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偽探究”的碰撞

2015-10-21 19:00夏維
新課程學習·下 2015年5期
關鍵詞:中點條件三角形

夏維

初三的教學考綱上有這樣一道題目,有一個正方形ABCD,如圖1所示,請你完成以下習題。

1.剪一刀拼出一個直角三角形(答案有兩種,沿虛線剪一刀見圖2、圖3,圖3中E是AD的中點);

2.剪兩刀拼出一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等腰三角形(答案如圖4所示,沿著BE、CF兩條虛線各剪一刀,其中G是AD的中點,E是AG的中點,F是GD的中點);

3.剪兩刀拼出一個既不是直角三角形也不是等腰三角形的三角形(答案如圖4所示,沿著BE、CF兩條虛線各剪一刀,其中G是AD上的任意點,但G點不能是AD上的中點,也不能是A點或者是D點,E是AG的中點,F是GD的中點)。

這樣的題目并不是很難,可這道題目在我們班的得分率卻非常低。我將這大題的三個小題的得分率在我們班38個同學中做了統計,見表1。

第三小題只有一個同學做出來,而且這位同學平時的數學成績也是中等偏下的,然而,對于基礎好的同學,會解很復雜的壓軸題,對于這道難度一般的思維題卻束手無策了。這樣的現象引起了我的深思,甚至恐慌。我的學生給定條件去求解或證明是非常棒的,但是遇到操作題、開放題卻束手無策。他們好像是一臺機器,設置好程序,他們會按部就班地去操作,但是如果遇到一些比較新穎的,平時沒見過的,他們就很難解決了。這就給我們在實際教學中更好地開展探究性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認識“偽探究”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作為21世紀的新型教師,我覺得我們不會像以前的老師一樣進行“滿堂灌”的教學。我們自認為平時都讓學生在觀察、猜測、探究,但是我們有沒有進一步思考過,我們的探究是真正的探究嗎?

我們以三角形的全等判定第一課“邊邊邊”為例進行分析,部分教學片斷如下:

師:三邊對應相等的三角形是否全等?

(同學都認同,老師提出的問題肯定是對的,就是今天要學習的內容,這樣就相當于給學生的思維確定了范圍,學生只能按照老師說的去思考。)

師:現在給你們三條邊,讓我們一起來做個實驗,請大家先畫一個三條邊分別是3 cm、4 cm、5 cm,書本上有三角形的畫法,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學生生開始認真地畫三角形。)

師:接下來請把你們畫的三角形用剪刀剪下來,同桌之間、前后桌之間比一比,相互交流一下,看看是不是一樣的?

生:比較之后,都說是一樣的。

師:好的,那么下面請同學們看多媒體演示,兩根木棒的一端由螺栓固定在一起,木條可以自由轉動,在轉動過程中,連接另兩個端點所成的三角形的形狀、大小隨之變化。如果把另兩個端點也用螺栓固定在第三根木條上,那么構成三角形的形狀大小就完全確定。從以上兩個活動中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生:三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全等(異口同聲)。

整個教學過程,有畫圖、有觀察、有討論、有猜測,完全是一番探究的模樣。但是我們再仔細想一想為什么要讓學生探究,探究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研究新事物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那么,什么是創新思維?創新思維是指對事物間的聯系進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從而創造出新事物的思維方法,是一切具有嶄新內容的思維形式的總和。然而像本課這樣的探究,是教師預設的、既定的,即我們已經為學生設計好了多個步驟,只要學生單純模擬,去按照老師的方法去做就行,學生往往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而學生也深信老師提出的肯定是正確的結論,只是根據老師給出的驗證方法,再驗證一遍正確結論而已。學生就像困在籠子里的小鳥,不能展翅高飛。這樣的教學探究,實際上是一種“偽探究”。

二、學習“真探究”

同樣,讓我們從三角形的全等判定第一課“邊邊邊”的另一篇教學案例說起:

師:我們已經學習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質,請同學們回憶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質?

生: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相等,對應角相等。

師:用幾何語言如何表示?

生:∵△ABC≌△DEF

∴ AB=DE,AC=DF,BC=EF,∠A=∠D,∠B=∠E,∠C=∠F。

師:要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需要幾個條件呢?

生:(迅速地)需要六個條件,三條邊和三個角都對應相等。

師:(微笑地肯定)如果三條邊和三個角都對應相等,確實能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但是否必須滿足六個條件才能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呢?接下來請同學們交流一下,看看要多少個條件?

交流后學生匯報結果:

師:一個條件可以證明嗎?

生:一個條件肯定是不夠的,比如一個角相等或者一條邊相等是不夠的,我可以通過畫圖來舉反例。

師:兩個條件夠嗎,兩個條件有幾種情況呢?

生:……

師:三個條件呢?有哪幾種情況?

生:……(有些條件直接被學生否定掉了,剩下了其中幾個條件還不確定)

師:你們真厲害,一下子就排除了那么多,還有幾個條件我們還不確定能不能證明,那么,今天就先讓我們來研究一下三邊對應相等的三角形是不是全等,你們想怎么研究?

生:討論后匯報

……

教育家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本節課從設置情景提出問題,到動手操作、交流,直至歸納得出結論,整節課中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積極思維、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較好的體現,整個過程學生不僅得到了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更重要的是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體會了一種分析問題的方法。而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想怎么研究,想怎么做,一切都讓學生思考,教師始終扮演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我想這才是真正的探究式教學。

三、走出“偽探究”

為了能夠走出“偽探究”教學,我覺得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1.從學生方面入手,讓學生打破思維定勢,思維定勢來自對權威的認同或是從眾心理等方面。比如,我曾經在讀者中看到過這樣一篇文章,一位法國教育心理學家曾給學生出了這樣一道題目,說在一條船上有86頭牛,有34只羊,問船長的年齡有多大。好多學生給出的答案是86減34得到的52,但牛羊的數量和船長的年齡并沒有必然的關系。這就使學生陷入認同權威的思維定勢的陷阱,學生相信既然是教育學家出的題就一定是有解的,他們就不顧真實的聯系給出一個答案。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權威形象的代言,就要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向教師的看法提出挑戰,培養學生“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的學習態度,即培養學生以真理為準的學習態度。

2.從教師方面入手,讓教師明白教師不是課堂的“主宰”,教師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者和課堂氣氛的營造者,教師是課堂行為和學習效果的評價者。素質教育中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改變自己已經習慣了的教學方式,有意識地給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親身體驗學習探究的全過程,真正使學生獲得全方位的發展。讓我們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多一點“真探究”,少一點“偽探究”,讓我們的孩子走出“籠子”,飛向藍天!

參考文獻:

李德果.初中數學探究性教學的探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8(10).

編輯 段麗君

猜你喜歡
中點條件三角形
有限制條件的組合應用題
有限制條件的排列應用題
中點的聯想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沒有三角形
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畫一畫
“虎虎生威”的隱含條件
中點出招,招招喜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