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期刊融合研究 綜述

2016-01-26 05:48苑宇飛
中國期刊年鑒 2016年0期
關鍵詞:科技期刊學術期刊學術

苑宇飛

2015年期刊融合研究 綜述

苑宇飛

隨著經濟、科技、教育的不斷發展,我國期刊業取得了較大進步。在知識經濟的時代,我們不能滿足于目前的成就,在促進期刊業的健康發展的過程中,期刊融合是不可忽視的一環。

張靜認為,期刊融合依賴于出版的數字化。為了適應多媒體融合環境下的出版要求,傳統媒體應著力于數字化內容資源的拓展、數字出版技術的革新。只有將內容數字化,才有可能適應各種新媒體載體的需要(媒體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發展的認識及實踐,《編輯學報》,2015.增刊)。吳星則認為數字出版流通程度總體偏低,且發展不均衡。整個出版流程未完全數字化,期刊出版單位尚未成為數字出版的主體,期刊的定位、審稿、編輯、發行、定價等仍延續紙質出版的思維和操作模式(學術期刊數字化新特征及發展對策,《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這與吉海濤、郭雨梅等人提出的,“傳統期刊紙質版本的傳播方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如今的數字時代,數字出版已經成為信息時代不可逆轉的趨勢和潮流,靜觀其變無疑不是最佳選擇,學術期刊只有順應潮流行動起來,尋找新的出路才是應變的最佳辦法”有所差異(數字化背景下學術期刊融合發展研究,《編輯學報》,2015.1)。

一、期刊融合的意義

1.開辟潛在市場

期刊辦得越好,讀者越多,期刊才能獲得更大的市場和更好的經濟效益,進一步提升自身的質量和功能,從而服務于讀者,形成良性循環。董小英認為,通過多樣的方式傳播,可以增強傳統媒體電子化后的吸引力,同時加大傳播力度,可以有效發掘傳統期刊在目標市場中的潛在讀者(大數據時代傳統期刊與數字媒體融合思考,《傳播與版權》,2015.8)。期刊融合改變了傳統期刊的運營方式,單一媒體所能獲得的受眾市場越來越小,期刊融合連接了原有的受眾和媒體,使媒體雙向交互性加強,主要功能表現是實現了媒體與受眾的互動,同時使受眾的來源日益廣泛化和多元化。章淑貞認為,通過科技、學術期刊所建立的網站,也能夠制定個性化服務以拓展客戶。網站可以定期向注冊會員提供世界范圍內科學研究的大事件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將最有參考價值的信息按照會員注冊時的研究領域進行推送,既使專業信息得到高效、及時的配置和傳播,也為客戶提供了人性化的服務(融合時代期刊編輯的跨媒體能力,《傳播與版權》,2015.8)。

2.渠道優勢互補,共謀發展

期刊融合促進了學術的普及,這為學術期刊發展提供了產業和技術背景。吉海濤、郭雨梅等人提出,“除了利用自身優勢,更加注重內容生產外,還應充分發揮自身在內容資源及平臺方面的優勢,積極與新媒體合作,努力探索新的發展模式,以求在變革大潮中立于不敗之地”(媒體融合背景下學術期刊發展新模式,《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戴世富,韓曉丹認為,網絡學術平臺給傳統學術出版帶來了沖擊,使得出版的內涵和外延都發生外拓,學術出版業的業態特質和學術信息交流功能實現的需求決定了網絡學術平臺與學術期刊具有互相補充、共存發展的基因(融合與競爭,數字化學術資源與傳統學術期刊的競合關系,《出版發行研究》,2015.2)。

網絡學術資源對于學術期刊的內容權威性具有很強的依賴,學術期刊能夠借助網絡平臺實現信息更廣泛、更快速、互動性更強的傳播,在媒介的融合過程中,二者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競合關系,任何一方都不可被替代,它們共同推動著學術研究的發展。

