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述湘鄂贛蘇區的經濟工作

2015-09-10 07:22龔九森熊耐久
黨史文苑 2015年4期
關鍵詞:修水縣蘇區

龔九森 熊耐久

[摘 要] 湘鄂贛蘇區鼎盛時涵蓋40余縣,擁有人口300萬左右,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全國六大蘇區之一。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湘鄂贛蘇區黨組織和蘇維埃政府,在極端殘酷的戰爭環境里,在經濟工作方面采取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并取得了輝煌的建設成果。

[關鍵詞] 湘鄂贛蘇區 經濟工作

湘鄂贛蘇區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全國六大蘇區之一。它位于株萍鐵路、粵漢鐵路、南潯鐵路和長江的“三線一江”之間,區域包括贛西北的修水、銅鼓、萬載、武寧、宜豐及瑞昌、宜春、奉新、高安、萍鄉、靖安的一部分,湘東北的平江、瀏陽及汨羅、岳陽、臨湘、長沙的一部分,鄂東南的陽新、通山、大冶、通城、崇陽和蒲圻、咸寧、鄂城的一部分,鼎盛時涵蓋40余縣,擁有人口300萬左右。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國民黨反動派四面包圍湘鄂贛蘇區,在軍事上進行“會剿”“圍剿”和“清剿”的同時,還到處設立“管理所”“檢查卡”“食鹽煤油公賣處”等機構,對蘇區實行嚴密的經濟封鎖,妄圖從經濟上扼殺蘇區軍民。國民黨政府先后頒布了《封鎖匪區辦法》及其《細則》,規定凡屬武器裝備、藥品、鋼鐵、硝、磺、機油、電料等軍用物資和糧油等生活日用品,均在禁運范圍。在通往蘇區的主要邊界設立檢查哨卡,對過往行人進行嚴密盤查,并制定了所謂的“獎懲辦法”:凡查獲之禁用品,除給舉報人記功外,并以其50%作為獎賞;若有違紀,則以“縱匪通匪論罪”,甚至處以極刑。為了粉碎國民黨當局的經濟封鎖,保證革命戰爭的勝利開展,滿足蘇區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促進生產的發展,湘鄂贛蘇區黨組織和蘇維埃政府,在極端殘酷的戰爭環境里,在經濟工作方面采取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并取得了輝煌的建設成果。

一、發展農業,夯實基礎

農業生產是蘇區最基礎也是最主要的經濟工作。蘇區黨組織在領導廣大群眾開展大規模武裝斗爭的同時,還組織廣大農民群眾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分配運動,打破了湘鄂贛邊區幾千年來的封建生產關系,滿足了蘇區農民對土地的要求,改善了人民的物質生活,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推動了革命的深入發展。

以修水蘇區的土地分配運動為例。1927年8月,修水下衫數千名農民在黨組織領導下,開展農民暴動,提出“不完糧、不還債、不送租”口號,燒毀地主、豪紳的全部地契。同年11月,修水黨組織領導縣城附近萬余農民撲城,反對當局的暴政壓迫和各種苛捐雜稅的經濟剝削。1928年8月,在紅五軍支援下,修水人民開展了“抗租、抗債、抗糧、抗稅、抗捐”的“五抗”斗爭。1929年8月,根據湘鄂贛特委和暴委有關指示,縣委、縣暴委在沒收部分地方的地主階級和封建勢力的土地后,對其實行“分耕制”。農民分得土地后,上交10%—20%的稅收給政府,其余所獲歸自己。

1930年紅色五月大暴動后,修水在7個區、2個市鎮內進行了全面的土地分配,沒收了地主與富農的耕牛4611頭、土地188189畝、農具122960件、糧食(包括廢除的債谷)491844擔、房屋1537間、家具169070件,受益農民達51240戶、251663人,占全縣農戶的53.4%。從1932年冬至1933年底,修水蘇區又相繼開展“查田、查階級”運動,糾正了在土地分配中存在的錯誤,使貧、雇、中農真正分享到了土地革命給他們帶來的實際好處,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民投身革命的積極性,促進了新的工農革命高潮的到來。

