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杜拉的交互決定論與微博的“暴力流感”

2015-11-13 10:13邱馨
新聞界 2015年10期
關鍵詞:微博

邱馨

摘要 微博的“暴力流感”是一種具有極大危害性的傳播現象,嚴重地影響新媒體的安全。本文聯系傳媒和社會現實,運用班杜拉的交互決定論原理,分析了微博暴力流感全過程,闡析論述在“暴力流感”的發端、擴散和升級三個階段分別體現出的環境、行為和人的內部因素這三元要素不同側面的交互作用及其社會影響,揭示了這種現象的實質和特性——一種缺少自律和約束的過度自由,一種易變的非理性話語表達,一種難以控制、危害社會的網絡惡行。并且,以此理論為觀照探討了如何認識并著力克服、消減這網絡惡行,凈化微博語境。

關鍵詞 交互決定論;微博;暴力流感

中圖分類號 G206 文獻標識碼 A

在信息化時代,微博已進入人們的生活中。它如同一柄雙刃劍,一方面是人類社會化的重要媒介和渠道,及時、迅速地傳遞著各種信息,滿足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層次、不同職業、不同性格和不同處境的人們的需要。同時,在微博中也不時出現網民們的謾罵、謠言、戲謔、專揭隱私等帶來負能量的惡性話語。后者宛如流感病菌一樣向外蔓延,是一種對社會和個人危害極大的“暴力流感”。頻繁出現的微博“暴力流感”事件,每每成為社會輿論的焦點,嚴重地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和人們生活,成為一種社會公害。對于如何防治、解決這種網絡弊病,不少國家的政府機構乃至許多學者的思考和探尋,以及隨之涌現的各種理論和方案都值得采納、借鑒。著名的美國社會心理學大師、新行為主義主要代表人物班杜拉(1925-)提出的交互決定論,引人注目,對解決“暴力流感”這道難題,不無積極意義。本文結合中國具體國情,運用班杜拉交互決定論的原理,對微博“暴力流感”形成原因、機理、階段、流傳過程以及如何應對等方面進行探索。

一、何謂“交互決定論”和“暴力流感”

班杜拉理論的精髓之一就在于從心理學的方位,提出社會學習理論和矯正人行為的交互決定論。實踐證明,他的理論廣泛地運用到社會心理學、臨床心理治療和大眾傳播等社會實踐領域,取得過良好的效果。

班杜拉十分重視人與環境的關系,深刻指出:“任何有機體觀察學習的過程都是在個體、環境和行為三者相互作用下發生的?!边@是說,人的社會化只有同環境結合起來才能實現。由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發展而來的“交互決定論”,強調在社會學習過程中行為、人的內在與外在環境三者的相互作用,它繼承了元理論的核心精神。 交互決定論認為,行為(B)、環境(E)與人的內部因素(P)三者之間互為因果,行為本身是人的因素與環境交互的一種副產品,即B:f(P*E)。三元素中每二者之間都有雙向的互動關系,這種互動同時又與第三要素相互作用,主要表現為:(1)人、環境與行為的交互:人可以通過自己的性格、價值觀等重塑環境,環境又會潛移默化地改變人的內在,三者的交互亦影響行為。有時候環境因素能塑造人的行為或對其產生強大的制約作用,有時人的因素成為環境及事態發展的重要調解者。(2)人、行為與環境的交互:人的內部因素及其行為同環境是相互決定的,借助一定的環境,人的性格、觀念和認識使其表現出不同的行為,這種行為又反過來改變人的心理和性格。(3)環境、行為與人的交互:環境同樣是決定行為的潛在因素,要結合人的因素才能被激發起來影響行為,比如媒介環境決定了哪些潛在的行為傾向成為受眾的實際行為,而受者行為又決定了哪些潛在的媒介環境成為實際影響受眾行為的環境。

它們之間的關系和相互作用,可以圖1顯示:

B:指行為(Behavior):指人的內部因素(Personality)E:指環境(Environment)