3.促進高校信息化建設

為了實現校園的信息化以及教學的現代化,在進行數字化校園建設時可以將教師教學、學生教育管理、科研建設等絕大部分的工作合理的納入校園的信息建設之中,將校園的各種信息進行整合分類實現信息的統一管理。徐綺,水汶,張書紅認為,應在各個方面完善期刊在校園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動員期刊內部部門參與到數字化建設的進程當中,同時還需要各級工作人員認真對待、科學部署,有計劃的進行數字化建設的合理實施,推動校園整體教育和管理水平的進步(媒體融合技術對科技期刊發展的促進作用探討,《科技傳播》,2015.3)。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校園的信息化、數字化建設是非常有必要的。李艷和徐晶認為,建設數字化校園不僅可以全面提高高校學術期刊的學術質量和整體教育水平和對外競爭力,同時還能從整體上促進我國教育的發展(媒體融合背景下高校學術期刊的發展,《科技與出版》,2015.6)。

4.促進學術交流的深化

學術交流在當今學術界的地位不容忽視。戴世富,韓曉丹認為,期刊內部的研究人員在學術社交網站給以期刊為中心的傳統學術信息交流系統帶來的沖擊是最為強烈的,其不但創新了出版形式,實現了學術研究過程與學術信息交流過程的深度融合,而且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的學術研究及傳播思維??蒲腥藛T在學術社交網站中可隨時隨地上傳自己的想法,思路以及研究結論,其他學者可對其進行點評,提出修改建議或質疑,研究人員也能在學者的回復中找到新的靈感或思路,使科研成果更具時效性。在線學術社交更易形成學術派別圈和學術社區,興趣相近、觀點相同的科研人員能借助這個網絡平臺進行更加深入的交流探討,推動科研課題取得新進展(融合與競爭,數字化學術資源與傳統學術期刊的競合關系,《出版發行研究》,2015.2)。郝振省認為,期刊融合的電子化、信息化使期刊能夠通過多種媒介方式呈現,相關技術平臺可以從文獻組成部分、文獻架構、文獻網絡三個層面最大限度地提升科研人員獲取信息的效率和效益,同時其鏈接的客戶端和網站交流平臺加強了科研人員的深入交流(科技期刊融合發展現狀、趨勢及建議,《科技導報》,2015.33)。

二、期刊融合面臨的挑戰

1.體制改革沒有落到實處

體制改革欠缺的根源在于思想上的落后和保守。吳利平認為,許多期刊社長期以來受舊體制的束縛,留有計劃經濟時代的痕跡。內部人員往往不思進取,得過且過,缺乏危機意識和競爭意識,在思想上較為保守,本能拒絕新興媒體的介入(融合發展是科技期刊實現可持續發展之途徑,《新聞窗》,2015.4)。周凱虹認為,期刊社內部重要的科研和編輯人員往往礙于多年來的固有工作習慣,快速傳播的意識還不夠強,不愿意學習互聯網新技術和新技能,因此,面對出版業網絡化和數字化進程顯得無所適從。許多期刊社缺乏市場經濟體制下辦刊經營的理念,未能樹立起期刊也是一種特殊的商品的新觀念,缺乏市場營銷思維和手段,因而對融合發展迫切性認識不足(互聯網時代科技期刊傳統編輯與互聯網編輯的融合,《編輯學報》,2015.1)。

體制改革未落到實處,就使得適應市場經濟的現代管理體制難以真正開展,仍以傳統工作方式為主,部分科技期刊編輯依然以傳統出版的工作思路和方式為主。吳利平認為,由于傳統出版體制的制約,我國現行的許多科技期刊依然尚未完全市場化,而沿用原有的管理體制就難以實現公平競爭,經營模式就難以得到創新(融合發展是科技期刊實現可持續發展之途徑,《新聞窗》,2015.4)。吉海濤、郭雨梅等人認為,傳統期刊社之間各自為營,期刊社與信息內容服務商也缺乏合理的、深度的協商與合作,使得造成信息資源的大量浪費,延緩了學術期刊數字化的整體發展進程。為了將各學術期刊的內容資源進行重新整合,解決目前學術期刊辦刊過程中存在的全、散、小、弱的問題,就需要建立完整而成熟的數字化產業鏈來實現產業鏈上下游的深度合作(媒體融合背景下學術期刊發展新模式,《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1)。

