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新時期書報刊編輯的職業精神和素質要求

2016-01-26 05:48馬國倉
中國期刊年鑒 2016年0期
關鍵詞:碼洋出版物精品

馬國倉

論新時期書報刊編輯的職業精神和素質要求

馬國倉

書報刊是內容產品,書報刊編輯是內容產品的組織生產者和加工者,書報刊產品內容質量的高低好壞與書報刊編輯的職業精神和業務素質密切相關。

編輯職業精神的養成和業務素質的提升往往既受社會大環境的沖擊,也受文化生產小環境的影響。一方面,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市場經濟澎湃大潮,讓各行各業不同程度出現浮躁之風,書報刊產品及其編輯既是市場經濟的受益者,也是浮躁風氣的受害者;另一方面,縱觀當下的書報刊出版,其尷尬在于既有歷史的榮耀,更有發展的糾結。推動傳統書報刊出版融合轉型發展,既是戰略選擇,也是緊迫任務。但在當前,包括書報刊編輯在內的傳統出版從業者都知道,融合發展還僅僅是一個剛剛開始的全新課題,探索中還有很多困難。書報刊編輯作為書報刊出版活動中最為積極、最具核心的因素,進入新時期,他們在書報刊出版活動中的角色已經大大不同于過去,書報刊編輯在作者、市場、讀者之間扮演著越來越多、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也促使新時期的書報刊編輯必須具備應有的職業精神和業務素質,才能保證書報刊正常出版,也才能保障書報刊的內容質量。

浮躁之風呼呼刮,轉型如雨急急下,風雨交加過后,端坐“冷板凳”者幾何?這就決定了當下我們談論書報刊編輯時,我們在談論什么?作者以為,至少有六個方面繞不過去、不得不談。

一、談論精品——讓精品多些多些再多些

所謂精品,是指那些“思想深邃、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也就是那些“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的作品。對今天的絕大多數書報刊編輯來說,由于受教育程度提高、辦公技術提升,編書辦報辦刊可謂小菜一碟,但如何推出精品,既是編輯工作永恒的主題,也成為每個編輯永遠的難題。

以圖書出版為例,盡管我國現在年出書40多萬種,是名副其實的出版大國,但當前閱讀市場消費的主要矛盾依然是市場供給與讀者多元需求之間的矛盾。應該說,出版界擁有一批優秀編輯,他們策劃推出了大批優質精神產品,但面對我國13億人口的圖書大市場,受創作、生產、流通等多重因素影響,圖書市場“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還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精品佳作或供給不足,或供應不暢。

今天談論編輯,我們還是要認清這一主要矛盾,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那就是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密切加強與讀者和作者聯系,根據讀者的需求策劃選題,通過第二次創造性編輯勞動,打造精品出版物,用更多精品出版物滿足讀者需求。

出版強盛的重要標志是精品,編輯功成名就的秘訣在精品。一名編輯,在實際工作中推出一種乃至幾種精品并不難,難的是一生都在琢磨推精品,但遺憾的是有些編輯一生都沒有推出一本精品。多推精品是一名優秀編輯能力和自我價值的體現,無論時代怎樣發展、市場怎樣變化,只有編輯人人把多出精品作為職業的目標、事業的追求,崇尚內容為王,依靠創新制勝,讓圖書市場精品多些多些再多些,編輯工作才會無愧讀者、不負時代。

二、談論碼洋——追求碼洋又不唯碼洋

書報刊出版單位是企業。什么是企業?通俗點說,企業就是以利潤最大化為目的的經濟組織。但此企業非彼企業,書報刊出版單位是文化企業,文化作為置于企業前面的限定詞,決定了書報刊出版單位必須把社會責任始終挺在前面,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追求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同樣以圖書出版為例,編輯作為出版企業的生力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追求碼洋,無可厚非。但一名編輯如果只講金錢不講良心,唯碼洋馬首是瞻,被市場牽著鼻子走,渾身沾滿銅臭氣,那他就成了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市場的奴隸”,他賺再多的錢也只能算個編輯隊伍里的暴發戶或者“土豪”,他的編輯工作得不到行業和社會的尊重和認同。如果他還單純迎合部分讀者不健康的閱讀口味,宣揚錯誤的價值觀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低俗、庸俗換取碼洋,還要受到社會和行業的譴責。這并非危言聳聽,曾幾何時,圖書市場上一些沒有任何內容深度和思想價值,單純追求感官刺激或無厘頭行為的圖書、追權逐名的所謂“官場小說”、崇尚厚黑學的所謂“人生處世指南”、宣揚封建迷信的占卜星座類出版物,一遇合適土壤,就死灰復燃,或隱或現。

