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關于《資本論》的價值尺度論戰

2015-09-10 07:22楊立國
人民論壇 2015年11期
關鍵詞:偏離購買行為資本論

楊立國

【摘要】因為沒有了意識形態上的束縛,日本把《資本論》當成一本“學問之書”,經過激烈的辯論使認識不斷深化是其研究的一大特色。日本關于《資本論》中的價值尺度的爭論,不僅涉及到價值尺度論與價值形式論、價值尺度論與流通手段論的關系,甚至涉及到了整個《資本論》體系的合理性等更深層次的問題。

【關鍵詞】觀念的貨幣 購買行為 偏離 生產價格

【中圖分類號】D913 ? 【文獻標識碼】A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掀起了一股研究《資本論》的熱潮,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研究成果。本文擬擷取典型部分以展示日本在《資本論》研究方面的特色。

《資本論》中的價值尺度職能

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三章貨幣或商品流通中,馬克思對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做了如下的規定:“金的第一個職能是為商品世界提供表現價值的材料,或者說,是把商品價值表現為同名的量,使它們在質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可以比較。因此,金執行一般的價值尺度的職能,并且首先只是由于這個職能,金這個特殊的等價商品才成為貨幣”①。馬克思之所以做出如此規定,是因為他認為一切商品作為價值都是物化的人類勞動,它們本身就可以通約。勞動時間可以作為內在的尺度發揮作用,但處于流通形態上的商品需要一個外在的尺度來計量它們價值的大小,這一職能就落在了一個特殊的商品,即黃金的身上。

馬克思說,商品的價值是用金的一定量來表現的,比如,1噸鐵=2盎斯金,這樣鐵就取得了社會公認的價值表現形式,即貨幣形式或價格,處于等價形式上的商品金也就成了貨幣。在這個過程中,也就是當鐵的所有者用金來表示其商品的價值時,不需要現實的金,僅僅是想象的或觀念的金就足夠了。

價格的度量標準。在價值尺度一節中,馬克思論述的第二個問題是價值尺度和價格的度量標準的關系。馬克思認為,由于各種原因,金屬重量的貨幣名稱同它原來的重量名稱會逐漸分離。金作為價值尺度的職能和作為價格的度量標準的職能是截然不同的。作為人類勞動的社會化身,金是價值尺度;作為規定的金屬重量,它是價格標準。作為價值尺度,它用來使形形色色的商品的價值轉化為價格,變為想象的金量;作為價格標準,它只是計量這些金量。價值尺度是用來計量作為價值的商品,相反,價格標準是用一個金量計量各種不同的金量。金之所以能夠充當價值尺度,是因為它本身是勞動產品,是潛在可變的價值;金之所以能夠充當價格的度量標準,是因為它獲得了法定貨幣的地位。因此,絕不能將兩者混為一談。

價格和價值的偏離。在《資本論》第三章第一節價值尺度的最后,馬克思論述了價格和價值的偏離問題。他認為,價格是物化在商品內的勞動的貨幣名稱,是商品價值量的指數,也是商品同貨幣的交換比例的指數,但不能由此反過來說,商品同貨幣的交換比例的指數必然是商品價值量的指數。因為商品的價格和價值之間存在著不一致的現象。同時,馬克思還認為,價格和價值的量的偏離已經包含在了價格形式本身之中,它并不是價格形式的缺點。相反,價格形式是作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適當形式而存在的。

圍繞《資本論》中價值尺度職能的以上幾點,諸多日本學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并逐漸發展成為了一場持續了近半個世紀的論戰。論戰是由兩位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學者—宇野弘藏和久留間鮫造發起的。

論戰的開始:宇野弘藏與久留間鮫造論戰

宇野弘藏的質疑。宇野弘藏出生于1897年,是二戰后日本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的領軍人物。宇野對《資本論》中的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的質疑集中在以下兩點:

