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義觀念的歷史形象

2016-01-19 14:23陳飛汪君
社會科學研究 2015年6期

陳飛+汪君

〔摘要〕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剝削的非正義性和共產主義初級階段按勞分配的內在缺陷時,明顯地訴之于一個理想的正義標準:基于每一個人自我實現的需要原則。一切社會形態及其生產方式的正義性都能夠按照它們接近這一標準的程度而得到評判。按照這一理想的正義標準,在人類歷史的第一階段,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僅從形式上來看是非正義的,而且從實質上來看也是非正義的;在人類歷史的第二階段,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雖然從形式上來看是正義的,但從實質上來看卻是非正義;在人類歷史的第三階段,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盡管從形式上來看是非正義的,但從實質上來看卻是正義的。

〔關鍵詞〕三大歷史階段;形式正義;實質正義

〔中圖分類號〕B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769(2015)06-0161-08

正義是西方政治哲學史上的一個重要范疇,不少哲學家對此都作出了深刻探討。從古希臘的德性正義,經中世紀基督教世界的神學正義,到古典自由主義的權利正義,經歷了一系列的嬗變與綜合。在這些紛繁復雜的正義理論中,如何理解和把握馬克思正義理論的內涵、特質及其精神力量,不僅有助于理解馬克思政治哲學的核心理論,而且還直接關系我們能否找到建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理論的思想資源。我們認為,研究馬克思的正義理論,離不開作為世界觀和指導原則的歷史唯物主義。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我們發現馬克思是在三大歷史形態的邏輯演進中思考正義問題的,但是,翻閱相關論著卻發現鮮有對馬克思三大歷史階段理論中的正義觀念的研究。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的剝削和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按勞分配時,實際上預設了一個理想的正義標準:基于每一個人自我實現的需要原則,一切社會形態及其生產方式的正義性都能夠按照它們接近這一標準的程度而得到評判。

一、“人的依賴關系”階段:形式非正義且實質非正義

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受黑格爾辯證法正反合三個環節的影響,馬克思第一次從歷史發展的主體維度對世界歷史作出了三階段的劃分:“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式,在這種形式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小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這種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薄?〕我們把這三個歷史階段概括為:“人的依賴關系”階段即前資本主義社會階段;“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即資本主義社會階段,共產主義初級階段也屬于人類歷史的第二階段,盡管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已發生變革,但是人的主體特征仍表現為“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自由個性”階段即共產主義社會階段。每一歷史階段都有一種占統治地位的生產方式,統治階級認為,凡是能夠維護和鞏固這一生產方式的分配方式就是正義的,否則就是非正義的,但這常常以犧牲社會其他群體的利益為代價。歷史上任何統治階級總是把自己的特殊利益粉飾為全社會的普遍利益,并把代表自己階級利益的分配機制看作普遍正義、永恒正義或自然正義的,且宣稱優于其他任何分配機制。英國學者杰拉斯認為,在馬克思的著作中存在著根深蒂固的矛盾:一方面,他認為資本主義是正義的,另一方面同時又用憤慨的道德語言譴責資本主義的非正義性。事實上,這兩個方面并不必然構成矛盾,馬克思處理正義問題的獨特與高明之處在于,他既從資本生產方式自身的角度承認資本主義在一定范圍內是正義的,或者說它相對于之前的一切生產方式具有更高的正義度;又從共產主義的理想性、超越性正義出發,認為這種正義是有限的、形式的甚至是虛假的。

根據馬克思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根本不存在什么永恒正義,任何利益與責任的分配方式都是社會的和歷史的,都是特殊的、具體的而非一般的、抽象的,都在歷史中產生和發展并在歷史中被超越。盡管任何生產方式和分配方式都是歷史的和相對的,但并不意味著我們喪失了評價其正義與否的合法性。事實上,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分配方式的內在缺陷及其欺騙性時,明顯地訴之于一種理想的正義標準:以每一個人的自我實現或自由全面發展為宗旨的需要原則。實現每一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哲學的宗旨,也是馬克思一生革命實踐致力的目標,所以把基于每一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需要原則看作分配的正義原則符合馬克思哲學的本義和基本精神。按照羅爾斯的說法,根據這一標準,一切生產方式和相應的社會形態都能夠按照他們接近這一標準的程度而得到評判?!?〕但是,筆者并不贊同羅爾斯把需要原則看作非歷史性的正義標準,作為標準的需要原則和之前的一切正義原則一樣是歷史的,需要原則的實現必須植根于深厚的歷史土壤之中才有可能,是歷史不斷進步的結果。具體來看,只有在現實的共產主義運動逐漸超越資本邏輯之后才有可能把需要作為分配的基本原則,否則不論采取什么具體的分配方案,其基本精神只能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潤。另外,人的需要本身也是歷史的,不僅僅基本的生活需要隨著歷史的演進逐漸豐富,即便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需要在共產主義社會也是一個逐步提升的過程。從需要原則來看,人類歷史的第一階段表現為不僅形式非正義而且實質也非正義;人類歷史的第二階段表現為雖然形式正義但實質非正義;人類歷史的第三階段表現為盡管形式非正義但實質正義。①

