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信息產業鏈競爭力三種模式比較研究

2015-12-07 06:18劉烈宏陳治亞
電子技術應用 2015年1期
關鍵詞:核心技術電子信息產業鏈

劉烈宏,陳治亞

(中南大學,湖南 長沙410083)

電子信息產業鏈競爭力三種模式比較研究

劉烈宏,陳治亞

(中南大學,湖南 長沙410083)

產業分工的不斷細化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催生了電子信息產業鏈競爭力三種模式的出現,即電子信息全產業鏈競爭力模式、電子信息平臺產業鏈競爭力模式和電子信息聯盟產業鏈競爭力模式。三種模式在組織形式、形成機理、價值基礎和一般模型等方面表現出明顯的區別和特點。

電子信息產業鏈;競爭力模式;組織形式;形成機理;價值基礎;比較研究

0 引言

自上世紀90年代互聯網出現后,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地球村”正加速形成,通信和交通的高度便利化,引發了產業鏈競爭力模式的不斷創新和變化。尤其是進入21世紀后,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大數據等新技術不斷在互聯網應用,催生了電子信息產業鏈競爭力模式的快速變化,產業鏈分工已從專業化分工向模塊化分工、網絡化分工轉變,產業鏈組織已從封閉大一統形態向愈加開放的平臺化、網絡化、聯盟化形態轉變,產業鏈中企業已從相互競爭向共同構建共贏共享的產業生態圈轉變。迄今已形成電子信息全產業鏈競爭力模式、電子信息平臺產業鏈競爭力模式和電子信息聯盟產業鏈競爭力模式等三種典型形態,并且這三種模式在組織形式、形成機理、價值基礎和一般模型等方面都形成了不同特點。

1 電子信息產業鏈競爭力三種模式的組織形式比較

1.1電子信息全產業鏈競爭力模式的組織形式

電子信息全產業鏈競爭力就是通過向前反饋的信息流和向后反饋的物流,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和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最大程度地整合在一個組織架構之下,以實現向前反饋信息流的信息反饋速度最快,向后反饋物流的價值增值最大,從而實現基于規模經濟和專業化分工基礎上的競爭力提升。

電子信息全產業鏈競爭力模式的組織形式是一種在集團頂層的統一協調下,產業鏈上各環節的企業在一定的規則范圍內自行設計、自行制造各個元件、器件和配件,最后由終端企業統一整合成最終產品,然后通過集團的分銷渠道面向市場銷售。電子信息全產業鏈競爭力模式各環節企業地位平等、相互依存,企業間的產品交易基本上是以低于市場價格的固定契約方式來實現的。

電子信息全產業鏈定位于功能性產品的設計、生產和銷售,決定了其主要生產組織有三方面的特點:一是電子信息全產業鏈的主要任務是以盡可能低的價格實現有效的供應;二是由于功能性產品的市場需求基本穩定,容易預測,所以通過規模生產盡可能降低生產、流通環節的成本;三是由于需求與預測差距相對不大,所以可以通過對市場需求的準確傳遞提高整個產業鏈的周轉率,使存貨最小化,并且在不增加成本的條件下,盡可能縮短產品進入市場的成本。

1.2電子信息平臺產業鏈競爭力模式的組織形式

電子信息平臺產業鏈競爭力模式是以功能性的模塊化分工為基礎,產業鏈內各環節企業圍繞終端產品、核心企業的核心技術以及核心企業制定的設計規則而產生的產品與技術關聯,呈現出較復雜的非線性關系,從而形成信息和知識最大程度共享,標準化程度較高,并實現了基于模塊化產品間互補性、有限外部性經濟和生產規模報酬有限遞增基礎上的競爭力提升。

電子信息平臺產業鏈競爭力模式的組織形式是一種以模塊化分工為基礎,以某個核心企業為平臺中心,數量眾多的模塊化產品企業圍繞核心企業建立的一種平臺化競合共同體,形成獨特的競爭力。

