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油劑乳化性能評價方法及影響因素研究進展*

2015-11-16 09:07李明錢國棟牛志剛楊靜
海洋開發與管理 2015年2期
關鍵詞:乳化油油劑溢油

李明,錢國棟,牛志剛,楊靜

(1.中海油能源發展采油服務公司 天津 300452;2.中海石油環保服務(天津)有限公司 天津 300457)

隨著海上原油開采及原油遠洋運輸業務的日益增多,溢油事故發生的風險也不斷增加。溢油事故發生后,傳統的以機械方法為基礎的溢油應急處置措施易受到天氣、海況等條件的限制,無法發揮效用。消油劑可通過飛機、船只噴灑,迅速分散海面浮油,在無法采用機械方法回收時,及時噴灑消油劑是快速有效的應急處置手段。

消油劑是一種表面活性劑與溶劑的混合物,可有效降低油水界面的表面張力,使水面溢油乳化分散到水體中,進而大大提高溢油的自然分散速率、生物降解速率和光化學氧化速率,從而減小溢油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保護岸線環境及敏感生態系統。

消油劑性能主要包括物理性能、乳化性能和生物毒性3個方面。其中,與消油劑使用效果直接相關的是其乳化性能,它直接反映消油劑乳化分散原油的能力。針對消油劑產品開展的乳化性能評價及影響因素研究是實施產品性能篩選、指導產品優化升級、探索消油劑作用機理的重要手段。

1 乳化性能評價方法

針對消油劑乳化效果開展的性能評價按測試規模主要分為3種類型:在實驗室開展的小型實驗;利用波浪槽開展的中試規模的試驗;在海上進行的現場試驗。

實驗室規模的小型實驗被廣泛應用于消油劑產品性能的比較測試及研究不同環境因素(溫度、鹽度等)對其效果的影響[1]。但是實驗室測試方法有其局限性,由于測試容器的空間限制,無法模擬真實使用環境中被乳化的溢油在風浪及流的作用下在水體中的稀釋、遷移效果。

在海上開展現場試驗,可以真實地反映消油劑在自然環境中的使用效果。但由于對試驗期間的天氣條件及試驗參數難以控制、取樣困難、且難以進行平行試驗,導致試驗結果往往不具有代表性。值得注意的是,現場試驗會對海洋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需得到政府相應部門的批準后才可以實施。

因此,利用波浪槽模擬真實環境條件下波浪和流的影響,成為現階段研究消油劑乳化效果的最佳手段。波浪槽模擬實驗可根據設定的試驗條件反復進行試驗,試驗結果的真實性、可靠性較其他兩種方法大大提高[2]。下面主要就實驗室規模小型實驗及波浪槽內進行的中試規模試驗進行簡要介紹。

1.1 實驗室評價實驗

我國針對消油劑產品乳化性能的測試方法主要按照國標GB18188.1-200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溢油分散劑技術條件》及行業標準HY044-1997《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海洋石油勘探開發常用消油劑性能指標及檢驗方法》中規定的測試方法進行。兩個標準中規定的測試方法的基本原理都是利用油在消油劑作用下,形成O/W 型乳化液。三氯甲烷作溶劑萃取乳化液中的油,在650nm 波長下測定萃取液的吸光度,根據標準曲線計算出乳化液中油的濃度。根據油的濃度(mg/L)計算出乳化分散在水體中油的量,與加入油的量的百分比即為乳化率。

國外針對消油劑產品乳化性能的測試方法眾多,本研究選擇美國環境保護署(EPA)頒布的渦流瓶測試法(swirling flask test,SFT)、帶擋板搖瓶測試法(baffled flask test,BFT)進行闡述說明。這兩種方法在國際上被廣泛接受并使用,且后者是前者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出現問題后的改進方法。SFT 和BFT 測試方法的原理與我國國標、行業標準是相同的,都是根據計算乳化分散在水體中油的量與加入油的量的比值來確定消油劑對原油的乳化分散能力。

美國環境保護署于1994年10月將SFT 方法作為正式的消油劑產品乳化性能實驗室篩查方法。但使用后的第一年該方法就暴露出了嚴重的問題,消油劑生產廠商及各實驗室針對美國國家應急響應計劃(NCP)產品目錄中的各消油劑產品進行測試的過程中,測試結果相差較大,重現性差[3]。通過隨后對SFT 方法展開的調研中發現,產生的誤差主要與以下方面有關:①消油劑、原油、海水在反應容器內的混合速度;②穩定時間;③實驗所使用的反應容器類型[4]。針對上述問題,新型的反應容器被設計,并最終確定了實驗操作條件:①混合速度為200r/min;②穩定時間為10min;③采用底部帶凹槽及分支結構的新型反應容器。不同實驗人員利用BFT 測試方法得到的實驗結果的標準離差率小于11%(某些情況下,SFT 實驗結果的標準離差率高于100%),顯示出良好的可重復性[5]。

