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重要文物建筑旅游容量的開發

2015-10-21 19:27賈江美賈振振
科技致富向導 2015年9期

賈江美 賈振振

【摘 要】2014年全年接待游客數量總計1553萬人次,超去年同期,全年旅游收入累計200億元,較去年同期數據增長20%和23%,冬游西藏的游客也較去年有所增多。[1]2010年全年接待游客數量為685人次,短短四年,旅游人次翻了2倍還多。來西藏旅游的人必去布達拉宮、大昭寺,面對“井噴式”旅游,文物建筑的容量遭到嚴重挑戰。為此,筆者提出西藏重點文物建筑旅游容量開發的措施:首先從“文物建筑”保護走向“文化遺產”保護的轉型,其次形成文物建筑維修保護專業隊伍,再次培養民間傳統建筑維修工匠。

【關鍵詞】西藏文物建筑;建筑旅游容量;建筑容量開發

1.拉薩市重要文物建筑的概況

最新數據顯示,西藏現已登記各類文物點共4277處,在1424處自治區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中,55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91處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978處屬于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藏現有世界文化遺產一處三個點,即:布達拉宮及其擴展項目大昭寺、羅布林卡。此外,拉薩市、日喀則市和江孜縣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昌珠鎮、薩迦鎮為歷史文化名鎮,幫興村、吞達村、錯高村為歷史文化名村,八廓街為歷史文化名街。[2]

在拉薩市國家級文物景點名單中,文物古建筑的數量占100%(見表1),在35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古建筑也有23處,達到一半以上(65.7%)。拉薩市文物建筑以絕對數量優勢吸引游客前往。而根據筆者于2011和2013年發放的861份實地調查問卷及對專家的訪談數據統計結果發現,關于拉薩市文物景點旅游,游客很關注其宗教建筑藝術(見表2),[3]包括建筑的宗教性、民族性、時代性,游客更多的是欣賞西藏建筑與內地不同的民族風格及藏傳佛教特色,這也是游客在游覽過程中感受最直接、最深刻的內容。同時,游客對世界級和國家級文物建筑的了解多于對自治區級文物建筑的了解。筆者在網上搜集的博客數據也顯示,到拉薩旅游的游客提到最多的也是具有權威性的文物建筑名字,諸如布達拉宮、大昭寺、羅布林卡、色拉寺、哲蚌寺等。[4]

2.西藏重點文物建筑旅游容量的保護

2.1必要性

2014年全年接待游客數量總計1553萬人次,超去年同期,全年旅游收入累計200億元,較去年同期數據增長20%和23%,冬游西藏的游客也較去年有所增多。[5]2010年全年接待游客數量為685人次,短短四年,旅游人次翻了2倍還多。來西藏的游客必去之地即為布達拉宮、大昭寺和羅布林卡,它們不僅僅因為地理位置,也因為是西藏形象的代表,游客“不到布達拉宮心不死”。

然而面對“井噴式”旅游,西藏文物建筑的容量目前遭到嚴重挑戰。以布達拉宮為例,游客進藏必去布達拉宮,而每天2000人次的控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建筑容量問題,每到旺季,每天上布達拉宮的人次達到4000以上的情況很普遍,再加上每天還有當地信佛群眾上布達拉宮朝拜,布達拉宮在超負荷運轉。而布達拉宮的參觀路線只有一條——前門進,后山下,有東門也不開放給游客,后門也不能上山。整個參觀時間控制在1個小時以內,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游客只能進23個殿(包括法王洞),[6]而往往旅游過程中會出現消耗時間的情況,比如游客集中重點殿堂欣賞,部分殿堂參觀不了等,23個宮殿能參觀完60%,就已經很不錯了。以2014年的統計數據來看,布達拉宮平均每天每小時約要承載1773人,每個人只能在1個小時之內參觀完,這就意味著1773人要看完23個宮殿,每77個人集中看完一個宮殿,我們可以依據這個估算的數據來看一下2014年布達拉宮重要宮殿的旅游容量狀況(見表)??梢?,文物保護勢在必行。

2.2西藏重要文物建筑旅游容量開發措施

2.2.1從“文物建筑”保護走向“文化遺產”保護的轉型

深化和擴展文物的內涵和外延,將文化遺產保護列入文物保護工作中來。逐步重視文物周邊的工業遺產、鄉土建筑、文化線路、文化景觀、20世紀遺產等新型文化遺產,注重文物建筑的整體性,擴大文物建筑容量。減輕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文物的承載力。

以布達拉宮、大昭寺為主體的拉薩市文物建筑單位應結合當地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充實旅游項目,同時重點推出八廓街歷史文化名街旅游特色。[7]形成一條龍服務。

2.2.2形成文物建筑維修保護專業隊伍

通過正規的中、高等教育和相關培訓工作,培養一批文物保護維修專業技術人員,必要時借鑒國外經驗,設立文物建筑保護專業,形成文物保護維修工作的基本隊伍。運用先進的技術開發文物建筑尚未開發的部分。以布達拉宮為例,999間殿堂,目前只有23間開發為旅游參觀點,利用率僅有2.3%。

2.2.3培養民間傳統建筑維修工匠

結合西藏實際,培養民間傳統建筑維修工匠,努力讓文物單位工作人員尤其是大量的寺院僧人承擔起日常維修保護(下轉第115頁)(上接第16頁)工作。注重傳統工藝的保護與傳承,密切文物保護工程與當地民眾的關系。[8]民間傳統建筑維修工匠與專業維修人員不同,他們是真正的維修實踐人員。長時間在傳統建筑里生活工作,對維修保護工作了如指掌,如果加以專業化培訓,可以使旅游過程中對建筑的損耗得到及時修復,實現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科]

【參考文獻】

[1]中國西藏旅游網http://www.tibetcn.com/news/2015/01262840.html.

[2]中新網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4/04-23/6097448.shtml.

[3]王亞欣.當代藏傳佛教文化旅游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博士論文.2011.

[4]賈振振.四川大學碩士論文.

[5]中國西藏旅游網http://www.tibetcn.com/news/2015/01262840.html.

[6]中國西藏新聞網http://www.chinatibetnews.com/lvyou/2008-01/18/content_74430.h

tm.

[7]中新網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4/04-23/6097448.shtml.

[8]2011全國兩會http://www.sach.gov.cn/sach_tabid_1240/tabid/1242/InfoID/27945/Default.html.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