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本心理對家庭教育的啟示探析

2015-08-15 00:53宋馨芳
新課程(下) 2015年5期
關鍵詞:心理學家庭孩子

宋馨芳

(內蒙古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一、人本心理學概況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前中期,在美國心理學界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占據著絕對的主導和統治地位,分別被稱為心理學的第一勢力和心理學的第二勢力。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一種新的心理學思潮運動應運而生,它既反對行為主義的機械環境決定論,也反對精神分析學派的生物還原論,它繼承了西方人道主義和人性論的傳統,吸收現象學和存在主義哲學思想,并以此為哲學基礎形成了區別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即心理學“第三勢力”。

人本心理學主張研究人的本性、需要、潛能、意志、價值、創造力和自我實現等。他們對人性的看法非常樂觀,認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都有積極的、正向的、朝向自我實現的趨向,都向更好、更成熟的方向發展。亞伯拉罕·馬斯洛和卡爾·羅杰斯認為是人本心理學派的杰出代表,馬斯洛被譽為“人本心理學之父”,戈登·奧爾伯特、羅洛·梅、哥爾德斯坦、安吉阿爾、墨菲、布根塔爾等也是人本心理學重要的代表人物。

二、家庭教育的含義

在教育史上,夸美紐斯第一次把早期家庭教育正式列入教育體制之中。1632 年的《大教學論》提出了一整套學制。他認為,人出生后應有24 年的學習時間,按照年齡他將這個時期分為四個階段:嬰兒期、兒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并為每個階段指出了相應的學校,即母育學校、國語學校、拉丁學校和大學。母育學校是0~6 歲的嬰幼兒對應的學校,由母親進行家庭教育。1633 年出版的《母育學校指南》,后改名為《幼兒學?!?,專門闡述學齡前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

《中國大百科全書》把家庭教育界定為:以家庭為教育場所實施的教育活動,尤其指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在家庭內自覺地、有意識地對子女進行的教育。這種教育對兒童、青少年的社會化有重要的影響,是一個國家和社會整個教育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不可或缺的支持力量。[1]

《辭?!方缍ǖ募彝ソ逃秊椋焊改富蚱渌觊L者在家庭中對兒童和青少年進行的教育,有時也指年輕一代在家庭中對年長一代施加的教育影響。[2]

《教育大辭典》中對家庭教育的解釋是: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影響與教育,通常指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對兒女輩進行的教育。[3]

對于家庭教育,可總結為:(1)廣義上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影響,既包括長輩對晚輩的教育和影響,也包括晚輩對長輩的影響,還包括同輩之間的相互教育和影響;既包括有目的、有意識的教育,也包括無目的、無意識的影響。(2)狹義的家庭教育特指以家庭為場所,長輩對晚輩進行的有目的、有意識的教育,尤指父母對子女的教育。(3)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作用是基礎性和關鍵性的,并且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家庭教育的重點和任務不同。(4)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孩子教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三、人本心理對家庭教育的啟示

1.需要理論

需要理論是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馬斯洛將人類的動機視為由多種需求形成的層次性的系統,他將這個系統劃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他認為這五種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是天生的、與生俱來的,是由低級需要向高級需要發展的。

對于需要馬克思和恩格斯曾說:“整個歷史也無非是人類的本性的不斷改變而已”“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4]??梢詫⑵涓爬樾枰幢拘?,本性是變化的,需要也是變化的。