有關我國國標、行業標準以及美國環境保護署頒布的SFT、BFT 方法的具體實驗步驟在這里不做贅述。實驗室小型實驗的測試準確程度,取決于其測試效果能否反映消油劑在真實環境中的使用效果。BFT 實驗過程中,容器內海水、原油及消油劑的混合較SFT 實驗更加均勻,BFT實驗中液體的湍流情況與真實環境條件中的更為接近[6]。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在測試原理上,我國國標、行業標準同BFT 方法是一致的,但在分析測試步驟上,我國現行的兩種方法與BFT 方法還存在著一些差異(表1)。

表1 不同測試方法的比較

可以看出,我國國標及行業標準中選擇的反應容器為分液漏斗,與BFT 方法中底部帶凹槽及分支結構的反應容器相比,分液漏斗形狀較規則,混合過程中容器對液體提供的混合能量是有限的。從混合方式上看,BFT 方法利用的是搖床在規定條件下(200r/min,工作軌道直徑2cm)進行的機械混合[7],可以有效地避免由于實驗人員人為原因引入的誤差。從海水、原油、消油劑的混合比例來看,我國采用的測試方中油水比例(OWR)高于BFT 方法。相關研究表明,油水比例在1∶1 000~1∶12 000的區間內,測試結果是相對穩定的,當油水比例過高時(小于1∶500時),實驗結果誤差較大[8]。因為反應容器的空間是有限的,水體中乳化油顆粒越多,其碰撞頻率就越大,小油滴聚集后會重新上浮至水面,影響測試結果的準確性。從反應時間上看,我國采用的測試方法中規定的反應時間也少于BFT 測試方法。

實驗室內針對消油劑乳化效果開展的性能評價,由于受實驗容器體積的限制,無法反應乳化油顆粒在真實環境中的遷移、稀釋過程。盡管如此,由于其實驗過程簡單、操作流程規范、實驗結果重現性較好等優點,成為消油劑產品篩選及性能評價常用測試方法。

1.2 波浪槽模擬試驗

從以上關于實驗室評價實驗的論述中可以發現,實驗容器的空間大小是決定實驗結果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真實條件下消油劑乳化效果的主要因素。波浪槽具有反應空間充分、可根據實驗要求模擬波浪和流等環境條件、測試方法多樣等特點,近年來成為研究消油劑乳化性能及影響條件的主要手段。

現階段,利用波浪槽開展相關研究較深入的是加拿大海上油氣環境研究中心(center for offshore oil and gas environmental research,Canada)的研究人員利用波浪槽系統對消油劑使用效果開展了為期5年的研究,下面就波浪槽的功能設計進行簡要介紹(圖1)。

圖1 波浪槽模擬實驗裝置(單位:cm)

該波浪槽長32m,寬0.6m,深2m,工作水深約1.5m。波浪槽一側設置有造波板,另一側設置消波器。造波器通過電腦控制,可根據試驗要求在波浪槽內產生不同類型的波浪。池壁不同水平、縱深位置設置取樣點,通過測試不同時間水體中乳化油濃度的變化趨勢,反映消油劑的乳化性能,乳化油滴粒徑通過設置在波浪槽內的原位激光粒度儀進行測量。

1.2.1 造波系統

造波板與可調凸輪相連,利用電腦對凸輪沖程的控制實現對波高的調整。調整凸輪轉速,控制造波的頻率。利用掃頻技術生成破碎波,即兩個不同頻率的相疊加,導致波高增加直至破碎。

1.2.2 流模擬系統

池內設置有直流式的流模擬系統,入流口在造波器一端,流出口在消波器一端。系統包括海水儲罐、電動水泵、沉淀池、過濾系統、配水管、進水管、流量計、控制閥、調整旁路和出水管等組成。根據不同的造波條件,選取適宜的流速,抵消高頻條件下波浪槽內產生與波前進方向相反的水下逆流對試驗結果的影響,這種逆流的形成是前進波的斯托克斯表面漂移引起的。流模擬系統的設置,使波浪槽能夠更加真實地模擬自然條件下被乳化分散的溢油在水體中的遷移、稀釋過程。

