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一般均衡到穩定匹配的經濟思想辨析

2016-01-06 20:04李杏江晴
財經問題研究 2015年9期
關鍵詞:實證主義

李杏++江晴

摘 要: 自由市場機制下的一般均衡結果,是以實證主義為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學派追求的終極目標。實驗經濟學認為僅以價格功能配置資源的市場機制并非可靠。如果說一般均衡只是一種在嚴格假說前提下的理論推導結果,那么通過市場設計達到資源的穩定匹配才是一種更符合現實的均衡狀況。本文對實證主義的一般均衡和實驗經濟學的穩定匹配的基石性假說、研究方法和政策導向進行辨析。研究結果顯示,穩定匹配理論是經濟學真正從解釋性學科走向應用性學科的里程碑。

關鍵詞: 穩定匹配;市場設計;一般均衡;實證主義;實驗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 F09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176X(2015)09001506

一、引 言

19世紀70年代發生的“邊際革命” 邊際分析方法實際上是一種數學分析方法,也就是運用數學中的微積分去觀察經濟問題。后又相繼衍生出了邊際生產力、邊際成本、邊際收益、邊際替代率和邊際消費傾向等研究范疇。

使新古典經濟學登上了主流經濟學的寶座。由此,數理邏輯推演及定量化在經濟學的應用程度,被認為是檢驗經濟學科學化的重要量度,甚至是唯一量度。實證主義傳統就是新古典經濟學的代表研究范式。 新古典經濟學派中雖然存在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預測主義”(也稱實證主義)和以薩繆爾森為代表的“描述主義”(也稱規范主義)之間的“休謨鍘刀”,但二者只是對波普爾“證偽原則”的理解不同,實質都是實證主義。

實證主義認為,理論的目的是發現預測良好的假說,而現實性與理論的有效性無關 見:“F-twist”。 ,即更信奉理論的“言之有理”,而不必絞纏于繁雜的客觀現實。實證主義標準的確立對經濟學影響深遠,數學在其中被賦予了決定性的角色。因此,市場機制被視為一個“精密的機械系統”,無形之手具有至高無上的制衡法力。然而精致的數學模型具有天然的對任何模型外因素(哪怕是有顯著影響的因素)的排他性。如果這些因素難以用數學形式描述,而不能進入分析模型,就勢必出現看似邏輯嚴謹的數據分析結果與現實大相徑庭的情況。數理越發復雜和精致,經濟學理論就越發陷入了遠離現實的自我循環邏輯演繹之中。

持續的經濟危機連同黯然失色的實證主義政策,使人們再次開始了對經濟學真諦的反思。2002年和201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兩次頒發給了實驗經濟學學者,明確傳達了重視經濟理論可操作性的信號。實驗經濟學是在有顯性或隱含規則的社會背景下,應用實驗方法來研究人類相互作用決策行為的經濟學方法,是一種在價格資源配置功能受限的市場中,通過市場設計達到資源穩定匹配目標的政策工具。顯然這是一個基于兩只手思維的經濟學派。如果實驗經濟學是經濟理論在長期的“無形之手”還是“有形之手”爭論背后的另一條出路,那就意味著現有的政策規則和理論依據面臨一場深刻的變革。

本文從基石性假說、研究方法和政策導向三個層面探討實證主義的一般均衡與實驗經濟學的穩定匹配的理論內涵、特征和差異。

二、基石性假說

一般均衡和納什均衡被視為新古典經濟理論發展的兩個最大成就。計算出經濟系統最優且唯一的均衡點,儼然是新古典經濟理論的終極任務。

實驗經濟學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對幾乎所有實證主義理論的基石性假說進行檢驗。許多檢驗成果直接成為行為經濟學的理論根據。在此我們僅列舉與實驗經濟學形成穩定匹配理論密切相關的三個基石性假說。

