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遼盆地A區塊扶余油層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2015-12-04 01:33李斌中石油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十采油廠黑龍江大慶166405
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 2015年14期
關鍵詞:油氣藏運移巖性

李斌 (中石油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十采油廠,黑龍江 大慶166405)

A區塊位于松遼盆地北部向陽-太平川地區,區域上跨越中央坳陷區及東北隆起區2個一級構造單元,主要發育太平川背斜、民主背斜、尚家鼻狀構造,總體表現為北、東、南高,西部低的“三高一低”構造格局。研究區緊鄰松遼盆地三肇凹陷生油中心,油源豐富,蓋層穩定,存在油氣向下運移的原動力——超壓等有利因素[1]。但由于該區勘探程度較低,對油氣富集規律認識不足。因此,筆者在對影響工區內試油成功及不成功井的共性及個性因素分析的基礎上,總結了A區塊的油氣富集規律,以對油藏評價部署提供指導。

1 分流河道是油氣聚集的主要載體

沉積微相研究表明,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沉積構成了扶余油層的骨架微相[2]。A區塊扶余油層主要受控于2個淺水湖泊三角洲沉積體系,位于南、北2個沉積體系的交匯處,主要以湖泊沉積為背景,水體較淺,湖平面微弱的升降都可導致大面積的暴露和淹沒。因此,平面上沒有一條穩定的水上和水下沉積的分界線,而更多的是表現為水上和水下沉積的垂向疊置。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呈網狀分布其中,沉積物粒度較細,以粉砂巖為主,偶見極少量細砂巖。物性分析(表1)表明,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的物性最好,有效孔隙度均大于10%,滲透率則為1mD左右,總體上好于其他沉積微相。從試油結果可以看出,工業油流井主要分布于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砂體。

表1 A區塊扶余油層微相類型物性分析數據表

2 斷層和滲透性砂體是油氣運移通道

油氣運移通道通常有以下3種類型[3]:①不整合面;②斷層及滲透性砂巖組合;③區域上連通的儲層。A區塊扶余油層為處于坳陷期內部的儲層,通常不整合面不發育,主要儲集體微相類型為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難以形成區域上連通的儲層。因此,斷層及滲透性砂巖組合就成了區內油氣運移的主要通道。

A區塊內中期及長期發育的斷層控制著油氣的運移及保存,斷層不僅是石油運移的重要通道,也是新老地層接觸的部位。從三肇凹陷區側向運移的石油,受到不連續儲集層的阻擋,只有借助斷層的溝通,經過空間的迂回完成垂向-側向運移,從而逐漸擴大了油氣的分布范圍。斷層是油氣初次運移的通道,滲透性砂體與斷層的有機匹配是油氣二次運移的通道,而位于運移指向上的三級構造則是油氣聚集的最有利場所。區內試油為工業油流的井基本上都依托于斷層分布,形成了為數眾多的斷塊、巖性-斷層、斷層-巖性、構造-巖性等油藏類型。

3 有效圈閉是油氣聚集的重要場所

圈閉是油氣聚集的最終場所,圈閉的形成只有早于油氣的大規模運移期,才能有效地捕集油氣形成油氣藏,否則圈閉再好,如不能捕集到油氣,也只能成為空圈閉[4]。研究區的圈閉構造主要是在嫩江組沉積以后的幾次褶皺作用下逐步形成的。當時,中央坳陷區內的青山口組生油層已達到生油門限深度,在較深部位的嫩江組一段生油層也達到了生油門限深度。作為油層向上、下運移通道的中期及長期發育的斷層,除在嫩江組沉積末期構造運動中開啟外,還分別在明水組沉積末期和新近系沉積末期活動開啟。也就是說,區內圈閉早于或與油氣大量運移同時形成,因此從盆地的油氣生成、運移及圈閉的形成的配置來看,A區塊的圈閉是有效的。