對一名編輯而言,正確處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社會價值和市場價值的關系,追求碼洋又不唯碼洋,是一道每個編輯都要解答的職業試題。如何答好這道題?2015年9月1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布的《關于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意見》給我們提供了答題指南,也給出了標準答案,那就是:“正確處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社會價值和市場價值的關系,當兩個效益、兩種價值發生矛盾時,經濟效益服從社會效益、市場價值服從社會價值,越是深化改革、創新發展,越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p>

三、談論質量——扭轉“無錯不成書報刊”

出版合格書報刊產品,這本不是問題,但現在還真成了一個問題。不是嗎?就在剛剛過去的2015年,由于發稿源頭出錯,多少報紙(含網絡新聞)標題上“奧巴馬”由此變成了“奧馬巴”。一個極端低級的錯誤就這樣匪夷所思地通過了整個編輯流程,最終堂而皇之地出籠見報,讓人們驚愕之余,不禁要問:編輯職業精神何在?!出版三審三校制度何在?!報紙質量如此,圖書質量也不容樂觀。萬分之一的差錯是圖書編輯工作的底線,但這樣的底線卻被不斷穿破,每年的圖書質量抽查,總有一些圖書差錯驚人,被予曝光,責令收回。

書報刊出版物質量緣何下滑?原因盡管多種多樣,但書報刊編輯工作乏力、隊伍建設堪憂應是造成當下出版物質量問題的主因之一。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當前的書報刊編輯隊伍中,十年磨一劍,坐得住冷板凳的編輯少了;探索進取,鉆研編輯業務的編輯少了;不求名利,具有奉獻精神的編輯少了。相反,編輯群體中浮躁之風盛行,表現在書報刊產品的出版中,編輯作為出版物內容的把關者,卻把關不嚴甚至根本不去把關;三審三校制度是書報刊質量的守護神,但在有些書報刊單位卻沒人執行,形同虛設。職業精神的缺失造成連小學生都能發現的差錯卻在書報刊上一錯再錯。

內容產品的質量是帶有決定性的。保證和提高內容質量,是當前繁榮和發展我國書報刊出版的主要矛盾之一。沒質量,就沒有市場;沒質量,也就難有“高峰”?!盁o錯不成書報刊!”既讓編輯工作蒙羞,又讓編輯隊伍臉紅。質量問題如此嚴峻,決定了今天我們談編輯時不能不談質量。根治當前出版物質量頑疾,沒有捷徑可走,唯有創造良好的編輯工作環境,讓真干編輯工作的編輯受到尊重,使業務鉆研在編輯中成為風尚,全行業要用一把尺子,即用優秀出版物體現編輯的存在和價值,如此,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出版物質量,讓出版物質量無憂。

四、談論網絡——主動融合+上互聯網

當下,互聯網正在改變傳統的書報刊出版行業,新媒體方興未艾,數字出版己成趨勢,眾籌出版已然落地,融合轉型正成為傳統書報刊發展前行的必由之路,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借用新技術、借鑒新媒體,則成為傳統書報刊出版融合轉型的關鍵。

傳統書報刊出版融合轉型的實質是書報刊編輯的融合轉型。首先,融合是大勢,不可阻擋;其次,融合是方向,方向不可逆;再次,融合是機遇,機不可失。這就要求互聯網時代書報刊編輯必須具有互聯網思維,學會與時俱進,積極擁抱互聯網,利用好互聯網的技術與平臺。也就是說,書報刊編輯要善于在網上找選題、找話題,還要利用互聯網新技術編輯版面、加工書稿,用網絡渠道進行產品營銷,即要在網上展開與作者、與市場、與讀者的全面互動。與此相對立的是,長期以來,一些書報刊編輯已習慣囿于傳統的出版思路,滿足于單一的編輯加工活動,既不從市場需求出發,對讀者進行研究思考,對選題進行深入的開發,也不開展相應的宣傳策劃和產品營銷活動。