在前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表現為非交互性的直接人身依附,在這些關系中,處于從屬地位的個人(奴隸或農奴)被特定的主人通過軍事、政治、司法、宗教、文化等“超經濟”的力量控制在奴役的地位上。個人從屬于不同的等級,個人的身份、地位、角色都是由所依附的等級決定的,個人不能自由地選擇自己的等級,其所歸屬的等級是由他們在社會中的總體地位決定的,因此,無論主人還是奴隸都是不自由的。等級之間具有不同的政治功用和倫理價值,各自具有不同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操守,不能隨意僭越。正如查爾斯·泰勒所言,前現代社會由不同的等級構成,盡管這些等級彼此互相需要和補充,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的關系是交互性的,因為他們并未處在同一個層面上。這些等級構成了一個不能隨意僭越的等級系列,其中有的等級比其他等級天生具有更大的尊嚴和價值。接著,查爾斯·泰勒以中世紀為例,認為當時理想社會具有三個等級:神職人員、斗士和勞動者。顯然,這三個等級彼此相互需要,但毫無疑問三個等級之間的尊嚴標準逐漸降低,有些人本質上比其他人具有更高級的功用?!?〕等級之間的嚴格區別與界限被看作正當合理的秩序,正義就在于各個等級各守其職、各盡其責、互不僭越。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指出,社會正義就在于每個人只做符合自己本性的分內的事情:統治者以智慧管理國家,武士以勇敢保衛國家,生產者從事物質資料的生產并以節制調節自己的行為,彼此互不干涉。相反,如果三個等級互相干涉、彼此替代則是最大的不正義。比如,如果天生是生產者的人憑借自己的財富、身強力壯或其他有利條件企圖爬上武士等級,或者武士企圖躋身于統治者等級,或者統治者自甘墮落淪為武士或生產者,就會直接導致國家的毀滅,柏拉圖認為這是最大的不正義。按照馬克思的說法,柏拉圖的理想國僅僅是埃及種姓制度在古希臘的理想化。柏拉圖正義觀的基礎是“自然說”,他要求按照人的永恒不變的自然本性來調節行為,其實質是對日益式微的古希臘城邦等級社會的論證和辯護。被馬克思贊為“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的亞里士多德也持這種“自然說”,他認為有的人天生是奴隸,有人的天生是統治者,正義就在于后者對前者的奴役。馬克思堅決反對這種把人的本質看作固定不變的“自然說”,他認為人通過他們的活動自由地創造其本質,人的本質是一個歷史性的存在。馬克思指出,由于傳統社會等級制度的存在,平等充其量只是等級內的平等,等級之間則存在著嚴重的不平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并不像現代社會那樣從形式來看是正義的。這種形式正義的典型表現是:在資本主義社會,每一個人都公平地享有憲法規定的自由權利,每一個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不存在嚴格的等級限制?,F代人沒有像古代人那樣被固定在一個永恒不變的等級上,人的身份、地位也不是由出生決定的,每一個人都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所要從事的職業,每一個人都可以在社會上的一切領域流動,工人可以憑借自己的努力和天賦進入資本家階層,資本家由于經營不善也可能破產淪為雇傭工人??傊?,束縛人的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

