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北村小說《憤怒》中

2016-01-12 21:46曹越
文學教育下半月 2016年1期
關鍵詞:憤怒救贖罪惡

曹越

內容摘要:《憤怒》中,李百義不堪現實的苦難而墜入罪惡,又在得到神圣的啟示后踏上十余年的救贖之路,最終頓悟了愛而得到解救。小說的構圖顯示了兼具作家和基督徒兩種身份的北村對社會、生命與人性的獨特理解與神性思考。

關鍵詞:基督教 罪惡 救贖 愛

北村的創作生涯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其早期的創作被歸于先鋒派小說,與蘇童、余華、格非、馬原等同為先鋒小說的領軍人物。然而在九十年代初皈依基督教之后,北村突破并舍棄了語言和形式上的“先鋒”,開始轉向精神上的“先鋒”——充滿基督教情結的神性書寫,創作了《施洗的河》、《張生的婚姻》、《周漁的喊叫》等一系列作品,“用一個基督徒的眼光打量這個墮落的世界”①,顯示出了在其信仰視域下對于人類生存困境和生命存在意義的認識與探索。在創作于2004年的《憤怒》中,北村將視野轉向了更為現實豐滿的底層社會圖景,小說描寫主人公李百義面對現實的苦難與罪惡,從最初選擇世俗的以暴易暴,到得到基督精神感召走向救贖之路,經過不斷求索,最終獲得了靈魂的解救和人生中愛的升華?!稇嵟肥潜贝搴笙蠕h時代基督文學創作的繼續與發展,其中對基督教文化的幾大主題——苦難、愛、罪與救贖等都有著深刻的體現。

一.苦難與罪惡

從《憤怒》的第二章,慈善家李百義開始向養女李好述說自己的隱秘往事起,一段充滿血淚的悲慘人生展現在了讀者眼前:原名馬木生的他,出身山區,自幼生活在貧困與饑餓中;父親多病懦弱,支撐著家庭的母親長年受到村支書凌辱,后積勞成疾死去。在家中失去土地后,馬木生帶著妹妹進城打工,受盡壓榨和欺侮,妹妹春兒在收容所遭到強暴并被迫賣身,最后慘死于車輪下。馬木生與父親堅持上訪,卻被公安局拘捕毒打,父親被毆打致死,拋尸滅跡。如書中所言,馬木生一家就像被鎖上了苦難的鏈條,苦難就像上面結的果子,一個比一個大。耶穌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約16:33),苦難就像空氣遍布世界,無論什么地方都有苦難,無論什么人都會遭遇苦難??嚯y也是北村創作模式的基點之一,這是建立在基督教對人世苦難的普遍性認識上的。

飽受欺凌的際遇終于使馬木生陷入了對命運與世界的“憤怒”,遍尋公理而不得的他,在仇恨的驅使下,開始尋求自己的正義。他與幾個朋友“劫富濟貧”,揭發貪官,并綁架了殺害父親的警察錢家明,“審判”并處死了他,用這種自認為正確的方式制裁了罪惡。馬木生經受的苦難,都生發于世間的罪惡,霸占母親的村支書,殘酷壓榨毆打農民工的工廠主及爪牙,強暴春兒并逼迫她賣淫的KTV老板等,他們的惡行正是馬木生苦難人生的直接原因。在基督教理念里,苦難與罪惡也是一對雙生兒,上帝會因為人們的邪惡發起大洪水淹沒大地,也會降下硫磺與火毀滅罪聞于天的所多瑪與蛾摩拉城。在圣經《申命記》二十八章中,更是列舉了背離上帝的罪惡帶來的種種苦難,堪稱罪惡帶來苦難的最典型講論。罪惡會帶來苦難,同時苦難中也會萌生罪惡。在《約伯記》中,看到丈夫潦倒淪落,約伯的妻子居然勸約伯“棄掉神死了吧!”(伯2:9)可見罪惡帶來苦難的影響和傷害,會使受難者也傾向于惡。事實上,馬木生心懷仇恨與憤怒,“審判”并殺死錢家明的行為,也是被苦難催生的罪行。他起初并未意識到這一點,直到在出逃后走進一座教堂,聆聽了牧師的教誨才開始醒悟。

