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沿海省份海洋產業集聚態勢演進研究

2015-11-24 02:55朱利國吳凱昱謝曼露馬仁鋒
浙江農業科學 2015年2期
關鍵詞:第二產業區位省份

朱利國,吳凱昱,謝曼露,馬仁鋒

(寧波大學城市科學系,浙江寧波 315211)

中國沿海省份海洋產業集聚態勢演進研究

朱利國,吳凱昱,謝曼露,馬仁鋒*

(寧波大學城市科學系,浙江寧波 315211)

采用區位熵指標,測度2006_2011年中國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等6個沿海省份的海洋產業總體及其三次產業的聚集度,探究中國沿海省份海洋產業集聚態勢差異及其演進。研究結果表明,6個沿海省份海洋產業的集聚程度集中趨勢與分散趨勢并存,江蘇、浙江、福建呈顯著集中態勢,而山東、上海、廣東則呈弱分散趨勢;沿海6省海洋三次產業的集聚與分散態勢呈現與整體一致性格局,但海洋第一產業的集聚水平最高者為福建、浙江;上海的海洋第二、三產業集聚水平均最高;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的海洋三次產業集聚程度演進呈現“二三一”型的上海,“二一三”型的江蘇,“一三二”型的浙江、福建、山東和廣東。

沿海省份;產業集聚;演化

海洋經濟是21世紀中國沿海省份著力打造的國民經濟新增長點。發展海洋經濟既要實現資源環境-經濟空間-社會就業的協同式集約利用,又要協調沿海省份間及其省內地市間的發展。西方海洋產業發展實踐顯示,產業集聚與區域差異化發展既能提升海洋經濟投入產出效益,又可有效降低區際不協調程度。因此,海洋產業集聚的區域差異及其演變成為解析中國沿海省份海洋產業發展差異的重要視角與主題。楊堅等[1_4]采用多種方法討論山東海洋產業集聚與經濟增長問題;韓玲冰等[5_7]研究了江蘇省海洋產業的具體行業集聚;常玉苗等[8_11]研究福建海洋產業,顯示福建海洋產業發展不平衡;而學界研究浙江與廣東海洋經濟時發現,兩地海洋產業都分別集聚于寧波舟山和廣州等大城市區域??傮w而言,現有研究尚未全面測度沿海省份海洋產業的集聚過程與狀態,未能比較分析省域海洋產業集聚差異。因此,選取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六省作為研究區,并采用區位熵測算2006_2011年各省份海洋及其各次產業的聚集度,以此探索沿海省份海洋產業集聚態勢的演進及其差異,深入認知海洋產業合理布局與區際協調發展。

1 研究方法

1.1 數據來源與處理

區域海洋產業集聚測度數據,其中海洋經濟指標數據源于2007_2012年《中國海洋統計年鑒》,區域經濟總量數據源自2007_2012年《中國統計年鑒》,相關指標原始數據整理如表1。

表1顯示,海洋產業方面,上海市海洋第一產業比重低,增長速度極其緩慢,第二、三產業所占比重高,但第二產業增長緩慢,第三產業增長速度高于第二產業;其他省份的海洋第二、三產業比重較高且增速較快;且第二產業比重高于第三產業。海洋產業經濟總量,山東和廣東的產業總值較高,領先于其他省份。

1.2 海洋產業集聚的測度方法

測量產業地理集中的方法包括赫芬代爾系數、區位熵、錫爾系數和基尼系數等,基于數據可得性采用區位熵法測度6省份海洋產業聚集度。區位熵法的優點[11]在于能較明顯地反映地方產業集聚程度與全國平均水平差別,便于對不同地區間集聚程度的比較。計算區位熵時,相應指標可選擇產值、從業人數、企業數、出口額等,文中選用產值為測度數據源。區位熵>1,可認為該產業是地區的專業化部門,集聚程度高,可判定存在產業集群現象;區位熵越大,集聚水平越高。若區位熵<1,則認為該產業在地區分布較為分散,可判定不存在產業集群現象。

表1 不同省份2006_2011年經濟產值億元

海洋產業包括漁業、船舶、油氣、鹽業、工程裝備制造、藥物和生物制品、海洋能源、海水利用、海洋運輸、海洋旅游及海洋科技等,若測度各省份上述產業,將不能反映省份間差異,為此采用海洋三次產業數據進行區位熵計算。

式中:p為魯、蘇、滬、浙、閩、粵;i=1,2,3;Qpi表示p省i產業的區位熵值,ei表示省份海洋第i產業產值,Ei表示省份第i產業產值,ei0表示全國海洋第i產業的產值,Ei0表示全國第i產業產值。若Qpi>1,則表示p省份第i產業集聚程度較高,反之則集聚程度低。