處于奴役地位的人毫無權利可言,他甚至不被看作人,僅僅被看作生產的無機條件。馬克思寫道:“在奴隸制和農奴制關系中……社會的一部分被社會的另一部分當作只是自身再生產的無機自然條件來對待。奴隸同他的勞動的客觀條件沒有任何關系;而勞動本身,無論是奴隸形式的,還是農奴形式的,都被作為生產的無機條件與其他自然物列為一類,即與牲畜并列,或者是土地的附屬物?!薄?〕在奴隸制和農奴制關系中,奴隸或農奴僅僅被看作生產工具,完全和牲畜一樣被看作土地的附屬品,還沒有像現代社會那樣被看作獨立的勞動者。這些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或者說領主或主人對其所屬的農奴或奴隸的處罰權之所以產生,其根本原因在于領主或主人控制著他們的生存條件。領主或主人作為共同體的特定成員擁有財產,而被當作“生產的無機自然條件”的奴隸或農奴并不被看作這一共同體的成員,所以沒有資格分享共同體的公共財產,甚至自身也被當作財產的一部分。主人或領主“作為共同體的一個天然的成員,他分享公共的財產,并占有自己單獨的一份……他的財產,即他把他的生產的自然前提看作屬于他的,看作他自己的東西這樣一種關系,是以他本身是共同體的天然成員為中介的?!薄?〕可見,人與人之間所具有的不平等關系是由特定形式的財產關系決定的,這些特定的財產關系是通過超經濟的力量如宗法、政治、軍事等維持的。與此不同,現代社會自洛克以來確立了勞動財產權理論,為每一個人憑借自己的勞動獲得財產奠定了法理基礎,任何一個人的財產權的占有與獲得均由法律和制度保障,因而,在形式上是正義的;而前資本主義社會,個人擁有財產是以他“作為共同體的一個天然的成員”為前提的,處于被奴役地位的人并沒有資格獲得財產,因而在形式上是非正義的。

在前資本主義社會中,特定的財產關系不僅是人與人之間形式非正義的根本原因,而且還造成了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剝削的實質非正義?!胺彩巧鐣弦徊糠秩讼碛猩a資料壟斷權的地方,勞動者,無論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都必須在維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勞動時間以外,追加超額的勞動時間來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生產生活資料,不論這些所有者是雅典的貴族,伊特魯里亞的神權政治首領,羅馬的市民,諾曼的男爵,美國的奴隸主,瓦拉幾亞的領主,現代的地主,還是資本家?!薄?〕在這里,馬克思分析了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權是導致一切階級社會剝削的根本原因,只不過剝削的形式不一樣。按照著名分析馬克思主義者埃爾斯特的說法,前資本主義社會的剝削屬于非市場剝削,農業和地產形成了這一階段經濟秩序的基礎;資本主義社會的剝削屬于市場剝削,以勞動者的自由身份為前提,各種形態的資本構成了這一階段經濟秩序的基礎。非市場剝削主要通過超經濟的強制手段榨取剩余勞動,它以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依附關系、以勞動者的不自由身份為前提。通過非市場的超經濟的強制手段,統治者幾乎剝奪了生產者創造的全部社會剩余,社會剩余在所有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都不是用來投資,而是由統治者用于藝術品、宗教、公共建筑等象征身份、地位以及優越性的非生產性消費,而被統治者由于等級歸屬不同,則不能公平地享有自己創造的社會剩余。非市場剝削雖然和市場剝削同樣在實質上是非正義的,但非市場剝削建立在以生產使用價值為目的的自然經濟形態上,因此受到共同體實際需要的限制;而市場剝削建立在以生產交換價值為目的的市場經濟形態上,生產的目的不再是為了使用,而是為了獲得盡可能多的貨幣財富,追求貨幣的欲望不再受生理需要的限制,因而剝削的程度在馬克思看來甚至更加嚴重。

二、“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形式正義但實質非正義

人類歷史第二階段的根本特征是“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與前資本主義社會直接的人身依附關系相比,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個人具有形式上的獨立性,勞動者與資本家都獲得了自由身份。勞動者和資本家一樣,從形式(法律)上被承認為一個獨立的人,勞動者擁有自己勞動能力的所有權和支配權,他可以自由地選擇出賣或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也可以自由地選擇任何一個雇傭者,也可以憑借自己的勞動賺來的貨幣購買任何消費品,他甚至可以憑借自己的努力和機遇成為一個雇傭者,等等。與傳統社會的形式和實質雙重非正義相比,資本主義社會取得了形式正義,這種形式正義的典型形式即是權利正義。每一個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每一個人都公平地享有憲法規定的自由權利,因此,從形式上來看,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關系是正義的。相對于傳統社會的等級和特權制度,這種形式上的自由和平等是人類歷史的偉大進步,形式上的平等和不受他者支配本身就是一種具有內在價值的成就。打破傳統社會的等級和特權制度,確立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形式正義是通過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完成的,馬克思稱之為政治解放,其標志是法國大革命時期頒布的《人權宣言》。