第一,價格形式的主觀性和價值尺度職能的關系。宇野認為,商品的價值用貨幣來表示,即價格只不過是商品價值表現的一個形態而已,其本身并不能發揮價值尺度職能。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不能僅憑觀念上貨幣或者商品所有者的主觀評價,而必須通過貨幣持有者的實際的購買行為才能實現。

宇野這一觀點的提出,是和他對價值形式論的理解密不可分的。宇野認為馬克思以勞動價值說為前提的價值形式論本身存在著重大缺陷,“20碼麻布=1件上衣”這一價值形式是麻布的價值被上衣表現出來了,而不是相反。如果從等式兩邊的商品具有相等的勞動量來理解,就會抹殺麻布和上衣的不同作用,使麻布和上衣的性質變得不清晰,價值形式由簡單到復雜直至貨幣形式出現的必然性也會因此變得模糊?!顿Y本論》中價值尺度職能的“通分”理論也是以“商品的內在的價值尺度及勞動時間”為前提的,同樣存在著貨幣商品金的積極作用被抵消的不足。

第二,價值和價格的偏離問題。宇野認為,馬克思所說的價值和價格的偏離是由價格形式的私人的、主觀的性質決定的,而通過貨幣的主動出擊,即購買行為這種偏離就會得到糾正。當然,價格與價值的偏離通過一次的購買行為是不可能得到糾正的。因此,宇野指出:“由供求關系不斷變化形成的價格,經過無數次的買賣才能回歸其變動的中心—價值,而價值也正是在無數次的買賣過程中才獲得了社會的確認”②。

久留間鮫造對宇野的批判。久留間鮫造是戰后日本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正統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對宇野的上述觀點提出質疑,認為,宇野的價值尺度論闡明的只是商品在賣出時價格由什么來決定的問題,也就是“價值量的決定”的問題,而完全忽視了“質的規定性”,因而是錯誤的。久留間認為馬克思已經明確區分了價值尺度論與價值形式論中貨幣金所起的不同作用。當金作為一個特殊商品被推上了一般等價物的位置時,金本身并沒有發揮任何所謂的職能,完全是被動的,這個過程屬于價值形式論的范疇;而用已經成為貨幣的金來表示諸商品價值時,雖然是觀念性的金,但它卻執行了價值尺度的職能。久留間認為,與商品在販賣時價格的高低(貨幣的量)相比,在此之前諸商品必須以價格的形式,即用一定的金量來表示自己的價值,這才是最根本的,是價值尺度的質的規定性。同時,久留間對宇野所說的價格是商品所有者的主觀評價的觀點也進行了批駁。他說:“商品買賣總是按規定的價格進行,對買的人來說,如果這個價格合適我就買;對賣的人來說,這個價格合適我就賣。所以,成交的前提是他們要對價格達成協議”。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價格的高低,在金作為購買手段出現之前就已經決定了”③,從而否定宇野的只有作為購買手段的貨幣才能承擔價值尺度職能的論斷。

宇野的反駁。對久留間的批判,宇野立即進行了反擊。在宇野看來,價值尺度職能真正的質的規定性并不是久留間所說的用金的一定量來表示商品的價值,而是貨幣只有通過對商品的購買才能衡量其價值的大小,才能發揮尺度的作用。

對久留間提出的“價格協議”問題,宇野反問:“如果商品買賣是按照‘協議’來進行的,那么商品的價值還有必要表示為價格嗎?這完全忽視了商品需要以價格來表示其價值,而貨幣卻具有無論何時都能夠直接要求交換的屬性的意義”④。

論戰的擴大:百家爭鳴

宇野弘藏與久留間鮫造論戰一石激起千層浪,日本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界對此問題的爭論一直持續了近半個世紀。梳理諸多學者的觀點,基本上可以分成兩派:一派是站在擁護馬克思的立場上對《資本論》的觀點進行辯護,我們稱之為“正統學派”;另一派是站在宇野的立場上主張對《資本論》做批判的繼承,重新構建《資本論》體系,我們稱之為“宇野學派”。兩派學者唇槍舌戰,呈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本文選擇各派之代表人物,以窺全貌。

