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

2015-08-05 14:40趙慧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7期
關鍵詞:學習能力語文教學

趙慧

【摘 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采取相應的對策,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引導和幫助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動腦、動手、動口的過程中,自覺主動地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學生主體意識;學習能力

現代教育觀認為:素質教育其實質是對學生實施主動性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認知因素和非認知因素的發展,形成愛學、能學、會學的現代學力,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課堂教學為體現素質教育,應“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注意開發人的智力潛能,發展學生的集體精神,形成學生的精神力量,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成長”。語文課堂教學中真正凸現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地探究知識,提高能力,讓語文課堂教學煥發課堂的生命活力,必須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營造民主和諧的語文課堂

羅杰斯說:“成功的教育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的安全的課堂氣氛?!痹谛W語文教學中,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否融洽,決定著語文課堂教學氣氛是否和諧。小學生由于年齡特點,特別需要關心和幫助,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創造和諧、寬松的環境,學生才會信任教師,才會敞開心扉,才會樂于向教師說出真實情感,才會把教師當成朋友。古人云:“親其師則信其道?!薄坝H師”是指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接受教師教育的前提。教育是一門藝術,對待師生關系,教師和學生都應該采取積極的態度,正確理解“民主”、“和諧”的內涵,對教育過程中發生的問題在思想上要有明確的認識,處理要適度、妥當,既不小題大做,過分渲染夸大,也不簡單粗暴,草草了事,這樣才能促進師生關系健康、和諧。另外,師生關系的核心是把師生看成真正意義上的人,即師生之間只是價值上的平等,而沒有高低強弱之分。教師應時時提醒自己: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可剝奪的利益和主體尊嚴。師生關系應是一種互相敞開和接納的關系,教師和學生要本著溝通和理解的目的,通過教育對話的途徑,彼此吸引、參與、包容,從而分享對方的知識、思想、意向和情感。師生平等、直接、全面地互動,當雙方因各自的差異而可能發生沖突時,也會在一種理性的架構下得到緩解,并轉化成積極的功能。所以只有改善了教學中師生不和諧的關系,才能打開學生情感的閥門,調動其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也才能營造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文課堂。

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的信心

“興趣是學習之母”,沒有興趣是學不好語文的。因為有興趣,學生就會產生積極的情緒;為滿足好奇心,學生就要看要聽要想要問,思維也被激活。教師精心設計教學,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在成功的體驗中使學生的興趣受到保護和激勵。教師要善于通過各種手段,找準教學的切入口,誘發學生的求知欲。

1.創設情境,激勵興趣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應創設多種多樣的教學情境,運用情境引入、啟發式談話引入等,激勵學生主動參與,用外部刺激引起學生學習的直接興趣。如在教學《詹天佑》第5自然段時,引導學生從勘測線路中,可以看出詹天佑具有嚴謹的科學態度及吃苦耐勞的精神,那么在開鑿居庸關和八達嶺隧道時,詹天佑又有怎樣出色的表現呢?我先讓學生邊讀邊把詹天佑開鑿隧道的方法在紙上畫下來。(上臺講為什么這樣畫,其余同學看他畫的對不對,給與糾正)小組合作畫示意圖,說明詹天佑開鑿居庸關和八達嶺兩條隧道采用的不同方法。我在學生們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全面的總結,使他們對課文更深刻地理解。這樣的課堂,學生學習有熱情,不僅學習了語文知識,更讓他們的個性在課堂里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2.分層要求,激勵信心

學生是存在差異性的,他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因而設計問題,布置作業時都要照顧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他們的探究意識和進取精神。特別對于后進生在學習上的障礙,教師要千方百計地積極引導,幫助他們度過難關。課堂上常常有這樣的情形發生,后進生的發言或因吞吞吐吐或因不夠貼切,引起同學的哄笑,使他們的自尊心受到沉重的打擊,此刻激勵心理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決不能采取責難排斥的態度,要看到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人格,因材施教,因材施“勵”。善用顯微鏡和望遠鏡,用顯微鏡看學生的閃光點,用望遠鏡看學生的潛力,即用發展的眼光多角度地看待后進生。啟發引導他們克服適當的困難開始,不斷地邁向成功。當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學習中的障礙時,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如贊賞的目光,親切的話語,直接表揚,讓他們為自己感到驕傲,充滿自信。在嘗到甜頭之后,他們便會自覺地想去再啃“甘蔗”,產生一種躍躍欲試的勁頭。教師要適時地給予指導,為學生創造自我表現的機會,讓學生感到“我能行”,看到成功的希望,樹立了克服困難的自信,學習就變成了輕松的事情、享受的事情,變成學生自覺的行為。

三、運用語文教學本身的美,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

羅丹大師說過,生活中處處都有美,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更是如此,“用審美的眼光來觀察,語文課就是一個琳瑯滿目的美的世界!用審美的心靈來感受,語文課就是一個滿足人的精神需要的無盡寶藏!”語文世界是個琳瑯滿目的美的世界,構成這個世界的每個領域、每個方面、每個層次、每個環節,我們都能感受到美的溫馨,尋覓到美的倩影,這里有語言美,這里有文章美、文學美,這里還有教學美、教師美等等??梢?,語文教學本身蘊含著豐富的審美因素,閃現著無窮的魅力,這是語文教學得天獨厚的條件,這是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力量源泉。大量的語言實踐昭示,我們應該用語文教學本身的美去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如:在教學課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救護黃包車夫”一段時,我著重指導學生通過朗讀去體會文章中深沉濃厚的情感,并配以華彥均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樂曲凄婉流暢,跌宕回腸,表達了飽嘗辛酸的感受和壓抑悲愴的情緒,與文中人物的經歷和情感極為相似。在學生動情的朗讀下,這個感人肺腑的故事使學生的心靈受到強烈震撼。這樣的教學學生得到的不僅僅是新鮮的生動活潑的知識,而且將擁有一個健康的、豐富的精神世界。

四、堅持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結合的原則

教育是人施之于人的活動,是教師和學生雙邊作用的過程,其核心關系是教與學的關系,從教學兩個方面看:教師教,學生學,教與學是相輔相成,沒有任何一方的參與就不成為教學。因此,教師與學生都是主體,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雙主”調和,師生互動,才能達到教學相長。所以,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來正確理解和發揮其主導地位,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啟發、點撥等無論作用有多大,都需要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選擇與運用,才能內化為他們的智慧和才能?!皫熣?,傳道、授業、解惑也?!苯處熣n堂上的作用是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教師必須站在學生中間,指導學生的學習實踐活動:閱讀課文,獨立思考,質疑解疑,分析討論,限時寫作,自評互評等,讓學生通過認識和實踐,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成為學習的主體,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提高,凡學生能看懂、讀懂的教師就不要再講,學生能發現的,教師不要點明,否則就是限制學生的發展。要從學生實際的學習需要出發,圍繞學生作必要的教學中設計,抓住教與學中的興奮點,不斷幫助學生去“發現”,使課堂上有盡可能多的精彩生成,讓學生通過認識和實踐,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成為學習的主體,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讓教師的“導”與學生的“學”有效地結合起來,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主動性、創造性的充分發展。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2]肖川.教育的情趣與藝術.岳麓書社.2008年出版

[3]劉金玉.高效課堂八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出版

猜你喜歡
學習能力語文教學
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學業導師制對本科生學習能力和素質教育造成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