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濕加松在水土流失區的種植表現起家

2015-09-11 00:41張桂榮
現代農業科技 2015年14期
關鍵詞:胸徑生長量

張桂榮

摘要 研究了濕加松在水土流失區的種植表現,結果表明:濕加松的生長速度在同等條件下要明顯優于馬尾松和濕地松,從而為水土流失區大量引進和種植濕加松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 濕加松;生長量;樹高;胸徑;蓄積量;水土流失區

中圖分類號 S791.2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4-0145-01

濕加松是濕地松和加勒比松雜交的后代,為了解和掌握濕加松在閩西地區特別是水土流失區的生長特點和表現特征,長汀縣林業局于2006年引進3 000株濕加松進行試驗性種植。2014年10月對九年生的濕加松、馬尾松、濕地松3種樹種在水土流失區同等立地條件下的生長情況進行分析比較研究,以此評價濕加松的種植表現,現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福建省長汀縣策武鎮319國道邊,地處東經116°22′42″,北緯25°45′17″,坡向西南方向,平均坡度25°。丘陵地貌,海拔310.0~418.8 m,年降雨量1 704 mm。土壤為紅壤,土層厚度30~60 cm,腐殖質厚度0~2 cm;地表植被,灌木為三葉赤楠、黃瑞木等,高度40~50 cm,蓋度20%;草本為干松、芒萁骨,高度30~50 cm,蓋度40%,水土流失強度二級。

1.2 種苗來源

濕加松是從福建永安引進的扦插容器苗,苗高12~15 cm,數量3 000株;馬尾松為當地采種容器育苗,苗高12~15 cm,數量3 000株;濕地松為江西瑞金引進的容器育苗,苗高12~15 cm,數量3 000株。

1.3 試驗樣地設置

在坡底、中坡、上坡共設置3個樣地,每個樣地面積400 m2(20 m×20 m)。樣地4個角打入水泥樁作界樁,樣地四周邊界種植2排木荷作為分界樹,其余濕加松、馬尾松、濕地松與楓香、木荷混交種植[1-2]。

1.4 整地、種植

挖穴采用挖明穴,規格為50 cm×40 cm×30 cm,株行距為2 m×2 m,種植株數2 505株/hm2,回表土,呈饅頭狀。3月初栽植,栽植前苗木分開灑水,水灑足后種植前輕壓撕袋,各樹種采用縱向排列配置種植,依次是濕加松、馬尾松、濕地松,如此重復排列。栽植完成要在不同樹種前掛牌,并注明不同樹種名稱、苗木產地、種植時間,以便今后調查[3-4]。

1.5 幼林撫育、施肥

造林后當年5月底施肥1次,每株施復合肥50 g,施肥前距苗木20 cm處開一半月形深10 cm、長30 cm的施肥溝,撒施,覆土。8月進行1次松土擴穴;第2年6月進行1次松土鋤草;第3年8月進行1次小塊狀除草,并對3種不同樹種的林木保存率進行調查,分別是濕加松96%、馬尾松98%、濕地松96%,以后僅進行封育管護至成林。

1.6 數據統計

利用測樹圍徑尺、樹高測桿、鋼卷尺、照相機等設備對預先設置的3個樣地分樹種按列取10株林木進行胸徑、樹高測量、記錄。并對不同樹種的主干、針葉、樹冠冠幅等進行調查記錄和內業整理。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坡位3種樹木的生長量調查

從表1可以看出,坡底3種松木中濕加松生長優勢最明顯,其平均胸徑達11.6 cm,是馬尾松平均胸徑(8.8 cm)的1.32倍,是濕地松平均胸徑(8.5 cm)的1.36倍;平均樹高6.6 m,是馬尾松平均樹高(4.2 m)的1.57倍,是濕地松(4.1 m)的1.61倍;蓄積量方面,坡下部濕加松為90.180 m3/hm2,是馬尾松(35.070 m3/hm2)的2.57倍,是濕地松(32.565 m3/hm2)的2.77倍。坡中部濕加松平均胸徑8.1 cm,是馬尾松平均胸徑(5.7 cm)的1.42倍,是濕地松平均胸徑(6.3 cm)的1.29倍,胸徑優勢仍十分明顯;濕加松平均樹高5.0 m,是馬尾松平均樹高(4.2 m)的1.19倍,是濕地松平均樹高(4.0 m)的1.25倍;蓄積量方面,濕加松是35.070 m3/hm2,是馬尾松(15.030 m3/hm2)的2.33倍,是濕地松(17.535 m3/hm2)的2倍。但蓄積優勢稍減。上坡部,濕加松的平均胸徑為7.0 cm,是馬尾松平均胸徑(5.3 cm)的1.32倍,是濕地松平均胸徑(5.7 cm)的1.23倍;濕加松平均樹高4.4 m,是馬尾松平均樹高(3.6 m)的1.22倍,是濕地松(3.9 m)的1.13倍;蓄積量方面,濕加松為25.050 m3/hm2,是馬尾松(12.525 m3/hm2)的2倍,是濕地松(15.030 m3/hm2)的1.67倍。