讓馬木生開始困惑和動搖的,是王牧師講的“耶穌與淫婦”的故事。故事來自《約翰福音》第八章,講文士和法利賽人帶著一個行淫時被捉的婦人去見耶穌,告訴耶穌,按摩西律法應用石頭打死她。耶穌起初只是彎腰用指頭在地上畫字,后來在眾人不斷追問下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保s8:7)最終沒有一個人敢砸那個女人,都一個個的出去了。對此大惑不解的馬木生問牧師,為何那些人并未強奸卻不能用石頭砸女人,牧師告訴馬木生,他們雖然沒有犯強奸的罪行,但也是有罪之人,他們心中犯了罪,也就是所謂罪性,每個人都有罪性。馬木生又追問誰才有權力用石頭砸女人,牧師的回答是上帝。起初馬木生并不認同這個說法,但漸漸地他也開始懷疑自己的良心是否公正,最終走向了不斷求索追問的救贖之路。自首后,李百義在法庭說了這樣一個故事:早年自己與哥們老六因為饑餓,跟著一些民工去公路上“討口飯吃”。而民工們“討飯吃”的方式是將一桶桶燒熱的瀝青倒在下坡的轉彎處,等著下坡的客車翻車??蛙囈环?,民工就一擁而上搶旅客的錢,不管旅客是死是活。李百義非常害怕,沒有搶錢,但他說他嫉妒那些搶到錢的人,意識到自己也是搶劫者中的一員,原先他認為窮人才是正直的,而從那以后他覺得這世上沒有一個好人。之后李百義更是提起了牧師“罪行”與“罪性”的教諭,并承認自己有罪??梢娫诼L的求索與自問中,牧師對于罪惡的基督教詮釋為李百義提供了救贖之路的啟示和指引。

二.罪惡與救贖

余杰在小說序言《我們的罪與愛》中說:“惟有李百義的道路是一條真正的拯救之路,他由拉斯科爾尼科夫(《罪與罰》)走向梅什金公爵(《白癡》),由聶赫留朵夫(《復活》)走向冉阿讓(《悲慘世界》)……”②誠如所言,小說講述了一個《罪與罰》式的犯罪故事,李百義如同拉斯科爾尼科夫般秉持著自己的觀念殺死了心目中的罪人,經過了漫長的內心掙扎后選擇自首。同時,李百義在苦難中誤入歧途,被點化后走回正道,最終獲得拯救的人生也同冉阿讓相似。小說“沉淪于苦難犯下罪惡——痛苦的掙扎與求索——在啟示和感召下走向救贖”的模式,呼應了《罪與罰》和《悲慘世界》等作品中西方先人對人類生存境遇的神性思考。

面對馬木生關于“耶穌與淫婦”故事的追問,王牧師曾經這樣回答他:受上帝托付的人可以使用權柄,但不能隨他自己的意思而行,因為人都有罪,人擁有的只是代表權柄。代表上帝去管理和判決的人一旦做得不對,權柄就會被收回,所以代表權柄往往時時謹慎,感到畏懼。圣經《羅馬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保_12:19)人們遭遇罪惡的侵害時,往往會失去耐性,想著伸張正義,報仇雪恨,然而基督教認為,人沒有報仇雪恨的特權,要渴慕公義,但不可伸冤雪恨。上帝是審判罪惡的唯一標準,伸張正義的權力在神而不在人,即便未能及時報應罪惡,那也并非神耽擱了人類的應許,而是“寬容你們,不愿有一人沉淪,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后3:9),然而神其實早已預備好了終極的審判,沒有任何罪可以不受懲罰。因而有罪的人類無權通過自己的“公義”判決他人,倘若拒絕相信神的公義,就會變成苦毒與憤怒的奴隸。馬木生綁架并殺死錢家明的行為,乃至他之前的“劫富濟貧”,正是擅自僭越使用了權柄來貫徹自己的道義,所以他雖然得以報仇雪恨,卻沒有絲毫的喜樂。

起初對牧師的話不以為意的馬木生,不久后便離開了教堂,他的求索與救贖,可以說從離開教堂后便已開始。他買了假身份證,改名李百義,決定忘記過去,好好過日子。李百義用自己當年“劫富濟貧”存下的錢買下一個機磚廠,不斷做大,成為富翁,并開始做慈善,走上了一條冉阿讓式的重生之路。他將所有慈善捐獻的事宜都交給副廠長去辦理,自己從不出席任何捐贈儀式,這并非是害怕暴露隱藏的身份,而是不想被別人認為自己是一個善人好人,世上本沒有好人,大家都是有罪的。此時,李百義已經顯出了對王牧師關于“原罪”的啟示的認同。李百義近乎固執地將他經營的千萬財產全部投入黃城的慈善事業,又近乎自虐地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穿著一件襯里會往外翻的破西裝;曾經一周每頓只吃一碗清湯掛面,在抗洪現場吃有毒的谷種導致食物中毒;會為是否添置一輛新車一連幾夜沉思冥想,最終還是放棄了;被抓的時候,警察發現他穿的兩只鞋都不是一雙的。雖然對自己無比苛刻,李百義對他人卻十分慷慨,幾乎毫無保留,他除了出錢做慈善,還開辦孤兒院,收養了原本是個小偷的李好做養女,開車親赴前線,廢寢忘食地抗洪救災,還曾為從泥石流中救人雙腿負傷……他的善行義舉在黃城可謂無人不知,飽受贊譽,然而卻仍未獲得內心的安寧,“十年的憤怒并沒有給他帶來尊嚴,只有捆鎖。他越做好事,就越孤獨”。李百義只在一件事上肯為自己花錢,那就是買書。然而后來他卻停止了買書,因為他發現較之閱讀,深夜的捫心自問才是指導生活最便捷的方法。在成為政協委員,成為“權柄”的那個夜晚,李百義想起了王牧師的話,開始感受到了作為代理權柄的恐懼。他的內心開始受到一種質詢,質詢當年自己“處決”錢家明的正當和正確性,他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殺了無辜的人,陷入巨大的不安與焦灼,在這種痛苦中,他只能對自己像仇敵一樣苛刻,用自虐式的工作與生活來保持內心的平靜。終于有一天,李百義向養女李好說出了自己的往事,這讓李好陷入了困惑與擔憂。她最終聯系了父親的好友,律師出身的黃城縣副縣長陳佐松,他們最終決定,幫李百義自首。

