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金之路

2015-08-31 00:30李雨霖
云南畫報 2015年5期
關鍵詞:永善金沙江古道

李雨霖

一條沿著金沙江的道路,一條創造著財富的道路,一條控制著千年來中國貨幣命脈的道路,一條維系著云南與中原的道路,一條承載著遠古青銅文明的道路,自然稱得上黃金之路。

京運古道

自古以來,沿著金沙江下游,就有一條云南通往中原的道路。歷史書上記載著秦筑五尺道,通朱提(昭通)達味縣(曲靖)至滇池,2000多年來這條道路不僅溝通著云南與中原,還跨過橫斷山脈,聯系著中國與世界。有人把這條路命名為“南方絲綢之路”,也許是北方絲綢之路巨大的名聲使所有中國通向外界的道路都要被冠以“絲綢之路”,反而把云南高原上這條古道的真正意義所忽略。這條道路不在于它運輸了多少絲綢,或者多少茶葉,它真正存在了2000多年的原因是這是一條銀銅之路,朱提銀和東川銅,沿著這條道路,最終變成了中國各代王朝的貨幣,支撐著經濟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的價值高于任何一條道路,是一條真正的黃金之路。

從烏蒙山中走出來的陸路是蒼茫的,因為它幾乎是中國現存的最為古老的道路,古老到已不知其有幾千歲,史書上只寫下了“秦鑿五尺,漢置郡縣”。行走在永善檜溪鎮的頭道巖古驛道上,172級臺階從懸崖上掛下來,上有巖崖高聳,下面是金沙江的湍湍急流,這里曾是云南通往四川的咽喉,順江而下去往綏江、宜賓。古道已被公路取代,沒有了背夫,只剩下當地的孩子們每天上學經過,也許他們每天從這里氣喘吁吁地爬上去時,能感受到祖輩曾經的生活是如此的艱難。

沿著金沙江的銅運古道大多是這樣從懸崖上鑿出來的。起自東川小江口經巧家縣進入永善,從碼口經大興、黃坪、黃葛樹(今黃華)、霧基、井底(今縣城溪洛渡鎮)、吞都、佛灘、檜溪至綏江、宜賓。還有一條路是從昭通經永善老縣城蓮峰至黃坪,與沿江大道會合。黃坪在清代是“滇銅京運”的大碼頭,通航時可以從這里船載直下蘇杭,轉大運河入京,枯水季節則走陸路,人背至宜賓裝船。

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青銅文明就在中原一帶興起,那些存在于博物館中的青銅器見證著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那么,青銅是從哪里來的?青銅是一種含有錫、鉛、鋅的銅,而中原的銅礦中并不含有這些金屬元素,3000年前的冶金工藝也不可能產生合金。專家說含有這些元素的銅礦只在云南有,而且就在金沙江流域。那么是不是說3000年前,人們就通過金沙江下游的水路、陸路把銅運往中原,創造了青銅文明呢?當然,這還需要專家學者的研究。

春秋戰國以后,銀和銅成為中國的主要貨幣,一直到20世紀上半葉?!短旃ら_物》記:“凡銀中國所生,合浙江等八省所產,不敵云南之半。故開礦煎銀,惟滇中可永行也?!?清《滇海虞衡志》說:“中國銀幣,盡出于滇,次則嶺粵花銀,來自洋舶,他無出也?!便~也亦然,在清雍正、乾隆年間,京師及各省錢局鑄幣用銅多依賴云南(主要是東川)各廠供給,每年外運銅總量達六七百萬斤。如此眾多的礦產都要運往全國各地,再加上其它的商品以及來自東南亞、南亞的貨物,這條黃金之路的繁忙可想而知。在時光的背后,一幅人背馬馱、舟楫船載的景象悄然出現在烏蒙山、金沙江上,它始于何時,是兩千年、三千年前,還是伴隨著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已不可考,但江水依自流淌,山路依舊彎彎。當金沙江上向家壩、溪洛渡等電站建設把古道淹沒的時候,或者說給它帶來新的生命的時候,最后在烏蒙山和金沙江的懷抱里,回顧一次這條消失在蒼茫歲月中的黃金之路。