為鼓勵廣大群眾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湘鄂贛蘇區黨組織出臺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大力號召群眾開墾荒地,并執行三年內不收農業累進稅的規定;對購買生產資料有困難的紅軍家屬、貧雇農,由工農銀行發放低息貸款;沒收富農剩余耕牛、農具,以低價賣給農民或紅軍家屬;對修建修復池塘堰圳有困難者,由鄉蘇給予補助;鼓勵農民按時耕種,獎勵打糧多、開荒多及水利修得好的單位或個人;對惰農、拋荒者予以批評教育,并收回富農拋荒的田土;對缺乏勞力的紅軍家屬,組織群眾幫助耕種;以鄉為單位組織共耕隊或耕牛站,進行耕牛余缺調劑。同時,積極鼓勵農民栽培茶葉,種植棉花,養蠶喂豬,發展養雞養鴨等農副業生產。這些措施不僅保證了蘇區群眾的糧食自給,而且保障了湘鄂贛省級機關團體和駐軍的糧食需要,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戰爭。

二、組建機構,制訂政策

自1930年湘鄂贛邊紅色五月大暴動后,各縣蘇區組織迅速發展壯大。湘鄂贛邊特委把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作為中心任務來抓,提出開源、節流和通融三種辦法,從中找到解決經濟困難的出路。農業方面,由貧農團成立督耕委員會,進行督促檢查。工業方面,由工會管理生產和組織勞動競賽。財經方面,成立財政委員會(后稱財政部),在區、鄉兩級設財政委員,由區、鄉蘇執委、常委兼任。邊境各縣蘇均設立經濟委員會,統一管理和指揮各蘇區的經濟工作??h蘇財政委員會負責預決算,罰地主的款,捐富農的錢,懲辦貪污分子,實行財政監督和財務公開,從組織措施上保障經濟工作的正常運行。

在經濟政策上,蘇區各縣早在1930年就開始制訂了一些具體規定。1931年,湘鄂贛邊特區委印發了中華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制定的《經濟政策草案》。同年9月,湘鄂贛省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了《經濟決議案》,要求成立轉運局,建立蘇維埃商店,組織供銷合作社,開辦工廠,籌備糧食等。由于各縣蘇認真貫徹了湘鄂贛省蘇制訂的一系列經濟政策,并實行了一些規范性服務措施,促進部分停產的工廠恢復了生產,各種軍用民用工廠逐步建立起來,有的地方還達到一定規模,糧食生產規模逐步擴大,各種作坊數量有所增加,貿易不自由的現象有所改變,群眾生產積極性不斷提高。盡管遭受過“左”的干擾和國民黨當局的極力破壞,蘇區的經濟政策仍在革命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創辦工業,服務戰備

由于戰爭的需要,蘇區首先建立和發展了一些軍用工業,如兵工廠、機械局、被服廠、鑄鍋廠、縫紉廠等,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和發展了一些民用工業。1930年春,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在修水縣上衫鄉西灣創辦兵工廠,修理槍支、制造梭鏢大刀等武器,后發展到制造炸彈、罐崽炮、獨子槍、鳥槍等,還發動群眾獻銅鐵、撿彈殼、自熬土硝,自制彈藥,供應前線。修水縣蘇在朱溪鄉建立被服廠,最初只有10多名工人、3臺縫紉機,后增至100多名工人,主要生產軍衣、軍帽、綁帶等,產品隨時交付紅軍使用,其棉布等原料主要來源于紅軍沒收土豪、官僚資本家資產所獲,或由轉運局到白區采購一部分。其他縣蘇也先后建立一些軍用工廠,通城縣蘇在藥菇山建立了兵工廠、被服廠、鐵木廠,陽新縣蘇在龍燕、排市、木港等地先后建立了各種兵工廠、被服廠、硫磺廠等。