1.2.3 取樣系統

波浪槽共設有12個取樣點,4組不銹鋼采樣器設置在波浪槽不同的水平位置,每個采樣器并聯3個不同縱深位置的注射器。樣品收集后,經二氯甲烷萃取后測定吸光度,計算出樣品中乳化油的濃度。

1.2.4 油滴粒徑測試系統

水體中乳化油顆粒粒徑通過設置在波浪槽內的原位激光粒度儀LISST-100X 進行測定,粒度儀垂直放置在原油噴灑位置的下游約8m,距水面60cm 左右的位置。在整個試驗過程中,粒度儀可自動測試水體中乳化油顆粒的粒徑分布情況,測試范圍為2.5 ~500μm。此方法在墨西哥灣深水地平線溢油事故中也得到了應用,原位激光粒度儀的測試數據被應用于溢油處置過程中的環境影響評估以及乳化油歸宿及遷移模型的驗證中[9]。

與實驗室評價方法原理相同,波浪槽內消油劑的乳化效果可以通過測定水體中乳化油濃度及油滴粒徑分布來進行分析[10]。在波浪槽內加入原油后,在原油表面噴灑消油劑,打開造波裝置,原油在波浪及消油劑的乳化分散作用下,一部分被乳化分散成小的顆粒懸浮在水體中。隨著時間的變化,水體中不同位置的乳化油濃度及顆粒粒徑不斷發生變化,最終趨于動態穩定。通過在波浪槽不同水平、縱深位置取樣測試乳化油濃度及顆粒粒徑來評價消油劑對原油的乳化分散效果。改變不同的環境條件,通過以上兩個指標考察不同環境條件對消油劑乳化效果的影響。

實驗室規模的小型實驗,受測試容器體積的限制,乳化油顆粒集中在一個較小的封閉空間中,油滴碰撞頻率較高,易于重新聚集并上浮至水面,僅反映出消油劑與原油的接觸效率。而利用波浪槽開展的中試規模的試驗,不僅反映了原油在水體中的乳化分散過程,還反映了乳化油顆粒在水體中的遷移與稀釋過程。由于波浪槽能夠提供充分的擴散區間,有效降低了由于乳化油顆粒重新聚集后上浮水面造成的實驗誤差,因而更加能反映出消油劑與原油在真實環境下的作用結果[11]。

2 乳化性能影響因素

消油劑乳化分散溢油是一個復雜的物理、化學過程,受眾多因素的影響。沒有消油劑存在的情況下,溢油在適當的環境條件下(主要為風、浪、流等)也可以被分散在水體中,這個過程是一個物理分散的過程。消油劑中的表面活性劑組分顯著降低了油水間的界面張力,這個過程是一個化學和物理雙重作用下的分散過程。

Li等[12]利用波浪槽研究消油劑在原油乳化分散過程中的作用發現,在沒有消油劑存在的條件下,僅有少量溢油(約8%~19%)被分散、稀釋在水體中,水體中乳化油顆粒粒徑較大且分布呈現單峰對數正態分布;有消油劑存在的情況下,乳化分散在水體中的原油比例相應提高(規則波:約20%~30%;破碎波:約40%~60%),乳化油顆粒粒徑變小,粒徑分布呈現雙峰、三峰對數正態分布。

水體的剪切力促使溢油與消油劑互相混合,摩擦力導致了流體動能的損耗,促使水面的油層被打碎成體積較小的油顆粒,溢油被乳化分散到水體之中,這種作用在有消油劑的存在下更為明顯。有海流存在條件下,平流與擴散作用稀釋了消油劑作用區域水體中的乳化油顆粒。乳化油顆粒的碰撞頻率得到降低,抑制了因乳化油顆粒重新聚集。因此,海流能夠顯著提高消油劑對溢油的乳化分散效果[12]。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消油劑與溢油作用后,經歷了接觸、反應、破碎、乳化、分散、稀釋等一系列變化過程,最終達到動態穩定狀態。影響消油劑乳化效果的因素很多,其主要因素有乳化油顆粒粒徑、波浪類型、原油黏度、環境溫度等,下面就這些影響因素做簡要介紹。

2.1 顆粒粒徑

消油劑的乳化分散效果最終是由乳化油顆粒粒徑分布決定的[13],溢油乳化分散在水體中,由于其顆粒粒徑的不同在水體中呈現不同狀態的行為歸宿。乳化較充分的小油滴顆粒粒徑約為幾十微米,因其上浮速度較小在水體中趨于懸浮狀態,在紊流的擴散作用下,可廣泛地分散于水體中,通過生物降解作用被快速地去除。相反的,大油滴粒徑約為幾百微米,在水體中易于重新結合并新上浮至水面,除非存在巨大的混合能量(破碎波)能夠抵消大油滴在水體中所受到的浮力[14]。Li等[15]通過波浪槽實驗發現,化學分散所形成小油滴的平均粒徑不大于200μm,不充分分散所形成的大油滴平均粒徑不小于400μm。