1有限理性

一般均衡理論的基石之一是理性經濟人假說,即人具有精密機器般的完美認知能力和不受任何干擾的冷靜和理性,總是能精明地計算出市場機制這一“精密的機械系統”運轉的均衡點。實驗經濟學的大量研究結果顯示,經濟行為過程中的人,具有復雜的情感和多層次的欲望。他們也不像理性經濟人那樣冷靜和精明,而經常表現出沖動和成癮等異常行為。一般均衡和納什均衡都只是靜態的不動點,在一個資源有限的經驗系統中是不可能實時計算出來的,這種不動點甚至不可能被唯一地識別出來。

實驗經濟學認為經濟人只具備有限理性,即由于參與人受有限計算能力和不完美定義目標的約束,無法對外部事件形成完全正確的信念,無法做出與信念一致的正確選擇,所以不同個體(或群體)往往會做出差異化的認知結論和適應性的選擇,因而新古典經濟理論的一般均衡不是總能達到的。

2雙曲線貼現

指數貼現是新古典經濟學定價理論的基礎原理。Samuelson\[1\]提出了的貼現效用模型假設:人們從他們經歷的每個片刻都得到一個瞬間效用,因而他們在做選擇時,力求使這些瞬間效用的現值總和最大化。該模型假設瞬間效用僅僅取決于在那個時間的消費。從一系列消費中所獲得的效用是以指數方式貼現的現值總和,貼現率在每個時期是相同的。指數形式表述為:d(t)=δt(0<δ<1),指數貼現因子δ=1/(1+r),r是貼現率。

實驗經濟學的研究成果證實,指數貼現理論只將時間因素與價值聯系起來(貼現因子僅為δt),強調效用在即時和未來之間的差異。事實上貼現因子除了時間外,還應該考慮人們對即時“享受”偏好程度的差異β,因而貼現因子應為βδt。Thaler\[2\] 和Horowitz\[3\]通過大量實驗研究結果證實,效用價值存在一種即時效應現象,即當一個本來可以立刻得到的消費被延遲時,這時的貼現率最大,隨后貼現率會隨延遲時間的增長而呈線性下降趨勢。由此行為經濟學提出了雙曲線貼現理論。

雙曲線貼現理論指如果所有的成本和收益都發生在未來,人們的決策會是相對有遠見的結果。但如果成本和收益發生在眼前,人們就會做出相對短視的決策。這就形成了雙曲線貼現率,它導致了跨期決策中的不一致性。簡單雙曲線貼現函數表述為:d(t)=1/(1+kt)。雙曲線貼現比指數貼現更符合實驗數據,這種客觀存在的雙曲線貼現率現象,在指數貼現模型中是無法反映的。Laibson\[4\]進一步提出擬雙曲線時間貼現函數。擬雙曲線近似于帶有兩個參數β和δ的雙曲線函數,其中當前的效用權重是1,在時刻t瞬間的效用函數權重為βδt,t>0。參數β衡量即時效用。如果β=1,模型就退化為主流經濟學的指數貼現模型。當比較延遲溢價時,即時溢價β便被分離,使貼現效用的比率完全由δt確定。因此,擬雙曲線時間貼現模型 基本上是冪數時間貼現模型中加上一個即時效用因子。這個函數形式 為描述即時滿足的偏好提供了一個更符合現實且具有操作性的方案??偠灾?,指數貼現只是雙曲線貼現的一種特殊情況。

3參照點依賴

主流經濟學對經濟人偏好的設定是同質性和對稱性。同質性指偏好獨立于參照點,即不受個人短暫財富狀況影響,偏好不會隨各項選擇的表面描述差異而改變。無差異曲線不包括現行稟賦情況,偏好獨立于所有權。對稱性指收益區域中效用函數的凹度是損失區域中凸度的鏡面反映,即人們對某一單位商品的最大支付意愿與對同等權利的最小補償要求沒有區別,商品價值對賣者和買者是相同的。因此,收益和風險是機械對稱的,偏好是絕對同質的。

然而現實中的許多事實顯示,人們對已經獲得的收益遭受損失的厭惡,遠遠大于新增加同等收益的快感。這就是普遍存在的損失厭惡現象,即在對交易估值過程中,人們賦予損失的權重明顯比等量收益大。大量實驗結果證實,無差異曲線上位于初始稟賦處存在一個拐點,即人們的偏好與初始稟賦有關,稱為稟賦效應。稟賦效應和損失厭惡是偏好的基本特征。