首站娜姑

銅——是地處金沙江支流以禮河邊的娜姑的生命,因銅而生,隨銅而逝。銅本身就是財富,中國幾千年的貨幣就是一串串的銅錢,為了鑄錢的需要,云南東川府(今會澤)的銅經過人背馬馱,萬里迢迢運往京城,從小江河谷中開采出來的銅京運第一站就是娜姑。

明清時,東川府產銅占全國一半以上,每年額定600萬斤,運交京師專供鑄幣,京運之銅先集于娜姑,然后再轉運昭通、四川瀘州,經水路進京。東川府的銅成為大清帝國重要的經濟支柱,小小的娜姑也成了中國版圖上的經濟重鎮。

利之所在,趨之若騖。當年的娜姑是熱鬧非凡的,客棧、酒樓、妓院、賭館,文官武將、富商大賈、販夫走卒、礦工匠人不絕于道。各省前來押運、采購銅的官員、商人常駐于此,建起了會館、廟宇,接待著本省同鄉,供奉著本省神祗,就連洋人也跑來修教堂、傳福音。一座烏蒙山中的無名小鎮,一座因銅而榮的經濟重鎮,就這樣繁盛一時。

娜姑的歷史已逾千年,但她的真正崛起是在明清時期,也就是東川府的銅成為朝廷鑄幣的主要原料以后,一座山區小鎮迎來了她最為繁榮的日子。有人把娜姑稱為“東方舊金山”,那些“南京應天府”的人們,那些“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人們,懷著對財富的渴望,走上了漫漫西行之路,落腳到他們完全陌生的大山深處,生根發芽,一代一代地延續下來。

如果說娜姑是一個點,那么銅運古道就是串起若干點的一條線,線的起點是分布在小江河谷中的銅礦,線的終點是大清帝國的京都北京。當年,會澤被稱為“萬里京運第一城”,而娜姑則是萬里京運的第一站。

現在從東川到會澤有一條公路,要翻越大海梁子,被人們稱為“云南第一坡”;兩千多年來,娜姑有一條驛道,同樣要翻越大海梁子,這又是什么樣的坡呢?站在古道的制高點云峰村俯望磅礴烏蒙,娜姑的山綿延不斷,層層疊疊,極像是大海在波濤洶涌、巨浪騰空時突然間凝固了下來。山的夾縫中隱約可見金沙江奔騰而去,江水在直射的陽光下與群山,與長天融為一色。古道就在山脊上,從江邊蜿蜒而上。

大清乾嘉年間,每年三四百萬斤(乾隆三年到七百萬斤)京銅的馱運,就達20000余馱(每馱150斤)。而百倍于此的是,數十萬噸重量的礦石、燃料、糧食、生活用品的長短途運輸,不是人背、水運,而是靠馬匹馱運來完成。古道上斑斑蹄印,那是何等壯觀的一番景象,成百上千的騾馬行走在茫茫無際的大海上,所不同的是它們腳下是厚重、堅實的土地。厚重的歷史從這無語的大山深處突兀出來。蒼涼的古道悠悠遠遠,銅運馬幫清脆的鈴聲穿過千年的塵封,久久回蕩在山谷之中。

200多年前,為了試辦京銅水運,一條連通娜姑與三江口(金沙江、小江和以禮河)的更為艱險的路被開鑿了出來,它就是石匠房古道。之所以叫石匠房,是因為在修筑這段驛道時,有石匠數百在此鑿石數年方成,因而得名。從公路上隔著高深險峻的峽谷看去,對面就是當年連通北京的銅運古道。壁立的懸崖峭壁上,荒草雜樹欣欣然攀巖附壁,倒也生機盎然。一段古道,隨山勢開鑿,一排石洞散布在石壁間,時隱時現,蜿蜒數里,這就是古驛道的窗子,看上去這條通京古道只像山腰上的一抹淡淡的絲帶。