2.盈利模式不成熟

大部分期刊社目前還是依靠廣告贏利,這種傳統的贏利模式較為老套、低級,且對于期刊之間的融合及長遠發展是不利的。石磊和鄭浩娟認為,現如今,免費和低價使讀者越來越多轉向數字閱讀,從而導致傳統雜志發行和收入下滑,反過來影響傳統雜志數字化轉型的積極性。同時,一些傳統雜志并未真正通過數字化打造新型盈利模式,只是將數字化作為營銷和客戶關系管理的工具,沒有把數字雜志作為新的贏利點進行投入打造。數字雜志完整的產業鏈條還沒有真正建立,還缺乏內容出版商、平臺提供商和網絡運營商的高效協作(傳統雜志的數字化轉型與融合發展——以時尚雜志《瑞麗》為例,《新聞界》,2015.3)。戴世富認為,傳統的出版產業鏈僅僅是“編、 印、 發”架構,出版商通過向投稿者收取發表費及讀者閱讀付費的模式贏利。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學術信息得以免費發布和免費獲取,傳統學術出版商的商業模式被顛覆,發展空間受到擠壓,核心利潤來源受到限制,以“全產業鏈”思維經營出版要求重組出版業業務架構、整合資源、拓展數字化業務和服務業務,以此來開辟新盈利產業鏈(融合與競爭——數字化學術資源與傳統學術期刊的競合關系,《出版發行研究》,2015.2)。

3.出版技術缺乏統一標準

黃才勝認為,電子期刊數字出版作為一種新興的高技術產業,是內容與技術的高度結合,但從目前情況來看,由于元數據和信息交換格式都沒有形成統一標準,數字出版的管理及版權保護問題很突出,甚至還出現了不同信息資源庫具有不同格式的情況,信息共享與交流能力也很差(對科技期刊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融合發展的思考,《新西部》,2015.17)。張風華認為,標準的欠缺給讀者在獲取信息資源方面帶來極大不方便。他在文中舉例,國內的萬方數據庫主要采用的是PDF文件格式,與此同時,中國知網數據庫則采用的是CAJ文件格式,有時候為了尋找資源,讀者需要下載不同版本的信息閱讀軟件,這些都給讀者的閱讀帶來了極大不方便(媒體融合時代科技期刊的發展探索,《新媒體觀察》,2015.5)。

4.侵權及版權侵害嚴重

由于我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起步相比歐美發達國家較晚,因此無論是在科技產品領域,還是在學術產權等方面,對知識產權進行的保護工作都存在著很大漏洞,這與我國現階段與此相關的法律法規的欠缺和漏洞有較密切的關聯。張風華認為,對于數字化知識產權的保護來說,首先是對文章抄襲的鑒定存在著不完善。其次,在一些網站上還存在著盜竊他人文章的現象,這些都是數字信息版權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媒體融合時代科技期刊的發展探索,《新媒體觀察》,2015.5)。吉海濤、郭雨梅等人認為許多文章和作品信息在通過互聯網傳播的過程中得不到有效保護,損害了作者的經濟和社會利益,長此以往,由于數字版權保護機制尚不成熟,容易造成作者不再愿意通過數字化出版實現其作品價值的尷尬局面,不僅嚴重影響學術期刊數字的社會認可度和發展空間,更加造成學術交流的滯后(數字化背景下學術期刊融合發展研究,《編輯學報》,2015.2)。

