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中班幼兒分享行為影響因素的分析

2015-11-18 02:02高麗芳
亞太教育 2015年35期
關鍵詞:農村幼兒中班

高麗芳

?

農村中班幼兒分享行為影響因素的分析

高麗芳

摘要:中國城鄉二元化分化較為嚴重,農村與城市的差距在學前教育的問題上越來越嚴重。農村幼兒的入園率也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他們的玩具和吃過的食物遠沒有城市孩子多,所以在實物和玩具面前農村幼兒面前會顯得“小氣”?!靶狻辈皇翘蟮膯栴},但是一個幼兒如果不愿意與別人分享,家庭教養以及周圍環境的影響,很多孩子的分享意識較差,但是現代社會需要培養幼兒的分享行為獨占意識很強的人,是很難與他人形成良好的享行為,為將來的成長有很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農村幼兒;中班;分享行為

一、影響分享行為的因素

(一)內部因素

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征,年齡較小的幼兒“本我”觀念較強,幼兒還不能很好的理解他人的需要和困難,不會對分享行為有準確的認知,所以很多分享行為的出現也是偶然的。因為他們還沒有形成穩定的分享觀念,所以他們的分享行為也未能很好的表現出來。

(二)外部因素

1.家庭因素。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見父母對孩子的影響。而農村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相比城市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要低得多,大多數農村的家長會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跟他們關系不大。所以孩子們分享行為的表現在一定程度上受父母的影響。

2.同伴因素。幼兒如果在班上有良好的同伴關系,與周圍的同伴友好相處,那他會覺得生活是美好的,人與人之間是可以信賴的,并因此愿意為他人做些什么;反之,同伴關系處理不好的,他的親社會行為會相對較差,從而出現拒絕分享、自私等行為。

3.大眾傳媒因素。大眾傳播媒介是社會傳遞文化和滲透道德價值觀的主要途徑。而幼兒選擇什么樣的動畫片、電視等對幼兒的分享行為的性質和具體形式都有重要的影響。那些反映人與人之間相互關心、幫助和關懷的故事及動畫片能為幼兒學習和鞏固分享行為提供直觀、生動的示范,有助于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

二、分享行為的培養

面對這些案例,我們應該怎么做呢?怎樣幫孩子培養好的分享行為習慣,幫他們建立起良好的親社會行為的能力呢?我覺得應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營造一個溫馨的幼兒園環境,感受分享的快樂

在幼兒園教師要做一個有心的人,努力在班級中建立一個溫馨、和諧的環境,讓幼兒感受到在班集體這個大家庭中大家都是彼此關心、彼此互愛的?!队變簣@指導綱要》中指出:“環境是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社會、心理條件的綜合,是兒童發展的資源。幼兒通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開展活動?!?/p>

1.良好的物質環境的創設。在中班的墻面環境布置中結合分享的主題,并且鼓勵幼兒主動的參與,進行合作共同布置。比如墻面設計一顆樹,讓幼兒通過自己動手塑造一顆分享樹,將他們喜歡的物品掛在樹上,讓一顆普通樹變成了一顆分享的樹。

2.良好的心理環境的創設: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在幼兒心中有很高的地位,建立一個輕松、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師的非語言行為,包括引導的話語和贊許的目光能夠使幼兒受到極大的鼓舞,進一步強化分享行為。

(二)給幼兒樹立榜樣

常言道:家長的一言一行會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孩子在幼兒階段所受到的教育直接關系到長大成人之后的交際圈,現代社會要求人作為一個社會的人,要求與人為善,待人誠懇,助人為樂等優秀良好的品質,家長要以身作則,幫助孩子健康成長,要培養幼兒的分享行為就需要家長時刻以高的標準要求自己,老師和家長對幼兒的成長有很重要的影響,因此要做好示范才可以。他們可以嘗試和孩子們分享自己的東西,鼓勵孩子們拿一些東西出來分享,如一起玩他們的玩具、一起看他們的故事書,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們親眼看到我們把他們的東西拿走,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和別人分享,進而學會與其他小伙伴分享個體的游戲材料、食物等。當幼兒能體驗到分享帶來的樂趣之后,幼兒便會自覺產生分享的行為,從而模仿教師作出類似的行為,老師還可以多讓孩子看一些些反映人與人之間相互關心、幫助和關懷的故事及動畫片,因為這能為幼兒學習和鞏固分享行為提供直觀、生動的示范,讓幼兒在成長中學習,學習中成長。

1.口頭語言??谡Z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在幼兒一日生活中占據重要的位置,幼兒的抽象思維能力也在進一步的提升,口語能力的表現直接影響到分享行為的產生。這也是幼兒園教師應當作得事情,提升幼兒分享行為的能力。

2.肢體語言的強化。指教師運用自己引導的話語、贊許的目光、微笑的面容、親切的點頭等,能使孩子受到極大的鼓舞,因而進一步強化分享行為,使幼兒愿意更多地、自覺地做出分享的行為。如當發現幼兒有分享行為時,教師可以采取向幼兒點頭、微笑、豎大拇指等方式,使幼兒在表揚中感受分享的樂趣。

(三)家園共育,強化幼兒的分享行為

家庭環境的溫馨與否對幼兒情感的影響很重要,我們要不斷的轉換家教的觀念,通過各種宣傳形式向家長說明身教言傳的重要性,家庭成員之間要有了好東西要和家人一起分享等等。

家園教育的一致性有利于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們需要抽時間和家長進行溝通幼兒的分享行為、也能通過家長會的模式向家長宣傳如何培養幼兒良好分享行為和習慣的重要性,因為交流在家庭教育中可以培養孩子的分享行為、當然也可以在幼兒園組織一些有關分享行為的親子活動等方式來達到家園共育。讓家長也參與到培養孩子的分享行為中來,共同幫助孩子成長。

三、結論

綜上所述,中班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首先要考慮兒童自身的心理成熟因素,中班兒童相比較小班兒童他們的身體、才智迅速增長,活動量也在增加,對事物的敏感性也在提升,但是其道德的認知水平還是處于相對低級的階段,因此要從幼兒自身所具備的條件說起。其次,還需要考慮來自社會方面的影響因素,創設良好的家庭環境,讓幼兒能夠快樂成長,作為學校要讓教師成為一個引路人,幫助幼兒在分享行為產生之時能夠積極的進行強化并且進一步的改善。

參考文獻:

[1]郭力平.學前兒童分享行為的差異性研究及啟示[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05.

(作者單位:呂梁學院教育系)

作者簡介:高麗芳(1985-),女,漢族,山西省柳林縣人,碩士,單位:呂梁學院教育系,助教。

猜你喜歡
農村幼兒中班
淺談自然角內中班幼兒科學觀察能力的策略研究
怎么升到中班的
本土文化背景下的童謠教學策略——以中班語言活動《茶口粉干》為例
農村幼兒家庭教育的現狀及應對策略
農村幼兒性別角色雙性化教育應當注意的問題
以實踐活動為依托,促進幼兒社會性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