由此看來,行為、人的內部因素和環境三者之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能把某一個因素放在比其它因素更重要的位置,盡管在一定的條件和情境中,某個因素有可能起支配作用?!?/p>

所謂微博暴力,是指微博的言論表達主體逾越了權利的規限,使用攻擊性、歧視性話語對他人精神層面造成侵害的一種網絡異常行為 具體形態主要呈現為言語攻擊、形象惡搞、隱私披露和造謠污蔑等形式。

正如任何看似偶發的異常行為都可追溯其確定的緣起,微博暴力自然也有其賴以存在的根由。班杜拉認為,交互決定論是“在不同復雜性水平上分析心理社會現象的一種基本原則,其實用范圍可從個人的發展到人際行為和組織的、社會的、系統的互動功能?!币蚨Y合交互決定論原理來考察微博暴力行為,其最明顯的動因莫過于社會環境、網絡技術的支撐,他人的鼓動或示范,以及不同微博使用主體的心理驅動力。綜合起來,又可對之進行如下定義:“一定規模的網民,在‘道德、正義等‘正當性的支撐下,利用微博平臺向特定對象發起的群體規模的、持續性的和非理性的輿淪攻擊,以造成塒被攻擊對象人身、名譽、財產等權益損害的行為一”

微博的“暴力流感”正是對這種行為擴散傳播過程的一種形象比喻:在引起暴力的微博環境下,網民的暴戾心態被助長,過激情緒被放大,暴力行為像流行性感冒一樣,迅速傳染蔓延,造成普遍緊張瘋狂的氣氛,乃至對社會生活產生負面影響。

二、微博暴力流感如何傳播

同任何風言風語的流感式傳播一樣,“暴力流感”也有具體的歸因,其傳播過程也能辨察出層次分明的階段。根據各類暴力事件的不同起因、發展態勢及其嚴重程度對微博“暴力流感”傳播過程進行追蹤探析,可將其劃分為發端、擴散與升級三個階段。在一般情況下,程度相對較輕的事件要么在發端即被遏止,要么僅僅在網上擴散、形成聲勢。而在持續時間最久、矛盾沖突最激烈、影響最大的極端事件中,暴力流感的傳播完整地涵蓋了所有階段。以班杜拉的交互決定論為觀照來審視這種傳播現象,可以看到,在它的每個階段所體現的“環境、人和行為”三元交互,分別顯現出各自不同的側重。

(一)微博“暴力流感”的發端

微博上很多暴力事件,最初的緣起都非常微小。2007年,一個網友看見一個六歲小女孩口吐鮮血和身上多處瘀傷,便拍成照片在微博上瘋傳,一時間虐待女孩的“最惡毒后媽”廣為人知。但事件真相卻是:女孩患有血友病,照片是其發病狀況的寫照而并非“被虐待”時的拍攝。當初,此傳言一經報道,“后媽”慘遭輿論辱罵,精神重創,幾近崩潰。如此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例子不勝枚舉。這些暴力行為在其發端之初已具有流感的特征——爆發后迅速傳染開來,且起因常為小事。只要仔細分析一下這些微小事件,不難看出,所謂微小并非微不足道,其背后因由極為復雜深刻,牽涉廣泛,小事只是一個導火索。我們可以將其歸因為外在環境和人的內部因素兩類。任何看似偶然的微博暴力行為,都是與這些外界誘因(環境)以及主導性內驅力(人)交互的必然結果。

在微博中編造謠言、歪曲真相、人肉搜索、使用污言穢語進行人身攻擊、丑化他人形象等暴力行為,極易給他人造成莫大精神傷害。在當前社會轉型時期,經濟的無序發展,貧富差距的增大,利益群體的分化,價值觀導向的混亂,信仰的缺失催生了種種不公平的社會現象,各種社會問題和風險事件激增,導致部分網民心態失衡。又因為這種心理失衡缺乏正確的疏解,漸次郁結成為一種怨憤之氣?;ヂ摼W的出現,為這些人的積怨提供了噴發的出口,加之網絡空間去身份化的特性,使主導某些微博輿論的言論往往不是知識、現實影響力和理性思考,而是融進了偏見、感情沖動激越等非理性因素。部分網民不健康的心理在微博虛擬空間里得以充分暴露。