5.期刊融合人才缺乏

我國期刊數字化與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和方向,對傳統的期刊編輯、技術人員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戰,主要體現在對于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市場人才等高素質專業人才的需求上。對于張風華認為,期刊編輯除了需要具備傳統期刊編輯具備的出色學術眼光、公正的編輯能力之外,還應該具備比較扎實的計算機技術(媒體融合時代科技期刊的發展探索,《新媒體觀察》,2015.5)。吉海濤、郭雨梅等人認為,多年來傳統出版已經形成一套固定的經營管理模式,其從業人員也已經習慣于采用此套工作模式來完成出版實務,顯然,此套工作模式在數字出版已經起步的今天并不適用(數字化背景下學術期刊融合發展研究,《編輯學報》,2015.2)。周凱虹認為,如果仍然單純以紙質媒介為依托,固守圍繞紙質媒介工作的傳統編輯思維和方式,就難以適應當前科技期刊網絡化數字化編輯出版各個方面的要求。數字出版不僅需要求從業人員有一定的計算機網絡軟硬件方面的數字專業技術知識,而且需要對數字出版物的制作、出版流程以及商業信息化的運營管理模式有所了解,因此復合型數字出版人才嚴重匱乏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互聯網時代科技期刊傳統編輯與互聯網編輯的融合,《編輯學報》,2015.2)。

三、期刊融合的建議

1.明確期刊定位,提高競爭力

學術和科技期刊其自身相比生活類和娛樂類的期刊更注重社會效益,融資更加困難,因此更需要獲得政府的相關支持。吉海濤認為,學術期刊強調學術性、專業性、科研性與探索性,這決定了學術期刊不能混同于一般期刊,不能完全以市場需求作為主導,更不能一味地追求經營利潤最大化。這就要求政府作為公共行政的核心主體,充分發揮自己的職能,對學術期刊的運營,積極采取保護、引導和扶持政策(學術期刊與新媒體的融合: 機遇、挑戰、對策,《編輯學報》,2015. 5)。李艷、徐晶認為,隨著期刊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這些期刊也不斷地調整讀者定位和辦刊風格,內容越來越小眾化,根據不同的讀者群體來制定具體的辦刊思路和內容取向,力圖貼近讀者和作者,保持期刊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媒體融合背景下高校學術期刊的發展,《科技與出版》,2015.6)。張艷萍認為,長期以來模糊的、重復的期刊定位已經不能適應當前期刊長遠發展的戰略需求,尤其是在網絡化和經營業績下滑的背景下,更應準確把握差異化的市場定位,注重打造期刊特色,提高其市場競爭力。

在維護傳統期刊優勢的前提下進行適當創新和精準的定位也是不少期刊社的選擇。李金秋認為,傳統期刊在資源融合和數字化轉型中依然不能忽視其固有優勢和根基。傳統期刊的一大優勢即是較高的內容質量及既有的品牌形象。期刊社以內容、服務并重,以要提供的內容來定位、細分讀者市場,才能增強期刊的專業性、質量和創新力。(媒介融合時代下的傳統期刊的傳播力分析,《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7)何志勇認為,內容的高質量和實用性是許多客戶獲取信息的首選,有利于提升期刊競爭力。隨著期刊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期刊也應不斷調整讀者定位和辦刊風格,根據不同的讀者群體來制定具體的辦刊思路和內容取向,力圖貼近讀者和作者,以保持期刊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媒體融合發展的方向與路徑選擇,《報刊觀察》,2015.8)。