這是在懸崖絕壁上開鑿出來的道路,沿鹽水河的河岸開鑿,石匠房山澗這一段一面是幾十米深的河谷,數公里的驛道全為人工一錘一鉆鑿開山石而成的隧道。隧道高約兩米,在外側洞壁上每隔幾米,就開鑿一個石窗,用于采光透氣。如今,古道上已是人蹤渺渺,只有高原的陽光從石窗中射進來,默默地灑在另一面洞壁和地面上。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崩畎椎脑娖路鹁褪菫槭撤慷?。路是人走出來的,有了目標,路總會有的,古今都是如此。

行船金沙

如果說陸路是跨越歷史的蒼茫,那么水道卻是充滿歲月的滄桑。水道的歷史同陸路比起來顯得很短暫,從1743年正式開通,中間幾起幾落,也僅僅是200多年,至今仍然是一條難以安全通行的自然航道,總讓人感到有幾分失落與無奈。

金沙江從青藏高原奔流而來,穿越云南高原的崇山峻嶺,形成了深切的峽谷,自古就被視為畏途,人們把金沙江稱為“千古閉塞之江”。千百年前就有眾多有識之士提出開千古閉塞之江,使之與長江黃金水道相連,片帆可達吳楚,舟楫直下東溟,但由于各種原因難以實現這一宏偉的想法。

到了明清時期,隨著中原對滇銅等物資的需求日益增長,單靠陸路的人背馬馱難以滿足運輸需要,水運成為封建王朝迫在眉睫的問題。為舒緩銅運艱難,確保京師及各省鑄錢需要,經鄂爾泰首倡、慶復力主、張允隨堅持,三任云貴總督不遺余力地奔走呼吁,開浚金沙江下游航道工程終于得以在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冬實施。開浚工程起自東川府小江口,迄至四川宜賓新開灘,全長650多公里。共征調云、貴、川三省民工80多萬人,耗銀數十萬兩,抽調府、廳、州、縣官員任督察之責。

至1745年下段開通,1748年上段開通,歷時八年之久的建設,千古閉塞的金沙江終于看到了舟楫,“艫舳相接,歟乃之聲應山而響,而自蜀至滇商賈貿易者,亦絡繹往來矣?!弊钍r大小木船達一天200余只,下運貢銅,上運鹽米,年運銅300余萬斤。但實際上,限于當時的技術水平,金沙江航道上段一直沒有真正開通,滇銅自小江口上船,直航川江,枯水期輔之于盤駁、吊灘等措施,可勉強通行。汛期一來,水勢、灘險等情況根本不同,船毀銅沉事故陸續發生。于是只能把銅從陸路轉運到永善縣黃坪,再上船出川。

下段的通航也是季節性的,而且大量的險灘仍然難以通過。銅運朝廷規定須由知縣或縣丞親自押運,如遇翻船事故,定罪不赦。據記載,就有2名知縣因銅運翻船喪生,后朝廷又規定在18處險灘失事準予赦免。而逆江而上的船只更為艱難,全部要纖夫牽引行走,在金沙江畔,今天依然可以看見一條醒目的纖道在石崖上延伸,真實記錄著金沙江上曾經舟船云集的繁忙和行船時的艱難歷史。

不管是如何的艱難,從永善到宜賓的金沙江總算迎來了它最為黃金的年代——門泊東吳萬里船。

建國以后,人民政府逐年清理航道,由下而上,逐年通船,至1975年,開通永善縣黃華至宜賓的航道,開展客貨運輸。但金沙江航道危險的問題并未根本解決,幾乎年年發生事故,隨著沿江公路的開通,航運又基本放棄了。