電子信息平臺產業鏈主要定位于創新性產品的設計、生產和銷售,其生產組織主要有三方面的特點:一是電子信息平臺產業鏈的主要任務是能夠對市場需求靈敏快速反應,盡可能降低由于市場預估差異造成的產品脫銷、存貨積壓等方面的損失;二是電子信息平臺產業鏈以生產創新性產品為主要特點,模塊化設計和模塊化生產是其不斷創新的重要方法;三是構建與用戶直接對接的溝通平臺,迅速及時地對市場要求作出反應,甚至用戶通過溝通平臺直接參與到產品的設計當中,有效避免了上游生產廠商由于距離用戶較遠而產生的需求大幅波動的“長鞭效應”,也有效扼制了由于上游產品生命周期縮短而造成下游終端產品生命周期更加縮短的“時鐘效應”。

1.3電子信息聯盟產業鏈競爭力模式的組織形式

電子信息聯盟產業鏈競爭力模式是指以網絡化分工為基礎,產業鏈內的企業要盡快地、更多地將這些自己掌握的技術和知識資源在更大范圍內與人分享,從而形成擁有領先核心技術的企業、中間設計企業和終端制造企業三個不同領域的企業組合,由此實現了基于網絡化知識共享、無限外部性經濟和生產規模報酬無限遞增的競爭力提升。

電子信息聯盟產業鏈競爭力模式的組織形式是一種在網絡化分工條件下,產業鏈上的各類不同企業各司其職,核心技術企業負責各種產品的最核心技術、知識產權和設計生產規則的研發和制定,中間設計企業負責通過獲得核心技術企業的技術授權,設計出適應不同領域應用的基礎產品,終端生產企業負責生產出應用在各行業和領域的產品或服務。電子信息聯盟產業鏈模式各企業地位平等、相互依存,企業間的產品交易基本上是以契約方式來實現的,每一個環節上都有相互競爭的幾個企業存在。

電子信息聯盟產業鏈主要定位于協作性產品的設計、生產和銷售,其生產組織主要有三方面的特點:一是電子信息聯盟產業鏈的主要任務是對下游環節和終端客戶快速形成影響,盡可能通過互聯網新技術使更多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和更多的用戶加入到聯盟產業鏈中;二是電子信息聯盟產業鏈以生產協作性產品為主要特點,知識的低成本共享和用戶的深度參與是其不斷擴大協作范圍,推出新產品和應用領域的重要方法;三是通過網絡化協作,實時準確反映聯盟產業鏈上中下游及用戶的需求變化,并通過模塊化設計和生產方式,將整個產業鏈和用戶的需求變化迅速形成更新的迭代產品。

2 電子信息產業鏈競爭力三種模式的形成機理比較

2.1電子信息全產業鏈競爭力模式的形成機理

產業分工理論的研究成果表明,隨著自然資源和知識技能的不同,人類社會總是趨向于分工的不斷深化和細化的,但隨之而來的是分工鏈條的不斷延長,分工鏈條上發生機會主義等系統風險的概率大大增加,這時就需要將一些功能相近的分工環節集成到一個組織內實施,以組織協調代替市場交易,企業由此誕生。企業剛剛出現時,由于其較小的協調成本遠遠低于冗長低效分工鏈的交易成本,企業這種組織形態的競爭力大大高于市場這種方式,企業組織者開始不斷將分工鏈上的不同環節納入企業組織內部,致使企業規模越來越大,企業管理層級越來越多,企業內部協調成本越來越大,最后企業內部協調成本高于市場交易成本,導致大企業病出現,企業組織無效發生。當市場無效時企業組織出現了,而當企業組織無效時,一系列介于市場與企業之間的產業形態和組織形態不斷被創新出來。

