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愈:不問你長青的理由

2015-09-22 10:11王芳
文學少年(繪本版) 2015年4期
關鍵詞:河陽陽山韓愈

王芳

課本通過作品,為我們繪就了一幅古今中外文學大師們的群像圖,而我們希望拂開歷史的塵埃,展示給大家一顆顆偉大、豐富、精彩、矛盾、孤獨、寂寞的靈魂。展示他們的人生傳奇,對他們進行詮釋和演繹,悲喜著他們的悲喜,孤獨著他們的孤獨,惟其如此,方能走近他們作品的精神領地。

韓愈(768~824)字退之,號昌黎,故世稱韓昌黎,謚號文公,故世稱韓文公,唐朝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另有祖籍鄧州一說,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黃河帶著滾滾濁浪,一路向東流去,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地處黃河北岸,與古都洛陽毗鄰的河南省孟縣,即古代的河陽縣,是一片英雄豪杰迭出的熱土,東有終使“三國歸晉”的司馬懿的故鄉安樂寨,西有一代天驕漢光武帝的墓地。唐大歷二年(公元768年),韓愈誕生于斯。

韓家世代書香,韓愈的高祖、曾祖、祖、父都做過朝官或地方官。如果父母平安,福蔭繼續,韓愈或許會是一個不愁衣食前途的一般仕子。但是,他尚在襁褓,出生剛過兩月,母親便病逝;三歲,父親死于秘書任上,他成了孤兒。幸好有兄長韓會和嫂鄭氏撫養,使其不至于流落無依,而且兄長在古文上的新見解對韓愈后來為文的影響很大。但是,禍不單行,十歲,韓會歿,唯一的依靠只剩鄭氏。那么,我們不妨再加一個如果吧:如果世道太平,或許,日子還不會太艱難,畢竟韓家原有些家底,而嫂鄭氏來自唐代赫赫有名的五大家族,維持生計也不會成問題。然而,“安史之亂”發生了,接下來,盛唐的頹勢已定,國內兵連禍接,狼煙滾滾,苦難蒼生顛沛流離,韓愈一家人從韻州北歸河陽,又遷宣城,孤兒寡婦,處境日漸艱難。藩鎮割據之苦,黎民之難早早地浸染著他幼小的心靈,雖然在嫂嫂的照應下他得以衣食不愁,埋頭點苦讀儒家經典,但為國為民的重任已在不知不覺中挑上了他的肩頭,隨著年齡增長,理解力的提高,他還感到時俗好尚駢文的可憐,逐步樹立了發揚儒道,倡導古文的信念。

韓愈十九歲進京趕考,因沒有參加過鄉試,只能耽誤一年,寄居于長安叔父監察御史韓云卿的二公子家中。一年過去,唐王朝的聲勢如將沉的夕陽,吐蕃又趁機作亂,寇侵中原,一時間,邊境的百姓四散奔命,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恰逢此時,父兄又死,韓愈在京城舉目無親,只好投奔與他有過一面之緣的北平郡王馬遂。馬遂見韓愈氣宇軒昂,料定將來必有出頭之日,加上舊時與韓家的交情,收留了他,對他關愛有加。他在馬家日夜埋頭苦讀,報國與為文的理想在心中日漸熾烈。

應該說,寄人籬下之苦,顛沛流離之艱和動蕩歲月之難,促使韓愈早熟了,他熱切地盼望步入仕途,一者為施展報國的才華,一者為挑起養家的重擔。23歲的韓愈,雖未金榜題名,卻已洞房花燭,他娶了一位知書達理,美麗溫柔的大戶人家的女兒為妻,家庭責任更重了。25歲,韓愈憑《明水賦》和《御溝新柳詩》一舉擢第,位列十四,本以為可以為官,卻苦于無人推薦而賦閑在家,豪無緣由地求仕難成。

為了進入官場,韓愈又參加了博學宏辭科考試,在32人中被錄取,又以為可以順利地入仕,誰知又豪無原因地被黜落。他到處投貼希望得到任用,卻始終徒勞無功。27歲時,還無一官半職的韓愈雖在詩歌與散文寫作上頗有成就,卻無法滿足他在現實生活中的需要。他帶著迷茫頹喪的心情從長安北上河陽老家掃墓,竟獲嫂嫂病逝的噩耗,一時間,身世之苦與喪嫂之痛齊至心間,令韓愈悲不能自勝,毅然決定留在河陽為嫂服喪一年。滿喪后再回京參加博學宏辭科考試,又落選了,多次上書也如石沉大海。

直到29歲,在長安求仕無門,沒有生活來源,韓愈的日子過得極其困窘,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日求于人,以度時日,遑遑乎四海無所依,恤恤乎饑不得食,寒不得衣”,其落魄之狀可以想見。無奈之下,他只好東歸洛陽,出潼關沿黃河岸東行。

可以說,在入仕前,韓愈早已看盡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官場沉浮,一旦得官,他應該能八面玲瓏,以他的才能,也必能平步青云,扶搖直上,更何況,經歷了坎坷的人,有什么理由不學得乖巧,媚俗,有什么理由一定要守住為文為官的原則呢?如果說,韓愈在入仕前的經歷,已經是一個異端,那么,他入仕后的所作所為,就更是異端中的異端了!用柳宗元的話說,“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保ā洞痦f中立論師道書》),為世俗所不容。為學如此,為人有何區別?

