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體育課兩種不同含義的“課課練”

2015-12-30 03:09邵偉德魏斌李啟迪
體育教學 2015年11期
關鍵詞:課課練補償性體育課堂

邵偉德 魏斌 李啟迪

摘 要:“課課練”自八十年代成為體育課關注的詞語之后,當下又一次出現了“課課練”的回歸熱潮,但前后二次的回歸在時代背景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針對當下出現的體育教學“課課練”現象,本文提出了兩種不同含義的“課課練”:常規性“課課練”與補償性“課課練”,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落實兩種不同含義“課課練”的策略與路徑。

關鍵詞:課課練;體育課堂;練習密度;常規性;補償性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5)11-0007-04

“課課練”并非體育課獨創,其他學科也同樣存在,其主要目的在于復習每一章節的上課內容,并以“練習題”的形式進行練習,從而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然而,把“課課練”的內容與形式引入體育課卻是較早的事,“上世紀80年代,‘課課練在中國的中小學校為廣大體育教師所接受,并得到一致的推崇,為學生的身體鍛煉做出了貢獻?!盵1]在較早的研究文獻中,我們也可以找到“課課練”的內容,如“對‘課課練中發展身體素質的安排和效果的初步探討”(周志俊,1981)[2];“以發展速度素質為主的‘課課練在初中學生體育教學中的運用”(黃李明,1981)[3]。

但是,我們查閱前期研究文獻發現,有關“課課練”的主題文獻共有153篇,而涉及體育課教學的“課課練”就有144篇,有關其他學科的“課課練”研究文獻只有9篇,這說明,“課課練”研究文獻主要反映的是體育課教學的“課課練”。另一方面,從各年份角度統計的144篇研究文獻發現,其分布情況如下:2015(20篇),2014(28篇),2013(25篇),2012(26篇),2011(20篇),2010(3篇),2009(1篇),2008(2篇),2006(2篇),2002(1篇),1998(1篇),1997(1篇),1994(1篇),1990(1篇),1988(1篇),1987(1篇),1986(1篇),1985(1篇),1984(2篇),1983(1篇),1982(3篇),1981(2篇)。觀察以上情況,我們不難發現,2010年之前有關“課課練”的研究文獻較少,2011年之后達到一定的數量(20篇以上)并維持較高的水平。此現象說明“課課練”在2011年之后得到了較高程度的關注,這可能與深化體育課程改革、有效關注學生體質等背景有關。與80年代出現的“課課練”不同,2010年之后出現的“課課練”被 賦予了新的含義,因此,有必要對新課程背景下的“課課練”進行探究。

一、什么是“課課練”?

“課課練”主要是指“由學校任課教師合作編寫的針對學生現學書本的每一章節內容的練習題而進行練習的現象”。這說明“課課練”是學校教育各個學科中都存在的現象,并非體育課所獨有,因此,課課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當然,體育課中的課課練與其他學科教學中的課課練具有明顯的差異性,這是由體育課教學本質特征所確定的:體育課學習的知識與技能是通過“身體練習”這些媒介進行的,身體練習既是學習的內容,又是練習的內容,而有關運動知識的學習也是通過“身體練習”過程得以實現,并非在教室里的理論知識學習。因此,“課課練”貫穿于體育課的全部(除了體育課課堂常規之外,如點名、師生問好、隊伍組織等)。

八十年代的體育課“課課練”為學生的體質健康做出了較大的貢獻,但之后由于種種原因,導致了課課練的降溫,使得體育課的“課課練”流于形式,變得枯燥乏味,基層教師與學生都一度排斥課課練。

然而,新世紀的體育課程改革給體育課教學帶來了很大的變化,雖然取得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成績,但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諸如一味滿足學生需求、非體育項目搬入課堂等,導致了學生在體育課中不是練、而是玩的現象,這與當下提高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是不相吻合的。2010年體質測試結果表明,學生體質主要的問題仍有四個突出方面:一是,大學生身體素質繼續呈現緩慢下降,但下降幅度明顯減小。二是,視力不良檢出率繼續上升,并出現低齡化傾向。各學段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仍然居高不下。值得注意的是,低年齡組視力不良檢出率增長明顯。三是,肥胖檢出率繼續增加。學生肥胖和超重檢出率繼續增加。四是,齲齒患病率出現反彈。因此,為了應對以上現象、兼顧體育課程“增強學生體質”目標,很多學者提出了“課課練”的設想:在體育課堂教學學習后期安排一定時間的身體素質練習,以求一節課達成學生足夠運動負荷,促進學生體質的發展。

綜上,筆者認為,體育課“課課練”具有兩種不同的含義:一是,“課課練”是指運動技術學練;二是,“課課練”是指課后期進行的補償性練習。

二、如何理解兩種不同含義的課課練?