2 沿海省份海洋產業集聚度測算

2.1 海洋三產業區位熵及波動特征

根據上述公式計算6省海洋三產業的區位熵(表2)。

表2 沿海6省份2006_2011年海洋各產業區位熵

表2顯示,(1)沿海6省份海洋第一產業集聚程度以福建、浙江、山東、廣東最高,其中福建、浙江等的區位熵均>4,表明2省的海洋第一產業集群發展特征顯著;廣東、山東2省海洋第一產業區位熵>1,具有一定程度的集群趨勢;而上海、江蘇等的區位熵均<1,兩地海洋第一產業呈分散發展。此外,浙江、福建兩省海洋第一產業區位熵呈增長趨勢,集聚程度日益提高,而山東、江蘇、上海、廣東的海洋第一產業區位熵值呈降低趨勢,其海洋第一產業發展出現分散態勢。(2)沿海6省份海洋第二產業的區位熵值以上海、福建最大,表明兩省份具有明顯的集群態勢;浙江、廣東、山東的海洋第二產業區位熵均>1,初現海洋產業集聚;而江蘇省的區位熵<1,相對其他五省而言,海洋第二產業的集群化程度偏低。此外,山東、廣東、浙江的海洋第二產業區位熵值呈增長趨勢,反映三省海洋第二產業集聚趨勢強化;而上海市海洋第二產業區位熵值下降,福建海洋第二產業區位熵值徘徊在2.11附近,表明兩省海洋第二產業集聚趨勢呈弱化或波動狀態。(3)沿海6省海洋第三產業區位熵值以上海、福建較大,有明顯的集群趨勢;浙江、廣東、山東省的海洋第三產業區位熵略低于上海、福建,但均>1,初現產業集聚;而江蘇?。?、產業群集程度低。山東、江蘇、浙江、福建的海洋第三產業區位熵值均呈增長趨勢,而上海出現下降趨勢、廣東徘徊在1.85附近,表明上海、廣東的海洋第三產業集聚程度趨向弱化。2.2 各省海洋三次產業的集聚態勢比較

山東海洋第一產業2006_2011年區位熵在2~3間波動,先下降,至2010年有所回升,整體集聚程度較高;海洋第二產業區位熵在1.5左右波動,表明山東海洋第二產業集群初步形成,發展較穩定;海洋第三產業集聚態勢也形成,且程度較高,僅次于上海、福建兩省。

江蘇海洋第一產業2006_2008年區位熵<1,至2009年達1.42,初現集聚發展趨勢,2011年又回落至0.88,表明江蘇省海洋第一產業已具備集聚基礎,但發展不充分。海洋第二、三產業區位熵從2006年的<1穩步上升,至2011年接近1,說明江蘇省海洋產業處于分散發展轉向集聚發展的過程。

上海海洋第一產業區位熵2006年<1,且呈下降趨勢,說明上海市海洋第一產業專業化水平較低,未形成集聚趨勢;海洋第二、三產業區位熵>1,表明上海市海洋第二、三產業集聚程度較高,在全國有明顯的優勢,但海洋第二產業的區位熵系數從2006年的4.03開始呈下降趨勢,且海洋第三產業的區位熵徘徊在3附近。

浙江海洋第一產業區位熵從2006年>1,且呈波動上升趨勢,至2011年達4.41,說明海洋第一產業聚集程度較高;海洋第二產業區位熵從2008年開始>1,但2007年降至0.96,表明集聚趨勢已初步顯現,但尚未質變;2008年海洋第二產業區位熵呈逐年上升態勢,顯集群發展趨勢。海洋第三產業區位熵從2006年始一直>1,表明已群集發展,呈先升后降趨勢,但2011年仍大于2006年。

福建海洋第一產業具有十分明顯的集聚優勢。2006年以來海洋第一產業區位熵由>4呈輕微波動增長狀態,與海洋第二、三產業相比,集聚態勢十分明顯。海洋第二、三產業區位熵均>1,且海洋第二產業集聚度變化平穩,海洋第三產業集聚度呈平穩、緩慢增長趨勢。

廣東海洋三產業的區位熵均>1,表明廣東省海洋三產業的群集態勢已形成。2006_2011年海洋產業區位熵動態變化顯示,廣東省海洋第一產業集聚,總體呈下降趨勢,海洋第二產業集聚呈上升趨勢,且漲幅較小,海洋第三產業集聚程度呈先降后升趨勢。

2.3 沿海6省海洋產業集聚態勢的總體差異

如表3所示,由2006_2011年沿海6省海洋產業區位熵數據可知,浙江、福建、山東、廣東的海洋三產業集聚態勢均呈現“一三二”模式,說明浙江與福建、山東、廣東的海洋產業集聚模式較為相似;上海海洋產業區位熵模式為“二三一”,表明上海市海洋第二、三產業發展快,集聚程度較高,江蘇海洋產業區位熵模式處于波動中,由“一三二”轉變為“一二三”,再轉變為“二一三”,表明江蘇海洋產業在全國尚不具備產業專業優勢和較高群集水平。

2.4 沿海6省2006_2011年海洋產業集聚度演化特征

沿海6省的海洋三次產業集聚程度表現為浙江、福建兩省海洋第一產業區位熵呈增長趨勢,兩省海洋第一產業集聚程度日益提高,而山東、江蘇、上海、廣東的海洋第一產業區位熵值呈降低趨勢,其海洋第一產業發展出現分散態勢;山東、廣東、浙江的海洋第二產業區位熵值成增長趨勢,反映三省海洋第二產業集聚趨勢強化;而上海海洋第二產業區位熵值下降,福建海洋第二產業區位熵值徘徊在2.11附近,表明2省海洋第二產業集聚趨勢呈弱化或波動狀態??傮w而言,山東、江蘇、浙江、福建的海洋第三產業區位熵值均呈增長趨勢,而上海出現下降趨勢、廣東徘徊在1.85附近,表明上海、廣東的海洋第三產業集聚程度趨向弱化。