民用工廠在蘇區遍地開花。修水縣有桂坳石灰廠、古市鍋廠、陶瓷廠、渣津石門瓷廠等。武寧縣泉家源和大冶縣、鄂城縣興辦了幾處煤礦。平江縣、萬載縣、大冶縣、通山縣開辦有多處紙廠。平江縣黃金洞依托當地資源優勢,開辦了制藥廠、印刷廠、夏布廠、花爆廠、制筆廠、篾貨廠等。修水縣的古市鑄鍋廠有30多名工人,主要生產鍋、爐罐及犁頭等用品,還為兵工廠鑄造馬尾彈殼;東港桂坳石灰廠有工人100多名,年產石灰200多萬斤,年產值都在萬元以上(時價);渣津石門瓷廠,主要生產日用瓷器,遠銷湘鄂贛三省邊界各縣,當時該瓷廠成立了修水蘇區第一個瓷業工會,在工業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各工業企業基本滿足了蘇區群眾的生產和日常生活需要,為蘇區的發展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交通、郵電事業也有一定發展。1931年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在修水縣上衫鄉成立湘鄂贛邊區赤色郵務總局,在修水縣渣津街、平江縣長壽街分別設立赤色郵務分局,主要為黨政軍服務,兼辦一些群眾的通信傳遞業務。

四、抓好財稅,盤活流通

為了同國民黨軍作戰,蘇區需要巨大的財政開支,而長期遭受破壞的農村,亟需休養生息、恢復創傷。因此,蘇區的財稅、金融、商業工作,必須采取既著眼于保證革命戰爭的需要,又立足于減輕人民負擔的方針。

湘鄂贛蘇區的財稅來源主要靠三個方面:一是向工商業、農民征收累進稅;二是紅軍、游擊隊深入白區捉拿土豪籌款;三是由蘇維埃開辦商店、工廠提取盈余利潤。蘇維埃政府在蘇區內摧毀原國民黨政府厘金局、雜稅局等稅務機關,取消各類繁多苛捐雜稅(費)后,立即實行保障工農利益的統一累進稅,規定統一的征收標準:稻谷以擔計(每擔為100市斤),凡5—10擔征收10%,50—100擔征收12.5%,100—150擔征收15%,150—250擔征收25%;雜項農產品(如棉花、大豆、甘蔗等)、山林特產(如茶油、木材)以價值多少而定,稅額從10元起征,分10—30元、31—50元、51—70元、71—100元、101—150元、151—200元為6個等次,分別征收5%、7.5%、10%、33%、36%、50%。

湘鄂贛蘇區創辦的蘇區銀行和造幣廠,不僅充裕了紅軍戰時經費,促進了生產發展,而且對執行“禁止高利貸剝削,實行低息借款”的政策起到了良好效果。1931年11月,湘鄂贛省工農銀行在修水縣上衫鄉成立,其管轄的各地蘇區也相繼建立了工農銀行分行,發行面值銀洋一元、伍角、三角、二角、二百文等5種紙幣在蘇區流通。后來,蘇區銀行造幣廠用收繳來的白銀,及收購的菩薩銀甲、轅門飾品及群眾捐獻的金銀首飾等,鑄造象征工農專政的含有麥穗、五角星、鐮刀斧頭圖案的銀元(又稱“赤洋”)在蘇區流通。

在蘇區商業方面,有公營、合作社和私營三種經濟成分。當時由于國民黨當局的軍事進攻和經濟封鎖,蘇區群眾在生產生活上產生許多困難。蘇區的土特產,如茶葉、芝麻、油脂、紙品、煤炭、竹木、皮革、鞭炮等運不出去,找不到銷路,而群眾日常生活用品,如食鹽、煤油、藥品、布匹等又運不進來,不法奸商便乘機抬高物價,擾亂市場。為了打破國民黨當局的經濟封鎖,解決群眾生活上的困難,蘇維埃商店、轉運局、合作社和私人商店,均發揮各自的作用,收購土特產,經銷日用必需品,抵制奸商的操縱,活躍了蘇區的商品流通。湘鄂贛省蘇積極貫徹中央財政人民委員會頒發的《合作社工作綱要》,明確合作社既是工人、貧雇農階級抵制富農、商人、高利貸、商業資本、雇傭勞動者等經濟剝削的階級組織,又是將土地革命繼續與深入的經濟組織。合作社有多種形式,如消費合作社、購買合作社、販賣合作社、生產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糧食合作社等。修水縣蘇委派甘卓吾擔任消費合作社主任,并在區辦分社、鄉辦支社。1931年,修水縣蘇成立轉運局,以朱世谷為局長,組織40多人將茶葉、茶油、芝麻等土特產品運出蘇區,又從白區秘密采購蘇區需要的鋼鐵、白硝、食鹽、藥品、醫療器械等物品回來。修水縣蘇駐扎古市鎮畫坪時,轉運局多次派人到平江的龍門、通城的錫皮塅一帶采購食鹽。陽新縣蘇在大王、太子、排市、木石港等地建立了蘇維埃商店。這些措施極大地方便了群眾的生活,活躍了蘇區市場,穩定了物價,保護了群眾利益。