稟賦效應導致人們對商品的估價發生變化。當商品A是已經擁有的初始稟賦的一部分時,損失一個單位商品A的估價會比新獲得一個單位商品A的估價高。偏好依賴于參照點,尤其是個人的現有稟賦。參照點依賴論使許多原本無法解釋的現場數據得到了較好解釋。例如,需求彈性在價格增加和降低之后所表現的非對稱性現象;“股權溢價之謎”,即比股權風險低得多的債權的風險溢價,并不比股權溢價低相應多。這些主流經濟理論難以解釋的現象,都在參照點依賴理論中找到答案。

Kahneman 和 Tversky\[5\]提出的前景理論對參照點依賴做了更嚴謹的理論描述。前景理論認為效用為∑iπ(Piμ(Xi-r)),即人們會將他們的經驗放入對權重的決定中,因而收益與損失的漲消并非線性的,且存在偏好點r,因而不是簡單的概率總和。前景理論將選擇過程視為兩階段:第一階段是編輯信息過程,第二階段是對編輯好的前景進行選擇。該理論的核心思想為:(1)由收益或損失的某種結果所產生的效用,是相對參照點而言的。效用不取決于它帶來的財富絕對水平,而取決于相對參照點是收益還是損失。(2)收益部分是凹的,損失部分是凸的,且損失區域內更陡峭。(3)分段編輯,且離參照點越遠編輯變化的心理影響越小。參照點依賴用價值函數取代了新古典經濟學派的效用函數。

理性經濟人、指數貼現和效用函數假說是一般均衡理論的基石性假說。實驗經濟學證偽了這些假說,由此提出了經濟行為的目的是達到一種穩定匹配結果,而一般均衡只是其中的一個特殊匹配結果??梢娨话憔獾幕约僬f只是這些情景中的一個特例。因此,一般均衡結果只是一個在極端情況下存在的特殊點。

三、研究方法

人類經濟活動如同布朗運動中的花粉微粒,受到某種跟左右花粉運動一樣神秘的原因的驅動,人類經濟活動同樣是一種連續的運動。不同的是,代之于受到微小而不可見的原子的撞擊,人類經濟活動是被轉化成一系列任務、責任和動機的不可見的神經元的顫動所驅使的\[6\]。人類如此這般的復雜活動是不能夠用簡單化的實證統計完全概括的,且實證統計工具本身存在作為描述人類行為工具的局限性。

1 序列自相關問題

在眾多統計分析工具中,線性回歸模型無疑是實踐中應用較為廣泛的一類,在一定的假設條件下,普通最小二乘估計(OLS)的估計結果被認為是模型參數的最優無偏估計。OLS的假設較為嚴格,通常要求線性回歸模型中的隨機誤差項滿足獨立性和同方差性,即能夠排除自變量之間多重共線性和與隨機誤差項的相關性。然而,通常實證過程中,在線性回歸模型中運用時間序列數據或橫截面數據時,自變量的前期水平經常對后期水平有一定的影響,即模型前后隨機誤差項可能存在自相關性,因而不滿足假設條件,難以保證估計結果是最優無偏的。

當模型中的隨機誤差項存在自相關性時,可以證明OLS的估計結果仍然是無偏的,但估計量不具有最小方差性,因而估計結果不再是最優無偏估計。當這種自相關性是正自相關性時,誤差項方差可能被低估,估計精度被夸大,置信區間變窄,最終導致以較高的置信水平拒絕原假設;而當這種自相關性是負自相關性時,誤差項方差可能被高估,最終導致檢驗失效。

