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轍《詩集傳》并非“不采《詩序》續申之辭”

2015-09-29 03:38程建王宏蕊
文藝評論 2015年8期
關鍵詞:毛氏小序詩序

程建 王宏蕊

蘇轍《詩集傳》并非“不采《詩序》續申之辭”

程建 王宏蕊

在宋代《詩經》學中,蘇轍的《詩集傳》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以解《詩》止取《小序》首句(以下簡稱“前序”)著稱,南宋晁公武即稱“其說以《毛詩序》為衛宏作,非孔氏之舊,止存其首一言,余皆刪去”①,陳振孫亦稱其“于《序》序止存其首一言,余皆刪去”②,今人張啟成也說“蘇轍的《詩集傳》由于接受了成伯玙《毛序》子夏所作的影響,故《毛序》只錄其首句,他認為今傳之《毛序》是東漢衛宏的‘集錄’,這樣就比成伯玙走得更遠了”③。但說蘇轍的《詩集傳》“于《序》止存其首一言”,指的是它的體例,而不是它的內容。有學者僅憑蘇轍《詩集傳》于篇首止存《詩序》首一言的體例,斷言它不采“《小序》續申之辭”(以下簡稱“后序”)?!端膸炜偰俊匪啤稗H自序又曰‘獨采其可者見于今傳,其尤不可者皆明著其失’,則轍于毛氏之學亦不激不隨,務持其平者。而朱翌猗《覺竂雜記》乃曰‘蘇子由解《詩》不用《詩序》’,亦未識轍之本志矣”④之朱翌猗,說“蘇轍不采《詩序》續申之辭”⑤的洪湛侯,都持有此種觀點。也有學者即便意識到蘇轍的《詩集傳》兼采“后序”,如“蘇轍在《詩集傳》中雖然略去《小序》以下余文而不觀,但他對這些余文的批駁并不像人們所說的‘盡去’而不談,而是部分舍棄,部分保留,采取的是‘獨采其可者見于今傳,其尤不可者皆明著其失’的態度”⑥,如“在《詩集傳》中,蘇轍不僅采用《小序》首句,對后序并沒有全盤否定,而是引用其中‘可者’見于今傳”⑦,但是為了突出蘇轍《詩集傳》對《詩經》學的貢獻,仍然重點研究蘇轍《詩集傳》的只取“前序”。這種為呈現宋代《詩》學中“廢《序》言《詩》”之發展脈絡,而“拔高”個別《詩》學論著的做法,屬于學術研究中的“人為設定”,是不可取的。為了徹底消除“蘇轍《詩集傳》不采‘后序’”說負面影響,有必要對蘇轍《詩集傳》采、駁“后序”加以研究。

一、蘇轍對《詩序》作者的認定

《詩序》詳略不同,顯非一人所作。對《詩序》的作者,眾說紛紜:《后漢書·儒林傳》云“(衛)宏從曼卿受學,因作《毛詩序》,善得風雅之旨,于今傳于世”⑧,以《詩序》由衛宏作;“沈重云:‘案鄭《詩譜》意,《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卜商意有不盡,毛更足成之’”⑨,以《大序》由子夏作,《小序》由子夏、毛公合作;《隋書·經籍志》云“先儒相承,謂之《毛詩序》,子夏所創,毛公及敬仲又加潤益”⑩,以《詩序》由子夏、毛公、衛宏合作;成伯玙《毛詩指說》云“其余眾篇之《小序》,子夏唯裁初句耳,至‘也’字而止?!陡瘃?,后妃之本也’、‘《鴻雁》,美宣王也’如此之類是也。其下皆大毛公自以詩中之意而系其詞”?,以“前序”由子夏裁定,“后序”由大毛公作;程頤《詩解》云“史氏得《詩》,必載其事,然后其義可知,今《小序》之首是也。其下則說《詩》者之辭也”?,以“前序”由史氏作,“后序”由經師作;王安石《詩義》云“方其作時,無義以示后世,則雖孔子亦不可得而知,況子夏乎哉”?,以《詩序》由詩人自作。

