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體語境下新聞評論人才的培養

2015-12-09 16:47◎楊
新聞前哨 2015年5期
關鍵詞:語境教學

◎楊 娟

全媒體語境下新聞評論人才的培養

◎楊 娟

在微博微信迅猛發展、媒介融合持續深入進行的當下,新聞評論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新聞評論的邊界開始模糊,新聞評論從單一形態、單一平臺的傳播轉變為多種形態多平臺的傳播,新聞評論的比重在日益增加。這種變化給新聞評論教育帶來了教材革新、學生能力培養、教學思路方面的挑戰。而為了迎接這些挑戰,新聞評論教學需要進行專業交叉與教學內容擴展、培養復合型評論人才、進行實踐教學環節的全面設計、提升教師自身能力,以期培養出全媒體語境下所需要的,能綜合運用文字、音頻、視頻等手段在多種傳播通道進行新聞評論信息傳播的人才。

全媒體 新聞評論 人才 培養

從上個世紀90年代后期我國學術論文中出現“媒介融合”這個詞語至今,[1]“媒介融合”已經提了十幾年。從傳統媒體觸網,到傳統媒體開通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從單一形態的媒體到全媒體集團;從建構全媒體新聞中心,到培養全媒體記者;傳媒界進行了媒介融合的各種改革與嘗試?!叭襟w”的概念在媒介融合進程中被提出并付諸實踐,為媒介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實現的有效途徑。但是如何融合、怎樣融合依然是傳媒界和學者們探索的焦點。

“全媒體化,是指一種業務運作的整體模式與策略,即運用所有媒體手段和平臺來構建大的報道體系?!瓘目傮w上看,報道便不再是單落點、單形態、單平臺的,而是在多平臺上進行多落點、多形態的傳播。報紙、廣播、電視與網絡是這個報道體系的共同組成部分?!盵2]強調新聞報道在多個平臺上以多種形態的進行傳播。有研究認為這是最早對于“全媒體”的界定[3]??梢?,全媒體實際上是媒介融合之后的結果,是目前各傳統媒體變革的方向。

全媒體概念的提出,本質上是傳媒界面對網絡與新媒體興起而進行的自我調整。在全媒體語境下,新聞評論本身發生了很大變化,也給新聞評論教學帶來了挑戰。

一、全媒體語境下新聞評論的變化

全媒體化或說打造全媒體的探索幾年以前就開始了,以推出數字化報紙為開端,逐漸向多平臺、多落點、多形態發展。2012年3月,南方報業傳媒集團董事長楊興鋒在接受 《中國記者》雜志社訪談時鄭重宣稱:“全媒體是南方報業轉型的具體形式和載體?!辈⒃敿氷U述了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在經過兩年多的思考、探索之后,進行全媒體轉型的具體做法和思路。[4]在傳統媒體進行媒介融合、媒介變革的同時,所有與媒介相關的一切,無不被卷入,被改變,新聞評論領域也不例外。

全媒體語境下,新聞評論發生了如下變化:

1.新聞評論的邊界泛化。

在傳統媒體中,新聞評論有清晰的形態邊界:文字形態的新聞評論出現在報刊上,結構完整,事理分明;聲音或視頻形態的新聞評論出現在廣播電視中,或是一段微型新聞評論文章的播音,或是一期評論節目的錄音/直播。

而在全媒體語境下,新聞評論的邊界變得模糊了,跟帖評論、微博評論、微信評論,這些只言片語的意見表達,還是新聞評論嗎?按照新聞評論的定義:所謂新聞評論是傳者借用大眾傳播工具或載體,對新近發生或發現的新聞事實、問題、現象直接表達自己意愿的一種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識的論說形式。[5]而很多新興評論形態如微博微信評論、跟帖評論中,的確包含了意見、評價和態度的表達,有些見解還很精辟,所議論的事物也確實是熱門新聞事件,或者與現在有關,從新聞評論的定義來說,仍屬于新聞評論,新聞評論的概念已經泛化。

2.評論傳播渠道多樣化。

傳統新聞評論是在單個平臺,以單一形態、單一傳播方式進行的。紙質媒體上的新聞評論以文字形態存在,以紙張為載體;廣播新聞評論以音頻形態存在,以廣播為傳播媒介;電視新聞評論以視頻形態存在,以電視為傳播媒介;基本上互不干擾,各自為政。