2.期刊運營機制的集團化和網絡化

集團化經營是期刊企業重視市場經濟,建立現代管理體制的表現。李艷、徐晶認為,通過整合重組,聯合新興媒體、開展跨媒介戰略合作,融合所屬各出版社、期刊社資源,可以集中產業資源,有利于傳媒產業實現規模擴張及集約化經營,并通過市場開發使收益最大化,從而保證期刊的長遠發展(媒體融合背景下高校學術期刊的發展,《科技與出版》,2015.6)。例如維普期刊資源平臺與谷歌學術平臺就有鏈接和合作,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與中國公眾健康網也有合作,這正是期刊資源平臺與內容相關的專業網站展開戰略合作的表現。赫振省在文中舉的以湯森路透和愛思唯爾為代表的國際科技出版集團的例子,是通過資本并購來實現規?;?、集群化經營的(科技期刊融合發展現狀、趨勢及建議,《科技導報》,2015.33)。除了在經營管理上與其他媒體媒介開展合作,期刊社也應該利用互聯網技術拓展自己的營銷渠道。陳寶安認為,期刊社應借鑒互聯網運作模式,通過網絡零售、機構直銷,電子文獻有償下載等渠道和手段,開辟多種形式的數字營銷渠道和多元的營銷活動,來擴大營銷收入,彌補單一依靠廣告收入部分的不足(科技期刊走進新媒體時代經營策略論,《科技傳播》,2015.6)。如知網推出的手機知網、雜志訂閱、數字出版物訂閱等多種服務渠道,滿足讀者多方面的需求,也能吸引讀者來購買其資源。

3.提供便捷的閱讀渠道

閱讀的便捷性在網絡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重要。湯祖增認為,在媒介融合的潮流中,互聯網技術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技術深化發展,讓移動閱讀、屏幕閱讀、微閱讀、淺閱讀等新興閱讀形式不斷涌現,這完全顛覆了傳統的閱讀市場,讀者的媒介接觸習慣和閱讀偏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呈現出閱讀選擇的多元性、閱讀喜好的視覺性以及閱讀互動性的提升,移動終端已成為讀者閱讀的首要選擇(媒體融合時代傳統期刊“互聯網+”路徑探索,《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5.6)。因此應利用多種平臺、端口和形態來滿足大眾的網絡閱讀需求。具體應做到:

(1)打造全方位數字平臺,實現內容增值。戴世福認為,互聯網信息技術具有快捷傳播、跨越時空界限、受眾面廣的優勢,在線數字平臺的建立更好地促進了學術研究成果的傳播與交流(融合與競爭——數字化學術資源與傳統學術期刊的競合關系,《期刊研究》,2015.3)。石磊、鄭浩娟認為,增值就是要將原有的內容生產能力延伸到新媒體平臺,適應新媒體的內容呈現方式(傳統雜志的數字化轉型與融合發展——以時尚雜志《瑞麗》為例,2015.3)。李富民認為,期刊社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與其他期刊或媒體展開合作,充分利用各自優勢,打造更具專業化、特色化的出版平臺( 三網融合背景下我國期刊及高校學報的發展研究,《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9)張艷萍認為,建立多屏與互動的數字科技期刊,通過推出新的閱讀平臺和閱讀方式,深度影響和方便目標受眾(科技期刊跨媒體融合發展模式——以建筑學報為例,《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

(2)創建便攜客戶端,增強閱讀體驗。李金秋認為,“移動式”伴隨閱讀符合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其優勢體現在:為用戶提供獨一無二的個性化內容,跨越時空的傳播力,靈活自主的機制,新型媒介的頁面美觀,內容豐富,可讀性強。傳統期刊應該與新型媒體相結合,成為便利各種社會資源和商業資源匯聚、組合鏈接的平臺(媒介融合時代下的傳統期刊的傳播力分析,《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5.7)。湯祖增、張仁漢認為,在終端呈現上,充分考慮受眾閱讀習慣,利用移動互聯技術結合音頻視頻技術,提供界面更豐富的內容產品,享受不同的閱讀體驗,實現紙質出版、互聯網呈現和移動互聯網推送三位一體的全媒體傳播全終端覆蓋。還可利用微博微信技術,促進社交平臺與期刊平臺有效對接,提升信息服務精確度,增強期刊平臺黏性(媒體融合時代傳統期刊 “互聯網+”路徑探索,《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5.6)。 同時,應加強客戶端二維碼的應用。徐綺,水汶等人認為,作為一種全新的信息存儲方式,通過將具有唯一性標志的二維碼印刷在期刊封面頁或者文章底部是期刊順應數字化發展的產物,不僅使期刊的傳播有更低的成本,還有移動支付等功能,有利于提高期刊的影響(媒體融合技術對科技期刊發展的促進作用探討,《科技傳播》,2015.3)。