綜上所述,不論是在坡底、中坡還是上坡濕加松的生長比馬尾松、濕地松均具有十分明顯的生長優勢。而且隨著坡位的上升,濕加松的樹高增長優勢會逐漸減小,但胸徑優勢仍然明顯。馬尾松與濕地松在林木胸徑、樹高生長、蓄積量上較接近,沒有顯著的差異性。

2.2 方差、標準差、變異系數分析

由于中坡與上坡各因子變化系數較小,該文僅對下坡和上坡進行方差、標準差和變異系數分析,以評價三者之間各自的變化差異。利用方差公式s2=1/n[(x1-m)2+(x2-m)2+...+(xn-m)2](s2為樣本方差,Xn為第n株單株林木胸徑,m為樣本林木平均胸徑),計算出各樹種在不同坡位上的胸徑方差、標準差值,用c(%)=s/m×100(s為標準差,m為樣本林木平均胸徑)計算出變異系數c;用h2=1/n[(h1-hm)2+(h2-hm)2+...+(hn-hm)2(h2為樣本方差,hn為第n株林木樹高,hm為樣本林木平均樹高)計算出各樹種在不同坡位上的樹高方差、標準差值,用ch(%)=h/hm×100(h為標準差,hm為樣本林木樹高平均值)計算出樹高變異系數ch。

從表2可以看出,濕加松在坡底胸徑的標準差最大是1.33,是馬尾松(0.85)的1.56倍,是濕地松(0.73)的1.82倍。變異系數達11.46%,顯示出濕加松在坡下部胸徑大小差異較大,種間生長差異明顯;相對樹高標準差則較小,為0.54,變異系數8.20%,說明濕加松種間在坡底樹高之間的變化小于胸徑間的變化;而馬尾松和濕地松的胸徑、樹高,其標準差、變異系數都較接近,變化較小。而在上坡,雖然濕加松胸徑的標準差仍是最大(0.49),變異系數7.00%,但和其他2個樹種相比變化差距小了很多。這就充分說明濕加松在坡底由于土層較厚,水肥條件相比中坡、上坡較好,因而種間生長競爭更激烈,特征因子更明顯,由此說明濕加松是一個喜肥樹種,且土壤越肥沃、水肥條件越好,種間競爭就越激烈。

2.3 外觀、樹形特征差異分析

濕加松、馬尾松、濕地松同屬一個松科植物,但它們在樹形、外觀上卻有很大區別。

從表3可以看出,濕加松和濕地松在樹形和針葉上極為相似,都是主干通直、飽滿,尖削度小,但與馬尾松相比卻有明顯不同。濕加松針葉不論長度還是粗度都要比馬尾松大很多,說明濕加松的葉面積指數比馬尾松大,其光合作用產生的碳水化合物總量比馬尾松大,有資料顯示濕加松的采脂量比馬尾松高出67%。

3 結論

濕加松在土壤瘠薄、水肥條件差的水土流失區生長要明顯優于馬尾松、濕地松,同樣在立地條件好、水肥充足的區域采用集約經營方式發展速生豐產林更能體現出它的優良品系,是一種值得推廣的好樹種。

4 參考文獻

[1] 楊衛星.松桉混交種植的林木生長效應[J].吉林農業,2014(2):69-70.

[2] 賈宏炎,黎明,郭文福.馬尾松和濕加松輕基質網袋容器育苗試驗[J].林業科技,2009(2):16-18.

[3] 張應中,趙奮成,林軍,等.濕加松在粵北山區早期生長表現初報[J].林業科學研究,2007(4):556-562.

[4] 王啟和,代仕高,馮紹惠,等.引種濕加松苗期生長表現分析[J].四川林業科技,2003(2):29-32.endprint

猜你喜歡
胸徑生長量
包扎方式對核桃枝接成活率和生長量的影響
甘肅祁連山森林資源連續清查中祁連圓柏前后期胸徑關系的探究
人工福建柏胸徑與樹高關系的研究
不同種源馬尾松樹高與胸徑生長相關模型研建
白櫟次生幼齡林除萌留壯后一年間生長規律初步研究
不同育苗密度對無患子苗期生長的影響
不同無土栽培方式對上海青生長量的影響
用地徑胸徑回歸分析法推算采伐木蓄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