但在全媒體語境下,這種單一的傳播、隔膜的狀態被打破。如《人民日報》,既有報紙的評論版,也有人民網觀點頻道,還有微博@人民日報評論部,以及微信公眾號俠客島等等。新聞評論顯然不再以單一形態進行單一平臺傳播。在紙質版、彩信手機版、廣播版、微博版等平臺上傳播同一新聞評論,顯然不可能全部用文字評論形式或全部用音視頻評論形式,而需要做成不同的、適合各傳播平臺的相應形式。微博微信版的新聞評論會力求簡潔、形態豐富,紙質版的新聞評論會更注重文字表達和有理有據,廣播節目會更注重生動活潑吸引聽眾……當各個傳播平臺相互配合,發揮各自傳播優勢,同時發出對某一新聞事件的評價性信息時,就能更好引起受眾注意并形成輿論了。

3.評論比重進一步增加。

在全媒體語境下,傳播渠道更多,獲取新聞信息更加便捷,然而也更容易迷失在海量的新聞信息海洋中,人們更需要意見性信息來幫助自己看清事實、對事物作出判斷,新聞評論的比重也因此迅速增加。如報紙評論版興起,“從2002年起,報紙言論版進入一個新的快速發展期,并從黨報、機關報向都市類報紙擴展,全國上百家都市報先后開設了言論版?!盵6]

不僅傳統新聞評論體裁在傳播內容中的比重增加,全媒體建設還促進了新的新聞評論樣式產生。如“微評論”已經成為新聞評論中非常受歡迎的新成分,無論是報紙、廣播、電視、電腦還是手機,都充分引入 “微評論”?!缎戮﹫蟆烽_設“微博大義”專欄;南方電視臺的《馬后炮》中有個環節“你來我網”,就是引用各種網友的議論。

目前,各個傳統媒體開設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力爭在新媒體平臺發揮輿論影響力,必然需要增加新聞評論的比重。如@人民日報專門開設“你好,明天”等評論小版塊,為提升微博影響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全媒體語境對新聞評論教學提出的挑戰

全媒體的發展給新聞評論帶來的影響,也相應對新聞評論教學提出了挑戰。

1.對傳統新聞評論教材的挑戰。

目前國內廣泛使用的新聞評論教材大概有二十多種,但是可以這樣說,沒有一本教材是專門針對全媒體語境下的新聞評論教學而編寫的。這種情況也可以理解,畢竟全媒體本身正在發展中,從實踐層面沉淀到理論層面形成教材,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是教學上不能等待,即便缺乏教材指導,新聞評論教師也需要自己去收集掌握相關知識和材料,將最新的業界動態加入到教學中。

2.對學生能力培養的挑戰。

全媒體建設對新聞評論教學中的學生能力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從寫作能力到全面動手能力的培養。傳統新聞評論中,寫作教學是大頭,主要訓練各種評論文體的寫作。這個慣性思維也體現在教材上,很多教材建立在新聞評論寫作的基礎上,圍繞構思、表達等“如何寫”的主題來展開,對廣播電視新聞評論一筆帶過,更不提如何發揮廣播電視媒體特性去制作新聞評論節目。

在全媒體語境下,新聞評論教學需要轉變重心,從單純培養評論寫作能力,轉變到寫評論、說評論、制作評論節目、策劃評論專題等全面動手能力的培養,如此方可培養出能適應全媒體多平臺、多形態傳播的人才。說起來容易,實際上做起來很難,就以評論視頻制作來說,需要培養策劃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出鏡能力、攝錄節目能力、編輯制作能力等。

3.對教學思路的挑戰。

全媒體語境下的新聞評論教學,也面臨打破單一、獨立、分頭講授的教學思路的挑戰,應該轉變到多種評論樣式融合運用的教學思路。

全媒體的發展趨勢將是多種信息多種形態同時進行有機融合、有效搭配的傳播,新聞評論將作為重要的影響輿論的因素穿插其中、無處不在。因此,不僅需要上述全面動手能力的培養,更需要能綜合運用、有效搭配各評論樣式,以達到整體良好傳播效果的能力。針對不同的具體情境,靈活運用。