需要指出的是,微博對于受眾心理感受的放大效應也不可小覷。在以碎片化方式呈現話語、記錄信息的條件下,微博各種言論功能的設置,很容易暴露受眾真實的心理痕跡,也很容易將一些微小的矛盾或心理波動擴張放大,造成一發而不可收拾的局面。作為一個信息繁雜、海量、難辨的公共領域,微博強化了受眾對于風險、危機的感知,大大加深了受眾潛意識里的不安。不可否認,這些不良情緒如果得到某種縱容、強化,就會不斷淤積、膨脹,一旦再遇到某些微博事件動態的激發,比如一張有視覺沖擊力的圖片的上傳,或某知名人士就某些重大事件發表意見,暴力即會順理成章地爆發,不可避免地左右了輿論的導向并遮蔽了某些真相。

應當看到,作為一種新興的傳播媒體,微博打破了傳統媒體對話語權的壟斷,大量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成為微博的主力軍,處于話語弱勢地位的草根階層也有機會發聲、成為建構微博話語的勁旅。網民群體普遍年輕化、草根化和他們本能的狂熱心理,也是催生微暴力的重要因素。年輕網民心性尚未成熟,判斷力、辨別力和自控能力較低,加上正值青春階段,心理容易躁動,情緒容易亢奮,他們大多扮演微博中的憤青。草根多為匿名用戶,受現實社會規范影響較弱,他們除了私人性質的隨意表達和隨手記錄,亦通過大量的“段子”、冷笑話、惡搞等發泄他們對于現實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嘲諷。就這些網民而言,發布微博通常是為了滿足與生俱來的表達欲望,圍攻別人是為了獲得自己作為道德多數的快感,這是一種狂熱性的集體無意識。這種暴戾的心態,放大了人們對于現實環境的負面印象,加劇了暴力行為,造成嚴重的后果。

(二)微博“暴力流感”的擴散

毋庸質疑,微暴力的發端已然是一場爆炸,其流感瘟疫似的擴散傳染過程則極大地增加了它對社會輿論環境的破壞性。在2010年的藥家鑫事件和2011年的小悅悅事件中,隨著微博上越來越多的圍觀者通過評論、轉發、圖片上傳等形式進行帶有泄憤和攻擊意味的表態,輿論中心話題也從最初對事件的反思逐漸演化為單方面針對當事人不公平的道德審判,藥家鑫和那18名路人都分別遭到鋪天蓋地的“炮轟”和“喊殺”,后者更是被相繼曝光隱私,微博暴力的擴散呈現出毫無節制的螺旋式上升的軌跡。另一種無法控制的“暴力流感”,則是微博上愈演愈烈的相互攻訐,尤其明顯地表現在微博名人和關注他們的網民之間。名人的私人言行及其生活動態會成為他們各自的粉絲之間打嘴仗的話題內容,這些不計其數的“烏合之眾”極易受到他人話語沖擊或暗示,從而將關于微博人物的話題爭論演變為毫無價值的人身攻擊,將狂熱和暴戾散發開去。也有不少名人在遭到網民謾罵后反應強烈。2010年,周立波在微博上對攻擊謾罵自己的網友反唇相譏,頻頻回罵,引來各界關注,更導致粉絲迅速大量流失,周的暴力言論使他本人再次成為新聞焦點。

