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社區護理教學中的應用效果評價

2015-11-22 09:16包龍梅
護理研究 2015年22期
關鍵詞:慢性病病人社區

包龍梅

當今伴隨新理念和新技術的不斷涌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整合日漸深入,其中翻轉課堂成為國內外教育改革的新浪潮,為教與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1]。翻轉課堂(也稱顛倒課堂或反轉課堂)就是在信息化環境中,課程教師提供以教學微視頻為主要形式的學習資源,學生在課外時間完成對教學視頻等學習資源的自主學習,而師生在課堂時間則是面對面一起答疑解惑和互動交流等活動的一種教學模式[2]。信息化網絡和網絡終端設備的普及為翻轉課堂的教學改革提供了必要的保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教師開始嘗試對翻轉課堂的應用進行實踐,國內對翻轉課堂的應用研究逐年增多。周路[3]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于課程教學。為了探索翻轉課堂結合社區見習教學模式在高職護理專業社區護理教學改革中的應用前景,社區護理教學團隊對社區常見慢性病病人的護理與管理實行翻轉課堂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校2012級高職護理專業436名護生,共分為8個行政班。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2個班作為觀察組,共計112名(女102名,男10名)護生,年齡19歲~21歲(19.3歲±1.5歲);抽取2個班作為對照組共計116名(女108名,男8名)護生,年齡19歲~21歲(19.1歲±1.7歲)。兩組護生的學習基礎、地域分布、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均具有可比性。

1.2 教材 觀察組和對照組統一使用本院教材《社區護理》,該教材以《社區護理》為主線把《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2011版)》中的崗位任務貫穿在教材中進行改革,體現了基于崗位分析和具體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理念,重視校內學習與社區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課堂教學與社區工作地點的一體化,力求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探索出“新醫改”形勢下滿足社區衛生服務需求的課程建設和課堂教學改革的新途徑。

1.3 教學方法

1.3.1 觀察組教學方法

1.3.1.1 教學準備 社區護理教學團隊在實施翻轉課堂前4周組織集體備課,選擇社區常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病人的護理與管理作為試點教學內容,設計編寫視頻教學的教案、案例、教具并設計情境,將學生已學過的護理人文學科、健康評估、基礎護理及內科護理的相關知識融入教學視頻和教學PPT中。由教學能力強、語言表達富有吸引力的教師作為視頻教學的主講教師,組織部分學生參與視頻教學的拍攝過程,將社區常見慢性病高血壓和糖尿病的社區護理分階段拍攝成4段視頻,請傳媒系老師負責剪輯和后期制作,配合動畫和畫外音及音效等。

1.3.1.2 課外學習 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始前1周,教師利用網絡學習平臺發布課程的學習任務和要求。將提前錄制的微視頻、PPT及教材等數字材料上傳至校園網絡平臺,要求護生利用課余時間,借助電腦、平板電腦或智能手機等網絡學習終端進行課前學習。教師以提問的方式明確課前學習的知識要點、關鍵步驟,同時設計練習作業題及綜合應用性的問題,同時建立QQ群用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

1.3.1.3 課堂學習 課堂學習的實施方法主要包括3個步驟:學生提出質疑,師生之間針對共性問題進行交流,教師對個性化問題進行分類指導。即先由學生根據自己觀看教學視頻和課前練習中存在的疑點提出問題,然后由學生之間通過小組討論進行交流解決。針對不能解決的共性問題,教師則分類在課堂上集中答疑解惑或引導學生解答;對于個性問題教師則一對一進行指導。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教師主要負責掌控課堂局面,保證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

1.3.2 對照組教學方法 采用傳統教學方法,由教師課堂講授社區常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病人的護理與管理,通過理論教學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社區慢性病人(重點是高血壓病人和糖尿病病人)的隨訪方法和保健指導方法。