首先出現的就是介于市場與企業之間,又偏向于企業端的企業集團的組織方式,在產業鏈形態上就表現為電子信息全產業鏈模式。當企業組織失效時,企業內部的一些設計、生產、銷售環節首先從企業組織中脫離出來,形成獨立的法人實體,各獨立出來的企業之間一方面相互獨立,相互間沒有了從屬關系,但同時這些企業之間與原先的母體公司基本都是母子公司關系,在產業鏈上又都有上下游關系,因此這些企業是隸屬于同一集團同時又保持相互獨立的企業集團關系,這就是全產業鏈模式。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全產業鏈模式大行其道,包括電子信息產業在內的全球幾乎所有產業、幾乎所有知名公司都采用了全產業鏈模式,如美國的GE、美孚、福特、AT&T等,日本的東芝、三菱、豐田等,韓國的 LG、三星、現代等。

2.2電子信息平臺產業鏈競爭力模式的形成機理

上世紀90年代后互聯網的出現,大大壓縮了人與人之間交往的空間和時間,由于互聯網交流的實時性和不間斷性,提高了人們的交流意愿,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大大降低。隨著信息交流增多,知識分享越來越多,越來越廣,人們在交流和分享中獲益增加,這又反過來促進了更大范圍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使信息不對稱程度又進一步降低。隨著信息交流和共享的不斷深化發展,掌握在不同企業、不同個人手中的信息、資源、設計技術、生產技能等方面的資源逐漸失去了壟斷性和獨占性。這種由于互聯網的出現發生的情況導致了兩方面的趨勢,一個方向的趨勢是一些技術領先的企業繼續追求技術的領先性和創新性,開始將其主要資源和精力集中到少數幾項核心技術和產品方面,這少數幾項核心技術和產品具有附加價值高、領先程度大、對整個電子信息產業鏈具有控制力等特點,形成了產業鏈中的核心企業。另一方向的發展趨勢是核心環節以外的其他企業尋求以最低成本、最高效率提供供應鏈上的配件、部件,一些技術單一、功能相近、工藝可以整合的環節開始聚合在一起提供模塊化組件。這就是以模塊化生產為基礎的平臺產業鏈模式。

出現于上世紀90年代后的平臺產業鏈模式對傳統的全產業鏈模式提出了理論挑戰和實踐的否定,最典型的代表莫過于微軟構建的基于 Windows操作系統架構基礎上的平臺產業生態環境,徹底顛覆了以前IBM構建的計算機全產業鏈,確立并保持了近25年的行業霸主地位。而5年前蘋果構建的以iOS操作系統和APP應用平臺為基礎的平臺產業生態鏈,不僅使諾基亞、摩托羅拉等手機昔日巨頭壽終正寢,而且也使得三星、索尼、飛利浦等手機新貴企業處于競爭弱勢。

2.3電子信息聯盟產業鏈競爭力模式的形成機理

進入21世紀后,互聯網的發展速度更加迅猛,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新技術、新應用、新業態層出不窮,信息、技術、知識等生產要素資源的獨占性、不對稱性被進一步壓縮,而這些資源的公共性、共享性特點日益顯著,人們不再以信息、技術和知識的獨享作為其生產生活的優勢資源,而是要盡快地、更多地將這些資源在更大范圍內與人分享,再通過知識產權保護和授權使用等方式獲得自己的利益。這種新技術、新應用的突破性發展,導致產業鏈又向三個方向不斷深化發展:一個方向是擁有領先核心技術的企業不參與產業鏈中所有與產品設計、生產、銷售有關的環節,只負責技術的不斷創新、技術使用規則的制定,該企業根據知識產權保護的相關法令,通過不同層次的專利授權、技術授權、使用授權等方式獲取自己的利益;第二個方向是一些在基礎產品設計和制造方面有優勢的企業,通過獲得核心技術的授權,設計和制造出適合不同領域終端的基礎產品;第三個方向是一批品牌經營企業、終端制造企業,通過模塊化生產方式,生產制造出種類繁多、應用領域廣泛的各種終端產品。這就是以網絡化生產為基礎的電子信息聯盟產業鏈模式。

