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牽引下正骨結合腹針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

2015-10-21 19:27李盈任彩玲
科技致富向導 2015年9期
關鍵詞:神經根型頸椎病

李盈 任彩玲

【摘 要】目的:觀察牽引下正骨結合腹針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方法:將7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牽引下正骨結合腹針組(治療組),單純牽引結合腹針組(對照組),每組35例。治療組先進行腹針治療,腹針治療后采用牽引下正骨治療,根據錯位不同分別采用推正法、搖正法和搬正法。對照組腹針治療同上,然后采用單純牽引治療。結果:2組臨床治愈率分別為81.8%和51.5%,經卡方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效率分別為93.9%和90.9%,差異無顯著性意義( P>0.05 )。結論:牽引下正骨結合腹針是一種較好的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綜合療法,可以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牽引下正骨;腹針;神經根型頸椎病

神經根型頸椎?。–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臨床主要表現為頸肩臂疼痛、麻木、頸后壓痛、并伴有放射痛等。近年來發病率不斷提高,甚至有年輕化的趨勢,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近年來,我科采用牽引下正骨結合腹針治療,取得了較滿意的臨床療效,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70名CSR患者均來自來自2014年2月-2014年12月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康復科,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牽引下正骨結合腹針組(治療組),單純牽引結合腹針組(對照組),每組35人。研究結束后治療組和對照組均脫落2例,實際完成研究的治療組為33例,對照組為33例。各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表明2組基線一致,組間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2002年頒發《中藥新藥治療頸椎病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執行。①多見于中老年人,青壯年人若有損傷史、勞損史、頸部畸形或其他誘因等亦可發病。②多數為緩慢發??;若有頸部創傷史、勞損史,也可急性發作;病程較長,時輕時重,可反復發作。③ 具有較典型的神經根性癥狀(麻木、疼痛),其范圍與頸神經支配的區域一致。④ 影像學檢查顯示頸椎曲度改變、不穩或骨贅形成,鉤椎關節骨質增生,韌帶鈣化,椎管矢狀徑狹窄。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年齡25~60歲③發病在1~6個月④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2.治療方法

2.1牽引下正骨結合腹針組

腹針操作如下:處方[1]為天地針(中脘、關元)石關、商曲、滑肉門。配穴:上肢麻木、疼痛加患側滑肉門三角;頭痛、頭暈、記憶力減退加氣穴;耳鳴、眼花加氣旁。針具:本研究選用環球牌一次性腹針專用針灸針,規格為0.22mm×30mm,0.22mm×40mm。對每位患者使用統一長度的針具進行治療,針具長短的選擇依腹壁脂肪層的厚薄決定。操作:腹部進針時避開毛孔、血管,施術要輕、緩。一般采用只捻轉不提插或輕捻轉、慢提插的手法。針刺在毛孔處時會發生疼痛,應重新調整進針方位。留針30分鐘起針,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腹針治療后采用牽引下正骨治療。

牽引下正骨操作如下:患者坐于QY-7型牽引椅上,牽引力成人16~20kg,頸椎牽引角度,由垂直至前屈30°,搬正法在垂直位,搖正法:中段頸椎≤20°,下段頸椎≥20°為宜。術者站于其后,雙手扶其雙肩緩慢向后拉至一定角度,再緩慢向前推至垂直位,囑患者頸肌要放松,雙上肢隨身體擺動而前后擺動,約1~2分鐘后進行正骨手法,前后滑脫式錯位者采用推正法, 中、下段頸椎左右旋轉式錯位者采用搖正法,側彎側擺式錯位者,根采用搬正法[2]。每天治療1次,10次為一個療程。

2.2單純牽引結合腹針組

先予腹針治療,治療如前所述。腹針治療后采用單純牽引治療。牽引操作如下:同樣采用QY-7型牽引椅做頸椎牽引?;颊咦赒Y-7型牽引椅上,牽引力成人16~20kg,頸椎牽引角度,頭頸部前屈15°~20°,進行持續牽引,每次治療時間為20min,每天牽引一次,10次為一個療程。

3.療效觀察

3.1療效標準

參照 《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制定。臨床治愈:頸肩臂痛消失,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好轉:頸肩臂痛減輕,功能改善。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

3.2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3.0 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一般資料(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值小于或等于0.05將被認為所檢驗的差別有統計意義。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兩個獨立樣本的t檢驗。

4.結果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臨床治愈率、總有效率治療組分別為81.8%、93.9%,對照組分別為51.5%、90.9%。2組臨床治愈率比較,經χ2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治療組優于對照組。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 。

5.討論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一個復雜的局部病理改變,包括周圍軟組織、頸椎骨質結構與神經的病理改變。治療措施不僅要恢復或改善局部解剖結構,解除神經壓迫,還必須能夠緩解肌肉緊張,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除水腫等,因此,多手段的綜合療法是最佳選擇[4]。

牽引下正骨是在牽引下椎間隙增寬的同時針對不同的關節錯位類型采取相應的正骨復位法。該手法集合牽引和正骨復位的優勢于一身,是一種動中牽引,可使徒手正骨法不易糾正的錯位類型得到較好的整復,使變形、變窄的椎間孔橫徑恢復正常,以解除或緩解對神經根的壓迫或刺激。腹針療法通過針刺腹部經穴,調節臟腑輸布精氣血的功能。在針刺處方中,中脘健脾、關元培腎固本,有健脾補腎的功能;石關、商曲在腹部全息圖中與頸部相對應;滑肉門為陽明經的經穴,是臟腑之氣向上半身布散的妙穴;氣穴、氣旁穴為足少陰腎經的經穴,有加強補腎的功能;眾穴合用,具有補脾腎、強筋骨、疏經通絡、活血止痛作用[5]。

本研究將牽引下正骨和腹針結合起來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兩種療法相得益彰,牽引下正骨可糾正頸椎關節紊亂,腹針療法從治本入手治療頸椎病,兩者結合標本兼治,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此種療法是一種優化組合方案,值得臨床推廣。 [科]

【參考文獻】

[1]薄智云.腹針療法[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92,98.

[2]龍層花.脊柱病因治療學(紀念版)[M].香港:商務印書館,2007:3,36-37,46,48-49,50,104,113-115,189.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4]何寧.手法加牽引配合中藥燙療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J].頸腰痛雜志,2006,27(4):314-315.

[5]薄智云,牛慶強等.腹針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多中心對照研究[J].中國針灸,2005,25(6):387-389.

猜你喜歡
神經根型頸椎病
頸痹湯聯合手法以及穴位注射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40例
健身氣功八段錦結合針刺和火罐治療6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
正骨推拿聯合理療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分析
頸椎康復操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效果
電針配合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療效觀察
中醫康復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
“項八針”治療3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
牽引、中藥熏蒸、推拿三步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38例臨床療效觀察
牽引、中藥熏蒸、推拿三步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38例臨床療效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