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數民族檔案文獻遺產傳承保護研究★

2016-02-03 23:20朱天梅
云南檔案 2016年8期
關鍵詞:古籍遺產少數民族

■劉 為 朱天梅

少數民族檔案文獻遺產傳承保護研究★

■劉為朱天梅

本文通過對我國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檔案文獻遺產傳承保護現狀的實地調研與問題分析,提出了少數民族檔案文獻遺產傳承保護的對策與措施,對我國少數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的傳承保護工作提供借鑒。

少數民族文獻遺產傳承保護

少數民族檔案文獻遺產,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各個少數民族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直接形成的,記錄和反映少數民族政治、歷史、經濟、軍事、天文、歷法、醫藥、教育、文藝、哲學、倫理、宗教和民俗等方面情況,具有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字、圖畫、聲像等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1]。在國內外廣泛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背景下,本文以我國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為研究對象,調研其保護現況并對現存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傳承保護對策,可為我國少數民族文獻遺產的保護傳承提供借鑒。

一、少數民族檔案文獻遺產對民族文化傳承的價值與意義

(一)少數民族檔案文獻遺產對民族文化傳承的價值

1.少數民族檔案文獻遺產具有對我國社會發展的歷史研究價值

如《慕格山出土文獻》是唐代形成的民族文字外貿文獻,由旅居中國的粟特商人書寫而成,約形成于7-8世紀,內容為契約、政治性和經濟性文書,是研究中原唐朝與周邊地區政治經濟關系的重要文獻材料。再如東巴經《魯般魯饒》,前半部講述處于奴隸社會階段的納西族先民于公元三世紀從所居住的定笮(四川鹽源)地遷徙往金沙江上游地帶的歷史過程;后半部記述了他們進入金沙江上游地區的生產生活狀況。經書內容印證了漢文史志關于納西族遷徙發展歷史的記載,對研究納西族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提供了可靠的檔案佐證材料。

2.少數民族檔案文獻遺產具有對民族科學技術的發掘利用價值

如壯醫萌芽比較早,到土司時代,官方開設有醫學署,明代多達40多處。民間與官方結合,使壯醫得以發展,并留下許多珍貴的壯文醫書。壯文醫書多載錄壯族地區的多發癥、常見病和民間診、療之法,收錄壯藥多達二千多種,常用六百余種,著名驗方數百余個。如云南南華縣屬彝村哈苴何家小村山神廟供奉有一塊珍貴的《十二獸日歷碑》,該碑長0.3米,高約0.2米,厚0.03米,碑題譯為“母虎紀日譜”。碑題下刻兩列日序或日譜,自左而右排列兩行,以彝文鐫刻“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鼠、?!?2獸名,用以推算日序。這是迄今發現的對研究古代彝族著名十月太陽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最完整的一塊彝文日歷碑。

3.少數民族檔案文獻遺產具有對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播延續價值

如《吉祥輪律儀》為回鶻文密宗文獻,1907年斯坦因發現于敦煌,現藏倫敦大英圖書館,其內容可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死亡書”之節本;第二部分“四種次序成就法”;第三部分為納羅巴“六法”學說;第四部分為“對吉祥輪律儀的六種禮拜”,是研究回鶻佛教的珍貴材料[2]。再如壯族自古盛行祖先崇拜,老人歸天后要請布摩念唱超度經文喝泰,所念經書有《請土地》、《報德經》、《悼念經》、《億恩經》、《尋路經》和《送祖經》等。超度經書不僅對研究古代壯族原始宗教信仰情況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同時記錄了壯族先民生產生活和傳統文化的真實情況[3]。

(二)少數民族檔案文獻遺產對民族文化傳承的意義

1.搶救保護少數民族檔案文獻遺產是民族文化傳承的前提條件

2005年《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指出:“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在文化遺存相對豐富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由于人們生活環境和條件的變遷,民族或區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因此,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刻不容緩?!保?]少數民族人民在其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文獻遺產,然而,受歷史、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這些文獻遺產的損毀、流失現象極為嚴重。目前,學術界和各保管單位對少數民族文獻遺產的研究和保護都尚屬起步階段,對這些珍貴的少數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的搶救保護是傳承我國民族文化的首要工作。