電子信息聯盟產業鏈模式出現于本世紀初,是產業發展模式適應于互聯網技術在民主化、扁平化、無中心化等方面新興發展趨勢的新探索。維基百科是聯盟產業鏈最具代表性的典型,維基百科只負責在互聯網上搭建和維護平臺,并制定技術應用規則,全球近4 000萬用戶和讀者每時每刻都在平臺上義務上傳和更新信息,在短短3年時間內就使已有了100多年歷史的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宣告破產?;贏RM架構的聯盟產業生態鏈也是一個典型代表,在這個產業鏈中,ARM公司只制定技術規則和產品使用規則,不生產任何具體產品,其核心知識產權通過授權方式交給其他廠商使用;而高通、聯發科、西門子、東芝、華為等企業通過獲得ARM的授權,設計研發出適應于手機、PLC等的基礎芯片產品和模塊化產品;三星、華為、小米、施耐德、ABB、西門子等終端企業則在這些基礎芯片和模塊化產品的基礎上,生產出移動通信、工業控制等各領域的終端產品。電子信息聯盟產業鏈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的產業鏈生態模式,其分工更加細化,組織協調效率更高,更符合互聯網技術發展要求的民主化、扁平化、知識共享化等方面的發展趨勢,未來將會對平臺產業鏈模式構成極大挑戰。

3 電子信息產業鏈競爭力三種模式的價值基礎比較

3.1電子信息全產業鏈競爭力模式的價值基礎

電子信息全產業鏈的價值競爭是產業鏈上產品功能效率的競爭。全產業鏈模式之所以廣泛并長期存在于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中,其根本原因是兩方面:一是以企業集團的方式將產業鏈絕大多數環節集成到一個組織框架之內,全產業鏈上各環節的企業都隸屬于一個企業集團,都受一定的頂層規則制約,并具有較為一致的企業文化和企業價值觀,各環節的產品以相對契約方式完成交易,減少了由于分工鏈延長造成的機會主義風險,使整個產業鏈交易成本降低;二是全產業鏈上各環節的企業畢竟都是獨立的法人實體,其行為將受到經營業績的影響,并可能受到其他股東的制約。當某一環節的產品效率較低而又不能得到全產業鏈上其他環節的補償時,該環節的企業可能會以調整產品方向、向產業鏈外的其他企業供貨等方式退出全產業鏈,以“用腳投票”的方式調整全產業鏈的整體效率和競爭力,使全產業鏈內的內部協調成本降低。

3.2電子信息平臺產業鏈競爭力模式的價值基礎

電子信息平臺產業鏈的價值競爭著重于在用戶興趣需求、價值觀、品牌、審美等方面的創新性競爭。電子信息平臺產業鏈模式是互聯網技術發展突破了人類通信交通的阻礙,信息、技能、知識等新興生產要素資源的稀缺程度大大減少,模塊化設計和生產方式變得可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電子信息平臺產業鏈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系更多表現為競爭合作關系,并且合作的成份要遠遠高于競爭的成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核心企業只負責產業鏈中幾個核心的技術和產品,其他環節都主動交給產業鏈中的其他合作伙伴;二是核心企業要主動搭建一個共享平臺,供合作伙伴和用戶免費使用,平臺創造的收益主要部分由合作伙伴獲取,核心企業與其他企業再不是競爭和從屬關系,而真正實現了共生共贏;三是核心企業之外的其他企業需要通過模塊化方式,共同設計,共同生產,以實現取長補短、資源優勢互補的效應。模塊化設計和生產既能吸收不同企業知識和技能的長處,實現不同知識的碰撞創新,又能實現由于集約化帶來的成本降低,并且與核心企業的先進理念和領先技術緊密契合,更好地滿足了用戶對產品功能和價值偏好等方面的需求。

