糯米極貴,有多余的,早都賣了換作兒女的學費或是用在親戚之間的來往上,但為了過端午,幾乎家家戶戶在上年秋收時就要有意留下幾斤糯米,實在無法留下的,想辦法也要弄它三兩斤。因為如果不包,等別人家小孩拿出煮熟的粽子滿村溜達時,自家孩子就一定會覺得委屈,甚至覺得低人一等。端午包粽子,顯然已經超越了風俗的范疇,更有那做人的臉面在其中。

我母親包粽子的手極為靈巧。村里很多新媳婦,端午這天都要來跟母親學習。新媳婦們總是笑瞇瞇地圍坐在母親身邊,一邊聽母親仔細地講解,一邊目不斜視地看著母親把一捧捧糯米放在一張張青竹葉中然后上下翻卷,其用心完全不亞于對女紅的專注。還有我姐姐和妹妹她們,因為近水樓臺的緣故,未及出閣,便已從母親那里學會了包粽子。

包粽子自然是女人的事。男人們在端午這天,想的卻是雨水以及農事。

早在端午之前,農事就已經很深了。稻秧已經可以移栽,天氣卻一日比一日還要晴朗,河流里剩下的水已經細若游絲,新田根本打不出來,望著一天比一天高的稻秧,男人們的心也一天比一天焦急。好在時間終于到了端午,很久以來的焦急似乎就石頭落地一般。因為每年端午,似乎都一定是要下大雨漲大水的,俗稱“端午水”?!岸宋缢蹦昴耆缙诙恋耐瑫r,也把農歷節氣的神秘,緊緊地留給了人們。

一般是早晨,果然一直晴朗的天空突然就出現了幾片碎碎的云朵,再下去,那云朵便連成了片,再下去,整個天空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樣,頃刻之間大雨滂沱。就連一直專注于包粽子的母親和小媳婦們,也都忍不住站到屋檐下,抬起驚詫的目光,驚詫地看著這神秘而至的大雨,而當她們重新回到粽子上來的時候,就覺得在一場突然而至的大雨和一個粽子之間,似乎也有某種神秘的關聯和對應。

“端午水”之后,整個田野里便響起了歡快的吆喝著牛打田的聲音,無論是男人女人、大人孩子,便都紛紛走進了田里,把一根根稻秧,插進了剛剛打好的新田。一縷新的喜悅和希望,便在端午時節開始真正地蕩漾起來。也因此,端午這天,還被親切地稱為“開秧門”的節日,到這里,我鄉村的端午,跟屈原就已經徹徹底底地沒了任何關系。

花燈

大觀園里,每逢喜事,必定要唱戲,還要作詩。即使到后來人去園荒,那戲臺仍然要搭起來。只是,在這里聽到的已經不是人世的繁華和熱鬧,唱吟中滿是繁華褪盡的落寞,是人世某種精神最后的掙扎和堅守。舊時鄉村的花燈戲,雖然也年年都要唱,豐年唱,荒年也唱,卻遠沒有這樣的精神自覺,最多是尋覓一縷日子里的寄托,雖然跟精神有關,卻不一定跟精神緊密相聯。

不過,真要追根溯源,舊時鄉村的花燈戲,卻也是有來歷的。據說這花燈戲原本生長在江南之地,只是后來隨朱元璋“調北征南”的隊伍來到黔地,并從此在黔地山野里留存了下來。我原先懷疑此說是村人對帝王和歷史的攀附,直到后來我能讀書識字,并親眼看到我的家譜上追溯到的祖籍也在江蘇南京時,才相信了關于花燈戲的傳說,甚至還為我的鄉村感到了幾分莫明其妙的驕傲和自豪。

不過,傳說畢竟是傳說。真實的情形是,當花燈戲流傳到我能親眼目睹時,早已像一個流落民間的沒落貴族。雖然那一唱一吟之間,仍然是帝王將相和忠孝仁勇那般的廟堂文化,一眼一眉也還是來自廟堂的端莊和肅穆,但更多的卻是飄渺——只需看一眼那簡陋的舞臺,只需看一眼臺下的泥土,生活與夢想的距離,就好比這花燈之夜跟那輪月亮的距離,凄清遙遠。是的,舊時鄉村的花燈,人雖然多,甚至是四鄰八寨的鄉親們都要來,但所有一切卻都是簡陋的,舞臺是簡陋的,一盞盞的紅燈籠是簡陋的,演員的服飾也是簡陋的,只有人們表現出來的熱情堪稱隆重。有時即使天上落著細雨,人們仍然要堅持著在那露天的舞臺下坐著,而那露天舞臺上的節目也一定要照樣唱下去,那露天的紅燈籠也一定要照樣高高掛著,真好比那戲里的地老天荒,不論今夕何夕的浪漫與堅貞。

花燈戲里的節目,僅有《漢高祖斬蛇記》《三英戰呂布》《楊家將》《岳家將》《穆桂英掛帥》等關于帝王將相的幾出,抑或輕松些關于才子佳人的《唐伯虎點秋香》之類,卻從來就沒有過跟鄉村的日子和歲月有關的節目。這實在是可以稱得上奇異——村人并沒有那些在花燈戲里的所謂高遠的精神寄托,也不能從花燈戲里找到緊貼自己日常的種種,但對花燈戲卻有著澎湃的觀賞熱情,這一矛盾,常常會引發我后來的思考。但我敢肯定的是,我小時每看一次那些節目,就都會有一次震撼,總覺得人世原來可以有另一種顏色,總覺得自己可以離開這山野里的大地、河流、莊稼,就像戲文里的那些人,完全可以鏗鏘一嚇的。雖然我的命運證實了這只是一種妄想,但在后來的人生里,至少在精神上,我卻是處處都能尋覓到那種鏗鏘之氣的,這不能不承認,一臺臺的花燈戲,有意無意之間,必也是有它意想不到的作用,好比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我十五歲離開村子讀師范后,不知怎的,花燈戲也隨之落幕,并從此不再上演,再到如今,已然是徹底地湮沒了。每次想起,都會有一種懷念之后的悵惘,總覺得跟花燈一起湮沒的,并不僅僅是一段曾經的日子與歲月,——但還有什么呢?其實,說句實話,至今我也還沒有想明白。

猜你喜歡
人世粽子屈原
雨還在下
屈原之死
端午節,粽子香
人間的事
與世隔絕的人世
如果相愛
屈原送米
屈原的身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