需要是發展變化的。埃里克森將個體的畢生發展分為八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嬰兒期(約0~2 歲),主要任務是滿足生理上的需要,發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體驗著希望的實現;第二階段為兒童早期(約2~4 歲),主要是獲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慮,體驗著意志的實現;第三階段為學前期或游戲期(約4~7 歲),主要是獲得主動感和克服內疚感,體驗目的的實現;第四階段為學齡期(約7~12 歲),主要是獲得勤奮感,克服自卑感,體驗著能力的實現……[5]埃里克森的理論不僅說明不同發展階段需求是不同的,而且從普遍意義指出了一般情況下各階段主要的需要和具體的發展任務。其次,對滿足應該有更清晰、全面的理解。滿足不是一個“全”或“無”的概念,正如馬斯洛寫道:“……造成這樣的虛假印象:一個需要必須100%地得到滿足,下面的需要才會出現。事實上,對于我們社會中的大多數正常人來說其全部需要都部分得到滿足,同時又都在某種程度上未得到滿足?!保?]之后,馬斯洛又在《滿足一個基本需要所產生的后果》中寫道:“任何需要的滿足,只要是真正的滿足,也就是對基本需要而不是對神經癥需要或虛假需要的滿足,都有助于性格的形成。不僅如此,任何真正需要的滿足都有助于性格的改進、鞏固和健康發展?!保?]對于“真正”一詞,馬斯洛雖然沒有做任何解釋,筆者認為其中至少含有兩層意思,可概括為“對”和“宜”?!皩Α本褪窃趯Φ臅r間,以對的方式,滿足對的需要。家庭教育是孩子受到的最初的教育,弗洛伊德和阿德勒都認為個體性格形成的最關鍵時期是五六歲前,這個階段孩子更多的是受家庭教育的影響,能否正確滿足孩子的需要,是家庭教育成功的關鍵?!耙恕本褪恰坝卸取被颉斑m可而止”,需要的滿足既不能過度匱乏,也不能過分滿足。過度匱乏和過分滿足都會造成不良的后果。鮑姆恩(Baumrind)將家庭教養方式分為縱容型、專制型和威信型。他認為,縱容型教養方式是一種放任自流的教育方法。Maccoby 和Martin 將縱容型教養方式細分為溺愛型和放任型(也稱忽視型)。溺愛型典型表現是對孩子照顧過多,對孩子的所有行為都持肯定態度,即使錯誤的行為也不干預和教育,在溺愛環境下成長的孩子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習慣把自己的愿望當成神圣的旨意,別人必須滿足,在生活中只求索取從不付出,時刻期待著別人的給予和幫助,失去了獨立性,一旦生活環境發生變化,就會陷入束手無策的境地,總是覺得世界虧待了他,長大后可能成為很危險的一個群體。在一份針對4000 例青少年犯罪的調查中,發現16.3%的青少年犯罪都是接受溺愛型的家庭教育。華萊士將溺愛稱為孩子發展道路上的“一個非常溫柔的陷阱”,他接著解釋說:“這是那些過分庇護孩子的父母辛辛苦苦親手挖掘的,掉進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剝奪了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權利,也失去了長大成人的機會?!币虼?,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付出的同時,也要給孩子付出的機會,教育部2014 年8 月1 日至20 日發布對新版《中小學生守則(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其中增加了“積極承擔家務”“熱愛服務”等新內容。做家務成為小學生的“必修課”,這為家庭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意義。忽視型典型表現是對孩子不聞不問,基本對孩子不施予任何照顧,這樣的孩子也許從來不知道什么是愛、友善、合作和信任,長大后很難表現出愿意付出愛、善于與別人交往、樂于與人合作的行為,通常以一種冷漠的眼光看世界,生活在無際的孤獨和寂寞中。根據美國心理學家萊因“存在等于被感知”的觀點,這些沒有“被看見”的孩子,無法感知世界帶給他的愛,于是感覺沒有任何的存在感,無法與世界建立具有建設性的聯結,自然無法健康成長。忽視型的教養方式下成長的孩子很容易對生活和人生賦予錯誤的意義。2005 年4 月12 日,《法制晚報》刊登北京師范大學5 名學者對北京415 名打工子弟學校的初中生和230 名公立學校的初中生進行心理健康調查,發現兩者存在顯著差異,打工子弟學校的初中生心理問題明顯較多,主要表現為適應不良、人際關系緊張敏感、對外界敵對等。其中對他人和外界的嚴重敵對是普通學校學生的12 倍。溺愛和忽視是家庭教育中違背“宜”的兩大主要表現。

2.人際關系

馬斯洛在《動機與人格》一書中用一章的內容介紹人際關系,他把他的心理治療描述為“作為良好人際關系的心理治療”,寫道:“對于友誼、婚姻等的人際關系的最終分析都將表明:(1)基本需要只能在人際關系之中得到滿足……”[8]其中有兩個觀點:心理治療的前提條件——關系和人際關系的培訓——治療,可見在治療過程中馬斯洛對人際關系的重視。他的小組治療,目的就是使患者學會建立更多的人際關系,并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這一實踐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結果。

人際關系,廣義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包括社會中所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及其一切方面;狹義指人與人在相互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心理關系。[9]金盛華對其定義為:人與人之間通過直接交往形成的相互之間的情感聯系。[10]人具有社會性,在社會生活的過程中,必然產生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即形成人際關系。