2.2 波浪類型

波浪類型對消油劑能否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乳化、分散作用的影響是巨大的,波浪強度與乳化油顆粒粒徑大小的關系也十分密切。Li等[15]在研究中發現,在規則波條件下,無論使用消油劑與否,水體中乳化油顆粒均處在較高水平(400~450μm);在破碎波條件下,即使不使用消油劑,短時間內水體中乳化油顆粒粒徑顯著下降(10min 下降至200μm),有消油劑作用的情況下,水體中乳化油顆粒粒徑會繼續下降(100~150μm)。

在不同波浪條件下,測試波浪槽表層水體中的乳化油濃度,規則波條件下表層水體中的乳化油濃度遠遠高于破碎波條件下的,證明破碎波更加有利于將溢油從水體表面帶入水體中去,增加了 水 體 中 乳 化 油 的 濃 度[11,15]。Shaw 等[16]也 通過實驗證明破碎波在溢油與消油劑混合過程中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它能夠促進油層乳化分散到水體中。

破碎波的典型特征是,波峰前進方向的水平速度大于波的整體速度時,波浪造成的剪切速度促進了消油劑與油的混合過程[17],破碎波可以生成微小尺度的湍流,這些很小的渦流卻具有非常大的速度梯度,使油顆粒變形、拉伸,最終使大油顆粒破碎成小顆粒[14]。

2.3 黏度與溫度

國際海事組織(IMO)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頒布的消油劑使用指南中說明,在溢油事故發生后的4~6h內絕大多數的原油可以被消油劑消散。但通常條件下,消油劑無法分散重質原油[18]。

Trudel等[19]利用美國國家溢油應急測試機構(national oil spill response test facility)的Ohmsett波浪槽進行了模擬條件下消油劑黏度對乳化效果的限制試驗,發現黏度位于2 500 ~18 690cP范圍內的原油可以被消油劑較好地乳化分散;而黏度位于18 690~33 400cP范圍內的高粘度原油則限制了消油劑的乳化分散作用。

Srinivasan等[20]利用BFT 實驗方法,針對IFO180及IFO380兩種原油進行實驗,發現在混合充分的條件下,16℃時乳化效率約為5℃時的兩倍。

Li等[15]利用波浪槽針對IFO180 原油(重質)進行實驗,在破碎波及消油劑存在的條件下,高溫條件下水體中乳化油濃度是低溫條件下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反應溫度16℃、破碎波條件下,Corexit 9500消油劑對IFO180的乳化效率可達90%;SPC100消油劑的乳化率也達到50%左右(Corexit 9500、SPC100為美國NCP 列出的產品;IFO180 油品的基本性質:15℃條件下比重0.96、API度12.5°、傾點-9℃、閃點75℃)。

3 小結與展望

乳化性能是消油劑產品最重要的性能之一,反映消油劑產品對原油的乳化分散能力,通過不同的測試方法對消油劑乳化性能進行評價并研究其影響因素,可以更好地指導消油劑的使用。

(1)實驗室規模的小型實驗具有測試時間短、程序簡便等特點,是消油劑乳化性能評價的常用方法,采用新型測試容器、優化測試流程可大大提高測試效果的可重復性及準確性;波浪槽具有較大的測試空間,可模擬環境條件下原油的乳化分散過程,通過測試水體中乳化油濃度及顆粒粒徑分布評價消油劑乳化效果。

(2)原油被消油劑乳化分散是一個復雜的物理、化學過程,顆粒粒徑決定了水體中乳化油顆粒的穩定狀態,消油劑存在條件下產生大量的小粒徑乳化油顆粒,通過稀釋擴散等作用在水體中達到動態穩定。破碎波在原油與消油劑混合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波浪強度與乳化油顆粒粒徑有著緊密的聯系。在適當的溫度及波浪條件下,重質原油也可以被消油劑有效地分散。

(3)在墨西哥灣深水地平線溢油事故應急處置過程中,水下消油劑噴灑技術首次被使用。獲得良好使用效果的同時也向大家展示出消油劑使用的新視角、新思路?,F階段,針對消油劑開展的相關研究仍以水面研究為主,開展消油劑水下使用效果及相關影響因素的研究,是今后消油劑研究的重要方向。

[1]CHANDRASEKA R S,SORIALG A,WEAVER J W.Dispersant effectiveness on three oils under various simulate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J].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cience,2005,22(3):324-336.