以上說法不無道理,但《詩序》作者仍無定論。蘇轍認為,“前序”出自孔門,“今《毛詩》之敘何其詳之甚也!世傳以為出于子夏,予竊疑之。子夏嘗言《詩》于仲尼,仲尼稱之,故后世之為《詩》者附之,要之,豈必子夏為之?其亦出于孔子或孔子弟子之知《詩》者歟?然其誠出于孔氏也,則不若是詳也”?(卷一),“后序”“皆毛公之學,而衛宏之所集錄”(卷一)??梢?,在“前序”、“后序”作者上,蘇轍只給出了大致的范圍。因此,蘇轍于《邶風·旄丘》解,稱“前序”為“孔氏之敘”、“后序”為“毛氏之敘”、“《毛詩》之序”,“孔氏之敘《詩》也,自成一書,故《式微》、《旄丘》之敘相因之辭也。而毛氏之敘《旄丘》則又曰‘狄人迫逐黎侯,黎侯寓于衛,衛不能修方伯連率之職,黎之臣子以責于衛’,其言與前相復,非一人之辭明矣”(卷二);于《周頌·絲衣》解,又稱“前序”為“子夏之言”、“后序”為“毛氏之序”,“毛氏之序稱髙子之言曰:‘零星之尸也?!督z衣》本宗廟之詩,其稱零星既已失之,然又有以知毛氏雜取眾說以解經,非皆子夏之言,凡類此耳”(卷十八);于《邶風·柏舟》解,稱“后序”為“《毛詩》之敘”,“《毛詩》之敘曰:‘此衛頃公之詩也?!冿L之作而至于漢,其間遠矣。儒者之傳《詩》容有不知其世者矣,然猶欲必知焉,故從而加之。其出于毛氏者,其傳之也;其出于鄭氏者,其意之也。傳之,猶可信也;意之,疏矣。是以獨載毛氏之說,不敢傳疑也”(卷二)。而郝桂敏說“蘇轍認為《小序》首句作者,既有孔子,又有子夏,后序作者有毛公,有高子,有鄭玄”⑦,也正是這個意思。

蘇轍對“前序”、“后序”作者的認定,決定了他對“前序”、“后序”的態度。蘇轍對“前序”大體上肯定,這有《詩集傳》只存“前序”的凡例為證,學者對此并有異議。蘇轍對“前序”大體上肯定,不等于他對“前序”全部認同。他對部分“前序”提出了質疑,甚至做出了修改。如,《駉》、《有駜》、《泮水》、《閟宮》四詩《序》皆一言,即只有“前序”。蘇轍卻說“《毛詩》之序曰:‘《駉》,頌僖公也’,‘《有駜》,頌僖公君臣之有道也’,‘《泮水》,頌僖公能修泮宮也’,‘《閟宮》,頌僖公能復周公之宇也’。夫此詩所謂‘居常與許,復周公之宇’者,人之所以愿之而其實則未能也,而遂以為頌其能復周公之宇,是以知三詩之序皆后世之所增,而《駉》之序則孔氏之舊也”(卷十九),主張將《駉》以外三《詩》之《序》改為“頌僖公也”;蘇轍將《邶風·河廣》《序》“宋襄公母歸于衛,思而不止,故作是詩也”改為“宋襄公母作也”(卷三),后注以“宋襄公之夫人、衛文公之妹也,生襄公而出,思之而義不得往,故作此詩以自解”(卷三);于《王風·葛纍》“前序”“王族刺平王也”后,注以“或曰刺桓王”(卷四);于《大雅·抑》“前序”“《抑》,武公刺厲王,亦以自警也”后,注以“宣王十六年,衛武公即位,年九十有五,而作此詩,蓋追刺厲王,以自警也”(卷十七);于《秦風·終南》“前序”后,注以“此詩美襄公耳!未見所以為戒者,豈以‘壽考不忘’為戒之歟”(卷六)。當然,類似的例子并不多??傮w上看,蘇轍對“前序”是肯定多,而否定少。

二、《詩集傳》對“后序”的舍棄

學者之所以懷疑“后序”,必欲刪之而后快,是因為部分“后序”本有問題。如,《小雅·綿蠻》“后序”之“不肯飲食教載之”,只是對詩文“飲之食之,教之誨之,命彼后車,謂之載之”的簡單改編;《小雅·甫田》“后序”之“言矜寡不能自存焉”,針對“彼有遺秉,此有滯穗,伊寡婦之利”而言,沒有對全詩做出概況;《周南·卷耳》“后序”之(后妃)“又當輔佐君子求賢審官”,竟然鼓勵后妃干政,“后妃但主內事,所職陰教,善不出閨壺之中,業不過籩饋之事,何得知天下之賢而思進之乎”?,顯然不合義理;《周南·麟之趾》“后序”之“雖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時”,表達不合語言慣例,“‘麟趾之時’,不成辭。麟趾言之時,謬矣”?;等等。