榮格認為,要想充分理解兒童或是成人的心理,比個人主觀更重要的是個人和他人的聯系。阿德勒認為人生受到三大問題的約束,第二種是任何人都不是人類族系中的唯一成員,我們周圍還有其他人,我們的存在和他們緊密關聯。如果一個人孤零零地生活,想要獨自面對問題,他必然會滅亡。他既無法維持自己的生活,也不能延續人類的生命。因自身的弱點、缺點和局限性,人們總要與他人聯系在一起。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際關系對人的身心健康、事業成功與幸福生活等有重要的影響。首先,人際關系是滿足需要的基本條件,比如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都只能在良好的人際關系中得以實現。其次,良好的人際關系是社會支持得以實現的條件。社會支持是指來自家庭、親友和社會其他方面(同學、組織、團體、社區等)對個體的精神和物質上的慰藉、關懷、尊重和幫助。社會支持以及個體對它的感知影響該個體的心理適應性,尤其可緩和應激反應,幫助人穩定情緒,減少無助感,增強對自己應對能力的信心。[11]再次,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社會促進。社會促進是指個體從事某項活動時,他人在場促進其活動完成,提高其活動效率的現象,也稱社會助長。[12]最后,人際關系有助于人格的形成。新精神分析學派的心理學家沙利文認為,人格主要是由社會力量塑造的,而其中最關鍵的就是人際關系。人類有著強烈的與人交際的需要,如果長時間斷絕與他人的聯系,人格狀況就會惡化。[13]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早期的親子互動模式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有重要的影響。麥肯儂關于早期童年經驗對人格影響力的研究做出的總結是:早期的親子關系的行為模式,塑造一切日后的行為。鮑爾畢(1951)受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委托,對在非正常家庭成長的兒童和流浪兒做了大量的調查,在提交的《母性照看與心理健康》的報告中,結論是兒童心理健康的關鍵在于嬰兒和年幼時期與母親建立的一種和諧而穩定的親子關系。[14]利波曼、道伊爾和馬克維茨(Lieberman,Doyle,Markiewicz,1999)曾對541 名9~14 歲的兒童進行研究,發現父母與兒童依戀關系的質量明顯在兒童與同伴的關系中得到反映,兒童與父母關系的連續有效性能夠很好地預測良好的同伴關系。曾奇峰認為:“一個人的現實的人際關系,是他內在的客體關系向外投射的結果?!币虼?,家庭作為孩子最初的人際關系產生的場所,家庭教育應做好兩項最基本的工作,即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人際關系,及培養、發展孩子建立良好的、健康的人際關系的能力。

3.以人為中心

“以人為中心療法”是羅杰斯創立和發展起來的,前期被稱為“非指導性治療”“當事人為中心療法”,約于20 世紀70 年代初開始使用“以人為中心療法”這一名稱。

羅杰斯對人性的看法是積極的、樂觀的,他認為人性本善,個體有著巨大的朝向自我實現、成熟和社會化的潛力,而且個體的潛能、個性與價值觀都是獨特的,因此要充分尊重每個個體的經驗和感受。這一極具人本主義傾向的人性觀為其以人為中心療法奠定了理論基礎。

羅杰斯認為,治療的結果是:“他……變得越來越接近他真正的自己。他開始拋棄那用來應付生活的偽裝、面具或扮演的角色。他力圖發現某種更本質、更接近于他真實自身的東西?!痹谥委熯^程中,他非常關注對坦誠、無條件積極關注和感情移入的理解,認為主要是這三個條件促進來訪者心理成長。筆者認為這三個條件的實質目的有兩個,即為來訪者提供自由、安全、共情的良好氣氛(環境)和為來訪者提供必要的社會支持,讓來訪者正視自我的價值,從中獲得成長的力量。咨詢師并不給出直接的指導和方法,只是在咨詢過程中對來訪者進行適當的支持、引導和疏通,使來訪者“不治而愈”。這種“無為”的思想正如老子所說:“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保?5]