五、團結互濟,支援革命

互濟會既是一個具有廣泛性的群眾組織,又是一個統一戰線組織。它不分宗教信仰,不論階級成分,不分性別,只要同情和幫助革命的人員,都可以加入這個組織?;鷷娑踮M總會制定了六大綱領:一是反對白色恐怖;二是救濟一切因革命斗爭而受難的戰士及其家屬;三是援助革命斗爭,并號召廣大群眾參加革命運動;四是號召貧農救濟運動;五是反對一切偽慈善事業,反對偽人道的團體及其宣傳;六是援助紅軍,反對國民黨進攻蘇維埃區域。會員每人每月繳納最低限度為1—5個銅板的會費。特別募捐則按會員經濟條件而定,積少成多,形成一股強大的援助革命斗爭力量。

1930年4月,在湘鄂贛特委領導下,成立了中國革命互濟會湘鄂贛邊修水總會籌備處。同年8月,在修水縣上衫召開中國革命互濟會修水縣代表會,正式成立修水縣互濟會總會,各區成立區總會,鄉以下劃分小組,全縣共有13萬余名會員。1932年5月,根據湘鄂贛省互濟會的要求,修水縣蘇還派出14名干部到奉新、宜豐、通山、崇陽一帶及修水縣城白區開展工作,發展會員1500余人?;鷷宰龊脫碜o紅軍和慰勞紅軍工作、擴大募捐救濟運動為己任,實行禮拜六義務勞動制,幫助紅軍家屬耕種土地及種好紅軍公田,鼓勵會員到紅軍中服務,參加地方武裝工作,成立救濟隊、擔架隊、慰勞隊、洗衣隊等組織,要求每4名女會員做一雙布鞋,每2名男會員做1雙草鞋,給醫院的傷病員及殘廢士兵每人做1雙布鞋,特別優待烈士遺屬?;鷷€要為死難紅軍戰士處理后事,做好家屬的思想慰問、安撫等工作。修水縣互濟會的救護隊常駐有320余人,僅1932年就添置300多副棺木備用于作戰犧牲的戰士。

在部分白區,蘇維埃政府也發展了互濟會秘密組織,部分組織堅持工作到三年游擊戰爭時期。1935年6月,平修銅縣委在修水邊界地區發展互濟會員154人。

六、精簡節儉,勤政為民

湘鄂贛蘇區機關十分注意精簡人員,緊縮開支。如修水縣蘇經濟委員會于1930年12月3日發出通知,規定各級蘇維埃政府與赤色機關團體人員編制、辦公費、宣傳費、零用費和伙食費,具體規定縣蘇機構常駐48人,每月辦公費20元、宣傳費100元、零用費54元、伙食費107.5元;區蘇常駐3人、交通和伙夫各1人,每月辦公費4元、宣傳費4元、零用費6元、伙食費12.5元;鄉蘇常駐1人、交通兼伙夫1人,每月辦公費和宣傳費各1元、零用費3元、伙食費3元。通城縣蘇規定:“鄉蘇維埃政府的辦公費,每月不得超過10元,縣蘇維埃政府不得超過20元??h委委員的生活費,視其家庭生活情況酌量補給,但每月不得超過6元?!毕娑踮M省委、省蘇也對各群團組織作出了相應的精簡節約規定。在國民黨當局“圍剿”的困難時期,各縣蘇還設立籌款委員會和糧食調劑局,規定機關人員的油鹽菜每人每天不得超過2分錢,做到不買菜、不買柴,把節省下來的錢用來支援革命?!?/p>

責任編輯 吳自鋒

猜你喜歡
修水縣蘇區
紅星照耀下的湘鄂贛蘇區
蘇區人家
江西修水縣三帝殿儺神堂
江西修水縣三帝殿儺神及儺案班考述
蘇區創業致富人
蘇區老鄉
《修水縣水土保持規劃(2016—2030年)》通過專家審查
陜甘邊蘇區的統戰工作及其主要特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