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恩施州甘薯機械起壟模式初探

2016-01-27 02:30陳巧玲湖北恩施中國南方馬鈴薯研究中心湖北恩施445000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農業科學院湖北恩施445000農業部華中薯類觀測實驗站湖北恩施445000
安徽農業科學 2015年18期
關鍵詞:恩施甘薯機械化

程 群,徐 怡,瞿 勇,陳巧玲 (1.湖北恩施中國南方馬鈴薯研究中心,湖北恩施 445000;2.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農業科學院,湖北恩施 445000;3.農業部華中薯類觀測實驗站,湖北恩施 445000)

?

恩施州甘薯機械起壟模式初探

程 群1,2,3,徐 怡1,2,3,瞿 勇1,2,3,陳巧玲1,2,3(1.湖北恩施中國南方馬鈴薯研究中心,湖北恩施 445000;2.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農業科學院,湖北恩施 445000;3.農業部華中薯類觀測實驗站,湖北恩施 445000)

甘薯又名紅薯、白薯、番薯、山芋和地瓜[1],在恩施州俗稱“紅苕”。目前甘薯在我國種植面積大,是世界第一生產大國[2],年均種植面積在450萬hm2左右,總產約1億t,分別占全世界的45%和80%。恩施州甘薯常年種植面積在6萬hm2左右[3],是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恩施州甘薯種植一直以來采用傳統的人工種植方式,由于近年來外出務工人員增多,導致農村勞動力緊張,勞動力資源嚴重不足,制約了甘薯產業及整個農業生產的發展。目前整個恩施州的機械化程度較低,機具機械配套不成熟,大規模應用還需技術指導與時間。該試驗對甘薯品種“恩薯4號”采用不同的機械化起壟方式,不同的行距水平進行研究,探討不同處理下甘薯的綜合性狀,以期摸索出最佳的栽培模式,減少勞動力,降低種植成本。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供試材料為恩施州農業科學院選育的甘薯品種“恩薯4號”。

1.2試驗地概況試驗地點設在恩施州農業科學院西河壩試驗基地,海拔450 m,試驗地平坦,黃壤土,肥力中等,前茬作物為油菜,播前翻耕,人工碎土后播種,所有試驗小區的栽培條件一致。

1.3試驗設計試驗設3次重復,6個處理(表1),采用隨機區組排列,共18個小區,各小區長5.56 m,寬2.40 m,面積為13.34 m2。在出苗期、花期各追肥1次(每次按設計用量的50%追施),同時中耕除草。

1.4栽培管理2014年3月16日排種,5月25日大田整土,5月28日栽插大田,栽前施足底肥,田間施肥量為:底肥40.00 kg復合肥(含NPK各15%),6月10日大田追肥1次,施尿素225.00 kg/hm2,7月10日中耕除草,7月12日追施復合肥1次,施復合肥(含NPK各15%)225.00 kg/hm2、鉀肥37.50 kg/hm2,8月4日、8月30日分別葉面噴施鉀肥1次,每50.00 kg水加磷酸二氫鉀0.10 kg和尿素0.25 kg。10月15日田間調查,10月17日收獲甘薯。

表1 甘薯機械栽培試驗設計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處理對甘薯生物學性狀的影響田間調查結果顯示,所有處理甘薯均能正常生長,單株結薯個數為3.4~5.6個,大中薯率為81.0%~96.6%,無論壟距長短,機械起壟的單株結薯數要略高于人工起壟的單株結薯數,而機械起壟的大中薯率要略低于人工起壟的大中薯率(表2)。

2.2不同處理對甘薯鮮藤產量的影響由表3可以看出,所有處理對甘薯鮮藤產量的影響幅度較小,處理⑤藤產產量最高,為55 372.5 kg/hm2,與處理①、處理③、處理④相互之間鮮藤產量差異不顯著,與處理②、處理⑥之間產量差異顯著。

