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國際一流光學期刊努力
——《 光:科學與應用》的辦刊實踐與體會

2016-01-26 05:48白雨虹劉文武
中國期刊年鑒 2016年0期
關鍵詞:光機所辦刊光學

白雨虹 劉文武

向國際一流光學期刊努力
——《 光:科學與應用》的辦刊實踐與體會

白雨虹 劉文武

中國學術期刊的發展,其難度不僅在如何抓住科研和發表內容,更在于如何抓住我們國家科研人員的心和熱愛?!豆猓嚎茖W與應用》(Light: Science&Applications,以下簡稱《Light》)的辦刊宗旨和精準定位,為中國科學家提供了一個展現精彩研究成果的自家平臺。

《Light》是由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主辦、與自然出版集團合作出版的中國第一本開放獲取的英文國際光學期刊。該刊于2012年3月29日正式上線;2013年10月被國際權威檢索數據庫SCI收錄;2014年7月獲得首個影響因子8.476;2015年6月獲得第二個影響因子14.603,在SCI收錄的86種光學期刊中排名第二位,在8618種國際期刊中排名第95位。其中,國內獲得的主要榮譽有中國科協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項目C類支持、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基金一等獎、中國百強科技期刊等。另外,主要創刊發起人白雨虹博士獲得中國新聞出版領軍人才稱號,辦刊主力常唯博士、李耀彪博士獲得中國科學院新聞出版領域“百人計劃”獎勵支持。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績,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主管、主辦單位的支持是發展的基礎和保障

《Light》創刊于2011年9月,2012年9月更名,在創刊和發展過程中,行業主管部門為這本期刊傾注了很多心血,特別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吉林省省委、吉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等各級領導,一直通過項目支持、現場指導、工作批示等多種方式,推動了期刊的健康和快速發展。

主辦部門長春光機所是中國科學院所屬規模最大的研究所,被譽為“中國光學的搖籃”。站在學術期刊這一為國家爭奪科技創新話語權和知識產權的高度,主辦部門認為科技期刊擔負著知識傳播的重要使命。各國都在競相發展科技,各國科研人員也都迫切需要學術期刊來發表研究成果,來展現自己科研項目的亮點,以獲得更多的經費支持。學術期刊無疑成為學者甚至國家科研行動的藍本和指南?!皩蒲泄ぷ鱽碇v,科技期刊工作既是龍尾,又是龍頭”。從某種意義上講,學術期刊發表的內容代表了一個國家的科研高度,是一個國家乃至世界科研水平和能力的體現,是科研人員成果的展示地、示范地和思想集散地。今天的科學研究早已經成為一種獨立的求真探尋活動,科學期刊成為展示科學研究成果和方法的重要載體,是交流學習和獲取思想源泉的重要途徑。長春光機所充分意識到出版高質量學術期刊是一種社會責任,因此對科技期刊出版工作給予大力支持,依托長春光機所的優勢學科,主辦單位在人財物上傾情投入。目前,長春光機所共主辦5種科技期刊,包括英文期刊《Light》(SCI收錄)、中文期刊《光學精密工程》(EI收錄)、 《發光學報》(EI收錄)、《中國光學》(科技核心)、《液晶與顯示》(中文核心)。5個編輯部共設事業編制和待遇崗位17個(包括一名德國籍項目聘用人員),其中副高級以上職稱人員占80%,碩士、博士研究生學歷人員占77%;每年投入辦刊經費100萬元;提供適合期刊運營的現代化辦公條件和網絡平臺。為人才成長提供寬松的工作氛圍,在傳播科研成果、促進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提升中國光學在國內外的學術影響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具有國際視野的領軍人才和專業化團隊是期刊快速發展的關鍵

編輯部擁有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和一支熱愛期刊事業、精于編輯出版業務、了解國際光學發展前沿熱點、具有國際視野、老中青結合、專兼職編輯通力合作的、堅強有力的編輯團隊。既有自己培養的本土博士、中科院科技期刊“百人”常唯,也有海歸博士后中國科學院引進人才李耀彪,更有來自德國的Sven Freidl博士,還有一批優秀的青年編輯。他們秉承高端光學國際期刊的定位,在期刊國際化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這正如中國科協在考核評價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項目會上指出的那樣:《Light》在較短時間內進入國際光學期刊第一梯隊,得益于精準的合作眼光、清晰的發展思路、高屋建瓴的國際視角。一個國家的學術期刊是保護自己國家科研人員原創思想的重要基地。期刊的發表代表了遠見和膽識,代表了一種容納和選擇。期刊發表什么文章,不發表什么文章,選擇什么種類的研究內容,取決于期刊定位,取決于期刊的編輯,取決于審稿人。因此,擁有一支國際化視野的職業編輯團隊是辦好一流國際科技期刊的必要條件。