(3)進行刊網互動,實現優勢互補。叢敏認為,期刊建設獨立網站,實現編輯辦公和期刊出版數字化,建立與專家、作者、讀者互動的網上交流平臺,提高了期刊的覆蓋面、傳播力和滲透力,使用戶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隨時隨地都能夠瀏覽到期刊的文章和最新信息。同時建議期刊社建立可突出期刊的特色,能夠自主設計網站內容和功能的自建網站,并不斷進行優化和推廣(渠道融合: 學術期刊的跨平臺傳播探析,《暨南學報》,2015.6)。戴世富認為,學術社交網站給以期刊為中心的傳統學術信息交流系統帶來的沖擊是最為強烈的,其不但創新了出版形式,實現了學術研究過程與學術信息交流過程的深度融合,而且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的學術研究及傳播思維(融合與競爭——數字化學術資源與傳統學術期刊的競合關系,《期刊研究》,2015.3)。徐綺,水汶等人認為,目前中國科技期刊主要通過單刊獨立、多刊聯合、依托主辦單位、加入數據庫、依托出版商等方式建立網站,基本具備了現刊瀏覽、過刊查詢、在線采編系統、高級檢索、發布消息、網站鏈接等功能(媒體融合技術對科技期刊發展的促進作用探討,《科技傳播》,2015.3)。這些功能大大方便了讀者的使用。同時,建設期刊自己的網站還能極大地方便編者與讀者間的交流,有利于期刊質量的提高。向颯認為,通過網站把期刊內容進行適合網絡傳播特點的再編輯加工,可形成刊網互動的優勢互補,并通過網站的數據庫功能掌握用戶群,積累客戶資源(媒介融合中期刊經營模式轉型的突破點和路徑選擇,《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6)。

4.盈利模式多元化

開展多元化的盈利模式,既需要爭取外界支持,也需要自身重視互聯網營銷、進行盈利點創新。期刊社應注重以下幾點:

(1)立足自身努力,爭取政策支持 。吳尚之認為,總局不斷出臺政策措施,大力推動數字出版的發展。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財政部聯合制定了“關于推動新聞出版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新聞出版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目標、任務和措施。期刊出版單位在數字化發展中,既要立足自身努力,也要學會利用好政策,積極申報新聞出版改革與發展項目庫,用好用足中央支持(抓住機遇、趁勢而上、加快推進期刊業融合發展,《出版發行研究》,2015.2)。張曉雪認為,國家的扶持政策在推動期刊發展方面顯得尤為重要。2012年 8 月,原新聞出版總署發布了《關于報刊編輯部體制改革的實施辦法》,將對于學術水平較高的自然科學期刊給予政策傾斜,旨在打造競爭力強的期刊集團(我國學術期刊數字出版轉型的挑戰與思考,《報刊縱橫》,2015.7)。

(2)拓展營銷渠道,建立適合數字時代發展的營銷策略。建立有效的營銷策略以獲得盈利,是期刊社生存和長遠發展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張曉雪認為,我國期刊應改變獨立經營的傳統觀念,突破各個編輯部“親力親為”“五臟俱全”的原始方式,積極開拓與數字出版、集團化運作相匹配的管理與營銷模式(我國學術期刊數字出版轉型的挑戰與思考,《中國出版》, 2015.7)。企業常用營銷策略主要有產品策略、價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銷策略?!?次售賣”的多次利潤渠道就屬于渠道策略。張玥,李明德指出,期刊社如若傾向于開展互聯網+的產品策略,應掌握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優勢,通過借助新的技術加強數據分析,在海量信息中篩選出服務性、應用性、指導性、針對性的價值信息,提高內容品質的專業性,用期刊的內容促使受眾最大化獲益(基于媒體融合視角探究技術性期刊的發展,《今媒體》,2015.10)。