當警方對在逃十年的殺人犯李百義實施抓捕時,不同于一般的逃犯,李百義竟然有些不合常理地“溢出了非常燦爛的笑容”。被捕后,李百義十分鎮定,像卸下了重負般安寧地入睡,甚至感受到了久違的幸福。李百義被捕后的姿態令人想起耶穌對人們“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太6:34)的勸誡,因為“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彼前5:7)??梢哉f從被捕后,李百義對自己靈魂的拯救之路才開始走上正軌,作者也就此開始逐漸給他的形象籠罩上了救贖的神圣光輝。除了繼續保持著被捕時的平靜自若,李百義還有更多出人意料的表現,尤其是在受審時的回答。法官問他自首是否是自己的意愿,李百義回答說不是;老六在法庭作證李百義的父親是被派出所人員刑訊逼供而死,并非失蹤時,李百義卻說他不能肯定父親是不是失蹤。這兩次不利于自己的回答耐人尋味。李百義沒有自首,是因為他“心中有最后的不服”,不相信法律能評判他罪的多少,所以在被押解往樟板的途中,他根本沒把自己當做犯人,甚至會擅自跑去給大家買柚子。但李百義仍是認罪的,這是在王牧師啟示下,包含著罪行和罪性的罪,只能從上帝出處獲得救贖,因而他雖未自首卻坦然接受了女兒安排的投案。而李百義承認自己不確定父親是否是失蹤,則是多年來對自己是否有權,是否正確地使用權柄判決錢家明的懷疑與思考。面對沖進法庭聲援自己的黑漢等人,李百義提起了“耶穌與淫婦”的故事,并讓他們自問自己是否有罪,是否有資格舉起石頭,群眾們最終一一離開,李百義從“迷羊”變為了布道者。

小說最后一章《天堂》中,接受判決后前往監獄的李百義被不明真相的民眾圍攻,渾身臭不可聞,狼狽不堪??伤麉s仿佛聽到了遠處飄來的歌聲,監獄的圍墻也被朝陽鍍上金色的光芒,好像天國的景象。這與耶穌被戲弄唾棄,受難而又重生的場景十分相似。至此,李百義的靈魂徹底皈依了基督,他的罪也將得到主的救贖。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參與了對李百義父親的毆打,又負責抓捕了他的警官孫民,在李百義感召下,如同被冉阿讓所救而信仰崩潰投河自殺的沙威警長,把自己送進了看守所。李百義的救贖歷程與人性光輝正如當代的冉阿讓,《憤怒》也堪稱向《悲慘世界》“一次遙遠的致敬”。