馬克思對這種形式上的自由和平等及其相對于奴隸制或農奴制的歷史進步性有過經典論述:“就單個的、現實的人格來說,在這種情況下,工人有選擇和任意行動的廣闊余地,因而有形式上的自由的廣闊余地。在奴隸制關系下,勞動者屬于個別的特殊的所有者,是這種所有者的工作機?!谵r奴制關系下,勞動者表現為土地財產本身的要素,完全和役畜一樣是土地的附屬品?!瓕τ谧杂晒と藖碚f,他的總體上的勞動能力本身表現為他的財產,表現為他的要素之一,他作為主體支配著這個要素,通過讓渡它而保存它?!薄?〕可見,相對于奴隸制或農奴制關系中的勞動者而言,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的人格獨立,具有形式上的自由和平等,因為他有選擇的廣闊余地。馬克思接著分析,這種形式上的自由和平等主要體現在交換領域,在這個領域,每一個交換者都是一個平等主體,并且彼此都把對方看作具有獨立人格的代表,在這些交換者中,沒有一個人能夠把自己的意愿強加于另外一個人身上,因而是交互性的關系??梢?,在交換領域,工人和工人之間、工人和資本家之間、資本家和資本家之間的關系都是正義的關系,他們具有任意處置或不處置自己任何財產(包括勞動力)的權利。之所以交換領域的關系被看作形式正義的,其原因在美國學者古爾德看來就在于,除了作為交換者的關系之外,這些代理人彼此之間在任何方面都是漠不關心的,我們把這種平等稱為形式平等或抽象平等,也就是從他們所有個體差異中抽象出來的一種平等,商品之間的差異和交換者之間的差異都是與交換漠不相關的?!?〕也就是說把商品交換關系平等地應用于所有交換者,而不考慮交換者的經濟地位和實際需要的差異,因而在形式上是正義的。

和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一樣,馬克思也把交換過程看作等價過程,在其中每一個交換者都是自由平等的,并得到了另一個交換者的承認,這即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交換正義。但是,工人由于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之外沒有任何可供交換的財產,資本家控制著工人生存所需要的客觀條件,他不能和資本家一樣自由地不從事這種交換,所以,自由和平等僅僅是表面的虛幻現象,具有意識形態的虛假后果。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了這種形式自由和平等的欺騙性:“羅馬的奴隸是由鎖鏈,雇傭工人則由看不見的線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他的獨立性這種假象是由雇主的經常更換以及契約的法律擬制來保持的?!薄?〕新法蘭克福學派的著名代表韋爾默曾富有見地的指出: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揭示了自由、平等與私有財產之間的深層悖論,私有財產是導致工人與資本家之間在實質上不自由、不平等的根本原因,私有財產具有顯著的政治壓迫性。在美國學者漢考克看來,資本家依據交換正義的概念為自己無償獲得的剩余價值進行辯護,勞動者的工資是同資本家自由討價還價的結果,勞動者自愿接受了工資契約的條款,當工人接受低工資的條件時,從表面來看,資本家在交換領域并沒有行使不正義的行為。況且,法律和制度對勞動者契約自由的保護,使工人與資本家在進行勞動力的買賣時處于平等地位。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作為占據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自由主義和古典政治經濟學把立足于交換過程的形式正義看作正義的終極形式,其目的是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不平等進行論證和辯護。極端自由主義者諾奇克秉承洛克式的自由主義傳統,基于對單個人自由權利的平等捍衛,不僅批判了羅爾斯平等主義的自由主義,而且認為個人自由權利的合法運用所導致的任何實際不平等都是正義的。