29歲的韓愈經人推薦,結識兵部尚書董晉,董晉很賞識韓愈的文才,推薦他做了汴州觀察史推官??墒?,平靜的日子沒過多久,董晉又過世,待他護送董晉的靈柩回洛陽時,又聽說汴州遭遇節度使兵變,只得舉家寄居于徐州刺史、馬遂以前的中郎將張建封家中。張建封是一個尚文的武官,性情豪爽,卻又剛愎自用。按說已經是寄人籬下了,當察言觀色才是,但韓愈對于張建封的性情,治家治地的政策,包括日常生活習慣,都很看不慣,于是,明知不能言而言之,如此,張建封對他日漸冷落,后干脆找了個借口把他辭了。

歷次不能任用,這會又被辭退,韓愈有沒有想過性格的原因?想過!他甚至還送過一次“窮”,寫了一篇著名的《送窮文》,將“面目可憎,語言無味”以及仕途不順的原因歸結為“五窮”,即智窮,喜方惡圓,性情耿直,不忍傷害善良;學窮,不顧命數聲明,只管抉發幽微,挹取群言;文窮,無一技之長,專寫怪怪奇奇的文章;命窮,面丑心善,利居從后,責在人先;交窮,對人吐心肝,而人對我如誰冤。但是,韓愈一輩子都沒能把這五窮送掉,反而正因這“五窮”而名垂青史!

也正是這“五窮”,恰好能解釋他“十年求官,兩月即貶”的原因?

好不容易在吏部銓選中考中,35歲才獲是國子臨四門博士的韓愈,在仕途一片光明時,“不識時務”,上言慷慨直陳《天旱人饑狀》,遭同僚排擠,被貶廣東清遠陽山?!瓣柹?,天下之窮處也”,這里遠離他所依戀的中原故土,是一片不毛之地。多年以后的我們應該感謝這次陽山被貶,因為有了韓愈,陽山被開發,那荒涼的地方開始有了教化,那里的山水也因為有他的足跡而明媚起來;我們應該感謝韓愈的陽山被貶,如果沒有這次被貶,我們或許就無法看到他在平心靜氣時寫下的《原道》《原人》《原毀》《原性》《原鬼》等妙文。

然而,畢竟,被貶對于他自身,是一場身體和心靈的災難。那些朝官們得意地想,韓愈該貶怕了吧?該真的送走他的“窮”了吧?孰知,從陽山回來的韓愈,人到中年仍無法合于時俗,仍特立獨行,又遭時人誹謗,自請調離長安,任洛陽博士,過了一段“清閑”的好日子?!皩W堂日無事,驅馬適所愿。茫茫出門路,欲去聊身勸。歸還閱書史,文字浩萬千?!彼菚r心內的孤獨,從詩行里滲透出來!其實,中國自古以來真正的文人,又有幾個逃離得了孤獨?又有幾個逃離得了壯志難酬,報國欲死無戰場的命運?

韓愈一生堅定反對藩鎮割據,因此,元和12年,他以一介書生之身親自平定了淮西吳元濟之亂,在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一舉升為刑部侍郎,進入朝廷大員之列。有了這樣的地位,夫復何求?明哲保身,定能保住官位,使家族興旺;忠心為國,一不小心就將引禍上身。但韓愈是貶不怕的人,他以一身鐵骨,還是選擇了第二條道路。他明知李氏皇室信佛,卻還是犯言直陳千言寫下《諫迎佛骨表》,歷數迎佛骨對人民的危害,以及自古帝王長壽者不曾奉佛,而奉佛者多不長壽,這正是冒了天子之大不“韙”,明知如此,他提筆時,眼前是人民不堪重負的慘狀,知識分子的責任感使他將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于是,韓愈第二次遭貶,時年五十,一去又是遙遠的廣東,差點將一把老骨頭丟在了障江邊!

韓愈為官不能為世俗所容,為文又豈能合時人口味?他每撰文,或刺時弊,或言真情,講求樸素,因此犯笑侮。他所發起的古文運動,也多受世人排斥。畢竟當時駢體文已盛行多時,人們適應那種形式呆板,精于浮辭艷藻,通篇排偶的文字格式,而古文運動倡導“文以載道”,力求創造一種融化古人詞匯語法而又適于反映現實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文學語言及打破整齊劃一的框式的散行體式的新文體,則不那么容易被人們接受。

韓愈的一個弟子這樣說,古文運動初始時“人始而驚,中而笑且排,先生益堅,終而翕然隨以定”。古文運動中人們初始時驚異、排斥到最后接受的態度,韓愈倡導古文的堅定不移的決心,從中可見一斑。

韓愈曾說,“其道由念而相傳,雖滅死萬萬無恨”,大概可以解釋他這一生,以萌芽松針樣的性格,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會發出傲骨拔節的聲音的原因吧。

韓愈一生,行走至此,于多年的坎坷晦暗,偶爾的平坦明麗里,突然放射出萬丈光芒。我常想,若天生之為武將而非文臣,中國的戰爭歷史上,大概也將為他添上極為精彩的一頁吧?!

猜你喜歡
河陽陽山韓愈
晚春
The First Lesson of School
『稀罕』河陽村
寫好中國字
寫好中國字
寫好中國字
走進河陽感受民間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