正統學派對宇野的批判。三宅義夫首先對價值形式論和價值尺度論的不同點進行了闡述,他認為,價值形式是從各個商品的角度出發進行的考察,是“諸商品的價值如何來表示問題”;價值尺度則是從貨幣的角度闡釋“作為主角的貨幣—金如何為諸商品提供價值表示的材料”的,兩者的關系是“表里相反”的。三宅和久留間一樣,認為“貨幣只不過是執行了買賣當事人已經決定了的價格”而已,否定了宇野所說的價值形式具有個人主觀性而價值尺度則具有社會客觀性的論斷⑤。

小林威雄也認為,“貨幣所發揮的諸職能是由商品給與的,是被動的”。關于價格表示的觀念性,小林說:“雖說是觀念上的貨幣,但也是現實的貨幣金被觀念化了而已”,所以,“并不是幻想”。就價格與價值的偏離問題,小林認為價格高低的決定在貨幣職能之外,此時沒有對此問題討論的必要⑥。

下平尾勲指出,商品的價值是獨立于人們的意識之外的,具有其客觀性,批判了宇野所謂的價格是由賣方進行的主觀評價的觀點。下平尾認為,如果不以抽象的人類勞動為前提就無法對貨幣的價值尺度做出正確的論述,因此宇野理論從基礎上是站不住腳的⑦。

大島雄一的價值尺度論比較獨特,他認為應該切斷與價值的關聯來分析價值尺度職能,他把價值尺度當成了“價格計算的尺度”。它計算的“可以是價值的價格,也可以是生產價格,也可以是安定價格(壟斷價格)”。宇野將其想像成均衡價格的尺度,實際上它所表示的并不是真正的價值的量,“因為被生產出來的商品,其價值本身并不能被表示出來,所以字面意義上的價值尺度是絕對不存在的”⑧。

此外,對宇野以供求關系、價格變動的引入等闡述的價值尺度,西野勉認為這是對“經驗現象的無批判的接受”。同時他還指出,宇野所說中存在著價值尺度職能與流通手段職能界限不清晰的問題⑨。

宇野學說的發展。不僅僅是正統學派對宇野學說進行了激烈的批判,宇野學派內部對價值尺度的理解也存在著分歧。雖然宇野學派公認《資本論》中以價值實體—勞動為前提的價值尺度論存在著嚴重的理論缺陷,這主要是由于馬克思對價值形式的論證不夠充分而導致的,宇野理論更富有合理性,但同時他們也從各自的角度指出了宇野所說中存在的問題,使宇野的價值尺度論變得更加完善。

渡邊昭是宇野學派內部對宇野提出質疑的第一人。渡邊贊成宇野所說的只有貨幣對商品的實際購買才能執行價值尺度職能的論斷。但渡邊對宇野所說的尺度需要經過反復購買并最終由生產過程來確定的觀點提出了質疑。宇野的《經濟學原理論》是在對《資本論》批判地繼承的基礎上完成的經濟學著作,由流通論、生產論、分配論三章構成。在流通論中,宇野以價值形式論為依托,在不提及價值實體,即勞動的前提下對資本主義經濟的基本元素商品、貨幣、資本做了形態上的分析。貨幣的職能當然是流通論的內容之一。而主張如果以價值實體,即生產勞動為前提反而使形態規定變得不明了的宇野卻說價格向價值的回歸最終還得由生產過程來決定,這豈不是與自己提出的經濟學方法論自相矛盾嗎?