很明顯,微暴力在像流感一樣擴散的過程中,出現了行為的疊加和遷移。圍觀他人暴力行為者、受暴力傷害者心理均發生改變,變成了參與暴力、施加暴力影響的主體,暴力行為的程度不僅愈發強烈,更因其頻繁的“人傳人”,不斷波及至不同的對象。從班杜拉的“自我調節”②觀點來看,這恰恰從兩個角度顯示了人的行為、心理和性格與環境的交互:微博上目睹或遭受暴力的網民心理發牛小同變化,或卷入暴力沖突、加重原有行為的激烈程度,或變成新的暴力源。其交互狀態如圖2所示:

在圖中,微博行為主體的原有暴力行為導致兩種種結果:(1)產?!鞍駱有?,被人追隨模仿,激發其參與暴力的心理動機,強化了原有行為;(2)造成對他人傷害的同時,客觀上形成了影響較人的環境氛,促使受害者在心理上轉變成新的施害者角色,將其行為反作用于原有暴力源乃至更多的人。

“暴力流感”是微博信息的裂變,與微博暴力的“互掐”行為,網民們輕率的結論、信口開河下的定義,會很容易被不明真相的網民們轉發、評論、引用。由于微博文字簡單、表達隨意,文本呈現高度的碎片化、個性化和口語化,使得微博話題內容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容易流行和傳播作為具有廣場效應的公共傳播平臺,微博那些帶有反主流、反理性的活語,極易被感情沖動、頭腦發熱的網民們盲目接受和追隨 這時候言論傘間自由有余而理智不足,情緒化表達比冷靜說理更易煽情,致使暴力言行被仿效,并迅速螺旋式地膨脹、疊加,形成一邊倒的聲勢,蓋過弱勢聲音,從而遮蔽了真相。例如2012年春節韓寒與方舟子的罵戰,網友海量轉發和議論猶如火上加油,雙方網民在微博上混戰一場,當事人欲申辯的真相反倒被淹沒在網絡傳言里。

顯而易見,在現實生活中不如意的網民,在微博環境中用暴力言行宣泄情緒時,既張揚了自己的另一重人格,又容易造成對他人的傷害。其負面心態和傷害也會隨著網絡暴力的傳染而延續。微博上經??梢姴煌ψ?、不同身份的人偏執于一己之見,彼此不斷狂熱攻擊和排斥,就足明證。作為一個強調會話的開放型社交空間,微博對傳播行為模式沒有嚴格的規限與束縛,互動主體之間角色轉換相對其他大眾媒體更為為自由隨性;而不同性格、觀念的微暴力受害者,出于補償和報復等心理動機,也會用各式行為發泄憤懣,同他人惡語相向,成為新的加害人。 因此,一次惡劣的攻擊,足已具備潛質成為下一次暴力的禍端,類似的暴力言行和思維模式在不知不覺中會遷移到新的對象身上,“暴力流感”也會呈多米諾骨牌一樣的趨勢廣泛散播。由于微博是一個制造話題的平臺,受人關注且影響較大的人物的言論,更容易引發熱議,成為遭受攻擊的對象,可以想見,他們一旦向施害者的角色轉變,新出現的暴力言行會比原先的暴力源影響更大,更容易激發新的微博“暴力流感”。

(三)微博“暴力流感”的升級

毋庸諱言,微博自在中國社會生活中普及以來,網民約架造成的民事糾紛層出不窮,其至因網民煽動走上街頭打砸搶等治安事件也時有發生。微博“暴力流感”升級至現實版,成為社會沖突的肇因。諸多典例中,尤以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吳法天與四川電視臺記者周燕的“約架”為甚:2012年7月,四川什邡因不滿當地鉬銅項目的潛在風險而爆發群體事件,成為微博的關注焦點。吳法天的微博發言質疑該項曰的污染可能性,被認為是為該工程開脫,遭到眾多網友的持續聲討,其中周燕的言論尤為矚目。吳、周二人隨即爆發激烈爭吵,唇槍舌劍之后,周率先下了“約架書”,并糾集多人在北京朝陽公園對吳拳打腳踢,群毆全程被微博記錄。