(一)常規性“課課練”

眾所周知,運動技能的掌握并沒有什么竅門,而是不斷的練習,直至熟練掌握運動技能。因此,在運動技能形成過程中,身體練習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說,沒有足夠的身體練習就不能掌握運動技能。換而言之,身體練習是運動技能掌握的必要條件。然而,現實狀況并非如此,運動技術教學的低水平重復現象、學而不會現象較為嚴重。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如中小學體育教材編排缺乏邏輯性與銜接性,導致某些運動技術在各個年齡階段上的重復出現;單個教材的學時嚴重不足,導致了學而無獲;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了追求課堂“觀賞性”,不斷變換練習,導致核心練習次數的嚴重不足等等。要解決這些問題,并非某個教師或者某個學者所能做到的,而是需要各個層面專家與學者的共同努力。作為一線教師應該做的,其一就是在制定單元教學計劃時,需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確定學生掌握某項運動技能的“必要時間”,以確保學生能夠通過充足的學習掌握運動技能;其二,需要轉變體育教學觀念:并不是練習方式越多,課就越好看,只有不斷的重復練習才能掌握運動技能。

基于以上認識,筆者認為,常規狀態下的運動技術“課課練”是體育課堂教學的必要條件,而這個條件能否具備,關鍵的監控要素就是練習密度與練習強度。首先,什么是練習密度?它主要是指“練習時間與課堂教學總時間之比”。按理論角度分析,一節課的時間是基本固定的,那么練習時間越長,練習密度就越高,練習效果就越好,但由于青少年學生身體機能具有一定的承受性,學生的身體練習不能導致其機體出現過勞現象。因此,練習密度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需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其次,什么是練習強度?“強度”是指完成練習所用力量的大小和機體的緊張程度,包括動作的速度、練習的密度、練習間歇時間的長短、負重的大小、投擲的距離、跳躍的高度和長度等。因此,維持體育課堂教學一定的練習密度與練習強度是實現運動技術教學的保障條件。

從教學實踐角度來看,八十年代的體育課很重視課的運動負荷與練習密度,但由于走向了形式主義,因此,運動負荷與練習密度的過分使用給體育課堂教學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這是當下需要糾正的,但我們也不能矯枉過正,放棄了“運動負荷與練習密度”對體育課堂教學質量的監控作用,這也是不正確的。因此,新課程改革十余年之后的體育教學又一次重提“運動負荷與練習密度”這個問題,具有新的意義與價值。

另一方面,從練習密度的細節角度分析,“練習時間”是一個較為籠統的概念,它既可以指向與運動技術密切相關的身體練習時間,又可以指向一般性的與運動技術不相關的身體練習時間,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設計與實踐過程中,體育教師所安排的身體練習應盡量符合運動技術教學所需,使運動技術教學與學生身體練習高度吻合,這樣才能確保身體練習效果。因此,我們要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身體練習,并不斷增加練習次數,從而以較高的練習密度確保運動技術教學,并防止運用過多的其他種類的身體練習(如與教材內容無關的游戲、隊列隊形練習等)濫竽充數,導致課堂練習密度較高但學生運動技術掌握情況較差的現象。

(二)補償性“課課練”

與常規性“課課練”不同,補償性“課課練”的作用可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補償課的運動負荷不足

運動負荷,又稱生理負荷,主要是指人做身體練習過程中所承受的生理負荷。影響運動負荷的因素主要是運動量和運動強度。在學生體育學習與身體鍛煉時,運動負荷要保持適度,并達到一定的水平,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運動負荷過小,起不到健身的效果;運動負荷過大,則會對機體造成傷害。因此,體育課堂教學要合理地安排和調節課的運動負荷。

影響運動負荷的因素很多,有教材性質、練習密度、練習次數、練習間歇時間等,就體育課堂教學內容而言,不同的教學內容本身具有不同程度的運動負荷,如體操類教學內容,其運動負荷相對較小,而耐久跑項目,運動負荷較大,這是由運動項目本身的特性所決定的。因此,在明確體育課堂教學內容之后,我們在預計課堂教學運動負荷過程中,需要結合教學內容性質加以調整,特別是對于一些運動負荷相對較小的教學內容,要安排一定時間的補償性的“課課練”,以提高課堂教學的運動負荷。