例如,股票收益率變量在有效市場假說下的弱有效市場中,應該不存在自相關性,因為只有在這種前提下,股票的市場價格才能反映過去所有的交易信息,從而技術分析不可能獲得利潤。但到目前為止的實證研究仍然難以證明這個前提,恰恰相反,Fisher[7]指出證券收益率存在序列自相關性,Cohen等[8]總結出股票收益率序列存在弱的負自相關性,而股票組合收益率和股指卻存在正自相關性。當股票出現價格達到漲跌停板限制、因故停牌甚至交易不活躍等情況時,可能造成非同時交易,此時股票的一階回歸系數為負數,而股票組合的一階回歸系數為正數,并且隨著組合中股票個數的增加,自回歸系數將會增大。這種偏差(尤其是時間段較小時)會對市場有效理論和證券組合理論的運用產生影響。

2 貝葉斯概率規則問題

貝葉斯概率規則是指當不能準確知悉一個事物的本質時,可以依靠與事物特定本質相關的事件出現的多少去判斷其本質屬性,當分析樣本大到接近總體數時,樣本中事件發生的概率將接近于總體中事件發生的概率。貝葉斯概率規則是實證主義的重要分析工具。

新古典經濟學的期望效用理論認為,從有風險分布的結果中所獲得的效用,等于各個結果的效用概率加權平均值。其效用為∑iPiμ(Xi),即效用系列結果Xi與概率Pi乘積的總和。然而大量實驗結果證實,以貝葉斯概率法則為基礎的期望效用理論存在致命缺陷:(1)貝葉斯更新原則要求對新的信息評價完全獨立于已有的概率判斷。然而現實中許多認知都依賴于已有信息,用已有信息來過濾或理解新觀察到的信息,因而貝葉斯更新原則的獨立原則不符合現實。(2)貝葉斯更新原則要求有一個先驗概率,認為任一未知參數θ都可看做隨機變量,通過概率分布加以描述,稱為未知參數的先驗概率分布。顯然貝葉斯概率規則強調的是先驗分布選擇。由于自然狀態的不確定,人們對不確定的決策對象往往并沒有太多了解,因而獲得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僅僅通過設定一個先驗分布來描述不確定性與現實結果必然相去甚遠。(3)貝葉斯更新原則認為,信息獲得的先后順序對預測結果沒有影響 ,即“程序不變”(procedure invariance)和“描述不變”(description invariance) 。事實上次序記憶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認知往往是按照后來者居上的順序排列的,即最新信息對決策的影響最大 ,這就是“確認”認知的偏差現象,稱為“確定性偏見”(Confirmation bias)?!敖蛐保╮ecency effects)、“首因效應”(primacy effects)、“共同效應”(common consequence effects)、“偏好逆轉”(preference reversal)等研究成果都顯示:信息排序會扭曲對概率的判斷 。

貝葉斯概率規則的缺陷顯而易見,于是人們開始思考更貼近現實的研究方法,擬貝葉斯方法就是這種思考的結果之一。它舍棄唯一先驗分布,用凸集先驗分布表示主觀概率設定中的不嚴密性。這種對主觀概率不嚴密性因素的修正,理論上是對完美性假設的放棄。

實際生活中很少出現完全符合貝葉斯模型的情況,如在給定狀態θ和期望效用E(·)下考慮決策f1和決策f2的優劣。在先驗概率分布p1下,二者期望效用值分別為E1(f1)和E1(f2);在先驗概率分布p2下,二者期望效用值分別為E2(f1)和E2(f2)。若存在E1(f1)

對滿足Giron-Rios公理的偏好模型fg,存在概率分布的凸集K,使得:

fgEp(f)≥Ep(g),p∈K (1)

這個定理表明在多個先驗分布的情況下,決策可以通過比較它們的期望效用來建立優先關系,但前提條件是對先驗分布集中的所有分布都有Ep(f)≥Ep(g)。如果存在一個p′∈K,使Ep(f)

3 能量守恒與“休謨問題”

實證主義認為社會經濟系統如同機械系統,是一個完全均衡、封閉和無淘汰的自循環系統,因而同樣遵守能量守恒定律。他們用靜力學的均衡觀點對待一切經濟問題,要求用歸納和演繹的方法來建造經濟學體系,用理論的經驗證實原則,并用邏輯檢驗原則。