三、世界一流科學家的積極參與是期刊國際化的核心

《Light》的作者隊伍有很多領域內的頂級科學家,如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村修二,2015年澳大利亞人民選擇獎得主、著名華裔科學家、兩院院士顧敏,2015年澳大利亞最高榮譽尤里卡獎得主金大勇,國際純物理與應用物理聯合會光學領域2012年度杰出青年科學家獎得主張霜,2012年度約翰·丁達爾獎得主、美國工程院院士John Bowers,2015年IEEE Pioneer in Nanotechnology Award獎獲得者、澳大利亞院士Chennupati Jagadish,2014年State Research Prize獲得者德國的Christian Koos,2014年Wolfson Research Merti獲獲得者、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李林,2014年德國創新獎獲得者Daniel Ranzasky,以及美國工程院院士Stephen Forrest、荷蘭科學院院士AnderiesMeijerink、韓國科學院院士Byoungho Lee、加拿大科學院院士孫玨,等等。編委會的49人更是由來自11個國家42個機構的人員組成,做到了真正意義的國際化。自創辦那天起,《Light》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高質量的國際化編委——堅持“為科學家辦刊、由科學家辦刊”的理念,并將這一理念貫穿始終,關注科學家成長,保持學術溝通,信任與合作使《Light》的“朋友圈”不斷擴大,含金量也與日俱增,通過優先發表機制,吸引越來越多一流的科學家將重要成果選擇在《Light》發表并有更多國際科學家參與到期刊的宣傳和推廣的過程中。

四、中國科學家的鼎力支持是期刊發出中國聲音的源泉

高質量期刊需要高質量稿件的支撐,《Light》創刊伊始,就得到了中國科學家的鼎力支持和高度關注。上海理工大學的莊松林院士和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孫昌璞院士率先投稿,為新刊打開了局面。在創刊不到3年的時間里,已發表了北京大學龔旗煌、南京大學祝世寧和鄭有炓、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和潘建偉、上海交通大學張杰、清華大學丘勇和尤政、中國科學院北京物理所解思深等多位院士的文章。投稿作者也涵蓋了與光學相關的“千人計劃”“百人計劃”“杰青”“優青”“長江”等各路學者,由此可見,學術期刊不僅是屬于科研人員的,也是屬于大眾的。中國學術期刊的發展,其難度不僅在如何抓住科研和發表內容,更在于如何抓住我們國家科研人員的心和熱愛?!禠ight》的辦刊宗旨和精準定位,為中國科學家提供了一個展現精彩研究成果的自家平臺。一本具有影響力的學術期刊能展現一個國家的科研水平和科學地位,辦好中國的科學期刊是無數科研人員的夢想和希望,因為這里充滿著對科研的專注、認同和熱愛。我們不能一味指責國內的科研人員將很多重要的成果發表在國外期刊上,《Light》的實例證明,只要中國的辦刊人能用幾代人的心血精心培育和呵護好期刊,就會在科研人員的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從而慢慢成為精品。