大體而言,蘇轍對“后序”持否定態度,這由他所說(《詩序》)“誠出于孔氏也,則不若是詳矣”(卷十四),“今者亡者六焉,詩之敘未嘗詳也?!对姟分稣?,經師不得見矣,雖欲詳之而無由其存者將以解之,故從而附益之,以自信其說,是以其言時有反覆煩重,類非一人之詞”(卷一),“東漢《儒林傳》曰‘衛宏從謝曼卿受學,作《毛詩敘》,善得風雅之旨,至今傳于世’,隋《經籍志》曰‘先儒相承,謂《毛詩敘》子夏所創,毛公及衛敬仲又加潤益’,古說本如此”(卷一),以及《詩集傳》于篇首不存“后序”的凡例,可以看出。

在解《詩》過程中,蘇轍對相當數量的“后序”做了辯駁?;蝰g“后序”全部內容,如他解《周頌·酌》之“文王有鑠之師而不用,退自循養,與時皆晦?;薅婷?,其后既純光矣,則天下無不助之者。文王于是遂寵受之,蹺然起而王之。夫文王既造其始矣,故其后有嗣之者。武王之興也,實維文王之事,信為之師。夫方其不可而晦,見其可而王之,此所以為《酌》也。而《毛詩》之敘曰:‘能酌先祖之道,以養天下?!瘎t是詩之所不言也”(卷十八),是對“后序”“能酌先王之道,以養天下”全部內容的批駁?;蝰g“后序”部分內容,如他解《召南·鵲巢》之“《毛詩》之敘以鳩為鳲鳩,言夫人如鳲鳩之均一,乃可以配焉。說雖無害,而鳩非鳲鳩也”(卷一),是對“后序”“國君積行累功,以致爵位,夫人起家而居有之,德如鸤鳩,乃可以配焉”中“德如鸤鳩”部分內容的批駁。

蘇轍《詩集傳》不采“后序”,與它批駁“后序”,不是同一概念,前者包含了后者?!对娂瘋鳌凡徊伞昂笮颉庇形宸N形式。第一種形式,明辨“后序”之失。如于《魏風·十畝之間》“前序”后,注以“《毛詩》之敘曰‘其國削小,民無所居’,夫國削則民逝矣,未有地亡而民存者也,且雖小國,豈有一夫十畝而尚可以為民者哉”(卷五),以反問的形式對“后序”進行批駁;于“《陳風·墓門》解”,說“佗之不良,國人莫不知之者,知而不之去,昔者誰為此乎?蓋歸咎桓公也。然毛氏不知墓門之為桓公而以為陳佗,故以斧、鸮皆為佗之師傅也。予之所美,謂君也”(),對“后序”所言諷刺對象進行了批駁;于“魏譜解”,說“然毛氏之敘魏詩則曰:‘魏地狹隘,其民機巧趨利,其君儉嗇褊急,國迫而數侵削,役乎大國,民無所居?!w猶以為故魏詩,而不知其為晉詩也”(卷五),對“后序”所言時世進行了批駁。第二種形式,采“后序”部分內容,而棄其余。如解《邶風·柏舟》之“《毛詩》之敘曰此衛頃公之詩也”,采《小序》“言仁而不遇也。衛頃公之時,仁人不遇,小人在側”所言時世,而棄其余。第三種形式,不明辨”后序“之失,說《詩》卻不同。如《周南·桃夭》“后序”云“不嫉妒,則男女以正,婚姻以時,國無鰥民也”,以此詩講婚姻以時,蘇轍卻說“夭夭,少壯也。灼灼,盛也。婦人甚少而盛,不以色驕其君子,而以宜其室家,此后妃之徳所致也”(卷一),以此詩講婦人不以色驕夫;《小雅·漸漸之石》“后序”以此詩講東征之苦,“戎狄叛之,荊舒不至,乃命將率東征,役久,病在外,故作是詩也”,蘇轍以此詩刺武力遠征,“幽王之亂,下國背叛。王將以力征服之而不得,故告之曰:‘漸漸之石而欲以力平之乎?吾見其髙而已,不可平也。山川之悠遠而欲以行盡之乎?吾見其勞而已,不可盡也。今諸侯背叛而欲以武人征之,吾亦見其益亂而已,不暇使之朝也?!鬃釉唬哼h人不服,則修文徳以來之。遠人可以徳懷,而不可以力勝。武人非所以來之也”(卷十四)。第四種形式,對“后序”不駁、不采。如《小雅·鹿鳴》“后序”云“既飲食之,又實幣帛筐篚,以將其厚意,然后忠臣嘉賓得盡其心矣”,翻譯詩文而已,并非詩旨,故《詩集傳》不采,亦不駁。第五種形式,采“后序”說,又增之。如,《秦風·黃鳥》講秦人哀三良從死,“后序”認為此詩刺穆公,“國人刺穆公以人從死”,蘇轍認為此詩既刺穆公令三良從死,又刺康公從父命而不改,“然三良之死,穆公之命也??倒珡钠溲远桓?,其亦異于魏顆矣,故《黃鳥》之詩交譏之也”(卷六)。