(3)開辟多渠道營銷,創造新的盈利點。目前,我國多數期刊都沒有明顯的贏利模式,只是簡單地將紙質出版內容放到網絡平臺,盈利主要是靠銷售和部分廣告收入,沒有一個完整的數字出版產業鏈和成熟的盈利模式。黃才勝認為,傳統期刊要充分發揮自身內容資源的優勢,與技術提供商密切合作,不斷創新期刊出版物形態,依托期刊集約化網絡平臺,逐通過內容、服務與廣告三大塊贏利模式開發與拓展(對科技期刊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融合發展的思考,《新西部》,2015.17)。李富民認為,期刊社應當在傳統期刊與現代媒體技術相結合的營銷實踐中積極探索新型贏利模式,通過整合資源,逐步實現服務收入、終端收入和流量收入等新型贏利模式,實現從單一贏利渠道向多元贏利渠道轉變。廣告方面,應注重動態性、立體性、針對不同受眾的特點,并及時更新,通過用戶的有效訪問、新媒體的多媒體化和廣告精準投遞等手段,提高廣告的點擊率,增加期刊的收入(三網融合背景下我國期刊及高校學報的發展研究,《河南教育學院報》,2015.9)。張曉雪認為,期刊社積極探索移動出版、開放獲取、在線優先出版等各種數字出版運營模式,并可結合自身的品牌、平臺、信息、學者等資源優勢,以學術產品和信息服務產品為經營賣點。深度挖掘與開發數據內容,開發周邊服務性工具與產品,如計量分析、在線編審、熱點跟蹤等(我國學術期刊數字出版轉型的挑戰與思考,《中國出版》,2015.7)。

5.建設人才隊伍,培養編輯人才的全媒體運作能力

黃才勝認為,要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重要、長遠的目標,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開發、培養與管理機制,首先從期刊社原有人員培訓入手,對現有出版人員進行數字技術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訓,可以分批選派人員出外培訓或舉辦單位的不定期集體培訓;其次,通過引進網絡技術專業人才,充實雜志社的數字出版技術力量(對科技期刊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融合發展的思考,《新西部》,2015.17)。郭杏芳認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最重要的其實是人的融合,高校應盡快開展新聞傳播教育和科研,努力培養能夠滿足媒體融合發展的需求的人才。期刊社成員應與時俱進,自覺學習并靈活使用多媒體個性化技術,樹立和強化“互聯網思維”,并能自覺運用網絡技術和平臺(媒介融合下學術期刊編輯的素質要求和培養,《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5.35)。而內部成員中,編輯身上的責任和能力要求更是重中之重。甄真認為,傳統的編輯加工角色應轉換成熟練使用新媒體技術的全媒體編輯角色,以適應新的傳媒環境和信息傳播方式,并且還要在傳統采編的基礎上,加強資源整合能力,轉變自身的工作形式與思維方法,將媒體策劃、提煉、解讀等“把關人”與“引路人” 職責相結合(媒體融合時代期刊編輯的角色轉型,《探索與爭鳴》,2015.1)。

周凱虹認為,當今的復合型編輯應能夠掌握政策導向,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為他人做嫁衣的敬業和奉獻精神,扎實的編輯理論知識,較強的專業知識和廣泛的知識面,對文字的表達和處理能力,與作者、讀者、審者的溝通和交流(互聯網時代科技期刊傳統編輯與互聯網編輯的融合,《編輯學報》,2015.2)洪瑞認為,復合型編輯應學會運用網絡現代化技術手段,打破以往傳統媒體時代“術業專攻”的固有模式,由“單項”向“多能”發展,通過繼續教育、學術交流、自學等形式提高自身的編輯素養與新媒體技術的操作能力體現媒體融合時代的優勢(媒體融合時代學術期刊編輯能力的培養,《知與行》,2015.4)。

