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坦貝克創作價值觀在電影《憤怒的葡萄》中的呈現

2015-11-21 02:09
電影評介 2015年24期
關鍵詞:斯坦貝克女權價值觀念

喻 昕

斯坦貝克創作價值觀在電影《憤怒的葡萄》中的呈現

喻昕

《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又名《怒火之花》,它是美國著名作家斯坦貝克的代表作品之一,1940年,經過??怂闺娪肮靖木幹?,于1940年3月15日正式上映。電影《憤怒的葡萄》主要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美國的經濟危機大蕭條時期的一個典型故事,它是當時社會環境的真實再現。閱讀小說《憤怒的葡萄》時會發現,主人公一家(喬德)并沒有被刻意的夸大,作品中每一位角色的設定都非常的真實、具體、形象,在故事情節的設定與發展方面,也絲毫沒有浮夸和脫離社會實際的現象,完全真實地給觀眾呈現了那個時期的美國社會及社會底層民眾的生活環境。[1]

一、斯坦貝克的人道主義思想

斯坦貝克重點通過筆下的三個人物角色來充分表現自己的價值觀,也就是從“我”到“我們”的這個主題思想,其貫穿于整個事情發展的全部,體現的就是一種人道主義思想價值觀。這種人道主義思想價值觀主要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助精神表現出來的,這一點我們從影片《憤怒的葡萄》中就可以觀看到。[2]

斯坦貝克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國歷史上第三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著名小說家,其實更是一名和平主義者、人道主義者,他的一生都在踐行著身為一名作家應有的良知及其使命感。在電影《憤怒的葡萄》中,斯坦貝克的人道主義價值觀給當時的人們、給現代的我們都是一種巨大的啟示。斯坦貝克自始至終都在用他那富有人道主義的思想情懷,還原時代的精神面貌,雖然當時美國社會底層的廣大民眾在生活夢魘的邊緣中掙扎,但這絲毫無法改變他們對人生夢想的追求,不僅是《憤怒的葡萄》,在斯坦貝克的許多優秀小說作品中,我們都可以閱讀到西方傳統人道主義思想中對摧殘人的行為的批判,也包括著對人性“真善美”的贊揚。在電影《憤怒的葡萄》中,全面展示了人性的“善”與“惡”,以及人性善惡程度的復雜性。其中有一個重點的角色,她就像一位天使般的“人間圣母”——喬德的母親,同時也是一名美國標準的家庭主婦。之所以把喬德的母親評價為是天使般的“人間圣母”,主要是她內心思想世界以及言行舉止中所體現出來的“真善美”,這也是一種人道主義價值觀的完美體現。影片中,主人公一家人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喬德的母親卻始終堅持的自己的人生信念,自始至終滿懷著自己的希望,不僅能夠無微不至的照顧著自己的家人,就算是對待外人(毫無相干的人)也是像親人一樣對待,她從來不拒絕別人的請求。在逃難的過程中,就算自己孩子的食物不足,也要分一部分給別人家的孩子,完全表現出勞動婦女無私的高尚品質,體現了人道主義價值觀。[3]

二、人性放逐與超越中的現實磨礪

電影《憤怒的葡萄》,再現了20世紀30年代美國加州移民的真實生活,直擊美國社會文化制度的要害,深入地批判和剖析了社會時弊。電影《憤怒的葡萄》中,主人公湯姆·喬德是一位有血有骨有肉的真性男子,也是斯坦貝克作品中最為醒目的一位主人公。在影片中,我們會看到,主人公喬德從監獄大門出來,此時他是一個剛從監獄里釋放的犯人,于是他開始了寂寞的歸家之路。斯坦貝克通過這種具有時代特性、特定文化環境背景、特定人物性格的塑造,并通過了主人公湯姆·喬德的一家人作為故事的主線來貫穿作品全局的發展。

人性的釋放是《憤怒的葡萄》中所體現的第二個價值觀念,無論是在小說里還是在電影中,都能真切體現到。關于影片作品中所突顯的現實磨礪等方面,具體包括兩個層次面,一是身心放逐中的實踐游戲,二是人性釋然的本能萌發,這才是斯坦貝克所要表達、抒發的人性的放逐與超越。[4]

身心放逐中的實踐游戲。實質上,這是一種精神放逐的自我批判與沉重反思,斯坦貝克通過這種對流放文學藝術的追求,像人們警示著人類社會的野蠻、無知的一面,但是有了夢想與追求,一切都可以改變,一切都會向好的方向發展下去?!稇嵟钠咸选分?,凱西原本只是一個牧師,原本他以為自己是一名具有時代價值觀的人,可是在逃難中,他看到了自己虛偽的一面,同時又目睹了自己的同胞一個個倒下,一個個凄慘的現狀。在《憤怒的葡萄》影片及小說作品中,凱西是斯坦貝克筆下的一名踐行者。