一本書,頁碼再厚,也厚不過海量的互聯網;一張報,時效再快,也快不過互聯網一點即讀、瞬間傳播;一本刊,讀者再多,也多不過數以億計的互聯網用戶。網絡正成為書報刊出版物轉型角力的主戰場,也是書報刊出版未來發展的大市場。歷史上每一次技術革新和革命,都帶動了出版業的飛躍和發展,造紙術、印刷術都是最好的例證。所以說,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從來都是包括書報刊在內的傳媒業發展的機遇,當前互聯網新技術的應用也不例外。書報刊編輯要學會主動+上互聯網,實現編輯工作由紙上到網上,這需要有更多的書報刊編輯進行更多更好的探索和實踐。

五、談論學習——如何做到本領不恐慌

當下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人人面臨本領恐慌,作為知識加工者的書報刊編輯更不例外。書報刊編輯只有增強學習的能力,主動學習,善于學習,學而不倦,時刻加油充電,才能不讓自己落伍,也才能適應市場和讀者閱讀需求,讓編輯工作跟上時代發展步伐。

事有所成,必是學有所成。出版史上的出版大家,從司馬遷到紀曉嵐,再到張元濟、鄒韜奮等,無一不是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大學問家。今天的編輯處在媒介融合時代,知識和創新的要求對編輯更為迫切,創新編輯思路,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就是創新編輯能力。一名優秀的編輯,必須要通過學習不斷增強創新觀念和創新能力,并成功地將其付諸實踐,進而使自己的出版產品占據市場,成為讀者喜愛的產品。編輯創新的過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學習的過程,向書本學,向實踐學,既要不斷學習與自己專業方向相關的新知識,還要學習中外出版業先進的書報刊編輯工作經驗,熟悉新媒體和先進的數字出版制作與傳播技術。

用持續的學習成長自己,以業務的提高成全出版。知識和能力是每個編輯做好工作的“壓艙石”,通過學習擁有豐富文化內涵,具備綜合編輯能力,對成為一名優秀書報刊編輯至關重要。因此,養成持續學習的職業習慣,是對書報刊編輯的一個共同要求。

六、談論信心——有夢想才有未來

中華書局創始人陸費選先生這樣說過:“我們希望國家進步,不能不希望教育進步。我們希望教育進步,不能不希望書業進步。我們書業雖然是較小的行業,但是與國家社會的關系,卻比任何行業為大?!边@句話說出了出版的責任,也道出了編輯的意義。

盡管傳統書報刊出版現在都面臨轉型發展的巨大壓力和挑戰,但內容不死是行業的信心所在!不管內容為王,還是技術為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內容和技術從來就不能被割裂。沒有技術的支撐,內容再好,如果傳不開、傳不遠、傳不響,那樣的內容就如同海底明珠,無人問津,形不成影響力,其價值會大打折扣。同樣沒有好的內容,新的傳播技術再快、再好,也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內容和技術,就如同兩個巴掌,缺任何一個都不會拍響。內容和技術只有實現融合,各自發揮出優勢,生產的產品才是優質的,才會是真正的市場王者。

當前,在技術凸顯強勢的情況下,很多輿論在唱衰書報刊出版,也在唱衰書報刊編輯。對此,書報刊編輯需要有耐力,更要有定力,要樹立信心,學會堅守。因為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作者單位系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本文摘自《中國編輯》2016年2月刊)

猜你喜歡
碼洋出版物精品
出版物上數字的用法(GB/T 15835-2011)
出版物上數字的用法(GB/T 15835—2011)
實體書店春節期間碼洋同比下降超九成
主題出版物表現亮眼
——2018年上半年館配市場分析
2018年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百種優秀出版物目錄
2017年出版物
公共館向好 大學社“受寵”
全國美術社館配哪家最牛?
——2016年7月~9月館配圖書市場分析
精品畫廊
釉光青精品欣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