表2 不同處理對甘薯生物學性狀的影響

表3 不同處理對甘薯鮮藤產量的影響

2.3不同處理對甘薯產量的影響由表4可以看出,所有處理均是機械起壟甘薯的產量比人工起壟的產量要高,但增產幅度均比較小,在1.01%~2.26%之間,差異不顯著。處理①綜合產量最高,折合單產54 450.0 kg/hm2,其次是處理②折合單產53 325.0 kg/hm2,處理⑥綜合產量最低,只有46 800.0 kg/hm2。處理①與處理②差異不顯著,但與其他處理間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

表4 不同處理對甘薯產量的影響

3結論

試驗結果表明,種植行距在機械起壟的60 cm時,其綜合產量最高,折合單產54 450.0 kg/hm2,其次是人工起壟的60 cm時,合單產53 325.0 kg/hm2,二者間差異不顯著,但與其他處理間差異達到顯著水平,人工起壟行距為120 cm時,綜合產量最低,只有46 800.0 kg/hm2。綜合比較,雖然機械起壟的商品薯率低于人工起壟,機械起壟壟距60 cm時,產量最高,與最高人工起壟間不顯著,而與其他處理間顯著。在武陵山氣候條件下,采用機械起壟60 cm的種植方式,有效降低人工成本,且產量不會有明顯下降,更適用于山區種植。至于甘薯的商品薯率與起壟形式是否有明確的聯系,則需要更一步的試驗分析。

參考文獻

[1] 王維金,朱旭彤,余德謙.作物栽培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8:187-197.

[2] 金善寶,莊巧生,李競雄,等.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作物卷[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1:166.

[3] 謝瑞禮.長江流域甘薯產業發展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武漢:長江出版傳媒,湖北農業科學出版社,2013:8.

摘要[目的]研究適應恩施州機械起壟的甘薯最佳栽培模式。[方法]對甘薯品種恩薯4號采用人工與機械起壟方式,不同行距進行研究與分析。[結果]種植行距在機械起壟的60 cm時,產量為54 450.0 kg/hm2,其次是人工起壟的60 cm時,產量為53 325.0 kg/hm2,二者間不顯著,但與其他處理間達到顯著水平。[結論]綜合比較,采用機械起壟60 cm的種植方式,不僅綜合產量最高,且有效降低人工成本,更適用于山區種植,為實現恩施州甘薯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科學技術依據。

關鍵詞甘薯;機械化;恩施

Mechanical Ridging Mode of Sweet Potato in Enshi

CHENG Qun1,2,3, XU Yi1,2,3, QU Yong1,2,3, et al(1. Potato Research Center in Southern China, Enshi, Hubei 445000; 2.Enshi Tujia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Enshi, Hubei 445000;3.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Central Potato Observation Experiment Stations,Enshi, Hubei 445000)

Abstract[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explore the best cultivation mode of sweet potato “Enshu 4”. [Method]We adopted artificial and mechanical ridging mode with different row width.[Resul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the mechanical ridge planting spacing of 60 cm, yield was 54 450.0 kg/hm2, followed by artificial ridge of 60 cm, the yield was 53 325.0 kg/hm2, between them was not significant, but reached a significant level with other treatments. [Conclusion]By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the mechanical cultivation methods with 60 cm ridge not only consolidated the highest yield and significantly reduce labor costs, more suitabl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mountain areas, provid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basis for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nshi potato industry.

Key wordsSweet potato; Mechanization; Enshi

收稿日期2015-04-30

作者簡介程 群(1971-),女,湖北恩施人,高級農藝師,從事甘薯栽培研究。

中圖分類號S 5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5)18-086-01

猜你喜歡
恩施甘薯機械化
恩施石油:黨建為經營賦能
多管齊下 防好甘薯黑斑病
恩施方言中的“倒”和“起”
甘薯抗旱鑒定及旱脅迫對甘薯葉片生理特性的影響
恩施年俗——點路燭
動真招下苦功創建平安恩施
農業機械化
對我國煤礦巖巷掘進機械化配套的探討
牛甘薯黑斑病中毒的鑒別診斷與防治
生活中不應該有機械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