2.補償運動技術相關的運動專項素質的不足

每一個運動項目具有一定的難度,由于學生的身體素質差別較大,特別是年齡較小的學生,他們在進行身體練習過程中勢必會因為自身身體素質的局限性而產生體育學習困難的現象,對于這種現象,體育教師可采取以下對策:一,降低動作難度,使學生在低難度條件下完成動作,并循序漸進;二,采取有效的輔助性教學手段,在教師的幫助下完成動作;三,采用分層次教學策略,對于不同運動基礎與身體素質的學生,因材施教。以上只是體育課堂教學采取的當下策略,因學生身體素質本身所形成的原因,我們無法當即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應對,而是采取逐漸地、遞進的方式進行應對,如由于學生下肢力量不足造成學生跳遠動作學習過程中起跳不充分現象,對于這些問題,無法采用當下策略,因此,我們可在課的后期進行針對性的運動專項素質練習,以補償運動技術相關的運動專項素質的不足。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在安排此類活動中,既要防止學生某些肌肉與關節的疲勞現象,同時又要滿足不同學生身體素質的需求。

3.彌補身體素質的偏頗

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是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的具體要求,這是體育課程教學的目標之一。當然,我們在落實體育課程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發展過程中,不能把體育課演變成身體素質鍛煉課,體育課程還是應該以運動技術教學為主體,使學生在運動技術學習與練習過程中達成提升身體素質的目標。

雖然同一個年齡層次學生在智力、身體發展、心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但這是我們實施常規教學的基礎,如果缺失這個基礎,那么我們的班級授課制就會受到質疑。然而,同一年齡層次的每一個學生也是有差異的,特別是在身體素質方面差異性較為明顯,這也給體育課程教學帶來了較大的困難。對于這個問題,筆者認為,體育課堂教學中安排身體素質課課練要有一定的依據,不可盲目而行、想象而施,這個依據就是《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測試結果。這樣我們就更有針對性地采取對策,采用“缺什么、練什么”的方式彌補學生身體素質的偏頗。

三、如何實施兩種不同含義的課課練?

(一)常規性“課課練”實施策略與路徑

眾所周知,運動負荷是衡量體育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的定量指標,我們根據教學內容、場地器材、氣候特點、內外部關系等因素,把各因素的關系構圖如下:

體育課堂教學內容一旦確立,那么接下來需要考慮的是影響運動負荷的外部因素,如學校場地器材條件(它與單位時間內練習次數與組數相關)、氣候特點(它與學生所承受的生理承受極限相關)等。而影響運動負荷的內部因素尤為重要,其中練習量(練習次數與組數;練習間隔時間;持續練習的時間、距離、重量、速度等)對學生提出了機體所能承載的負荷量的要求,而練習強度則是單位時間內學生機體所能承受的生理極限。一般情況下,練習量與練習強度呈反比例關系:要保持一定的運動負荷,如練習量提高,則練習強度相對要減??;如練習強度提高,則練習量相當要減小。對于體育教學而言,因教學對象主要是兒童少年學生,因此,運動負荷要符合教學對象所能承受的范圍。

針對體育課堂教學現狀與問題,筆者認為,在落實體育教學“運動負荷適量性”原則方面,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策略:一,確保充足的練習量,其中最為關鍵的因素是練習次數與練習組數。由于學生掌握運動技能需要不斷的練習,因此,在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一定要確保學生足夠的練習時間與次數。但是,體育教學實踐與理想總是差距很大:學生身體練習時間短暫而無效,前一個練習還沒有掌握,就頻繁更換不同的練習。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評價“好課”的錯誤性導向。什么是“好課”,難道不斷變更身體練習、使得身體練習豐富多彩的課才是“好課”嗎?學生是初學者,對于大多數運動技術都是陌生的、前所未見的,因此,在體育教師前期動作示范、演示講解的基礎上,需要盡力爭取時間、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親自體驗身體練習,并不斷地、反復地強化練習,才能使得學生具備自身的本體運動感覺,從而學會與掌握運動技能,這是不變的法則,這種持續性的身體練習可能會使課變得“單調”,但卻是必須的,也是有效的;那些看似“豐富多彩”的課,卻是犧牲學生身體練習、低效的課,正是因為體育教師大量存在追求這種低效“好課”的現象,才使得體育教學普遍存在低水平重復現狀!當然,要在一節45分鐘的課堂教學中擠出充足的學生練習時間并非容易,這對體育教師的課前教學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講多練、減少隊伍調動、加強組織紀律、認真鉆研教法、減少無效練習等等。二,確保足夠的練習強度。由于練習強度與練習量存在反比例關系,因此,通常情況下,體育課堂教學要達到一定的練習量,其練習的強度就不能過大,否則就會使學生產生機體過度疲勞現象。但是,僅有一定的練習量,如果練習強度不夠,對學生機體的刺激量也是不足的。因此,如何處理體育課堂教學中練習量與練習強度之間的關系,我們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力求在確保足夠的練習量的基礎上,相應提高練習強度,以提升學生身體練習的有效性和課堂教學質量。