2.科學管理少數民族檔案文獻遺產是民族文化傳承的保障基礎

在盡可能全面系統搶救與收藏大量少數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的基礎上,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科學管理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是相關學者和一線檔案工作者在理論和實踐上急需解決的問題。只有對少數民族文獻遺產資源進行合理、科學、系統的全面管理,才能更好地發掘其文化內涵,讓這一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流芳百世?;诂F有的少數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的先進管理經驗的基礎上,應結合圖書館與情報學的相關技術手段,從各民族文獻遺產的實際保管情況和自身特點出發,探索出民族文獻遺產管理的科學方法,給實現少數民族文獻遺產傳承保護提供保障基礎。

3.深入挖掘少數民族檔案文獻遺產資源是民族文化傳承的有效手段

不論是對少數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的收藏還是管理工作,其最終目的都是要服務于社會。目前由于文化遺產保護意識薄弱、管理體制不完善、物權責任不明、人員配置不合理、設備條件簡陋等原因,大量珍貴的少數民族檔案文獻遺產內容未被充分挖掘利用,極大影響了社會對少數民族檔案文獻遺產價值的認識及其傳承保護。本課題對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的保管現狀進行深入分析,從制度建設、搶救征集、資源共建、科學管理、合作交流等方面系統提出了少數民族檔案文獻遺產傳承保護的可行性方法與措施,這將對弘揚和傳承民族文化、促進民族繁榮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二、少數民族檔案文獻遺產傳承保護的現狀與問題分析

(一)保管機構眾多,廣泛散存民間

通過本課題小組調研發現,一方面,這些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為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民委古籍辦、民族研究所、文化館、群藝館、史志辦等單位收藏保管。以云南省彝文檔案文獻遺產收藏狀況為例,云南省民委古籍辦收藏有彝文古籍1200冊,云南省圖書館32冊,云南省博物館37冊,云南省社科院圖書館20余冊,云南民族學院圖書館326冊,昆明市石林縣檔案館征集到58冊,石林縣民委文史研究室88冊,石林縣圖書館59冊,祿勸縣民族宗教事務局107冊,祿勸縣民宗局古籍辦保存有368部[5]。另一方面,是散存民間,主要由少數民族土官、喇嘛、畢摩、東巴、和尚、巫師、道公、寨老、藝人和其他少數民族群眾等廣泛收藏。如散存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州景洪市民間的傣文檔案文獻遺產,景哈鄉景哈村波香溫家保存有7本,波光宰龍保存有2本,波柏光保存有10本,波柏康朗保存有6本,波香宰囡保存有4本,波空臘保存有7本,波濤關保存有4本,波罕洛保存有16本,沙灣佛寺都罕亮(佛爺)保存有7本,勐罕鎮曼廳村波罕亮保存有3本[6]。這一現象極大限制了少數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的整體性和系統性保護傳承。

(二)保管條件簡陋,缺乏現代化管理

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文檔案文獻遺產保護情況為例。保管條件最好的是州檔案館,保存有彝文檔案文獻150冊,該館檔案庫房共4240m2,安裝自動監控系統、二氧化碳滅火系統、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等消防設備,配備檔案密集架1260.47立方米、底圖柜240抽、防磁檔案柜10個、檔案電子消毒殺蟲柜2個、庫房除濕機4臺、溫濕度記錄儀5臺。保管條件次之的州圖書館,保存有彝文古籍1200冊,其中原件有20冊,其余為抄錄件或復印件,閱覽室面積共4000m2,存放設備有鐵質柜架和玻璃柜等,安裝有監控設備和窗簾,并放置有樟腦丸防蟲。州彝族博物館保存有彝文古籍原件約100冊,存放在玻璃展柜之中。展廳面積有1000多m2,設置有監控、防盜設備。保管條件最差的是州彝族文化研究所和民委古籍辦,共保存有彝文古籍1000冊。其中有原件800冊,復印件和碑刻拓片200余冊。這些彝文古籍存放在彝族干部辦公室,共15平方,存放在木柜和鐵皮檔案柜中,部分檔案文獻則堆積在木柜或鐵柜之上,沒有任何防火、溫濕度控制、防蟲等設備,只有普通的窗簾。[7]