這恰恰與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相悖:人類社會是典型的生物系統,是一個不完全均衡、開放和有淘汰的循環系統,人們的認知只是非常有限的一部分。

休謨指出由于無知領域的存在,從有限數量的特殊事實是無法得出普遍性結論的。結論要具有合理性需要滿足三個條件:一是觀察數量很大;二是觀察必須可重復(實證主義方法論使用的通常是二手數據,具有滯后性且難以重復);三是任何個人的觀察命題都不可出現沖突現象。顯然當實證檢驗結果與理論假設一致時,不能簡單地認定理論被證實了,因為仍有很多事實并沒有得到驗證。當檢驗結果與理論有偏差時,也不能簡單地認定原先的理論錯誤,因為不能僅僅基于少量或局部的數據直接推翻,這就是實證主義無法克服的 “休謨問題”邏輯缺陷。

實驗經濟學以合作博弈為分析工具,充分關注經濟人的社會性屬性。合作博弈的基本形式是聯盟博弈,它隱含的假設是存在一個在參與者之間可以自由轉移的交換媒介(貨幣),每個參與者的效用是線性的。這些博弈被稱為可轉移效用聯盟博弈,在數學形式上,可轉移效用聯盟博弈可用一個有序對偶(N,v)定義,其中N= 1,2,…,n 表示由n個局中人組成的有限(非空)集合,局中人i∈N表示該局中人來自集合N,通過計算可知這n個局中人可組成的所有子聯盟(總聯盟和空聯盟是特殊的子聯盟)個數為2n,記該子聯盟的集合為2N。另外,v:2N→R(實數)是反映聯盟財富的極值函數,在聯盟博弈中也被稱為特征函數,對于每一個子聯盟S∈2N,通過S中成員的共同努力可得到的最大共同財富為v(S)。通常以特征函數v來確定博弈,特征函數構成的集合記為GN,v∈GN表示有序對偶(N,v)。

由于在合作博弈中,理性的個人會關心通過合作獲取自己能得到的最大收益值。因此 合作博弈的一個最基本問題是n個局中人聯盟間盈利分配問題。要解決這個基本問題,就需要找到“博弈的解”。所謂“博弈的解”,就是需要指派至少一個收益向量x=(xi),i∈N∈Rn,其中xi是分配給局中人i的收益。鑒于如果“蛋糕”不能徹底分配殆盡,就會引起局中人不滿的假設,分配方案應滿足有效性特征,即分配給n個局中人的收益之和恰好等于這些局中人的合作所得(∑i∈Nxi=v(N))。同時,考慮到局中人的積極性,對每個局中人都應該滿足xi≥v(i),這個需要滿足的性質稱為個人理性,博弈中的每個局中人都是理性的。如果收益向量x=(xi),i∈N∈Rn滿足有效性和個人理性,就稱x是博弈v∈GN的一個分配,博弈v∈GN的所有分配組成的集合記為I(v)。為了維系聯盟的合作,聯盟必須具有一定的內聚力。即對所有局中人構成的集合N,關于它的每一種劃分(S1,…,Sk),N中的每一個局中人i都能感覺到,大聯盟N存在一個分配,分配給它的收益,至少與該局中人i所屬的聯盟Sj創造的收益能分配給它的一樣多,聯盟S不能改善x。即對于每一種劃分(S1,…,Sk),v(S1)+v(S2)+…+v(Sk)≤v(N)成立。因此,人們必須從可行的分配集合I(v)中選出合理的分配以達到維系大聯盟的合作。滿足這種想法的分配全體構成了“博弈的解”,它是I(v)的一個子集, 定義為博弈的核C(v),C(v)={x∈I(v)∣∑i∈Sxi≥v(S),S∈2N\{φ}}。

顯然合作博弈強調通過聯盟與合作來獲取最大收益。這種合作行為就會受到諸如記憶、學習和信息限制等諸多被新古典經濟模型排除在外的因素的影響。

四、政策導向

實驗經濟學一反實證主義主張依靠“無形之手”來達到一般均衡狀態的經濟政策,提出通過市場設計達到資源的穩定匹配是更有效的經濟政策,并且付諸了卓有成效的實踐。

1政策工具

在合作博弈中有一類重要的博弈為凸博弈。即一個博弈的特征函數v如果是超模函數,那么這個博弈就是凸博弈??杀硎鰹椋?/p>

v(S∪T)+v (S∩T)≥v(S)+v(T),SN,TN (2)