超越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是,馬克思認為自由、平等僅僅在處于表層的交換領域中占據統治地位,如果要看透資本主義的真相,就必須跳出交換的經濟現象界,步入深層的占支配地位的生產領域,以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在此,人與人之間的實質非正義性現象顯露出來了,發生了資本家對工人勞動產品的無償占有,簡單的貨幣交換的形式正義關系遮蔽著資本主義社會實質上的不正義,起點上的正義與結果上的非正義出現了巨大的斷裂。在生產領域,“作為原因,作為活動,工人被資本所吸收,并體現為資本。這樣,交換轉變成了自己的對立面,而私有制的規律——自由、平等、所有權——即對自己勞動的所有權和自由支配權,轉變成了工人沒有所有權和把他的勞動讓渡出去,而工人對自己勞動的關系,轉變成了對他人財產的關系?!薄?0〕資本家通過交換購買了工人的勞動力,勞動力因而成為了資本的生產力,工人勞動力的所有權和支配權轉移給了資本家。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并沒有被看作一個平等者,資本家占有了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卻并沒有像交換過程那樣支付等價物,資本家剝削了工人,工人創造的價值不經等價交換由資本家無償占有,并且占有的量越來越大,平等的交換關系完全不存在了,變成了純粹的假象,掩蓋了實質上的不平等。馬克思在討論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時指出:“社會資本所推動和所剝削的勞動的絕對量在增大,因而社會資本所占有的剩余勞動的絕對量也在增大;同樣……單個資本家所支配的資本支配著日益增加的勞動量,從而支配著日益增加的剩余勞動量,甚至在這些資本所支配的工人人數并不增加的時候,也支配著日益增加的剩余勞動量?!薄?1〕可見,資本主義社會必然導致工人與資本家在收入上的兩極分化,資本越來越集中,但是工人的生活水平并沒有得到根本改善,工人創造的財富世界與自身的貧困形成越來越鮮明的對照?!皠趧拥目陀^條件對活勞動具有越來越巨大的獨立性(這種獨立性就通過這些客觀條件的規模而表現出來),而社會財富的越來越巨大的部分作為異己的和統治的權力同勞動相對立。關鍵不在于對象化,而在于異化,外化,外在化,在于不歸工人所有,而歸人格化的生產條件即資本所有,歸巨大的對象[化]的權力所有,這種對象[化]的權力把社會勞動本身當作自身的一個要素而置于同自己相對立的地位?!薄?2〕因此,資本自我增值的邏輯必然導致工人與資本家在實質上的不平等,并且這種不平等的程度逐漸加深。

在整個資本主義制度體系中,位于這一制度深處的是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以及私有制的法律表現形式私有財產權。無論是在資本主義社會,還是在前資本主義社會,財產私有都是產生實質非正義的根本原因。在社會歷史進程中,財產所有權發生了悖論,本來財產所有權在洛克那里表現為以自己的勞動為基礎,但是后來財產所有權表現為占有他人勞動產品的權利,表現為工人不能占有自己的勞動產品。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獨特性在于,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它把私有財產與生產高度關聯起來,使私有財產具有了生產功能。作為資本的私有財產能夠在工人形式上自由平等的前提下源源不斷地創造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剩余價值,剩余價值的不斷資本化使工人創造的同他對立的力量(作為他人的財產)越來越大;而在前資本主義社會自然經濟占據統治地位,生產以物質產品為代表形式的使用價值為目的,其典型特征是自給自足,必然要受到生理、心理、儲藏條件等方面的限制,因而是有限的,財產所有權并不能轉化為具有不斷增值功能的資本,而是僅僅被看作物質財富的象征和奴役人的手段。而現代資本主義社會,貨幣作為財富的一般代表,激起了人的無限占有的欲望,成為發展一切生產的主動輪,社會剩余財產因而被資本家源源不斷地轉化為資本。

資本主義的剝削制度具有不斷自我復制的性質,不消滅這種剝削制度根本無法實現人的自由解放?!百Y本主義生產過程在本身的進行中,再生產出勞動力和勞動條件的分離。這樣,它就再生產出剝削工人的條件,并使之永久化。它不斷迫使工人為了生活而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同時不斷使資本家能夠為了發財致富而購買勞動力?,F在已經不再是偶然的事情使資本家和工人作為買者和賣者在商品市場上相對立。過程本身必定把工人不斷地當作自己勞動力的賣者投回商品市場,并把工人自己的產品不斷地轉化為資本家的購買手段?!薄?3〕資本主義能夠不斷地生產和再生產資本關系本身,一方面,生產了資本家和工人,另一方面,生產了資本家和工人的關系。盡管資本作為一種生產方式,導致了嚴重的非正義,但馬克思仍然肯定了資本的歷史進步意義,和奴隸制、農奴制一樣具有特定時期的歷史正當性。資本作為一種截至目前為止最有效的生產方式具有巨大的文明面,它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自由時間,培養了個人關系和個人能力的全面性,等等。當前,我們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一方面,要充分發揮資本的文明作用,充分利用資本這一整合社會資源最有效的方式;另一方面,要給資本劃界,把資本限制在經濟領域,通過具體制度設計限制資本運作的范圍,防止資本向道德和政治領域滲透,否則定會導致道德淪喪和政治腐敗。