(二)補償性“課課練”實施策略與路徑

1.確立補償性“課課練”的時間

對于補償性“課課練”的時間問題,由于它的性質屬于“補償性”,并不是體育課堂教學的主體,因此,其實施的策略主要是在體育課堂教學的后期階段安排“課課練”,時間一般為5分鐘左右,時間太短,起不到作用,時間過長,影響正常內容的體育課教學。另一方面,我們還要注意其練習強度不宜過大,否則會影響到下一節課的學習。

2.關注補償性“課課練”的內容

補償性“課課練”內容有很多,既有單純性的身體素質練習,又有與教學內容有一定關聯的各種素質練習,那么應如何處理好補償性“課課練”內容與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呢?筆者認為,應根據“課課練”補償的目的而定:如果是補償學生體育課堂教學的運動負荷不足,那么可以采用多樣化的身體素質練習,這些練習可以與教學內容相關,也可以無關;如果是補償學生專項運動素質,那么,我們安排的“課課練”內容必須結合教學內容,并根據教學內容的需求與學生專項運動需求合理的選擇與安排。

另一方面,補償性課課練內容的安排并不能心血來潮,而是需要長期規劃,這樣才能有計劃地根據學生的需求,合理安排“課課練”的內容,并循序漸進地實現目標。

3.注重補償性“課課練”的方法

補償性“課課練”不能重復常規性“課課練”方法,而是應該根據青少年學生特點,合理采用各種趣味性較強的方法,如游戲的方法、競賽的方法、達標的方法、變化的方法(如:發展上肢力量可以采用:俯臥撐、立臥撐、斜身引體、推小車、拋接實心球、雙杠屈臂撐、引體向上、啞鈴操)等等,這樣才能避免教學方法的枯燥乏味,提高課課練的效果。

4.設計補償性“課課練”的組織

由于每一個學生所具備的身體素質不同,因此,我們實施的課課練要因人而異,考慮到實踐教學的可行性,我們可采用“按全班集體練習”“按身體素質等級分組”“ 按薄弱環節分組”“按運動能力分組”等形式,以滿足不同學生的課課練需求。

5.預計補償性“課課練”的運動負荷

通常情況下,中小學生的運動負荷參考指標:小學125±5次/分,初中130±10次/分,高中女生135±5次/分,高中男生140±10次/分。如果某節課的教學內容本身所反映的運動負荷較小,那么我們可以采用補償性“課課練”,相對提高課堂教學的平均心率。

眾所周知,第一,運動負荷是衡量體育課堂教學的一個定量參考指標,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練習的強度,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在測量運動負荷過程中,我們選擇的“中等學生”是什么含義?如何選擇?其次,由于一個學生的運動負荷不能代表全班級學生的運動負荷,那么,我們是選擇“一個、兩個還是三個”學生進行測量?第三,體強學生與體弱學生的運動負荷差異性較大,如何體現這些學生與“中等學生”之間運動負荷的個體差異性?第四,體育常態課需要測量運動負荷嗎?如果需要,應如何測量?以上這些都是在運動負荷測量過程中所遭遇的問題,也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從理性角度而言,測量體育課堂教學中學生的運動負荷是理所當然的,也是必要的,但要把這件事落到實處,我們尚需認真對待現實提供的問題,筆者認為,其基本策略是:通常情況下的體育常態課,基于每一個體育教師每周18節左右體育課的工作量,我們沒有必要每一課都測量運動負荷,而是改用主觀判斷法對學生的運動負荷進行即時監控,其具體指標與觀察內容如表1。

當然,在一些有限的觀摩課、公開課、評優課等體育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借助學生運動負荷曲線分析課堂教學合理性,但這僅僅是參考的依據之一,不能以偏概全。同時我們在選擇測量的學生時,要多注意幾個觀測點,如可同時選擇3個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測量,這樣就可以相對客觀地反映學生的真實狀況??傊?,運動負荷能否及如何成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身體練習有效性的指標還待進一步探究。

參考文獻:

[1]毛振明.在體育課中如何有效地鍛煉學生身體(上)——論當前體育課改形勢下的“課課練”回歸[J].體育教學,2011(1):24-27.

[2]周志俊,俞誠士.對“課課練”中發展身體素質的安排和效果的初步探討[J].安徽體育科技資料,1981(3):9-11.

[3]黃李明,董詩政.以發展速度素質為主的“課課練”在初中學生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81(3):36-38.

猜你喜歡
課課練補償性體育課堂
權重望寡:如何化解低地位領導的補償性辱虐管理行為?*
身體素質趣味課課練
基于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優化體能“課課練”的研究
《中國青少年體能素質“課課練”創新研究》結項總結報告會在京舉行
談體育課堂創設“和諧互動”的認識
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益
關于高校體育課堂“手機”現象的思考
巧用游戲構建快樂體育課堂研究
中學英語教學中對“音”的重視——補償性閱讀探索
體育課堂教學中發展“補償性體能”的探索——以水平五“跨欄跑”教學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