6.完善期刊融合環境/配套措施

期刊的融合和數字化發展與其所在的環境和配套措施密不可分,其能夠間接影響期刊創作的質量和傳播渠道的正規與否。

(1)統一數字期刊出版的標準?!盁o規矩不成方圓”,付國樂、黃睿認為,統一的出版標準不僅可以使數字期刊的出版更加方便,與此同時,還能夠為讀者帶來很大的便利(加快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之路——我國出版業轉型與升級,《出版科學》,2015.23)。張風華認為,對于科技信息資源的傳播來說,只有資源的標準統一起來,才能夠更好地促進知識與信息的傳播。為此,國內主要期刊數據庫之間需要加強合作,從而達成統一的標準,使中國國內數字期刊資源庫之間既存在著競爭,又具有合作,共同推動數字科技期刊的發展(媒體融合時代科技期刊的發展探索,《新媒體研究》,2015.5)。

(2)完善版權保護機制。當信息資源的流通沒有限制時,期刊的傳播環境就變得十分隨意和混亂,版權也容易受侵害。侯波認為,傳統期刊離開了紙張轉向網絡,意味著將不再受到特定范圍的限制,可以肆意地被復制,部分非法營運商為了獲取利益,在沒有經過任何授權的情況下進行轉載傳播,嚴重損害了期刊的合法權益。這不僅帶來抄襲成群和數據資源盜用的不正之風,還容易打擊學術創作者的熱情,使得整個學術的發展停滯不前,甚至倒退(論媒體融合背景下我國期刊行業的市場化發展,《長沙大學學報》,2015.11)。吉海濤認為,實現對期刊數據資源進行版權保護,一方面可以為學術界帶來福利,從而激勵學術不斷繁榮,另一方面則可以促進科技期刊數字化的可持續發展(數字化背景下學術期刊融合發展研究,《編輯學報》,2015.2)。因此版權保護機制是完全有必要加強的,這需要通過相關部門加大相關方面的立法工作來實現。朱劍認為,加強刊號審批制度,并在準入與退出制度均健全的情況下,保護機制才能為學術期刊的健康存在和發展發揮更有效的規范和保護作用(學術新媒體:緣何難以脫穎而出——兼及學術傳播領域媒體融合發展,《北京交通大學學報》,2015.10)。

四、結語

互聯網為傳播帶來了革命性轉變,這對于目前還處于全、小、散、弱狀態的眾多期刊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期刊融合已成為形成合力、資源優化配置的必然選擇。在融合的過程中,向多媒體化發展和數字化轉型已是大勢所趨。融合并不只是大小期刊的合并和資源的整合,而是在融合中積極轉型,與互聯網和新媒體相適應,以內容建設為根本,以先進技術為支撐,以機制創新為動力。在期刊融合中實現內容、渠道、技術和體制的重構和創新,并創造新的盈利點,開展豐富的營銷渠道和盈利模式,以獲得持續發展的經濟動力。在融合中轉型而實現數字化,對于期刊自身既能提升期刊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在傳媒新格局中找到自身應有的價值和地位;對于整個期刊學術界,也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促進其在互聯網新時代蓬勃發展。

(作者單位系暨南大學人文學院)

猜你喜歡
科技期刊學術期刊學術
2020年百種中國杰出學術期刊獲獎證明
《計算機應用》獲評“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我刊獲評四川省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期刊
學術是公器,不是公地
科技期刊的分類
我刊獲評四川省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期刊
學術動態
科技期刊的分類
科技期刊的分類
對學術造假重拳出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