三、《詩集傳》對“后序”的采用

完整之《詩序》,包括作者、背景、主旨,甚至用途。但“前序”過于簡古,遠遠達不到要求。正是因為“前序”語焉不詳,“知其一,不知其二”,才有了“后序”的補充說明,而“后序”的價值正在于此。雖然蘇轍有廢“后序”不觀的愿望,其《詩集傳》于篇首只存“前序”,但由于“前序”往往“言不達意”,所以蘇轍在解《詩》過程中,不得不常采“后序”為說。

蘇轍《詩集傳》或采“后序”全部內容。如“《鄘風·相鼠》解”之“《毛詩》之敘曰:‘文公之詩也。文公能正其群臣,故刺在位而無禮者’”(卷二),全采“后序”“衛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無禮儀也”;“《周南·芣苢》解”之“室家和平,故婦人皆樂有子也”(卷一),全采“后序”“和平則婦人樂有子矣”?;虿伞昂笮颉辈糠謨热?。如“《王風·兔爰》解”之“《毛詩》之敘曰:‘桓王之詩也’”,采“后序”“桓王失信,諸侯皆叛,構怨連禍,王師傷敗,君子不樂其生焉”(卷四)首句所言時世?;虮緹o“后序”,蘇轍以《鄭箋》補之。如《邶風·燕燕》只有“衛莊姜送歸妾也”一言,并無“后序”,蘇轍據《鄭箋》補之,“莊姜無子,陳女戴媯生完,莊姜以為己子,莊公薨,完立,而州吁弒之,戴媯于是大歸”(卷二)?;蛉伞昂笮颉眱热?,并以《鄭箋》補之。如“《邶風·綠衣》解”,全采“后序”“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是詩也”,且以《鄭箋》補之,“以綠為衣,以黃為裳,言妾上僭而夫人失位也。莊姜,齊女,美而無子,莊公之嬖人生子州吁,母嬖而州吁驕,故云”(卷二)。

《詩集傳》采“后序”,有六種形式。其一,于“前序”后,注以“后序”。如于《邶風·柏舟》“前序”“《柏舟》,仁人不遇”后,注以“《毛詩》之敘曰:此衛頃公之詩也”(卷二),實采“后序”“衛頃公之時,仁人不遇,小人在側”部分內容;于《小雅·小弁》“前序”“《小弁》,刺幽王也”后,注以“《毛詩》之敘曰‘太子之傅作焉’”(卷十一),實采“后序”“太子之傅作焉”全部內容。蘇轍解《邶風·旄丘》、《小雅·巷伯》、《大雅·生民》,同此。其二,在解說詩作過程中,明采“后序”。如蘇轍解《邶風·綠衣》首章,采“后序”“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是詩也”,云“妾上僭而夫人失位也”(卷二);解《齊風·著》,采“后序”“時不親迎也”,云“言此者,刺時不親迎也”(卷五)。蘇轍解《周南·螽斯》、《陳風·宛丘》、《小雅·何人斯》,同此。其三,于此詩解,引它詩“后序”。如蘇轍于《魯頌》解,引《魯頌·駉》“后序”“僖公能遵伯禽之法,儉以足用,寬以愛民,務農重谷,牧于埛野,魯人尊之,于是季孫行父請命于周,而史克作是頌”,云“十九世至僖公,魯人尊之。其沒也,其大夫季孫行父請于周,而史克為之頌。然魯以諸侯而作頌,世或非之,余以為不然”(卷十九)。蘇轍解《豳風·七月》、《商頌·那》,同此。其四,不采“后序”原話,襲用“后序”意思。如蘇轍解《周南·汝墳》首章之“是時紂猶在上,君子久役于外,故婦人遵汝而伐薪,勞者念其君子也”(卷一),解末章之“然而有文王以為之父母,可以無久病矣。雖婦人而知文王之可歸,此所謂道化行也”(卷一),襲用“后序”“文王之化行乎汝墳之國,婦人能閔其君子,猶勉之以正也”的意思。他解《召南·殷其雷》、《大雅·靈臺》、《大雅·常武》,同此。其五,棄“后序”部分內容,采“后序”部分內容。如蘇轍解《周南·麟之趾》之“《毛詩》之敘曰:‘《關雎》之化行,則天下無思非禮,雖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時?!颉蛾P雎》之化行則公子信厚,公子之信厚如麟之仁,此所謂應矣,未嘗言其時也。舍麟之德而言之時,過矣”(卷一),棄“后序”之“如麟趾之時”,采“后序”其余內容。他解《邶風·旄丘》、《齊風·東方未明》,同此。其六,“后序”說詩義,不得不采。如《周南·葛覃》“后序”云“后妃在父母家,則志在女功之事,躬儉節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師傅,則可以歸安父母,化天下以婦道也”,敘述詩作內容,蘇轍解詩時,不得不采。他解《邶風·北風》、《小雅·車攻》、《大雅·行葦》等,同此。