既然資本主義的正義僅僅是形式的、虛假的或表面的,發生了現象與本質的背離,資本主義法律上的正義甚至被馬克思看作資本掩蓋剝削的“戲法”和意識形態的幻想,那么一個超越資本主義的社會理應是超越了形式正義,實現了實質正義的社會,這樣一個實現了實質正義的社會即未來“自由個性”社會是馬克思正義理論的最終旨歸。

三、“自由個性”階段:形式非正義但實質正義

按照王新生、埃爾斯特、金里卡、胡薩米等人的觀點,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分配方式的非正義性時,明顯地援用了共產主義社會的兩個不同位階的正義原則:按勞分配和按需分配。按勞分配作為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正義原則具有明顯的兩面性:一方面,它是譴責資本家憑借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對工人的剝削為非正義的正義標準,一個不勞而獲的資本家代表了對按勞分配原則的違背;另一方面,從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需要原則來看,它又是非正義的,因為和資本主義分配方式一樣,它仍然屬于形式正義而不是實質正義。由此,馬克思的正義理論呈現為一個立體式的、具有等級之分的正義序列:交換領域的形式正義、生產領域的實質非正義、按勞分配的正義、按需分配的正義。根據這一理論,按勞分配原則提供了一個在尚不具備實現需要原則的社會歷史條件時的一個次優標準,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分配方案?!?4〕

針對資本家的剝削和不勞而獲,馬克思提出了按勞分配的正義原則,這一原則具有明顯的歷史進步性。但是,按勞分配所確立的平等權利在馬克思看來仍然是資產階級的權利,仍然被限制在資本主義的框框里,這種平等權利相對于資本主義的權利觀念只是一種有限的進步,從性質上來看仍然屬于形式正義。按勞分配用同一個標準衡量特殊的個人,所有人都被平等地看作勞動者。由于推翻了資本主義私有制,實行生產資料的公有制,任何人都不能憑借生產資料的所有權無償占有他人的成果,任何人獲得的收入以及收入大小的唯一憑證都是對社會的勞動貢獻量。但按勞分配還不是實質正義,因為它“默認,勞動者的不同等的個人天賦,從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權?!粋€勞動者已經結婚,另一個則沒有;一個勞動者的子女較多,另一個的子女較少,如此等等。因此,在提供的勞動相同、從而由社會消費基金中分得的份額相同的條件下,某一個人事實上所得到的比另一個人多些,也就比另一個人富些,如此等等。要避免所有這些弊病,權利就不應當是平等的,而應當是不平等的?!薄?5〕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按勞分配作為平等權利原則具有兩方面的“弊病”:一方面,它偏愛那些天賦較高的人,而間接懲罰了那些天資較差的人,默認了因天賦差異導致的收入不平等,雖然這種不平等在共產主義初級階段是不可避免的,但卻像柯亨認為的那樣,卻是不正當的。對于按勞分配這方面的“弊病”,馬克思并沒有解釋它基于什么原因成為“弊病”,借用羅爾斯對天賦與應得關系的理解,合理的推斷只能是天賦高低并不是人為選擇的結果而是偶然因素造成的,因而基于天賦導致的收入差異是非正義的;另一方面,它默認了勞動者因個人負擔的不同所導致的實際所得的不平等,即便做出同等勞動貢獻的人獲得同等的報酬,因為家庭負擔的不同也會出現實質的不平等。對于按勞分配這方面的“弊病”,馬克思也沒有具體說明,我們同樣推斷個人家庭負擔是由各種偶然因素造成的并不是勞動者自己選擇的結果,因而由此所導致的實際所得的不平等也是非正義的。在馬克思看來,要避免這些弊病,權利應是不平等的而不應是平等的。按勞分配確立的平等權利原則仍然只是形式正義,他的普遍運用必然也會像在資本主義社會一樣導致實質非正義。