“一批自詡知識分子的人在行街頭混混之事?!边@是網友對吳周約架事件的評價。俗話說“君子動口不動手”,文化人士何以幼稚沖動到兇為幾句網上的口角就大打出手?微博的不良氛圍,對網絡暴力行為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這就是如班杜拉所說的“環境、行為與人的交互”。如果說微暴力的發生是因網民在微博上發泄對現實的不滿,那么“暴力流感”的升級就是將微博的負面情緒演化到現實環境中,轉變成為實體暴力行為,加重事態的惡化,形成社會事件。同時也給微博受眾提供了更多談資,以致微博再掀輿論風暴。其升級流程如圖3所示:

圖中,受當前微博暴力氛圍的強烈影響,受眾產生了對于這種虛擬環境的真實心理反應,并表現為實體暴力行為。它不僅施加于新的現實環境、對他人造成直接身心傷害,還作用于當前環境、引發新的微博話題,形成惡性循環。

美國著名報人李普曼在其著作《公眾輿論》中,提出了“擬態環境”這一概念。他認為,人們會把自己對于虛擬環境的真實反饋和回應投射在現實中。微博及其暴力氛圍恰恰就是一個典型的擬態環境。由于微博傳播相對于傳統媒體更為契合受眾,使微博上的暴力情緒更容易感染受眾,導致其產生與之相對應的真實心理反應,甚至情緒失控,產生實實在在的過激行為,直接影響現實世界,影響人們的生活。

一些社會話題因其獨特性成為眾目睽睽的焦點,信息一經微博發布便被眾多粉絲大量轉發或評論,具有極高的關注度和極大的影響力。而微博自身作為具有“遍在效果”( anywhere,anytime,anyone)的公共社交媒體,面向平民大眾無所不在的滲透和覆蓋、信息的人際易得性以及借助自由便捷的非熟人社交所實現的全力方位互聯互通,更為推動微博熱點大家議提供了渠道便利。這一切,都容易給無數參議和旁觀熱點話題的微博受眾留下重大事件就在身邊的印象,并激起他們集體無意識的強烈興趣。因此,一旦對熱點事件或人物的爭論走向白熱化,升級為網民之間的暴力混戰,他們卷入暴力狀態的幾率會人大增加。由于微博使受眾變得可觸及,能促進人際了解、建立聯系,這種容易混淆分辨力的“虛擬世界中的真實關系”便更加深他們對暴力傷害的切膚之痛。頻繁出現的由微博“暴力流感”衍生的社會事件顯示,相對于傳統大眾媒體,受眾在遭遇微博這類網絡媒體的暴力時,反應更為激烈,也更容易參與由微博事件導致的實體暴力行為。這些有形可據的現實事件往往又引起微博新一輪的爭執,使微暴力變本加歷、難以停息。吳、周約架案后眾議不休,網民對已成新聞的此次事件意見分裂,其中不乏爆粗之聲,微博空間不見清靜,反而再次充滿濃濃的火藥味,這是“暴力流感”升級的典型后果。

三、應對微博“暴力流感”的策略

“可以預見,在當前中國,如果一有風吹草動,微博肯定會成為傳播信息和謠謠言的陣地。在主流價值觀式微的情況下,微博的性質和社會大結構疊加在一起,引發社會崩潰的可能也是存在的?!敝ゼ痈绱髮W社會學教授趙鼎新對微暴力可能引發的災難性后果表示了極大的擔憂。根據上文分析可知,“微暴力”本質上是一種在缺少有效管控和自律的氛圍巾言論自由權利的異化、一種情緒的非理性表達,更是一種具有極大傷害性的網絡惡行。暴力流感現象反映_了微博發展中的局限和微博文化制度建設的某種缺失,給社會和個人造成了嚴重危害。如此惡行劣勢,倘不加以控制,任其發展下去,后果不堪設想。