在家庭教育中,以人為中心啟示我們:首先,要相信孩子具有積極向上的潛能,是一個具有建設性的個體。其次,家庭教育要以孩子為中心,這并不意味著讓孩子養成自我為中心的人格,而是要尊重孩子的獨特性,獨特性體現在各個方面,如每個孩子與其他孩子都是不同的、獨一無二,不同經濟、地域、政治、文化背景下生活的孩子的特點不同,不同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特點不同,不同發展階段孩子的特點也不同等。2010 年全國婦聯等部委印發的《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中,其指導原則首先就是要堅持“以兒童為本”,這是前面提出的觀點有力的依據。家庭教育中常出現一個現象,家長似乎為孩子付出了一切,但結果是根本無法達到預想的目的,而且孩子一點也不快樂。筆者認為其中的問題是家庭教育把孩子培養成“孩子成為他真正想成為的人”,還是“孩子成為你想他成為的人”,把孩子培養成父母想成為的人,其實質是孩子是父母“內在小孩”的反映,父母把童年時期“真實的自己”和“理想的自己”投射到孩子身上,對孩子進行所謂的“愛”,于丹教授把這種行為稱為“非愛行為”,也有人稱之為“假愛”,其結果不言而喻。以孩子為中心,就是讓孩子成為孩子真正的自己。再次,要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成長環境。我國幼兒教育家孫瑞雪在《愛和自由》中強調,父母的職責是用愛給孩子提供安全的環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早期童年經歷對個體性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家庭是個體童年最重要的成長場所,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個體的成長作用巨大。斯卡(Scarr,1997)認為,在孩子養育中,最重要的不僅是父母特征和教養方式,還包括父母提供的環境等。美國心理學家Bronfenbrenner 提出的社會生態學理論,將人的發展看成是人與社會相互作用的產物,他將社會生態體系概括為五個系統,即微小系統、中間系統、外部系統、宏大系統和長期系統,微小系統指兒童處于直接的、面對面水平的交流,此系統最重要的實現場所就是家庭和學校。即使其他系統我們也能從中看出家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他描述了一個以家庭為中心的五階段對孩子教育的干預計劃,從生育前的父母準備一直到兒童12 歲,作為父母需要做的事宜??梢?,構建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課題,對孩子成長的作用不可忽視。第四,家庭教育過程中要坦誠、無條件積極關注和感情移入的理解。所謂坦誠,就是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家長首先要做一個真實的自己。所謂無條件積極關注,就是對孩子的一切行為和想法都要無條件地接受和關注,但并不等于要認同孩子的一切行為。所謂感情移入的理解,就是設身處地地用孩子的眼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深入體會孩子內心的感受和情感。陶行知說:“人人都說孩子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币爸『⑿摹?,可以這樣描述“把自己當成孩子,把孩子當成自己,把孩子當成孩子,把自己當成自己”,“把自己當成孩子”就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以孩子的姿態看待和理解世界;“把孩子當成自己”就能夠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更好地滿足孩子真正的需要;“把孩子當成孩子”就能夠明確孩子與父母的界限,孩子就是孩子,不是父母的翻版或重演,不要試圖永遠控制孩子。分離是孩子發展必經的過程,無法替代或人為地更改,父母能做的就是在適當的時候讓孩子長大;“把自己當成自己”就是父母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還是要做自己,不要成為“孩奴”,只有做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培養孩子。當與孩子建立真正的人與人、心與心的連接,家庭教育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五,以人為中心,就是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沒有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進行教育,就會陷入以教育為中心的教育(為教育而教育)的誤區。相對于此,我們提出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制訂相應的教育計劃,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早已給出了啟示。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了一種科學的教育方法——最近發展區。他認為在教育中要考慮兒童的兩個發展水平,一個是兒童此時此刻現有的發展水平,即兒童在不需要任何幫助的情況下能夠獨立完成任務的水平;一種是兒童的第二個水平,即在別人的指導下或借助別人的幫助才能完成任務的水平,這兩個水平之間的差距稱為最近發展區。據此,在家庭教育中,首先要具體分析清楚孩子現有的發展水平,家長提出第二個水平的任務,指導和幫助孩子完成,從而不斷地推動兒童向更高的水平發展。

四、結語

人本主義心理學最初作為一個心理學的流派以心理學第三勢力登上歷史的舞臺,給心理學界帶來了一場思想的革命。其應用不僅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心理治療領域,在教育教學和管理等領域也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應用。雖然隨著發展和成熟,人本心理學的一些不足和缺陷暴露了出來,也遭到一些人的批評和批判,但其貢獻不可磨滅。人本心理學的一些觀點和理論對于今天的許多方面仍有重要的啟示和實用意義。

家庭作為構成社會的細胞,家庭教育是連接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橋梁。我國對家庭教育十分重視,2010 年2 月23 日規劃綱要辦公室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公開征求意見稿)指出: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2015 年春節團拜會上,強調“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奔彝ソ逃羌彝ソㄔO的基礎工程,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課,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基礎。加強家庭建設,重視家庭教育,養成良好家風,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的重大舉措和重要任務。

人本心理學不僅是一種理論或流派,而是一種原則、態度和思想。目前,面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復雜性和嚴峻性,將人本心理學的積極的、具有建設性的理論和思想應用到家庭教育中,家庭教育將會出現新的局面。

[1]中國大百科全書編委會.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部:第11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03:184.

[2]夏征農,陳至立.辭海:第六版:彩圖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04.

[3]顧明遠.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74.

[5]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03:38-40.

[6][7][8][美]亞伯拉罕·馬斯洛.動機與人格:第三版[M].許金聲,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36,44,123.

[9]俞國良.社會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08:333.

[10]金盛華.社會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71.

[11]林崇德,楊治良,黃希庭.心理學大辭典: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78.

[12]全國13 所高等院?!渡鐣睦韺W》編寫組.社會心理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06:269.

[13][14]許燕.人格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04:67,204-205.

[15][魏]王弼,注.老子道德經注校釋[M].樓宇烈,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12:150.

猜你喜歡
心理學家庭孩子
家庭“煮”夫
戀練有詞
孩子的畫
孩子的畫
孩子的畫
孩子的畫
尋找最美家庭
尋找最美家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