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敬璉:經濟“新常態”對綠色經濟轉型是挑戰更是機遇

2015-12-28 04:02李鵬輝
世界環境 2015年4期
關鍵詞:吳敬璉新常態常態

■文/李鵬輝

吳敬璉:經濟“新常態”對綠色經濟轉型是挑戰更是機遇

Wu Jinglian: economic “new normal”not only a challenge but also an opportunity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green economy

■文/李鵬輝

2015年3月24日中央政治局首次提出“綠色化”的概念,并且將其定性為“政治任務”。在我國經濟“新常態”下,如何實現發展方式“綠色化”?《世界環境》日前專訪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先生。

《世界環境》:中央提出“綠色化”的概念,是基于什么背景?

吳敬璉:我國當前的生態環境形勢非常嚴峻。人類要生存,起碼要有土地、新鮮的空氣、潔凈的淡水,但這些基本條件都出現了問題。從目前情況看,環境遠未到達由惡化轉向好轉的拐點,還處于相持階段。

2009年世界銀行報告指出,中國每年因環境破壞而產生的經濟損失占國民收入的9%,這幾乎和國民收入增長的速度相同。也就是說,我們經濟增長取得的成就大為減縮。

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一系列的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線圖和總體方案,今年4月中央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提出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的綠色化戰略。而促使環境優化的最根本性的途徑,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從導致污染的根源上著眼。

《世界環境》:各級政府長期以來都非常重視環境問題,尤其是環保部門做了大量工作,但很多人感覺身邊的環境水平還在下降,您認為根本原因是什么?

吳敬璉:生態的惡化,不是個別的因素造成的,它是一個系統性問題,是跟我們國家的增長模式、經濟發展模式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從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以來,我們就開始了靠大量投入資源來實現增長的增長模式。這種增長模式就使得資源大量浪費,靠投資驅動實現GDP高速增長的粗放經濟增長模式,它造成了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城市結構扭曲。這一定會造成兩個結果;一個是資源的耗費和衰竭,另外一個是在污染成本沒有被充分分攤的基礎上,導致污染物的過量排放。

我們過去主要是把經濟增長的成果中拿出一部分去改善環境,并沒有集中主要力量,從源頭上改變經濟增長方式。所以,取得的成果和造成的破壞是不成比例的。如果增長方式不改變,就很難徹底解決資源短缺和環境破壞的問題。只有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型,轉變成綠色化的經濟發展方式,才能消除污染物過量排放的源頭。

《世界環境》:最近中央提出中國經濟新常態,和舊常態有什么不同?

吳敬璉:先說舊常態,舊常態是我們改革開放以后30來年,曾經長時期的保持著的一種經濟發展態勢。這個經濟發展的態勢大致上可以這樣來概括:高投資、高增長,也就是說在海量資源投入支撐之下實現的10%左右的年平均增長。這在世界范圍內當然不是獨一無二的,但是對于我們這樣擁有這么多人口、這么大面積的長期的處在停滯落后狀況下大概有一兩百年的國家來說,應該說是一種奇跡。

這種舊的常態,到了本世紀初期,就開始難以為繼,走到了盡頭。到了2010年第三季度以后,增長速度就不斷回落,特別是到最近三年,增長速度已經到了7%-8%的水平。繼續依靠舊模式沒有阻止住中國的經濟減速,而它引起的問題卻變得越來越嚴重:資源短缺、環境破壞,民眾的收入水平提高緩慢,貧富的分化加劇,國家資產負債表的杠桿率太高。

吳敬璉

中國經濟正在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的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節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這就是中國經濟的新常態。

要實現綠色的增長,最重要的就是對中國來說要改變這種靠大量資源投入實現的增長方式,轉變成依靠技術進步和效率提高驅動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問題已經提出幾十年了,這個問題解決的并不好。其實在2010年總結“十一五”的經驗、規劃“十二五”的時候,經過研究得出了結論,原因是存在體制性障礙。作為體制性障礙最主要的要點就是市場沒有能夠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的作用。

《世界環境》: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對中國實現綠色化有什么影響?

吳敬璉: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是一種機遇,更重要的是挑戰,這個機遇抓不抓得住,就看我們怎么來應對挑戰。

歷史經驗表明,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成敗的關鍵在于能否通過改革建立一套有利于創新和創業的制度和政策。因此,當前中國經濟需要在保證不出現系統性風險的條件下,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推進改革和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上。

集約增長方式則是讓技術進步和效率提高在整個增長中起主要作用,在結果上的表現就是附加值的增加、盈利能力的提升。如果靠投資的話,產出雖然增加,但成本也跟著增加,這是不可持續的。

只要我們能夠通過改革把有利于創新和創業的制度和政策環境建設起來,完全能在不太長的時期內使中國產業的技術水平和附加值水平有一個明顯的提升。目前,世界許多產業都面臨著或大或小的技術突破。中國如果能抓住機會,發揮自己的優勢,發展出一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拳頭產業,完全有可能。

此外,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更大程度、更大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要明確方向。當然,僅僅明確方向還不夠,還要落到實處,這需要一個過程。我們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實現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政府要從競爭領域配置資源的角色中退出來,去做政府應該做的事情。

《世界環境》:要實現綠色化,推動綠色增長,改善我們的生態環境,您認為還有哪些方面值得關注?

吳敬璉:在推進改革、實現轉型與發展的同時,我們還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比如解決GDP崇拜、“先污染、后治理”的思維等,這些都不利于生態文明建設。要克服、改變,要用更先進的、前瞻性的觀點去引導社會,還需要付出更為艱巨的努力。唯有如此,才能推動綠色增長、綠色文明的發展,我們的環境也才有希望得到改善。

另外,要解決我們所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還要形成對環境共識,繼而形成全民的共同行動。但是,要形成共識又很難,提高全民的環境意識,調動全民包括環境公益機構在內的專業組織,去共同努力來保衛我們的家園。 (根據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作者單位:環保部宣傳教育中心

猜你喜歡
吳敬璉新常態常態
新常態背景下供給結構轉型的邏輯解讀
“新常態”需要新舉措
我眼中的醫改新常態
主動適應新常態 積極爭取新作為
新常態下的艱辛與希望
吳敬璉 耄耋老人再吶喊
How to SuStain tHe Rapid GRowtH of CHina’S eConomy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