三、全媒體語境下新聞評論教學的改革和探索

1.專業交叉與教學內容擴展。

在傳統新聞評論教學中,新聞學專業側重報刊新聞評論教學,廣電專業側重廣播電視新聞評論教學,網絡傳播專業側重于網絡新聞評論教學,這樣的格局顯然不適應全媒體的要求,應該打破專業細分的藩籬,克服專業細分帶來的隔閡,進行專業交叉,拓展教學內容,而不再強調專業界限、專業特點。

作為新聞學專業的教師,筆者一直致力于探索融合各種傳播符號的新聞評論教學。借助報排實驗室、電視演播廳、廣播電視編輯室,打破專業界限,要求學生在新聞評論課程中學習文字、音頻、視頻這三種傳播符號的新聞評論寫作或節目制作。將教學內容從新聞評論寫作的局限中拓展開來。

2.全面設計新聞評論實踐教學。

為了培養全媒體語境下的新聞評論能力,教學中需要對實踐教學環節進行重構。對一門新聞實務課程來說,無論課堂教學內容有多豐富有多詳盡,也離不開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目前新聞評論教學中,一般都會含有實踐學時,但學時較少,難以達到有效的培養能力的目的。

因此,筆者在實踐學時中注重訓練學生較為全面的評論傳播能力,讓學生經歷“三個一”:出品一份原創性的新聞評論特刊、策劃制作一則廣播新聞評論節目和一期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使學生能以多種形態、多種樣式、在多種傳播通道進行新聞評論信息的有效傳播,以適應全媒體時代的人才需求。同時借助“五個一”工程,即承擔著湖北省新聞傳播重點(培育)學科平臺的一報一刊一臺一網一中心,來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積極參與實踐。尤其是其中的“一中心”,也就是新成立的“融媒體傳播實驗中心”,可開展專項實訓來培養學生成為全能型評論人才。這種探索還僅在初級階段,需要認真、深入地研究實踐教學的比例和方式方法,科學地進行全面設計。既要避免與業界脫節,又要真正發揮人才培養的作用。

3.提升教師自身全媒體評論運作能力。

既然要培養學生掌握報紙、廣播、電視評論方面的動手能力,教師自己也必須熟悉這些評論內容的制作,還應該在這些方面有親身經歷和經驗積累,才能教好這門實務課程。筆者曾經前往湖北人民廣播電臺調研,并參與其評論節目制作,因而親身體驗到與報刊評論完全不同的感覺。在廣播新聞評論節目中,選題具有決定成敗的關鍵作用,主持人對節目的掌控、對節目進程的安排影響到節目的整體風貌,而談話嘉賓的善談與否、普通話標準與否、聲音是否適合廣播等因素都能影響到傳播效果……很多細微的體驗,如果沒有親身經歷,是無從體會的。而如果教師沒有這些方面的能力提升,就無法指導學生來培養全面動手能力。筆者因而非常贊同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在新聞評論教學中“教學型+科研型+實踐型”的教師隊伍建設。

注釋:

[1]徐立軍:《淺論人際傳播在大眾傳播中的運用》,《聲屏世界》1996年第12期

[2]彭蘭:《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個變革》,《青年記者》2009年第2期

[3]戴仲輝,付玉輝:《2008-2011年中國全媒體研究綜述》,中國傳媒科技2012版,第1-2頁

[4]周燕群,王武彬:《南方報業全媒體轉型的思路與做法》,《中國記者》2012年第3期

[5]趙振宇:《現代新聞評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頁

[6]涂光晉:《多媒體生存·多功能延伸·多主體參與——改革開放30年新聞評論的發展與變化》,《現代傳播》2008年第6期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

猜你喜歡
語境教學
創作與做夢:精神分析語境下的“植田調”解讀
“自我診斷表”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對外漢語教學中“想”和“要”的比較
語言學習中語境化的輸入與輸出
跟蹤導練(三)2
論幽默語境中的預設觸發語
試論當代語境下段維的舊體詩
跨越式跳高的教學絕招
話“徑”說“園”——來自現象學語境中的解讀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學心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