3.3電子信息聯盟產業鏈競爭力模式的價值基礎

電子信息聯盟產業鏈的價值競爭是由用戶直接參與、共同創造的協作性競爭。由于互聯網在移動化、云端化、便捷化、泛在化等方面的快速發展,用戶參與到產品設計和生產中的壁壘正逐步被打破,企業在產品功能、理念、價值觀、審美觀等方面已能與用戶無縫聯結,產品生產的全過程都能得到市場的全面反饋。電子信息聯盟產業鏈環節知識共享的遞增效應明顯,而云計算、大數據和移動互聯對知識共享提供了強力的、實時的技術支持,使得在某一環節上參與設計和生產的企業更多、技術更強、水平更高。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聯盟產業鏈中的所有企業地位是平等的,企業之間既沒有隸屬關系,也沒有激烈的競爭關系;二是聯盟產業鏈各環節企業是以知識共享為基礎“虛擬”整合到一起的,聯盟產業鏈各環節的企業和終端用戶都以為產品提供更多的信息共享和知識共享為榮,表現出共同的價值觀和品牌認同;三是聯盟產業鏈的知識共享是以強有力的知識產權法律保障為前提的。授權與在授權范圍內使用授權受到世界各國法律的強力保障,由于核心的技術部分來源于其他企業和個人的知識分享,其授權費用的降低也是聯盟產業鏈的一個發展趨勢。當然在法律保障不力的國家和地區也不可能出現聯盟產業鏈這種模式。

4 電子信息產業鏈競爭力三種模式的一般模型比較

4.1電子信息全產業鏈競爭力模式的一般模型

電子信息全產業鏈競爭力模式由核心層、專用層、通用層和外圍層構成,如圖1所示。

圖1 全產業鏈競爭力模式的一般模型圖

核心層:核心層包含A1和A2兩個要素,A1代表核心技術,A2代表終端產品。電子信息全產業鏈核心層形成了具有廣泛市場價值的核心技術和終端產品。

專用層:專用層包含 B1、B2、B3三個要素,B1代表專用功能模塊,B2代表專用硬件,B3代表專用軟件。電子信息全產業鏈組織的專用層為核心層的核心技術和終端產品提供專用的配套,匯集了專用軟硬件和功能模塊。

通用層:通用層包含 C1、C2、C3等三個要素,C1代表通用元件,C2代表通用器件,C3代表通用硬件。電子信息全產業鏈組織通用層為核心層的技術和終端產品提供通用性配套,匯集了通用元器件和通用硬件。通用層的技術和產品是以國家標準或國際標準為基準,生產制造的通用性元器件或硬件,技術壟斷性不強,具有比較廣泛的適用性。

外圍層:外圍層包括D1和D2兩個要素,D1代表外包裝,D2代表附配件等。電子信息全產業鏈組織的外圍層產品基本以終端產品外包裝、附配件為主,專業化技術要求不高,可由組織外的供應商參與生產制造。

4.2電子信息平臺產業鏈競爭力模式的一般模型

電子信息平臺產業鏈競爭力模式通常由平臺核心層、緊密模塊層、半緊密模塊層、半松散模塊層和松散模塊層構成,是基于技術知識的多層次的平臺網絡結構。其中,平臺核心企業只負責平臺核心層技術、規則和平臺的建設,其他層次產品都是通過契約和合同由其他企業生產或提供的,如圖2所示。

圖2 電子信息平臺產業鏈競爭力模式的一般模型圖

平臺核心層:通常包括產品的最核心技術、工藝規則以及與市場溝通直接溝通的渠道,是整個平臺產業鏈的基礎和核心,平臺核心產品的屬性決定各模塊產品的屬性,平臺核心產品的變化帶動各模塊產品的變化。

