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識課留學生教學實踐與探討

2015-12-15 15:38張小凡孫承興
教育教學論壇 2014年48期
關鍵詞:通識課程留學生教學實踐

張小凡 孫承興

摘要:隨著來華留學生數量的不斷增加,留學生的培養已成為教育工作者所關注的話題。針對通識課留學生的教學,文章從教學方法、教學實踐、成績評價等幾個方面進行了探討,僅為從事留學生教學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通識課程;人與環境;留學生;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8-0223-02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來華學習的留學生人數也日漸增多。上海交通大學自2000年以來,已培養各級各類來華留學生30000多名。在校就讀的有來自世界60個國家和地區的各類留學生5000多名,其中學位生2600多名,涉及漢語言、電子信息、經濟、金融、醫學等88個專業學科及研究方向。這些留學生大部分都以插班的形式與中國學生一起學習。我院面對全校非環境專業的學生開設的通識課《人與環境》就吸引了大量的留學生。本門課程每學期開設2~3個教學班,通常每個班的留學生數量占學生總數的20%左右,最多時可達到40%以上。這些留學生不僅專業背景不同,漢語水平也參差不齊,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就必須依據教學目標、教材內容特點及學生特點,對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等進行積極的探索[1]。筆者就《人與環境》課程的留學生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僅供同行參考。

一、留學生的學習及影響因素

目前,在上海交通大學攻讀本科學位的留學生,主要來自中國周邊的國家,其中,大部分為韓國留學生。這些學生與中國學生相比,無論是學習意愿,還是綜合素質都略有欠缺。這主要表現為:遲到早退、缺課曠課。這些留學生上課時,通常會集中在教室的一個角落,或者睡覺,或者看筆記本電腦,很少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課間休息時,圍在助教的身邊,不是提問題、談學習,而是查看出勤記錄,確認自己還能請幾次假;一些學生雖然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但對一些專業教師的方音、語速及板書仍不能適應。為了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他們上課參與的積極性,我們在課堂上偶爾會提一些問題,但卻很少有學生回答。由于留學生人數較多,過多提問會影響整個教學計劃的完成,因此,這些留學生常常游離于課堂之外,與中國學生的差距會逐漸拉大。留學生所表現出的學習不適應,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如學習氣氛、課堂參與度、漢語水平及師生交流等[2]??紤]到留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在語言和專業學習方面,采取了一些辦法和措施。如在課堂上調整講課速度和內容,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更多地參與課堂活動等。此外,我們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及實踐教學等方面也進行了一些探索。

二、改進教學方法

針對留學生漢語能力欠缺、課堂參與度低的特點,我們在傳統講授法的基礎上,輔以“討論式教學和案例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將一些教學內容由單向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師生交互式的教學方式[3,4]。例如,在講述“大氣污染”部分時,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對教學內容、時間、留學生分組進行了具體安排,根據教學內容需要提出思考問題。如什么是大氣污染?大氣污染物有哪些?大氣污染有哪些危害?中國的大氣污染現狀?出口商品生產工廠產生的溫室氣體該由誰來買單?要回答這些問題,學生就必須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尋找答案,通過小組討論,總結出結論。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提高留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提高口頭表達能力,還能讓他們了解中國所面臨的環境問題。如一些留學生在小組討論中表示,中國之所以一直背負著“污染大國”的惡名,是因為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低,對環境污染的管制寬松;中國的低工資和寬松的環境管制讓世界各國都享受到了好處,中國排放的CO2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是源自出口商品;發達國家在落后國家建廠,就應該把此類工廠的CO2排放量算在發達國家的頭上。此外,我們還請留學生結合本國的環境熱點問題進行案例分析。如請韓國留學生介紹韓國首爾中央封閉式BRT(Bus Rapid Transit)道路的建設、運營及環境效益;韓國洛東江酚(phenol)污染事件的發生、處理及賠償;韓國對《京都議定書》的執行情況等。這案例題,既包含了環境學的基礎知識,又能反應出當前的環境熱點問題和學科前沿動態,最重要的是,調動了留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參與度。在教學過程中,插入討論式教學和案例教學,不僅能讓不同層次的留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學習,對提高教學效果、激發學生的興趣也都具有積極作用。

三、發揮多媒體教學優勢

在上海交通大學攻讀本科學歷的留學生,基本都能進行日常生活的口語表達,但由于詞匯量少,對基礎課教材中所用的普通詞匯、科技語言的句法結構不熟悉,學習專業時也會產生聽力反應遲鈍、閱讀速度太慢等問題。一些教師的方音、語速和板書清晰度也直接影響留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多媒體技術可將文字、聲音、圖像、影像等各個要素按教學要求,進行有機組合,并通過屏幕或投影機投影顯示出來,具有生動、形象、信息量大、直觀性強等優點,是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5]。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能加強留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還能幫助他們克服語言障礙。