(三)人員配置缺位,專業素質待加強

以課題組調研的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保護情況為例,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州檔案館有5名保護技術人員,均為本科,受過系統的檔案保護技術教育與培訓;州圖書館從事圖書管理的26人中,本科有6人,大專16人,中專4人,沒有受過專門的古籍保護培訓;州博物館從事文物管理的16人中,本科有14人,大專2人,其中有6人受過專門的文物保護培訓,有2人專門從事文物保護工作;州彝族語言委員會從事彝文古籍管理兼研究的3人均為本科,沒有受過專門的古籍保護培訓;涼山州非物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8人中,本科有5人,大專3人,8人參加過受“非遺”保護培訓;西昌市圖書館從事古籍管理的2人中,本科有1人,大專1人,沒有受過專門的古籍保護培訓;西昌學院從事圖書管理的3人中,本科有2人,大專1人,沒有受過專門的古籍保護培訓[8]。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情況代表了西部地區大部分地州縣民族檔案文獻遺產保管單位的技術保護狀況。由于眾多政府和文化機構部門的工作性質各異,大多數機構沒有設立少數民族文獻遺產的專門保管人員,極不利于少數民族文獻遺產保護與管理,更不利于對該檔案資源的發掘和傳承。

(四)制度有待完善,缺少經費支撐

就我國檔案保護法規的建設而言,《檔案法》已經涉及到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的保護問題,《云南省檔案條例》、《甘肅省檔案條例》和《西藏自治區檔案法實施辦法》等也都將民族檔案文獻列入征集管理范疇[9]。然而,在我國專門的民族檔案文獻遺產保護法規尚未形成,西部許多國家綜合檔案館都沒有將民族檔案文獻遺產列入管理工作范疇,致使大量民族檔案文獻散存民間,或被其他文化機構征集。另外,缺乏專門的經費支撐,少數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的保護工作難以開展。以云南省白族檔案文獻遺產為例,近三年省財政一次性撥發白族民間檔案文獻遺產征集經費30萬元,這些征集經費分發到州縣上則所剩無幾,其中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洱源、蘭坪等縣僅有2.5萬元,遠不能滿足民間散存白族檔案文獻遺產的征集需求[10]。

(五)文化生態變遷,損毀流失嚴重

在各民族歷史發展過程中,掌握民族文化的大多是民族土司、土官、頭人、喇嘛、畢摩、和尚、巫師、寨老、民間歌手等,他們熟知本民族的歷史發展和生產狀況,是民族文化的傳播者。然而,這些在世的傳承者相繼離世,絕大多數少數民族青年在文化生態變遷浪潮中對少數民族文化沒有足夠重視,這些傳統珍貴的文獻遺產逐漸無人能懂。更令人堪憂的是,由于檔案保護意識薄弱,加之民族以利益驅使,許多珍貴檔案被不法分子收購,販賣流失問題極為嚴重。如著名的傣醫珍典《檔哈雅龍》已流失境外,下落不明。真正懂得少數民族語言和文化的專家與民間知識分子的稀缺情況嚴重,文獻遺產海外流失的形勢嚴峻,這對于完整的對這一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的征集、保管,以及全面的對其內容的深度挖掘和保護傳承工作極為不利。

三、少數民族檔案文獻遺產傳承保護的對策研究

(一)保證少數民族檔案文獻遺產傳承保護的完整性——宣傳教育、加強搶救力度

包括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在內的文化機構應通過各種媒體手段向群眾進行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宣傳教育,以獎勵方式鼓勵捐贈,同時加大普查力度,對珍稀的少數民族文獻遺產進行征收、贖買,通過相關國際法律條約追索流失海外的少數民族文獻遺產。對于暫時無法收集來的少數民族文獻遺產,采用復印、拍攝、拓印等方式保存,以保證我國少數民族文獻遺產的齊全性與系統性。另外,應注意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建檔保護,以補充和豐富少數民族文獻遺產的內容。例如,如今,第五批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已公布,總共244人[11]。應抓緊建立這些傳承人的檔案,納入各個少數民族文獻遺產體系中,通過文字、圖片、聲像等方式詳細記錄包括傳承人資料、非遺申報資料等全部相關資料,廣泛而系統地傳承民族智慧和民族文化。

(二)實現少數民族檔案文獻遺產傳承保護的系統性——政策法規、管理機制建設

少數民族文獻遺產的傳承保護是一項長期而龐大的工程。為此,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將少數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的保護工作納入社會發展的計劃之中,從政策制度上予以保護,建立完善的法規保障體系。由于少數民族文獻遺產的多元屬性,保管單位眾多,物權不明,極不利于少數民族文獻遺產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與傳承。因此,應盡快推進構建包括圖書館在內的民族文獻遺產多元保護主體工作。第一,確立以圖書館、民委古籍辦、檔案館和博物館四大系統為保護主體[12]。第二,四大系統內部對少數民族文獻遺產實行分級與集中管理,根據文獻遺產的價值、數量、版本等劃分等級,將原件集中珍藏于保管條件較好的省級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或民委古籍辦,并通過移交、代存、復印、掃描、拍攝等方式保證少數民族文獻遺產的全面和系統性。