當馬克思分析了按勞分配的上述“弊病”時,正如埃爾斯特和金里卡所認為的那樣,他明顯地訴之于一個更高的正義原則:按需分配。按需分配相對于按勞分配,其歷史進步性體現在它不是一個形式正義原則,而是一個實質正義原則,它克服了平等權利原則的形式弊病,充分考慮到了每一個人的個性和不同需要,而不是用同一個標準衡量不同的個人。正如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說,“共產主義的最重要的不同于一切反動的社會主義的原則之一就是下面這個以研究人的本性為基礎的實際信念,即人們的頭腦和智力的差別,根本不應引起胃和肉體需要的差別;由此可見,‘按能力計報酬這個以我們目前的制度為基礎的不正確的原理應當——因為這個原理是僅就狹義的消費而言——變為‘按需分配這樣一個原理,換句話說:活動上,勞動上的差別不會引起在占有和消費方面的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權?!薄?6〕此段話表明這個體現了徹底平等主義取向的按需分配原則超越了“按能力計報酬”(按勞分配)的一個根本點是把正義與人性結合起來,它“以研究人的本性為基礎”。根據馬克思對人的本性的理解,我們接受李佃來、漢考克、胡薩米等人的看法,馬克思的按需分配是系于每一個人自我實現的正義原則。馬克思自我實現的理論吸收和改造了黑格爾從“自在”到“自為”的自我實現觀,以及亞里士多德對“潛能”和“現實”的理解。

按勞分配原則把每一個人僅僅當作勞動者,從而把人當作抽象的單一的人而不是具體的全面的人,而這一點和古典政治經濟學把人僅僅當作工人來考察并無性質上的根本差異,在共產主義高級階段這一完全超越資本主義的社會,工人將會被全面發展的個人取代。在馬克思看來,人遠不只是一個勞動者,而是一個具有各方面需要的人,最高的需要即是自我實現的需要。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分配正義把滿足每一個人的個性的充分實現當作正義原則,每一個人的個性都得到了充分重視,因而克服了按勞分配這個單一標準形式化的弊病。正是立足于每一個人的自我實現,不同的個體將具有不同的需要,馬克思反對報酬上的平均主義,因為有些人的所得總會少于他們為了自我實現所需要的。馬克思反對導致支配與奴役關系的不平等,卻容許基于每一個人個性差異的自我實現的不平等。在共產主義高級階段,不平等的分配不會導致對人的奴役和支配,每一個人都能夠平等地獲得自我實現所需要的社會條件,每一個有差異的個人都能獲得充分的自我實現,因而需要原則表達的是結果上的實質正義。

根據以上分析,無論是前資本主義社會還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剝削之所以成為可能,其根本原因都在于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權,社會剩余落入了擁有生產資料的這一部分人手中。馬克思認為,如果生產資料掌握在自由聯合起來的生產者手中,生產以民主的形式被聯合起來的個人有計劃地調節和控制,那么,就不會存在剝削。關于計劃經濟的具體細節馬克思只是進行了粗線條的勾勒,作為一個問題它給后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通過與資本主義的生產組織形式進行對比,馬克思說明了共產主義社會生產方式的基本特征:“在以單個人的獨立生產為出發點的第一種情況下……中介作用來自商品交換,交換價值,貨幣,它們是同一關系的表現。在第二種情況下,前提本身起中介作用;也就是說,共同生產,作為生產的基礎的共同性是前提。單個人的勞動一開始就被設定為社會勞動。因此,不管他所創造的或協助創造的產品的特殊物質的形態如何,他用自己的勞動所購買的不是一定的特殊產品,而是共同生產中的一定份額。因此,他也不需要去交換特殊產品。他的產品不是交換價值?!诘谝环N情況下,生產的社會性,只是由于產品變成交換價值和這些交換價值的交換,才在事后成立。在第二種情況下,生產的社會性是前提,并且參與產品界,參與消費,并不是以互相獨立的勞動或勞動產品之間的交換為中介。它是以個人在其中活動的社會生產條件為中介的?!薄?7〕在共產主義社會中,由于聯合起來的個人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和共同控制社會生產,生產直接是社會的生產,單個人的勞動一開始就是社會的勞動,不需要通過以貨幣為中介的交換直接根據自我實現的需要占有共同生產中的一定份額,因而消除了一切社會形態的剝削現象和共產主義初級階段按勞分配所引起的實質非正義現象產生的社會歷史土壤。一些人不可能通過控制另一些人活動的社會條件從而控制他們的行動,每個人都能夠平等地獲得自我實現的條件,因為每個人都是目的而不再僅僅是手段,康德第二條“絕對命令”在這里獲得了完全實現。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首要形式從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轉向了共產主義完整意義的人的關系。