如何消除這種公害,解決其引發的諸多問題?這需要從很多方面去努力,班杜拉的交互決定淪給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啟示——“行為、人的因素、環境因素實際上是作為相互連接、相互作用的決定因素產生作用的?!奔热晃⒉氨┝α鞲小彼w現的是人的個性心理、行為與環境的三元交互,那么也不妨從這三者相互作用的角度去探究防控和治理“暴力流感”的策略。

首先,據上文所析,我們應該認識到新媒體技術、社會大背景和微博受眾自身素質特點對其行為的影響、日新月異的網絡技術使微博傳播更為方便自由,各類簡易的信息操作手段愈加普及,幾乎任何基本掌握了網絡技術的主體都可以隨意地通過文字、圖像、視頻等形式實施微暴力。微博整體環境,無論是技術設置還是話語形成,都過于開放和松散,缺乏及時把關,也缺乏有力管理與合理引導。同時,大多數微博受眾亦以非組織化的形式存在,其數量、特性和狀態都會隨時變化,很難穩定,他們的理性、責任感和自我約束的意識十分缺乏。所有這些最終導致暴力行為泛濫。 因此,在對用戶市場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更新微博硬件技術設置,發展更合理的傳播渠道和手段,保證及時地對受眾公開所需信息、釋疑和辟謠,構建公眾情緒的疏浚管理機制,以及加強對微博使用者的正確教育和引導,營造良好社會輿論氛圍,都是非常重要的預防微博暴力的對策。

其次,暴力擴散傳染的整個過程充分顯現出網民盲目從眾的“盲從心理”。從前文分析來看,借由網絡環境的特性,微博暴力行為多在不明真相、易被煽動的網民以臨時群集的形式實施傳播同時彌散開來,放大了事態的影響,導致局面難以控制、無法收場。對此尤其需要以法律、政策和社會機構的力量,使整個社會意識到微暴力傳播的危害,并對其進行有效控制。包括加強對公眾微博言行的管束,倡導文明上網、理性發言,幫助他們積累傾聽和議論公共事務的經驗,促使其加強自律和自我提升。同時需要加強法制建設,將對微博的管理納入法制的軌道。對制造微博“力力流感”者,要批評、教育;對屢教不改和違法者,要視情節惡劣程度,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從而凈化網絡環境和整個微博生態。當然,要改善和凈化網絡環境并非易事,不單要靠上層的決策、專業機構的努力,也需要發動網民們積極參加,打一場反對微博暴力流感的人民戰爭。

第三,也即最重要的一點,對微博使用主體——人的素質,務必加以改變、修煉、提高依前文中對一些個案的條分縷析,不難看出微博暴力行為的又一明顯特點:在虛擬環境中產生,但以人格權益為攻擊對象,直接作用丁人身,因此往往導致非虛擬的行為后果,這些后果大多是負面的,沖擊了許多人,給其帶來身心傷害。要遏止這些由于微博“暴力流感”升級造成的不良社會影響,保障公眾基本權益,不儀需要調整微博的傳播機制、推動微博的人性化和理性化發展,也需要網絡意見領袖之類的相關人士介入,采取諸如人際調解、對言論進行適當干預等有效手段阻止微博紛爭激化。然而歸根結底,每一個微博使用者和微博話題參與者的自我覺醒和反思才是改善微博話語氛圍乃至消除“暴力流感”危害的最關鍵因素。微博文化的建設應有助于維護受眾心理的健康,和諧包容的微博輿論環境則需要每一個人的參與和努力。應該看到,要解決微博“暴力流感”問題,無論是肇事者、攻擊者,還是跟風者,每個人都有責任。只有人的因素得到徹底改變,“暴力流感”才能得以真正根治,微博才能傳遞出社會需要的正能量。

猜你喜歡
微博
傳統媒體所辦新媒體的傳播特性分析
基于社交網絡的英語互動微平臺建設
基于Redis的微博系統基本功能設計
“985工程”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的調查與分析
大學出版社微博傳播分析及發展策略
打造醫院里的“主流媒體”
事實與流言的博弈
重大突發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神回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