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蒙者拾其香草
——今天為什么還要讀寫古典詩詞

2015-11-18 08:19周奉真
讀者(鄉土人文版) 2015年12期
關鍵詞:格律平仄香草

文/周奉真

童蒙者拾其香草
——今天為什么還要讀寫古典詩詞

文/周奉真

一部2000多年的中國文學史,亦可稱為詩歌發展史。

2000年來,詩歌作為中國文學的正統與精華,被歷代宮廷草野、士子村夫,共尊共重、一體珍愛,煥發永恒的價值。繼《詩經》《離騷》之后,漢之樂府古詩,感懷時事,哀樂人間,不絕遺響;建安五言詩,慷慨任氣,激越使才;兩晉南北朝,陶潛歸去田園,寄情隴畝,采菊東籬,高潔千古;有唐一代,李杜詩篇,雙峰并峙,光焰萬丈,百代尊崇;迨至金元明清,各領千秋,風騷不輟。

歷史長河中,詩詞作為文學的獨特載體,構筑了一個個五光十色的精神家園。無數人流連于自然美景、歷史回廊,沉吟于人事代謝、往來古今,或養浩然之氣,或成逍遙之游。陶冶性靈,浸潤情感,完善性格,澡雪精神,何其快哉!在大數據時代和信息海量的今天,這或許就是人們為什么依然熱愛古典詩詞的理由—對精神回歸的渴望,以及傳承中華文化之精華的自覺。

作為傳統人文精神載體之一,古典詩詞在今天仍具強大的生命力,依然是無數中國人的精神聚居地。

中國古典詩詞是形式美和內容美的高度集合,在形式上極重聲韻之美與對仗之美。詩要入韻,近體詩講究平仄,律詩還要講究對仗。詞有詞譜,有規定的字數、平仄、韻腳及其他格式。也許有人會說,李白、杜甫詩詞也有不合格律者。此言不錯,但綜觀這些名家巨擘之作,守格律為常度,破格律是表達的萬不得已,其例罕稀。我輩學詩,當以嚴守格律為主。詩遵“平水”,詞依“正韻”,用心去學,認真推敲,自然“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劉勰《文心雕龍》)。

平生最喜少陵“開心應是酒,遣興莫若詩”之句。20年間,涂涂抹抹,留下一些雪泥鴻爪,實則是行藏的歷史、記憶的倉庫、憂樂的抽屜。愚以為,每個生命的背后,都有其悲歡離合史,而這些常人生命史的點滴,亦可匯總、豐富、還原真正的時代史,真誠的國家史。

(注:本文為作者古體詩詞集《此生未忍負流光—默緣堂二十年吟草》序言,本刊有刪節)

猜你喜歡
格律平仄香草
孫 寶
論詞樂“均拍”對詞體格律之投影
格律詩詞中散文化句式小議
談詩詞格律的極端化
蘑菇頭和小香草
蘑菇頭和小香草
蘑菇頭和小香草
平仄譜:閱讀格律詩的一把金鑰匙
春天的馬蹄聲
“格律詩詞在當代”理論研討會在湛江舉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