三.救贖與愛

小說第一章名為《愛情》,在故事一開始便提及李百義的好友陳佐松尋找不知去向的他,卻第一次得知了一個對李百義不利的消息——這個著名慈善家與女兒亂倫。而經過確認后,事實是20歲的李好愛上了養父李百義。李百義與李好之間一直存在著“愛”,只是隨著時間推移和故事演進,愛發生了變化。在鐵路沿線游蕩三年的孤兒李好,曾在孤兒院的工地上搶了李百義的盒飯逃走,褲子掉下露出屁股。深受觸動的李百義決定收養她,不是放在孤兒院,而是作為自己的女兒。終于,李百義在一趟列車上再次與被迫做扒手的她相遇,正式將她收養,取名李好。在起初遇見李好時李百義內心給予她父愛的沖動,來自于對同為社會底層貧苦孩子的同情,可以說是同情的博愛。李百義對李好這個養女的關懷和照顧可謂到了溺愛的程度,他常年為李好做飯盛飯,可以一反節儉低調的作風開著公家的車載李好整天兜風,給女兒一頓吃一千塊錢的魚翅,甚至可以一直給女兒準備衛生棉,親手幫她清洗月經帶。無微不至地關愛著李好將她撫養成人,是他兼任父母雙親對于孩子的親情之愛。對于李百義,艱苦嚴苛的工作與生活是他平靜內心的途徑,其間他的休息方式便是對女兒毫無原則的溺愛??梢哉f李百義對李好的溺愛,是他給予世人的博愛的一部分,是包含在他最初的救贖求索中的。曾是流浪孤兒的李好面對這樣的父親和父愛,隨著她逐漸成長,由感恩崇拜之情生發了男女情愛之心。她開始不斷給父親寫溫暖甜蜜的情書,直呼李百義的名字,用愛人才有的姿態面對李百義,還會在眾人面前擁抱親吻父親……這是一種夾雜著親情的愛情,李百義當年種下的桃樹開出了另一種花朵。

李百義一開始對女兒的這種感情深感困擾,一度被李好“嚇跑”以至下落不明,然而后來他從中意識到李好已經長大成人,決定將多年來獨自背負的秘密告訴女兒,而他也相信只要向女兒說出自己的故事,女兒就會重新叫他“爸爸”。在告訴了女兒自己的過去后,李百義如釋重負,也在那一刻他感覺自己老了。從此李百義認可了李好的成長,不再將她看做一個孩子,而是可以分擔自己痛苦的精神伙伴,他也不再感覺自己是孤獨的,對李好的感情發生了變化。最終判決后,得到解救的李百義,突然變成了一個極度渴望愛的人,他很想投入李好懷中痛哭一場。這個人生中從未品嘗過愛情的男人發現自己愛上了女兒,他對李好的愛也成為了男女之愛。李百義寫下了生平第一封情書,心懷著面對愛人的期待去面對李好。但經過了幾個月的別樣經歷,李好意識到了愛上父親行為的幼稚,懂得自己沒有資格像一個女人那樣愛上他,她重新找回了與父親間的距離,決定還是重新叫他爸爸,這讓李百義陷入短暫的失望,然而最后感到一種奇異的解脫,他相信自己在強烈渴望下萌生錯誤想法時,是命運指引他走回了正途,正所謂“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箴3:6)。

李百義在給李好的“情書”中這樣寫:“在我尋求公正未得之前,我無法顧及愛是什么,因為一個不順服的人,心中是只有恨沒有愛的……可是今天,我才知道,在公義、平等、道德、法律、能力、知識這所有的一切中,最大的不是別的任何東西,原來就是愛啊……”《圣經》中說:“我若將所有的周濟窮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保智?3:3)李百義早年劫富濟貧,后又傾其所有地投身慈善,舍身忘我地造福大眾,但嚴苛的生活與奉獻沒能真正解救他的靈魂。正是李好的愛給了他邁向救贖的契機,喚醒了李百義作為正常人對愛的渴求,也最終使兩人的愛得到了升華。李好是小說中“愛的象征”,是“贖罪天國里為李百義綻放的一朵鮮花”③,她之于李百義就如同《悲慘世界》中冉阿讓身邊的珂賽特,但不同于珂賽特獲得愛情后對冉阿讓的疏遠,李好在經過與父親間男女情愛的糾葛和對父親人生深刻的體會后,理解了父親的偉大與崇高,決心向父親學習,作為女兒繼續陪伴他。李百義與李好之間的愛,已經成為獲得心靈安寧后成熟的愛,既是父女之愛,也是升華后“弟兄姊妹”間博大的愛。

在《憤怒》中,李百義由苦難陷身于罪惡,受到啟示后開始尋求救贖,而他得到的答案是愛。如余杰在小說序言中所寫:“愛比憤怒更加恒久,愛比恨更具有力量,愛是改變中國的唯一可能性?!雹谧髡咴谧詈笥脨劢饩攘藪暝谧飷号c仇恨中的李百義,將愛作為李百義漫長救贖之路的終點和歸宿,其中蘊含著北村作為基督徒對于生命和人性的理想,顯示了在其信仰視域下對于現實的深刻思索。

參考文獻:

①北村.我與文學的沖突[J].當代作家評論,1995,4.

②余杰.我們的罪與愛[J].長篇小說選刊,2005,1.

③惠元祥.論《憤怒》中的北村小說[J].文學界,2011,7.

(作者單位: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

猜你喜歡
憤怒救贖罪惡
罪惡
地球開啟“憤怒”模式 四月地震洪水頻發
歐洲豪門英超最需“救贖”
“憤怒”的選票
罪惡贖金
《罪惡贖金》
罪惡的官商“二人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