對此,當代西方政治哲學家金里卡的解讀是值得重視的:“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對資源的分配應該達到這樣一個目的,即通過生產合作去促進人的自我實現?!股a資料社會化能夠保證,每個人對于如何組織自己的工作與生活都具有有效的發言權,并且,每個人都能夠通過組織生產去促進生產的內在價值而不是增加資本家的利益?!薄?8〕這進一步表明,財產權關系和生產方式的變革是每一個人自我實現的根本條件。生產資料的私人財產權與正義是不相容的,因為它剝奪了一部分人平等使用社會條件以發展自己的權利。在完整意義的共產主義這種社會形態中,人與人之間不再通過以貨幣為中介的交換而間接地、外在地發生聯系,相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直接的、內在的,因而是真正人的關系,美國學者古爾德把這種關系稱為“互依性關系”。然而,和前資本主義社會內在的、直接的關系不同,這種關系是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礎上的自由關系,而不是統治與服從關系,因而共產主義社會是徹底消除了異化的社會。每一個人通過幫助其他人滿足需要來實現自己的目的,每一個人對其他人的幫助越大,他們之中的任何一個人越能自我發展,用馬克思的話說即是“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9〕

對于共產主義社會中每一個人的自我實現,柯亨曾經有一段非常深刻的比喻:“要想描述馬克思所設想的共產主義生活,我們可以想象一個爵士樂隊,在這個樂隊里,每個演奏者都在努力成為一個音樂家。雖然每個人從根本上來說都想自我實現,而且這種自我實現既不是從樂隊作為一個整體來說的,也不是從每個同伴單個意義上來說的,但是他的自我實現只有在每一單個的演奏者也能自我實現的情況下才能完成,這對樂隊的每一個成員來說都是如此?!薄?0〕柯亨把共產主義社會比喻為每一個演奏者都能獲得自我實現的音樂會,每一個人在演奏的過程中都能獲得自我實現的滿足感,也只有每一個人都能自我實現,整個樂隊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個人的自我實現與社會的整體利益達到了完美的統一。人的自我實現的正義是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社會非正義性的過程中建構起來的,傳達出馬克思對未來社會的展望,具有濃厚的理想性和形而上學色彩,正因為如此,埃爾斯特才稱其為“超歷史的正義。事實上,馬克思的正義并不是超歷史的,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自我實現的正義雖然具有理想性,但卻植根于深厚的歷史土壤之中,與生產方式和具體的人性狀況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總體而言,根據馬克思超越性的自我實現的正義理論審視人類歷史的三個階段,我們發現只有人類歷史的第三個階段才是一個實質正義的社會,這一理想為思考當下中國正義問題提供了終極正義標準。30多年來,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在收入分配、教育、醫療、司法、住房等方面的社會不公問題卻日益突出,在這樣的背景下,社會正義的核心是每一個人的權利是否得到平等地尊重和保護。近年來,我國政府在保護公民權利方面作出了許多積極努力,對于實質正義問題我們也采取了多項措施,例如減免農業稅、實施最低工資、擴大公共教育和衛生投入等來解決實質正義的問題,但是成效甚微,且有進一步擴大之勢。形式正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將不可避免帶來收入差距過大、兩極分化嚴重等社會問題,因此,我們應該在加強和完善形式正義的基礎上,積極治療形式正義所帶來的弊病,通過制度設計和具體措施向實質正義逐步推進,讓廣大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

〔參考文獻〕

〔1〕〔4〕〔5〕〔7〕〔1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108,481,482,457,122.

〔2〕John Rawls. Lectures on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Philosophy〔M〕.Cambridg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7:343.

〔3〕Charles Taylor. Modern Social Imaginaries〔M〕. Durham,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4:11.

〔6〕〔9〕〔13〕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72,662,665-666.

〔8〕Carol C. Could.Marxs Social Ontology〔M〕.Cambridge: The MIT Press,1978:148.

〔10〕〔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70,243-244.

〔11〕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41.

〔14〕陳飛.馬克思正義觀的四個層次〔J〕.求索,2015(1).

〔1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

〔1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37-638.

〔18〕金里卡.當代政治哲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205.

〔1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20〕柯亨.自我所有、自由和平等〔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142.

(責任編輯:顏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