人性釋然的本能萌發。人性的釋然是相對于西方社會的理想世界而言的,在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社會,底層民眾的生活環境異常惡化,人們(包括斯坦貝克在內)逐漸懷疑這種所謂的“民主、自由、女權”的社會給我們帶來了什么?關于對影片作品中所顯現的“人性釋然的本能萌發”的解讀,是一種內心理想世界與憧憬下的正義化之間的角逐,是對人性的一種感悟。就是斯坦貝克的這種創作價值觀念,間接的構成了西方文學發展史上一面鮮明的旗幟。

三、女性替代神性的人性價值觀念

“葡萄”一詞是西方基督教《圣經》中的一個代名詞,它包含著多層的象征意義,其中就有一個重要的含義,就是說“葡萄”象征著耶穌的子民。在這一層民族文化意識觀念上,在《圣經》中,《新約·約翰福音》的第十五章內容中有這么一段記載:“主是真葡萄樹,耶穌對自己的子民布道,我是真葡萄樹,我父親是栽培人。但凡是屬于我而不結果的枝子,他(父親)就剪去,凡結果子的,他就精心的修理干凈?!边@段話的意思,就可以真切的感受到斯坦貝克的用意。

在影片和小說作品中,還存在著第三種人性價值觀念,那就是“生態女權”。斯坦貝克通過《憤怒的葡萄》想表達出生態女權的價值觀念,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上,一是女權運動與男權地位的比較,二是女權顛覆與重構之間的自由張力,意思就是說,女權的弱化和男權的張力相進行比較。我們都知道,美國是世界上比較崇尚“民主、自由”的國家,同時也是女權運動發展最為繁榮的一個國家。斯坦貝克通過故事中幾個角色形象的精心塑造,尤其是喬德的母親這一人物角色的完美塑造,“高尚而不浮夸,神圣而又真切”,將生態女權的使命感、道德觀凸顯的更加鮮明。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美國社會,雖然女權主義已經興起,但更多的情況下都是一種外在形式的體現,當時有一些女性,完全缺乏獨立的人格,對男人也是唯命是從,任男人“任意擺布”。喬德的母親就是斯坦貝克筆下理想中的“女權主義”新女性的代表,她得體、大方、溫順,同時又不失為淡定。在主人公一家舉家西遷過程中,我們會看到,那些稍微上了年紀的男性,基本都是在前臺,而那些婦女和小孩只能屈居幕后,女人完全聽從男人的命令,其中就包括喬德的母親。喬德的父親都無法解決的棘手問題,母親卻能迸發出驚人的精神力量。[5]

結語

在斯坦貝克的人生價值觀念中,認為人與人之間雖然相互不夠了解,也彼此之間缺乏信任與溝通,盡管生活有時候對于我們而言是無望的,但是我們也要時刻保持著希望,這點微小的火花就是人生的信念。從斯坦貝克的小說中,以及經過改編之后的電影《憤怒的葡萄》可以發現,作品中的主人公一家,尤其是喬德和喬德的媽媽,是典型的人性光輝的代表,也是斯坦貝克價值觀的體現與表達,他還認為,人類在面對生活的災難、失敗、挫折時,要勇于直面過去,要時刻保持著一顆勇敢、憐憫和愛的能力。

[1]王玉明,馮曉英.兼收并蓄之美:《憤怒的葡萄》另一種解讀[J].譯林,2008(2):213-215.

[2]楊大亮.再論斯坦貝克的現實主義小說《憤怒的葡萄》[J].時代文學,2010(12):51-52.

[3]蔡榮壽.從荒野到豐饒——《憤怒的葡萄》中的母親形象流變[J].甘肅社會科學,2011(1):141-143.

[4]王玉明,馮曉英.西行還是詩意地回歸——《憤怒的葡萄》生態維度之追問[J].外語研究,2009(1):90-93.

[5]胡天賦.《憤怒的葡萄》:一部偉大的生態文學之作[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29(5):98-102.

喻昕,女,江西南昌人,江西農業大學南昌商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英語語言文學研究。

猜你喜歡
斯坦貝克女權價值觀念
向警予的女權思想
新時代價值觀念沖突與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發展研究
這樣的“女權”
電影《老炮兒》的價值困頓
114年前,女權先鋒與兩則征婚啟示
文化流動視域下的城市價值觀念創新:以“深圳十大觀念”的生成為例
社會主義女權和自由主義女權: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國婦女運動內部的共識與分歧
通往伊甸之路——斯坦貝克女性描寫所傳達的主題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