1.3.3 社區見習和健康教育 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護生在完成社區常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病人的護理與管理之后,將所有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3名或4名學生組成,由8名教師利用周末時間分散帶領到安康城區8個不同的社區進行課間見習。課間見習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其一,由社區護士講解社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病人的社區管理的具體辦法和流程。其二,讓護生與社區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病人(重點是高血壓病人和糖尿病病人)進行面對面溝通。各小組護生與教師在社區護士的引領下一起進入居民家中進行家庭訪視,或者對前來社區衛生服務站就診的居民詢問其健康史,進行簡單查體,建立健康檔案等。通過家庭訪視對他們進行慢性病的相關保健指導,主要包括膳食指導、身體活動指導、限酒指導、用藥指導、高血壓監測指導和心理指導等。

1.3.4 考核評價

1.3.4.1 理論考核 由教師統一命題,同時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護生進行考核,考核社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護理的基礎理論知識。主要圍繞《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2011版)》在社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社區應用,將護理人文學科、健康評估、基礎護理、內科護理及整體護理應用與社區護理的知識整合在一起進行綜合考核。

1.3.4.2 觀察組學生對教學效果的主觀評價 采用自制問卷對觀察組學生進行教學方法認可程度調查,內容包括學習態度、知識掌握、能力提高、對教學方法評價4個方面,采用不記名的方式調查以保證調查結果的真實性。調查共發出問卷112份,回收問卷112份,問卷回收率100%。

1.3.4.3 社區慢性病病人的隨訪評價 教師在所有護生完成社區見習1周后走訪各個社區,對社區慢性病病人進行回訪,請社區慢性病病人主要從護生的溝通交流能力、服務態度、團隊合作能力、思維能力、應急應變能力和保健指導能力等方面對不同組別的護生進行回訪評價。

1.3.5 統計學方法 采用頻數、百分比對資料進行描述。采用χ2檢驗對資料進行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理論考核 兩組護生的基礎理論知識考核成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46,P>0.05),表明翻轉課堂并不影響學生對社區護理基礎知識、疾病的重點和難點的掌握及整體護理應用。

2.2 觀察組護生對教學效果的主觀評價(見表1)

表1 觀察組112名護生對教學效果的主觀評價 人(%)

2.3 社區慢性病病人的隨訪評價(見表2)

表2 社區慢性病病人對兩組護生的綜合素質評價被認可情況比較 人(%)

3 討論

3.1 社區護理教材改革初見成效 本研究統一使用院本教材《社區護理》,該教材以《社區護理》為主線把《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2011版)》中的崗位任務貫穿在教材中進行改革,體現了基于崗位分析和具體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理念,重視校內學習與社區實際工作的一致性,實現課堂教學與社區崗位工作的一體化,重視護生校內學習與社區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本研究觀察組和對照組護生統一使用課題組成員編寫的《社區護理》院本教材,該教材將護理人文知識、健康評估、基礎護理及內科護理的相關知識與社區護理的知識整合,有助于護生理論學習的融會貫通。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護生的基礎理論知識考核成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46,P>0.05),這說明在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中“翻轉課堂”并不影響護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這對廣泛推行“翻轉課堂”提供了必要的保證。

3.2 翻轉課堂的教學改革成效顯著 調查結果顯示:82.14%和83.04%的護生認為翻轉課堂提高自學能力,增強學習興趣,并有75.89%的護生認為能增加對社區護理的成就感。自學能力的提高和養成是護生終身連續學習的有力保證,社區護理成就感的提高是護生選擇社區作為未來護理工作場所的前提。83.93%的護生認為翻轉課堂教學效果優于傳統教學;77.68%的護生希望以后能繼續開展此類教學改革。護生普遍認為翻轉課堂不僅能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亦能增加對已掌握知識的運用。絕大多數護生認為,翻轉課堂能提高護生自身的綜合素質,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培養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調查結果顯示,翻轉課堂教學改革嘗試對于護生自身能力的培養和教學效果產生了一定的實效。翻轉課堂的教學設計,突出了學習動機、態度、興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培養綜合實踐能力;要求學生利用圖書館、網絡等資源搜集信息、查詢資料,培養自學能力;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評判性思維和創新意識;學生實現了“三動”即動腦(將理論轉化為實踐)、動手(實施設計性實踐、護理體檢)、動口(與居民溝通、實施健康教育及家庭護理),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觀察、分析、動手、協作等能力均得到鍛煉,整體素質得到提高[4,5]。這種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提高了護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促使學生學會創造性學習的方法,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得到提高。