緊密模塊層:通常包括產品的關鍵硬件及其相關核心技術,歸屬于某一類平臺的特性明顯。

半緊密模塊層:通常包括產品的相關應用和軟件,這些軟件使產品的應用領域更為廣闊。

半松散模塊層:通常包括產品的通用硬件和功能模塊軟硬件,這些硬件往往不僅僅適用于該平臺。

松散模塊層:通常包括產品的外包裝、附配件等,這些產品的適用領域更廣。

4.3電子信息聯盟產業鏈競爭力模式的一般模型

電子信息聯盟產業鏈競爭力模式通常由核心技術域、中間設計域、終端生產域構成,是基于知識共享和技術傳播的多維度的網絡結構。電子信息聯盟產業鏈從核心技術域到中間設計域,直到終端生產域,企業之間關系平等,相互間完全以契約方式發生關系,沒有核心企業或主導企業。三個不同域間的企業分工明確,各方只專注于自身特長的領域,如圖3所示。

圖3 電子信息聯盟產業鏈競爭力模式的一般模型圖

核心技術域:通常包括電子信息聯盟產業鏈中各種產品的最核心技術、知識產權和設計生產規則等,是整個電子信息聯盟產業鏈的基礎。核心技術域的企業掌握著電子信息聯盟產業鏈最基礎的技術、最核心的知識產權和最基本的設計和生產規則,通常通過各種技術授權方式將自身技術向中間設計域和終端生產域傳播和擴散。

中間設計域:通常包括電子信息聯盟產業鏈中設計能力最強、資本實力最雄厚、對終端生產企業掌控能力最強的技術設計企業或技術集成企業,是整個電子信息聯盟產業鏈實力最強、利潤最豐厚的區域。中間設計域的企業往往能獲得核心技術企業最完全的技術授權,并能在核心技術的基礎上開展各種技術創新。同時,中間設計域的企業對終端生產企業有極強的技術掌控力,能很快將自己創新的產品應用集成到不同領域的應用中。

終端生產域:通常包括電子信息聯盟產業鏈中以核心技術企業的技術為基礎,以中間設計域企業的產品為核心,生產各種應用于不同行業或領域的產品和服務。終端生產域的企業具有生產能力強、對所在行業或領域的影響力大、對市場變化敏感性強的特點,因此,其產品和服務迭代周期較短,種類較多。

[1]約翰·蓋納德.戰略供應鏈聯盟[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

[2]劉易斯·布蘭斯科姆.知識產業化—美日兩國大學與產業之間的紐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3]朱瑞博.價值模塊的虛擬再整合:以IC產業為例[J].中國工業經濟,2004(1):28-35.

[4]芮明杰.論產業鏈整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5]楊銳.產業鏈競爭力理論研究——基于產業鏈治理的視角[D].上海:復旦大學,2012.

[6]曹群.基于產業鏈整合的產業集群創新機理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09.

[7]唐琳潔.基于全球價值鏈視角的我國 IT產業升級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3.

[8]董愛軍.信息產業鏈創新的模式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1.

[9]武建偉.基于模塊化視角下產業鏈創新整合研究——以天津信息產業為例[D].天津:河北工業大學,2010.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hree competitive force models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chain

Liu Liehong,Chen Zhiya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3,China)

The continuous refinement of industri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have given rise to the three competitive force models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chain,which respectively are 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competitive force model,the platform industry chain competitive force model and the alliance industry chain competitive force model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The three models show distinctive difference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the respects of organization model,formation mechanism,value basis,general model,and so o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chain;competitive force model;organization model;formation mechanism;value basis;comparative study

F407.63

A

0258-7998(2015)01-0008-04

10.16157/j.cnki.0258-7998.2014120102014

2014-12-16)

劉烈宏(1968-),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信息產業與信息化。

陳治亞(1958-),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經濟管理與鐵道運輸。

猜你喜歡
核心技術電子信息產業鏈
燒結礦低硅均質慢燒核心技術研發與應用
筑牢產業鏈安全
“饸饹面”形成產業鏈
產業鏈條“鏈” 著增收鏈條
電子信息與物理系簡介
提升變電站一次檢修核心技術的研究
電子信息工程系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針對電子信息隱藏技術的研究
顛覆式創新: 集汽車級十項核心技術的ROBYF1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