式(2)表明,隨著聯盟規模增大,局中人加入聯盟的激勵增加。

在凸博弈核核包含了許許多多個解(因為n!個邊際收益向量mδ(v)的凸包(凸組合)可以有無限多的形式),在這么多似乎合理的解中究竟哪一個才是最優的解呢?對此, Shapley\[10\]認為在凸博弈中核的中心位置就是最優解,被稱為沙普利值。沙普利值的方程表達式如下:

Shi (N,v)=∑SN ( S -1)?。?N - S )! N ! × v (S)-v (S\ i ) (3)

v(S)-v(S\ i )是局中人i對聯盟S的邊際貢獻,Shi(N,v)表示通過沙普利值分配給局中人i的收益,其為局中人i所有邊際貢獻的加權平均值,每一邊際貢獻的權重均與局中人所有可能的排列相關。

具體來說,博弈v∈GN的沙普利值是邊際收益向量的算術平均:

Sh(N,v)= 1 n! ∑δ∈π(N)mδ(v) (4)

沙普利值為實現特殊市場的穩定匹配提供了理論工具,如可幫助企業根據邊際貢獻進行分配。由于沙普利值的直觀吸引力和數學上的易處理性,它已被應用于大型經濟模型中,如交換經濟模型,其中該值主要解答的概念是競爭均衡。沙普利值在經濟理論上的其他應用還有稅收模型。此外,確定沙普利值的那些公理可以方便地轉換成適合于解決諸如以一種公平的方式考察配置聯合成本的問題。

2市場設計

穩定匹配結果是實驗經濟學進行市場設計的目標。這里的“穩定”指參與匹配的各方主體,都不再有激勵做出偏離已達成的均衡配置行為的狀態。因此,所產生的匹配結果是穩定的,這個匹配機制是可持續的,其核心是設計出實現機制。對此,沙普利根據匹配主體的不同,將其劃分為兩類:一是彼此具有不同偏好的經濟主體間的相互匹配,如男女婚配,也稱雙邊市場匹配;二是有偏好的經濟主體與無偏好的客觀物體間的相互匹配,如病人與器官移植匹配,亦稱單邊市場匹配。對應上述兩類問題的實現機制,沙普利提出了針對雙邊市場匹配問題的遞延接受算法和針對單邊市場匹配問題的頂級交易循環機制,得到了上述兩類特殊市場問題的穩定配置解。穩定雙邊市場匹配是指在匹配的決策過程中,充分考慮匹配雙方主體需求的滿意度,使主體間達成最穩定的配對,即不再有激勵尋求其他匹配機會。

值得指出的是,穩定匹配機制是一種借助了“無形之手”和“有形之手”兩只手共同為之的機制,用“有形之手”構造一種博弈局,或稱市場機制,目的是獲得最優且穩定的配置結果。 市場設計的核心工具是沙普利提出的遞延接受算法。 羅斯運用遞延接受算法,結合實證研究、計算機模擬和實驗室實驗,解決了美國實習醫生招聘市場、美國大城市(紐約和波士頓等)公立學校招生選擇等一系列特殊市場實際問題。

在價格機制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特殊市場中,資源的配置主要通過配給或參與者的相互匹配達成,因而本質上是一個合作博弈問題。合作博弈的總支付目標是博弈雙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至少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損害,即集合的利益有所增加。合作博弈通過合作形成集團或聯盟從而使總收益達到最大,這與穩定匹配理論的市場設計目標一致,即找到使集合收益最大化的匹配方式。

五、結 語

從表象上看,從實證主義的一般均衡到實驗經濟學的穩定匹配是研究方法的變遷。然而在研究方法差異的背后,更值得關注的是經濟思想,以及由此產生的經濟政策導向的實質性改變。