[2]NRC.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understanding oil spill dispersants:efficacy and effects[R].Washington D C: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5.

[3]VENOSA A D,KING D W,SORIAL G A.The baffled flask test for dispersant effectiveness:a round robin evaluation of reproducibility and repeatability[J].Spill Science &Technology Bulletin,2002,7(5-6):299-308.

[4]VENOSA A D,SORIAL G A,URAIZE E F,et al.Research leading to revisions in EPA’s dispersant effectiveness protocol[J].International Oil Spill Conference Proceedings,1999(1):1019-1022.

[5]SORIAL G A,VENOSA A D,KORAN K M,et al.Oil spill dispersant effectiveness protocol.Ⅰ:impact of operational variable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ASCE,2004,130(10):1073-1084.

[6]KAKU V J,BOUFADEL M C,VENOSA A D.Evaluation of mixing energy in laboratory flasks used for dispersant effectiveness testing[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06,132(1):93-101.

[7]SUIDAN M T,SORIAL G A.Analysis of dispersant effectiveness of heavy fuel oil and weathered crude oils at two different temperatures using the baffled flask[R].Final Report on U.S.EPA Contract,2005.

[8]FINGAS M F,DEBRA L M,WHIT E B,et al.Laboratory testing of dispersant effectiveness:the importance of oil-to-water ratio and setting time[J].International Oil Spill Conference Proceedings,1989(1):365-373.

[9]LI Z K,LEE K,KEPKEY P E,et al.Monitoring dispersed oil droplet size distribution at the Gulf of Mexico deepwater horizonspill site[J].International Oil Spill Conference Proceedings,2011(1):377.

[10]LI Z K,LEE K,KING T,et al.Oil droplet size distribution as a function of energy dissipation rate in an experimental wave tank[J].International Oil Spill Conference Proceedings,2008(1):621-626.

[11]LI Z K,LEE K,KING T,et al.Evaluating crude oil chemical dispersion efficacy in a flow-through wave tank under regular non-breaking wave and breaking wave conditions[J].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2009,58(5):735-744.

[12]LI Z K,LEE K,KING T,et al.Evaluating chemical dispersant efficacy in an experimental wave tank:2-significant factors determining in situ oil droplet size distribution[J].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cience,2009,26(9):1407-1418.

[13]DARLING P S,MACKA Y D,MACKA Y N,et al.Droplet size distributions in chemical dispersion of oil spills:towards a mathematical model[J].Oil and chemical pollution,1990,7(3):173-198.

[14]LI M,GARRET T C.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il droplet size and upper ocean turbulence[J].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1998,36(12):961-970.

[15]LI Z K,LEE K,KING T,et al.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wave conditions on chemical dispersion efficacy of heavy oil in an experimental flow-through wave tank[J].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2010,60(9):1550-1559.

[16]SHAW J M.A microscopic view of oil slick break-up and emulsion formation in breaking waves[J].Spil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lletin,2003,8(5-6):491-501.

[17]LEE K.Oil spill response:aglobal perspective[M].USA(Houston):Springer Netherlands,2008:143-157.

[18]IMO/UNEP.Guidelines on oil spill dispersant application[R].London: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1995.

[19]TRUDEL K,BELORERC,MULLINJV,et al.Oil viscosity limitation on dispersibility of crude oil under simulated at-sea conditions in a large wave tank[J].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2010,60(9):1606-1614.

[20]SRINIVASAN R,LU Q L,SORIAL G A,et al.Dispersant effectiveness of heavy fuel oils using baffled test[J].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cience,2007,24(9):1307-1320.

猜你喜歡
乳化油油劑溢油
國內外纖維油劑的發展現狀與趨勢
基于Petri網的深遠海溢油回收作業風險演化分析
基于CFD軟件探究噴油策略對乳化油燃燒性能影響
耐高溫堵水疏氣乳化油體系的制備及性能評價
采油廠聯合站乳化油處理技術研究與應用
近岸溢油漂移擴散預測方法研究——以膠州灣溢油事件為例
基于GF-1衛星的海上溢油定量監測——以青島溢油事故為例
氨綸絲油劑的選擇
膨脹石墨/活性炭復合吸附劑對乳化油吸附行為的研究
油劑結構與性能對PAN氧化碳化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