3.3 加強社區見習和實踐 社區衛生服務是以預防為導向的服務,需要社區衛生服務專業工作者對社區中個人、家庭及社區健康整體負責與全程控制,注重并實施不同人群“生命周期保健”?!渡鐓^護理》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通過案例分析,加強學生對《社區護理》課程核心內容的理解和把握[6,7]。根據服務對象生命周期和疾病發生發展的不同階段及可能存在的危險因素和健康問題,提供一級、二級、三級預防[8]。社區實習體現了集醫療、預防、護理、康復、保健于一體的社區整體護理特征[9]。社區見習和實習是護生由學校走向社會的重要職業訓練階段,也是護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時期。家庭訪視有利于護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可提升護生的大眾交往技巧。本次研究強化了社區見習和家庭訪視,使護生初步了解基層衛生服務在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中的作用,在參與社區衛生服務和慢性病的健康教育中,了解到社區中存在的衛生問題,豐富了護生社會交往閱歷,拓寬學習的知識面,鍛煉了護生從社區健康檔案的建立到社區保健指導和家庭護理等社區衛生服務的基本技能。達到以社區護理手段應用為切入點,多種技能的綜合實踐,培養提高了護生人際溝通、團隊合作和應急應變的能力,提高了護生的綜合素質。

3.4 社區慢性病病人對護生的綜合評價 本研究由教師在社區見習1周后對不同社區的社區護士和慢性病病人進行回訪,從護生與社區慢性病病人在溝通交流能力、服務態度、團隊合作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應急應變能力和保健指導能力等方面對不同組別的護生進行評價。對測評反饋情況進行統計學處理,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生在溝通交流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應急應變能力和保健指導能力方面綜合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護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翻轉課堂這種從自主學習—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護生對知識的整合、提煉和內化。由于觀察組護生對社區護理及相關知識的掌握更加嫻熟,學習的主動性更高,使他們在社區見習中幫助慢性病病人解決實際問題時更加得心應手,更能將知識靈活運用于實際工作中,也更容易得到慢性病人和社區護士的認可和接受。

總之,翻轉課堂結合社區見習的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護生的自學能力、學習興趣和對社區護理工作的認同感,提升護生的綜合素質,使學校社區護理教學更加貼近社區護理實際工作崗位,更能得到廣大社區居民的接受和認可,達到了專業與社會需求的“零距離”,學習與崗位要求的“零距離”。

[1] 鐘曉流,宋述強,焦麗珍.信息化環境中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設計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19(1):58-64.

[2] 劉小晶,鐘琦,張劍平.翻轉課堂模式在“數據結構”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8):105-110.

[3] 周路.“翻轉課堂”模式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24):140.

[4] 徐穎,張曉琳.護理實驗課教學應用查房式導入法探討[J].護理學雜志,2002,17(8):572.

[5] 王亞寧,諶秘,唐浪娟,等.社區護理臨床教學內容與程序的研究[J].全科護理,2009,7(6C):1679-1680.

[6] 劉索珍,李繼平,李曉玲,等.本科護生社區護理教學模式的改革[J].現代護理,2007,13(27):2570-2571.

[7] 周梅,常宏,韓慧文,等.案例教學法在社區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06,20(7A):1965-1966.

[8] 郭巖.衛生事業管理[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3:191-104.

[9] 舒劍萍.護生社區實習教學模式研究[J].醫學教育,2004(3):41-42.

猜你喜歡
慢性病病人社區
肥胖是種慢性病,得治!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應用
誰是病人
社區大作戰
健康體檢常見慢性病及指標異常流行病學分析
3D打印社區
在社區推行“互助式”治理
逆轉慢性病每個人都可能是潛在的慢性病候選人!
病人膏育
我幫病人“走后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