例如,在講述“全球環境問題”部分時,觀看環保影片《Home》;講述“環境與健康”時,結合《世紀之毒——二噁英》、《隱形殺手——汞》、《痛痛病》及《殺蟲劑——DDT》等科教影片;介紹“轉基因作物與人體健康”時,以動漫的形式將轉基因全過程展現在學生面前。此外,我們還通過課程網站把一些對留學生學習、掌握專業知識有用的資料及時推薦給他們,以增加他們的信息量。網絡資源既能幫助留學生理解和掌握課堂所學知識,同時也能使他們了解我國的學科發展趨勢、研究熱點及爭論問題。

四、精心安排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實踐教學可以讓學生不出校門就能了解各種與環境有關的新技術和研究前沿,較好地體現了環境多學科交叉的特點,為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能夠結合自己的工作特點為環境保護做出貢獻;實踐教學可以使學生把課堂中學到的理論運用到實踐活動中,在具體活動中領會理論知識的內涵;實踐教學還可以幫助留學生更好地適應學習。有研究表明,來華留學生的學習適應性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2],除自身層面、學校層面外,互動層面也是一個主要影響因素。endprint

為了增加中外學生的互動和交流機會,我們在環境實踐活動中,將留學生與中國學生穿插開分組。在隊名、隊徽及行動口號的展示、校園環境實地調查、匯報等實踐環節中,通過相互交流意見,既培養了留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活躍了他們的學習氣氛,同時也為確保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專業教育的有序進行營造了良好氛圍。通過環境實踐活動,不同國家的學生之間不僅在環保知識、環保理念方面,在文化傳統、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等方面也得以廣泛交流。

一些留學生通過校園環境實地調查,發現在留學生中吸煙者比例較大,留學生公寓內的空氣質量也不好。因此,他們利用廢舊輪胎,自發地在留學生公寓門前制作了“吸煙場”,為改善校園環境和校園文明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五、客觀、合理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

考試是督促學生全面、系統總結所學課程的重要手段。為了促進學生的自覺學習,全面考查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突出學習過程的重要性,我們把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查納入考核范疇,同時縮小了期末考試在整個成績評定中的權重。對于留學生的學習成績考核,我們采用與中國學生同樣的標準,同時也充分考慮到留學生的實際情況,盡量減少語言障礙對其學習成績正常發揮的負面影響。

學生學習成績由平時成績與期末考試成績組成。其中,平時成績包括課堂提問、課堂小測驗、環境調查、環境提案、參觀感想、讀書報告等,其在總成績中占70%。我們根據學生的學習態度、協作精神、表達能力等制定出嚴格的評分標準給以量化,最后與學期末口試成績一起按比例進行綜合評定[6]。期末考試成績則包括選題、查閱資料、制作PPT、答辯等環節組成,在總成績中占30%。這些試題大多是近年所發生的環境問題,其內容不在教師授課內容中,也沒有“標準”答案。

這種重視過程性評估的測試模式能促使學生重視每一個學習活動,認真完成每一個任務,還可起到引導學生在課外大量閱讀相關文獻,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表達能力的目的。

這種成績評定模式既能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又有利于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六、結語

相對于本科生教學、研究生教學而言,留學生教學起步較晚。作為高校的一個特殊學生群體,留學生教學需要一個全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需要不斷的探索和實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要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讓學生在寬松愉快的氛圍下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使其主動接納知識。以上僅為筆者結合自己多年來從事通識課《人與環境》教學實踐的一點體會,旨在為從事留學生教學的同行提供參考與借鑒。

參考文獻:

[1]王紅,汪春紅.大學生通識課程“環境健康學”教學模式探索[J].科教文匯,2013,(5):31-32.

[2]李秀珍.上海來華韓國留學生的學習適應影響因素研究[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9,54(11):93-95.

[3]李曉華,黃小鳳,曾怡,等.PBL教學法在醫學微生物學中的應用探索與體會[J].微生物學通報,2012,39(4):572-577.

[4]蘇穎,李霞,岳冬輝,等.PBL教學法實施過程中的四個關鍵環節[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11):10-11.

[5]申慧彥.高校公選課居室環境與健康教學方法初探[J].科教文匯,2011,(24):44-45.

[6]李春杰,賈金平,王文華,等,環境科學與環境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環節和實驗課程的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07,(2):18-22.

基金項目:上海交通大學教學發展中心教學發展基金項目資助

作者簡介:張小凡(1960-),男,山東青島人,就職于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環境生物技術。endprint

猜你喜歡
通識課程留學生教學實踐
第一章 天上掉下個留學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個留學生
留學生的“撿”生活
應用型通識課程的開發與建設
通專融合視野下高職教育集群型課程模式建構
高校通識課程《美術鑒賞》雙語教學實踐與研究
淺論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淺談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測量平差課程教學改革探討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