如果說一般均衡求證的是一個理論上的精確均衡點的話,穩定匹配則是在努力尋求合意的資源匹配。顯然,均衡點是特殊的、偶然的和更多理論意義上的概念。匹配則是普遍的、通常的和更切實際的現實。因此,從一般均衡到穩定匹配意味著經濟學思維從追求理論本身的精致,轉向探求現實真諦的努力。

一般均衡理論以理性經濟人為基石,崇尚自由市場機制的萬能性。因此,在屢屢發生的經濟危機面前,只能垂手于自由市場的“自愈”。實驗經濟學看到了經濟行為和決策過程中的不確定性,看到了影響決策過程的元素并非如實證主義所描述的那般理性和完美,因而現實中的經濟結果往往偏離一般均衡,而雙向合意的匹配才是可實現的穩定常態。穩定匹配是在有限信息和有限認知條件下的博弈決策結果,從完美到有限,實驗經濟學帶給經濟學一個更廣闊的平臺。

新古典經濟學崇尚理論對經濟問題的精致解釋,因而理論往往產生于經濟事件之后,經濟學由此被看成是解釋世界的理論。實驗經濟學則思考穩定匹配的形成機制,強調彌補市場缺陷的機制設計,使經濟學第一次從解釋世界走向改造世界。顯然,從實證主義的一般均衡到實現經濟學的穩定匹配是經濟學真正從解釋性學科走向應用性學科的里程碑。 參考文獻:

[1] Samuelson, PAA Note on Measurement of Utility\[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37, 4(2): 155-161

[2] Thaler, R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on Dynamic Inconsistency\[J\] Economics Letters , 1981, 8(3): 201-207

[3] Horowitz, J A Test of Intertemporal Consistency\[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992, 17(1): 171-182

[4] Laibson, D Golden Eggs and Hyperbolic Discounting\[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7, 112(2): 443-477

[5] Kahneman, D,Tversky,A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 Econometrica, 1979, 47(2): 263-292

[6] 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 爆發:大數據時代預見未來的新思維\[M\]馬慧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17-144

[7] Fisher, L Some New Stock Market Indexes\[J\] Journal of Business, 1966, 39(1): 191-225

[8] Cohen, KJ, Hawawini, G A,Maier,SF, Schwartz,R A,Whitcomb,DK Implications of Microstructure Theory for Empirical Research on Stock Price Behavior\[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80, 35(2): 249-257

[9] Giron,F J, Rios,S Quasi-Bayesian Behavior: A More Realistic Approach to Decision Making?\[M\]Valencia: University of Valencia Press, 1980 17-38

[10] Shapley, LSCores of Convex Gam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ame Theory, 1971, 1(1): 11-26

A Study on the Economic Thoughts from "General Equilibrium" to "Stable Matching"

Li Xing 1,Jiang Qing1

(1Economics andManagement School,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Abstract: The new classical economic theory with the delegate of positivists endorses the pursuit of general equilibrium under the free market mechanism, while experimental economics argues that it is not reliable to allocate resources only by price function If general equilibrium is just a derivation under strict theoretical premises, the “stable matching” based on “market design” is a more realistic balance This paper discriminates the premises, research methods and economic policy of positivist and experimental economics It shows that the “stable matching” theory of experimental economics is a milestone for economics from an explanatory subject to an applied one

Key words: stable matching; market design; general equilibrium; positivists; experimental economics

(責任編輯:孫 艷)

猜你喜歡
實證主義
包容性法律實證主義、法律解釋和價值判斷
分析實證主義、法律現實主義和法律方法的未來
美國逃奴案審判中的法律實證主義——以首席大法官萊繆爾·蕭的判決為例
《自殺論》及其研究方法探析
審美相對論
淺談德國實證主義文學研究
自媒體時代的“實證主義”詩學——論《阿庫烏霧微博斷片選:生命格言(2011—2014)》
試論《國際政治中的知覺與錯誤知覺》中的實證主義研究方法
可廢止性與法律實證主義
排他性法律實證主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