雖然金沙江航運不再是永善走向通達的惟一途徑,但還是這條江,擔起的卻是另一項新的使命,隨著溪洛渡等大型水電站的建設,電力將取代過去的銀和銅,讓永善又一次走出茫茫的大山。

小鎮檜溪

檜溪是隱匿在金沙江峽谷中的一個小鎮,如果把正在修建的跨越金沙江和檜溪峽谷的長達970米的大橋從我們眼前移開,小鎮給人的感覺就是深藏于大地的縫隙間,很少有人會來到這個偏遠群山中的地方。這個夾于大江和它支流的一條小河間的鎮子,周圍被聳峙的巖崖所擁抱,在曲折的峽灣中稍遠一些就難以發現它的蹤影。

然而,檜溪曾是金沙江航運和通省大道的必經之地,川流不息的船隊和商旅從這里經過,從這里走出群山進入錦繡的四川盆地。這個最初因地形四面高、中間低而得名窩心里的地方,在明末清初時因來往客商眾多,形成了輻射金沙江兩岸,滇川兩省五縣七鄉的集市,窩心里因此更名為興隆場。再往后,也許是文化人多了,嫌興隆場名字太俗,就以環繞小鎮的兩側長滿檜樹的小河為名,改名檜溪。

杜甫詩說:復道重樓錦繡懸。陸游詩說:人家避水半危樓。這就是峽江小鎮檜溪的寫照。從檜溪河的邊上開始,層層疊疊的房屋依山而建,這些坡度能夠容忍的建筑把山體覆蓋了,再往上,兩側都是懸崖,使小鎮再難以擴大分毫。遠遠望去,在時光流逝中,人們不斷在逼仄的空間里翻新著小鎮,數個世紀的堆積密密匝匝地陳列在江畔,從古老的木質吊腳樓到貼著瓷磚的“火柴盒”房屋。

檜溪人多以經商為生,如果不包括管轄的村組,小鎮所在的檜溪村有4000多人口,而耕地只有225畝,不經商又靠什么謀生呢?據說1949年以前,檜溪鎮上經商的超過5000人,大多從事川江貨運,把產于永善等昭通各縣的土特產品,花椒、魔芋、竹筍等販運到宜賓、瀘州、重慶,再運回鹽、酒、棉布等日用品。直到如今,鎮上的人家大多也還這樣生活著,許多青壯年人沿著金沙江,到四川做生意去了。

小鎮是一座迷宮,街道是一條條樓梯,曲折蜿蜒于房屋之間。老舊的吊腳樓已不是很多,只在一些偏僻的小巷中存在,偶然闖進這樣的老街,希翼能看見一個嫩面水色的峽江女子,背著一個背簍,唱著民歌,爬上一座座吊腳樓。這樣的景致看多了,總讓人在時空中恍惚不已。從一線天光中望出去,浮現在空中的是大涼山和烏蒙山,山峰就在頭頂。這山和旁邊的房屋都是收腹而立的吧,不然會這般神氣?我想。

街道兩旁商鋪很多,不管是新老建筑,不到趕場的日子,也能想見小鎮的繁華,雖然它最為繁華的歲月已經過去了幾十年。民國時檜溪在永善是最好的一個鎮,整個昭通當時有兩個商業發達的大鎮,檜溪是其中之一,縣一級的市場吞吐量都不如這里。檜溪過去有文廟、書院和永善最早的學校,有川廟、關帝廟、萬壽宮、財神廟、禹王宮等許多寺廟,還有幾千名四川等省的商人在這里經商,每到街場,戲臺上還要演出川劇。

檜溪影響最大的家族是世襲的彝族安氏土司。這是一個據說綿延了2000多年的家族,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被授予阿興土千戶之職。土司府還在,只是面目全非了,如果不是石砌的拱門和房梁上隱約可見的繪畫,很難想象這幢建筑是統治檜溪300多年的土司衙門?,F在里面住的是普通村民,而土司后人聽說是到涼山州博物館工作去了,是一位研究彝族歷史的學者。如果說殘存破敗的衙門很難看出安氏家族曾經的輝煌,那么鎮后山坡上稱得上雄偉的土司墓就見證著歷史,尤其是高達7.5米的兩根高聳的望柱,遠遠地站在金沙江的對岸就能看見它們的身影。