3.1 被斷層復雜化的層狀背斜圈閉

被斷層復雜化的層狀背斜圈閉主要見于太平川背斜及民主背斜,距生油中心較遠。由于構造復雜,斷裂發育,特別是T2層斷層較為發育,且鄰近三肇凹陷生油中心,三肇凹陷生成的油氣,可沿斷裂運移至研究區,故區內無論是垂向油源還是側向油源均十分豐富。試油成果已證實,在有效供烴范圍內,水壓梯度和浮力的作用下,油氣會沿上傾方向浮起,逐漸向背斜圈閉的最高部位移聚,從而形成背斜油氣藏。

3.2 與巖性有關的圈閉

與巖性有關的圈閉多見于三肇凹陷及其周緣向構造高部位過渡的斜坡部位。由于北、東、南部高而西部低的構造格局,且該區以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沉積為主,砂體呈透鏡狀、條帶狀廣為發育,被南北或近南北向斷層切割形成油氣良好的運移通道,易形成與巖性有關的油藏——砂巖透鏡體油藏、砂巖上傾尖滅油藏、斷層-巖性及巖性-斷層油藏。該類型圈閉在研究區較發育,勘探價值較大。

3.3 其他復合型圈閉

區內背斜及鼻狀構造發育,環三肇凹陷分布,加之南北及近南北向斷層廣布,如與巖性合理配置即可形成構造-巖性油氣藏。其中構造為油氣的運移提供指向,而巖性及物性的變化則對油氣起到圈閉作用。

在尚家鼻狀構造及太平川背斜構造高部位變化的斜坡地帶,構造與斷層匹配,可形成構造-斷層油氣藏,斷層在該類油氣藏中既起到了輸導作用,又起到了遮擋作用。

4 后期保存條件對油氣藏保存至關重要

東北隆起區尚家鼻狀構造廣泛發育眾多長期活動的斷層,由于嫩江組末期的構造反轉造成部分斷層出露地表,破壞了圈閉的有效性,減弱了油氣的聚集能力,油氣沿斷層發生再運移至地表散失,使原來的有效圈閉變為空圈閉。如圈閉內的葡萄花油層均產水,主要是由于距物源近,分流河道砂體發育,物性好,加之通天斷裂的溝通,極易造成油氣的散失(圖1)。故長期活動的通天斷層是導致油氣不能聚集或原有油氣藏遭到破壞的重要原因,井位部署時應盡量避開。

圖1 尚家鼻狀構造的通天斷裂

5 結論

1)A區塊油氣藏成藏主要受分流河道、斷層和砂體有機匹配、有效圈閉和后期保存條件等4個因素控制。

2)斷裂發育帶為油氣富集的有利部位,反向正斷層下盤的圈閉是最有效的圈閉類型,為下步勘探重點部位。

3)勘探中應找尋控制油氣富集的有利因素,如有效圈閉、良好的儲集條件及有利的運移通道,而避開不利條件,如通天斷裂等,在優選出的有利區帶內部署評價控制井。

[1]蔡希源,陳章明,王玉華,等 .松遼坳陷深水湖盆層序構成模式對巖性圈閉分布的控制 [J].石油學報,1999,20(4):56~59.

[2]陳孔全,吳金才,唐黎明,等 .松遼盆地南部斷陷成藏體系 [M].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9.

[3]張厚福,張萬選 .石油地質學 [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9.

[4]張玉明,夏響華,盧兵力,等 .松遼盆地南部低滲透油氣田勘探技術 [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0.

猜你喜歡
油氣藏運移巖性
一種全浸式油氣藏工程課程設計方式研究
曲流河復合點壩砂體構型表征及流體運移機理
基于數據挖掘技術的碎屑巖巖性識別方法及應用
連續型油藏形成的條件與分布特征
東營凹陷北帶中淺層油氣運移通道組合類型及成藏作用
基于石灰石巖性的超近距管溝爆破試驗研究
基于DEM的地形因子分析與巖性分類
建筑業特定工序的粉塵運移規律研究
關于巖性地層油氣藏地質理論分析與勘探技術探討
川西坳陷孝泉-新場地區陸相天然氣地球化學及運移特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