五、海內外華人學者的通力合作是中國科技期刊崛起的內因

在重視與國際科學家建立廣泛聯系的同時,《Light》更緊密地牢抓在國際上做出重要學術建樹的海外華人學者,為他們報效祖國提供平臺。如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崔天宏教授、澳大利亞兩院院士顧敏教授、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李林教授、英國劍橋大學的諸大平教授、英國伯明翰大學的張霜教授、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郭春雷教授,等等。在《Light》創刊之初,科學家顧敏以一顆赤子之心欣然接受邀請成為首屆編委。盡管工作繁忙,但他還是會抽時間審閱期刊稿件,每年的編委會,他也都會專程從澳洲趕回來參加。他的團隊還為《Light》貢獻了3篇文章,發表后在學術圈反響都非常好。執行主編之一崔天宏教授,在了解《Light》辦刊宗旨后,感同身受地認為中國急需這樣的高水平學術期刊,愿意為自己博士畢業的長春光機所貢獻綿薄之力。崔主編堅持主持每月一次的期刊工作電話會議,參與者包括編輯部工作人員、德國的Stefan主編及相關的編委會成員。大家對當月期刊工作進行總結,解決存在的問題并制訂下月工作計劃。崔主編還在他訪問或國際會議期間身體力行地宣傳期刊和邀約稿件,給期刊帶來了國際水準的管理理念。作為年輕一代的杰出科學家代表,全美光學學科排名第一的羅切斯特大學教授郭春雷,作為Light Conference 2016年的大會主席,為邀請諾貝爾獎獲得者作大會報告,爭取會議贊助商贊助做了大量工作。他個人的學術建樹連續4年登上《The New York Times》科技新聞,是激光與物質相互作用領域一顆上升的新星。不管身在何處,這些中華血統的科學家都心懷同一個夢想——有一個以中國為基地的國際一流期刊。更為可喜的是,這些海外科學家與國內的科學家密切配合、協同創新,如與吉林大學電子學院院長孫洪波教授、清華大學龍貴魯教授、浙江大學千人計劃專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仇旻教授、深圳大學袁曉聰教授等在科研上共同合作,在歷屆Light Conference作共同主席,在處理稿件上相互討論,為《Light》的發展出謀劃策,共同譜寫了海內外科學家團結協作的和諧曲。

六、多渠道宣傳是提高期刊影響力的外力

學術期刊是科技成果的重要載體,擔負著知識傳播的使命,辦好自有學術期刊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編輯部目前擁有中英文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主頁、Twitter主頁、Facebook主頁、人人公共主頁及Nature平臺等8種形式的宣傳載體,湯森路透、美國光學學會、鳳凰網、科學網、《科技日報》《中國科學報》等都先后報道《Light》的影響力情況。編輯部通過每年舉辦系列國際會議,加強編委、審稿專家、作者、讀者的互動,加強編輯部對光學學科發展動態的把握。通過參加國內外光學學術會議、展會,邀請科學家到編輯部現場辦公,走訪國際知名光學研究和出版機構等,“走出去、請進來、推合作、促發展”。

《Light》獲得的第二個影響因子14.603 (JCR2014),使之成為中國影響因子最高的期刊,為中國學者搭建了屬于自己的高水平學術交流與展示平臺,是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項目支持的豐碩成果,是中國科技期刊“走出去”戰略的成功典范,為增強中國科技期刊在國際學術交流中的參與權、話語權、評價權以及主導權發揮了積極影響,向世界發出了來自中國光學的“好聲音”。

為此,各級領導給了《Light》巨大鼓舞和鞭策。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孫壽山、吳尚之,吉林省副省長隋忠誠,吉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局長許云鵬等,都在吉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新聞報刊處編報的《吉林省報刊管理專報》上做了重要批示。吳尚之副局長在批示中寫道:“《光:科學與應用》立意高遠,堅持內容立刊、學術立刊、質量立刊、品牌立刊,堅持走國際化、數字化發展道路,取得了突出成效,為我國期刊‘走出去’作出了積極貢獻,望再創佳績、再立新功?!逼诳骶?、中國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說:“我們的目標是將該刊打造為一個促進國際學術交流、合作和創新的平臺,發表光學領域優秀的學術論文。如今,這本期刊無疑在這一領域顯示了重要影響力?!蔽磥?,《Light》將加強期刊的學術經營和市場經營,為打造國際一流光學期刊不懈努力!

(作者白雨虹系中科院長春光機所信息中心副主任、《光:科學與應用》常務副主編;劉文武系中科院長春光機所信息中心主任)

猜你喜歡
光機所辦刊光學
滑輪組的裝配
光學常見考題逐個擊破
《糧油食品科技》辦刊理念視覺表達
新中國之“光”
地域性文化刊物編輯辦刊思想與具備的能力
以工匠精神打造專業媒體——《浙商》雜志辦刊14年垂直領域耕耘的啟示
全省首屆少兒期刊辦刊經驗交流會在長沙召開
用“光”改變中國
第2講 光學知識專題復習
上海光機所沈百飛:屏蔽伽馬噪聲后強激光轟出反物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