同所有依托道路而繁華的古鎮一樣,交通的改變使檜溪變得不再發達,歲月也在涂抹著它的模樣,使種種美好的回憶不再。金沙江下游的向家壩電站正在建設著,幾年以后檜溪將被淹沒一半,包括頭道巖古道。別時茫茫江浸月,我們還能感悟到峽江流傳的風土人情嗎?江畔何年初見月,我們還能回味到久遠年代的歷史風光嗎?那天人合一的傳統建筑群呢?那樸中出智、拙中藏巧的吊腳樓呢?見過了峽江中的小鎮,以后也許會想念這個小鎮,然后就有些遺憾和傷感,美好的憧憬夾雜著些許難舍的舊緒,時代在變遷,歲月在前行,事情大概就是這樣。

桃源黃華

黃華建鎮的時間不長,清初形成驛站,到清末才逐步發展成集市。但黃華老街很有味道,完好地保存了清末民初的式樣,一條基本完整的云梯街,街頭朝向金沙江,街尾面對金鎖關。從高處望下去,古舊的青瓦房相連成片,川式的小天井比比皆是。

鎮政府里有一幢西式的洋樓,是當年國民黨的師長,后來成了土匪的龍奎垣的公館,解放以后曾經是解放涼山的總指揮部。在黃華街上的這處公館是龍奎垣冬季居住的,而后面山上的金寨村還有一座更為豪華的公館,現在成了金寨小學和村委會。兩處公館的墻壁上都有許多槍眼,可見當年剿匪時的戰況激烈。黃華鎮后山是一架陡峭的山壁,稱為金鎖關,是從黃坪通往昭通的銅運古道的必經之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在剿滅龍奎垣匪幫的戰斗中,7名解放軍戰士在阻擊敵人時彈盡糧絕,因路況不熟被敵包圍,最后在金鎖關彪水巖上奮身躍下,犧牲6人,是堪比狼牙山五壯士的英勇壯舉。黃華鎮的七勇士廣場,正是紀念此事。

由于黃華扼銅運古道的咽喉,金鎖、黑鐵、回龍三關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在黃華、黃坪、大興到碼口沿江一帶,就出現了眾多的碉樓,作為江防的第一線堡壘。沿江行走,高聳的碉樓時時跳入眼簾,據說有上百座之多,它高大的身影在江邊的小村里總顯得是如此突出。我們來到水田壩村,這里地勢平坦,緊靠江邊。村里有幾棵大榕樹,在當地稱為黃葛樹,這也是黃華名字的由來,歷史上因榕樹眾多地名一直稱黃葛樹,1938年以黃葛樹繁華之意更名黃華。小村在榕樹掩映下很靜謐,周圍的砂仁開放著串串白花。比榕樹還要高的就是碉樓,十來戶人家的小村里竟有5座。在這里佇立了百年的碉樓是那么的滄桑與古舊,但依舊堅挺。沒有人知道這些碉樓的來歷,因為它們都已經換了主人,也不再具有當年的戰爭用途。

一個曾經戰亂頻生、土匪出沒的地方,如今是人民安樂、富裕。作為百年來戰爭記憶的碉樓如今被層層果園所環繞。雖然碉樓依舊,但也只是滿坡綠色中的點綴。陡峭的金鎖關環抱著黃華鎮,金沙江畔風光如畫,古人說過:桃花源里可耕田。

猜你喜歡
永善金沙江古道
濮陽市委審計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召開
我是金沙江
根深才會葉茂源遠方能流長
杉林古道
北渡金沙江
永善,美的抒情(組詩)
金沙江上游首座電站
茶馬古道
紅色金沙江
終南山秦楚古道旅游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