與渡邊完全相反的是,高須賀義博卻批駁了宇野因為受到所謂的形態論的制約沒能充分闡述生產過程和價值尺度的關聯,反而使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變得不明確。在高須賀看來,如果沒有在生產過程中來自資本的自我矯正功能和各資本之間的相互競爭,就不存在價格向價值的回歸。而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的發揮,正是在市場供求變化過程中價格不斷地向價值收斂時才實現的。因此,高須賀認為,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必須在生產價格體系內加以解明”⑩。

時永淑則認為,如果在流通論中無法解釋不斷重復購買才能使價格回歸于價值,那么就說明宇野學說本身也存在缺陷。他主張在形態規定的范圍內解釋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

櫻井毅歸納總結了宇野學派內部對宇野價值尺度論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三點:第一,不以價值實體—勞動量為前提,價值能被測量嗎?第二,如果價值尺度最終需要依賴生產過程才能確定,那豈不是與宇野經濟學的方法論相悖嗎?第三,如果在價值尺度論中闡述量的規定性的話,那價值尺度論會不會變成生產價格形成論?這些問題應該如何解決,宇野學派內部至今尚無定論。

綜上所述,宇野弘藏與久留間鮫造爭論的焦點是把商品置于何種條件之下。如果以均衡生產為前提,各個商品之間在質上是相同的,都具有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在量上是可以互相比較的,是由生產商品所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的,因此它們是對等的關系。此時的“尺度”就是用比較來測量。如果作為特殊商品的貨幣的價值量和普通商品的價值量是一定的,那么完全可以用貨幣的量來表示商品價值的大小,甚至完全可以通過勞動時間對彼此的價值進行“約分”。因此,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僅限于“是為商品世界提供表現價值的材料”,即價值表示也就足夠了。這是《資本論》以及站在擁護《資本論》的立場上的正統學派的共通認識。

與此相比,宇野的觀點顯得有點另類。因為宇野經濟學并不是以均衡生產為前提,恰恰相反,宇野是以解明這種均衡是如何形成的為目標。在宇野看來,處在商品形態上的生產物之間并不是對等的關系。正是因為不對等,商品與商品的直接交換是幾乎不可能實現的,也正因為無法直接交換,才必然會出現具有媒介作用的貨幣。商品首先需要通過貨幣將其價值表示為價格,商品所有者出示的價格是否合理可行,只有通過貨幣所有者的主動出擊,即購買行為本身才能客觀地衡量,均衡價格正是貨幣不斷地執行價值尺度職能的過程中得以實現的。

(作者為大連外國語大學副教授;本文系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二戰后《資本論》在日本的研究狀況”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L12DKS024)

【注釋】

①[德]馬克思:《資本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12頁。

②[日]宇野弘藏:《經濟原論》,巖波全書,1964年,第31頁。

③[日]久留間鮫造:“馬克思的價值尺度論”,《貨幣論》收錄,1963年,第173~202頁。

④[日]宇野弘藏:“馬克思的價值尺度論—對久留間批判的回應”,《宇野弘藏著作集》第4卷收錄,1964年,第346頁。

⑤[日]三宅義夫:“貨幣的職能”,《資本論講座》,青木書店,1963年,第234~246頁。

⑥[日]小林威雄:“論價值尺度”,《立教經濟學研究》第25卷第3號,1971年,第70~84頁。

⑦[日]下平尾勳:“論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對宇野理論的批判研究”,《貨幣與信用》收錄,1967年,第116~120頁。

⑧[日]大島雄一:“論貨幣的職能”,《名古屋大學經濟科學》第9卷第3號,1962年,第135~147頁。

⑨[日]西野勉:“關于價值尺度職能的論爭”,《資本論體系》第2卷,有斐閣,1984年,第400頁。

⑩[日]高須賀義博:《現代通貨膨脹論》,新評論,1981年,第22頁。

[日]時永淑:“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及資本的商人資本形式”,鈴木鴻一郎編《馬克思經濟學研究》(上)收錄,1968年,第67~83頁。

[日]櫻井毅:“論價值尺度”,《學習資本論》第一卷,有斐閣,1977年,第242~243頁

責編/豐家衛(實習)

猜你喜歡
偏離購買行為資本論
我與《資本論》的故事
施復亮譯本《資本論大綱》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金融支持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研究
部落電商背景下消費者購買行為模式研究
解讀《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太原市空氣凈化器購買行為影響因素實證研究
B2C購物平臺流行女裝購買行為分析研究
英文詩歌中的偏離與連貫
《資本論》熱賣的背后
《馬克思〈資本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