雖然蘇轍于《詩集傳》確立了止存“前序”的凡例,明言“前序”出自孔門,“后序”是毛公之學、衛宏所集錄,又在解《詩》過程中,或明斥“后序”之失,或“偷換”“后序”之義,或對“后序”不駁、不采,對“后序”否定多于肯定,造成了“蘇轍的《詩集傳》不采《小序》續申之辭”的假象,但是蘇轍的《詩集傳》或采用“后序”原話,或襲用“后序”之義,或棄“后序”部分,而采“后序”其余,卻是不爭的事實。由此可見,說“蘇轍的《詩集傳》只存‘首一言’則可,說蘇轍的《詩集傳》“不采《小序》續申之辭”則否。

以往學者為揭示宋代《詩》學廢《序》言《詩》的發展脈絡,有意凸顯蘇轍《詩集傳》的廢“后序”言《詩》。如“蘇轍在對待《詩序》的態度上,雖然還是半廢半守,但較之韓愈、成伯玙、歐陽修等人,卻是懷疑的更多,舍棄的也更多。尤其是其略去《小序》余文而不觀的方法和態度,拉開了宋代廢《序》言《詩》的序幕,也使其成為《詩經》學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蘇轍《詩集傳》略《小序》后句而不觀,卻把歐陽修對《毛詩》的懷疑向前推進了一步,他同歐陽修一起,共同拉開了宋代廢序派《詩經》研究的序幕”?。她們即便意識到《詩集傳》未棄“后序”不觀,也不愿對《詩集傳》兼采“后序”適當闡發,這對評估《詩集傳》的《詩》學價值,揭示宋代《詩》學的發展脈絡,都是不利的。

蘇轍《詩集傳》止存“后序”的凡例,以及蘇轍的解《詩》實踐,說明蘇轍在廢《序》解《詩》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即便如此,蘇轍在解《詩》的過程中也不得不兼采“后序”,這恰恰說明“后序”不可全廢,而“后序”的價值正在于此。后來,王柏因刪改經文而受非議,朱熹《詩集傳》之廢《毛序》而采三家《詩》,也說明全憑己意解《詩》的做法不可行。

【作者單位:程建: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430079);王宏蕊:北京語言大學孔子學院(100083)】

①孫猛《郡齋讀書志校證》(上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67頁。

②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上海古籍出版1987年版,第37頁。

③張啟成《詩經研究史論稿》,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171頁。

④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21-122頁。

⑤洪湛侯《詩經學史》,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324頁。

⑥?李冬梅《蘇轍〈詩集傳〉新探》,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82、83頁。

⑦?郝桂敏《宋代〈詩經〉文獻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82、87頁。

⑧范曄《后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2575頁。

⑨孔穎達《毛詩注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69冊),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115頁。

⑩魏征《隋書》,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918頁。

?成伯玙《毛詩指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70),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174頁。

??程頤《詩解》,《二程集》(第4冊),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1047、1049頁。

?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卷1),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73),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334頁。

?蘇轍《詩集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70),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本文后引皆為該書文字,不再注明頁碼。

?劉敞《七經小傳》(卷上),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83),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9頁。

教育部古籍整理研究專項基金資助重大項目“《皇清經解》點校整理”(編號:0934);華中師范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自主項目“清代經學文獻整理與研究”(編號:CCNU09X00002)】

猜你喜歡
毛氏小序詩序
投身革命的毛氏英烈
胡安國《春秋傳》征引詩小序考
倫理與自適:《歸去來兮辭》小序中所揭示的陶淵明歸隱原因分析
論梁肅的詩序
衛所、藩王與明清時期的宗族建構——以韶山毛氏為中心的考察
《詩故》對《詩序》思想的秉承與背離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芮良夫毖?小序》研究
論《文獻通考》之存《序》說
如何寫好志書小序
“毛氏書童”王文祥:胸中有溝壑 筆墨自生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