(三)確保少數民族檔案文獻遺產傳承保護的可持續性——經費投入、拓展資金來源

少數民族文獻遺產的保護傳承質量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才能確保。政府應加大對少數民族文獻遺產保護的財政撥款,設立專項經費。同時,相關機構部門應該順應市場對資源配置的需求主動拓展資金來源的途徑。一方面,可以采取國外較為常見的民間團體或個人資金捐贈;另一方面,應當擴大和延伸信息資源服務的范圍,對服務方式進行創新,實現用戶和信息資源服務提供主體的雙贏。檔案館應采用先進的服務手段與服務方式,實現多樣化服務,主要包括信息加工、咨詢定向服務、社區圖書中心、圖書文化休閑等服務,讓圖書館工作人員走入市場,主動了解市場信息需求,確保少數民族文獻遺產的承保護工作發展的可持續性。

(四)保證少數民族檔案文獻遺產傳承保護的全面性——交流合作、資源共建共享

檔案館是作為少數民族文獻遺產的主要管理機構,在其傳承保護的工作中要積極引導相關機構共同合作與交流。就具體民族檔案文獻遺產而言,第一,具體民族地區可先編制和建立地州級、市級聯合檢索目錄,項目包括四大系統所存少數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的分類題名、數量、內容簡介、征集地、文獻狀況等。第二,四大系統可對于自身保存的少數民族檔案文獻資源互通有無,避免資源重復建設,形成長期的文獻材料交換機制,并定期開展學術交流活動。第三,四大系統可合作進行資源開發工作,如共同研究或編輯出版有關史料,也可以進行網上查詢利用,舉辦專題展覽,或出版電子編研文獻等,為社會提供更加完整豐富的民族歷史文化遺產內容。同時,注意加強國際性的少數民族文獻遺產學術交流與研討活動。加強跨國的少數民族文獻遺產交流活動不僅可以深入挖掘該民族文獻遺產的價值,還能引起社會各界對這一珍貴的人類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視。

(五)推進少數民族檔案文獻遺產傳承保護的智能性——數字化建設、資源開發利用

現代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已經改變了人們獲取和利用信息的方式,人們從對傳統紙質文獻信息的獲取方式轉向為對數字化、網絡化的虛擬信息獲取方式。首先,相關民族語言工作部門應加快研制的各少數民族語言的字符編碼國際標準方案,在掃描儀、OCR文字識別等技術的基礎上,對少數民族文獻遺產進行全文錄入,實現少數民族文獻信息與實體的分離,為后續的全文檢索利用打下基礎。其次,充分利用圖書情報、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先進技術方法,如利用語義網技術、本體技術、關聯數據技術等,對少數民族文獻遺產資源進行深層次的語義描述與標注,構建少數民族檔案文獻遺產語義庫,實現其知識內容的多層次、多維度和多粒度的服務方式。第三,結合少數民族文獻遺產的載體和內容特點,各相關部門不僅要建立傳統的目錄數據庫,更要構建統一標準的平臺進行資源層面的共建共享,并通過統一用戶界面在互聯網上向國內外用戶提供智能性、個性化的信息服務。

注:該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世界記憶遺產——東巴古籍文獻整合性保護研究”的(項目批準號:13CTQ04)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1]華林.少數民族歷史檔案研究述評[J].檔案學通訊,2003,05∶19-22.

[2]張公瑾,李冬生.中國少數民族古籍集解[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

[3]張公瑾.民族古文獻概覽[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275-277.

[4]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EB/○L]. 2005-12-22[2015-04-23]http∶//www.gov.cn/gong bao/content/2006/content_185117.htm.

[5][6][7][8][10]數據來源于課題組實地訪談調研.

[9][12]華林,劉大巧,許宏曄.西部散存民族檔案文獻遺產集中保護研究[J].檔案學通訊,2014,05∶36-39.

[11]]云南省文化廳.云南省文化廳關于公布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通知 [EB/○L].2014-09-04[2015-05-03]http∶//www.whyn.gov.cn/doc/public/view.php?cata=pubdoc&id=153.

作者單位: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

猜你喜歡
古籍遺產少數民族
中醫古籍“疒”部俗字考辨舉隅
遺產怎么分
關于版本學的問答——《古籍善本》修訂重版說明
我認識的少數民族
關于古籍保護人才培養的若干思考
千萬遺產
我是古籍修復師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一)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二)
遺產之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