表3 沿海6省2006_2011年海洋產業區位熵

3 小結與建議

海洋三次產業在各省的產業集群程度不同,沿海6省的海洋三次產業集聚程度演進呈現:“二三一”型的上海,“二一三”型的江蘇,“一三二”型的浙江、福建、山東和廣東。

建議落實國家海洋經濟示范區發展規劃,促進海洋產業空間結構的優化。國家海洋經濟示范區發展規劃為各省份海洋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標,各省應依據自身情況,提高海洋產業集聚經濟效益,優化產業的空間組織。如沿海6省應繼續強化海洋第二產業的集聚布局與發展,提升海洋船舶工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等的地區集聚水平,以提高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尤其是山東、江蘇、上海、浙江與廣東的船舶、海洋工程行業。海洋第三產業要圍繞海洋科教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積極培育海洋科技服務業、海洋航運服務業集聚區,提升沿海省份的海洋服務業集聚水平與國際影響力。

建議重視海洋產業的技術研發與技術關聯,培育技術鏈主導的海洋產業集聚。魯、蘇、滬、浙、閩、粵六省瀕臨海洋,資源豐富,各省海洋經濟基礎較為優越,但面臨嚴重的技術制約,如海洋裝備制造業的核心部件與總成設計能力欠缺、海洋水產養殖的病害防治技術與牧場建設技術尚不適應綠色海洋經濟發展需求[12],這要求沿海省份進行海洋技術研發,若各省內部海洋經濟發展的主要城市能進行技術聯合攻關,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則提供了海洋產業集聚發展的新空間,可有效保障海洋經濟集聚的技術協同與創新。

協調省際間海洋產業集聚發展。各省的海洋產業集聚發展雖存在一定差異,但部分省間的重點海洋產業規劃存在嚴重趨同。如何實現沿海地帶的共贏與各省發展水平的全面提升,需要海洋產業結構、海洋產業空間組織、海洋產業技術研發等方面的協調與重組。為此,可抓住國家對重點海洋產業的區域布局與技術研發聯盟構建等機遇,實施省域內部的海洋產業集聚結構優化。

[1] 楊堅.山東海洋產業轉型升級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3.

[2] 王穎.山東省海洋事業近現代化變遷的歷史考察[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7.

[3] 史同廣,劉兆德.山東海洋資源開發及海洋產業的發展[J].地域研究與開發,1997,16(3):57_60.

[4] 黃盛,姜文明.山東省海洋新興產業發展狀況與對策分析[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13(2):14_18.

[5] 韓玲冰.江蘇海洋經濟發展支柱產業選擇[D].南京:河海大學,2001.

[6] 龔志聰,壽建敏.江蘇海洋產業聚類分析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3(6):51.

[7] 龔志聰,壽建敏.江蘇省海洋產業發展分析與研究[J].市場研究,2013(4):18_19.

[8] 常玉苗.我國海洋產業集群發展測度及創新發展研究[J].中國漁業經濟,2013(2):100_105.

[9] 陳志強.產業集群推動福建海洋經濟發展[J].中國國情國力,2006(12):55_58.

[10] 郭麗芳,林珊.福建發展海洋服務業的瓶頸與對策[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1):135_139.

[11] 黃瑞芬,苗國偉.海洋產業集群測度:基于環渤海和長三角經濟區的對比研究[J].中國漁業經濟,2010(3):132_138.

[12] 馬仁鋒,梁賢軍.基于文獻計量視角的中國船舶工業及其技術研發動態[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14(4):446_452.

(責任編輯:張瑞麟)

S 913

A

0528-9017(2015)02-0167-04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0203

2014-09-27

寧波市發改委/寧波大學海洋專項(HYS1203)

朱利國(1992_),男,浙江桐鄉人,城鄉規劃方向本科生。E-mail:695944989@qq.com。

馬仁鋒(1979_),男,湖北棗陽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經濟地理與城鄉規劃。E-mail:marfxf@126.com。

文獻著錄格式:朱利國,吳凱昱,謝曼露,等.中國沿海省份海洋產業集聚態勢演進研究[J].浙江農業科學,2015,56(2):167_171.

猜你喜歡
第二產業區位省份
袁奇峰:廣州南CBD,優越區位截留全城商機
誰說小龍蝦不賺錢?跨越四省份,暴走萬里路,只為尋找最會養蝦的您
連鎖餐飲企業區位選擇
連鎖餐飲企業區位選擇
16省份上半年GDP超萬億元
在長江經濟帶戰略背景下安徽省沿江城市帶第二產業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的研究
我國第三產業發展研究
我國第三產業發展研究
生產性服務業與第二產業之間的互動機制
辯證看城市“區位條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