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軸旋轉耳石復位系統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療效觀察

2016-02-10 16:39劉陽黃永望傅德慧劉麗燕高曉葳王珊珊
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 2016年1期
關鍵詞:手法復位

劉陽 黃永望 傅德慧 劉麗燕 高曉葳 王珊珊

?

多軸旋轉耳石復位系統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療效觀察

劉陽1黃永望1傅德慧1劉麗燕1高曉葳1王珊珊1

【摘要】目的評價多軸旋轉耳石復位系統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療效。 方法將149例半規管型BPPV患者隨機分為手法復位組(63例,其中后半規管BPPV 41例,水平半規管BPPV 22例)和多軸旋轉耳石復位系統復位組(治療椅復位組,86例,其中后半規管BPPV 63例,水平半規管BPPV 23例),分別行Epley法手法復位和多軸360°滾轉治療法治療椅復位治療,比較兩組的一次復位治愈率及總治愈率。結果治療椅復位組后半規管BPPV的一次復位治愈率和總治愈率分別為84.13%(53/63)、95.24%(60/63),手法復位組分別為75.61%(31/41)、87.80%(36/41),兩組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椅復位組水平半規管BPPV的一次復位治愈率和總治愈率分別為82.61%(19/23)、86.96%(20/23),手法復位組分別為54.55%(12/22)、59.09%(13/22),前者高于后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多軸旋轉耳石復位系統對后半規管BPPV的治療效果與手法復位相似,對水平半規管BPPV的治療效果優于手法復位。

【關鍵詞】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多軸旋轉耳石復位系統;手法復位

網絡出版時間:2015-12-2815:12

網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42.1391.R.20151228.1512.006.html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前庭系統疾病中最常見的外周性眩暈[1,2],其典型的臨床表現為由頭位或體位改變引起的短暫性眩暈。根據變位試驗(Dix-Hallpike試驗及Roll test試驗)所誘發的眼球震顫方向來判斷受累的半規管側別[3~5];脫落耳石位于不同半規管及管內位置,可通過Epley法、Barbecue法及Semont法等進行手法復位治療[4],使耳石回到橢圓囊內。然而,以上手法復位方法在臨床應用時,由于操作者熟練程度及患者配合度的差異,復位效果參差不齊[6~9]。因此,臨床上仍需尋求療效更為穩定的治療方式,以提高BPPV的治愈率。多軸旋轉耳石復位系統主要由三維旋轉復位治療椅、高清紅外線視頻眼罩、耳石復位工作站組成,本研究使用該系統治療BPPV患者,并與傳統手法復位治療相比較,旨在探討多軸旋轉耳石復位系統復位治療BPPV的療效及臨床價值。

1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耳鼻喉科(天津300211)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及分組依據中華醫學會耳鼻喉科學分會制定的BPPV診斷標準[3],選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經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耳鼻喉科確診的半規管型BPPV的患者149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2例,女97例,年齡22~73歲,平均45.2±6.4歲;病程最長15年,最短僅1天,平均1.97±4.32年。依據患者就診順序隨機將入選對象分為手法復位組及治療椅復位組,其中手法復位組63例,男21例,女42例,男女比例為1:2,年齡22~71歲,平均43.7±7.6歲;后半規管BPPV 41例,水平半規管BPPV 22例;治療椅復位組86例,男31例,女55例,男女比例為1:1.8,年齡27~73歲,平均46.4±9.3歲;其中后半規管BPPV 63例,水平半規管BPPV 23例。兩組年齡及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所有入選患者均行頭顱MRI及詳細的神經及耳科學檢查,排除了由中樞神經系統及內耳迷路等疾病引起的眩暈。同時,凡具有下列條件之一的患者即予以排除:①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②嚴重肥胖者,體重超過120 kg;③高血壓患者,參加臨床試驗當天,收縮壓高于140 mmHg或舒張壓高于90 mmHg;④2個月內接受過耳科相關手術、心腦血管相關手術及脊柱外科手術者;⑤24 h內服用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或抑制性藥物者;⑥老年性癡呆、腦萎縮、腦血管疾病者;⑦患有頸椎綜合征,不能配合治療操作及評價效果者;⑧2周內曾有心肌梗死及心絞痛等嚴重心血管疾病及房顫、室顫等心律失常發作者。

1.2治療方法

1.2.1手法復位組后半規管BPPV患者采用Epley法復位[4,10]:患者坐于診療床上,治療者協助其取仰臥位,頭位正中并后懸約30°,向患側轉頭45°使患耳朝下,待患者出現眼球震顫和眩暈后,將頭轉回正中后懸位,繼續向健側轉頭45°,繼而向健側同時轉動頭部及身體,至患者側臥于診療床上,其頭部偏離正中后懸位135°,最后坐起;整個復位過程中每一頭位停留至少30 s。水平半規管BPPV患者則采用Barbecue法復位[4,10]:患者坐于診療床上,治療者協助其迅速躺下轉變為仰臥位,向健側轉頭90°,再向健側同時轉動頭部及身體90°至鼻尖朝下,繼續向健側轉動90°,最后再次向健側轉動90°恢復至仰臥位。整個復位過程中頭位轉換需迅速完成,且每一頭位停留至眩暈消失后至少30 s。

1.2.2治療椅復位組采用GYHK-I多軸旋轉耳石復位系統(天津)對本組患者以30°/s勻速進行1次完整復位治療。后半規管患者BPPV采用360°滾轉治療法,以右后半規管BPPV為例,第一步:將患者安置于復位治療椅并取直立坐位(P0°Y0°)(P=垂直面;Y=水平面);第二步:使患者水平向右旋轉45°至右坐位(P0°Y45°);第三步:使患者在垂直面上向后旋轉360°;第四步:停留于右坐位至少30 s,通過紅外線視頻眼罩觀察到患者眩暈癥狀及眼震消失后,回歸至起始位置(P0°Y0°)。水平半規管BPPV患者采用Barbecue法,以右水平半規管BPPV為例,第一步:將患者安置于復位治療椅并取直立坐位(P0°Y0°);第二步:使患者沿垂直軸向后旋轉75°至正中臥位(P75°Y0°);第三步:使患者在水平面上向左旋轉360°;第四步:停留于正中臥位至少30 s,紅外線視頻眼罩觀察到患者眩暈癥狀及眼震消失后,回歸至起始位置(P0°Y0°)。

1.3療效評估及隨訪所有患者于治療后1周內保持頭直立位,臥位時抬高頭部45°,均應避免突然轉頭、低頭及仰頭動作。參照中華醫學會耳鼻喉科學分會制定的BPPV診斷標準及療效評估[3]標準評估療效。兩組患者均在首次治療后1周復診,了解其眩暈癥狀的改善程度,并再次行變位試驗(Dix-Hallpike試驗及Roll test試驗)觀察是否有變位性眼震被誘發。未痊愈的患者,在復診時再次行1次完整復位治療,并于此次治療后1周再次復診評估治療效果,直至4次完整復位治療后仍未痊愈的病例,則計入無效病例。同時,分別記錄兩組復位治療時出現惡心、嘔吐、頭暈等不良反應的例數。

1.4統計學方法以SPSS21.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兩組間一次治愈率及總治愈率均采用χ2檢驗進行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手法復位組41例后半規管BPPV患者中,一次復位治愈31例,二次治愈2例,三次治愈3例,四次治愈0例,總治愈36例,無效5例;一次治愈率及總治愈率分別為75.61%(31/41)和87.80%(36/41)。治療椅復位組63例后半規管BPPV患者中,一次復位治愈53例,二次治愈4例,三次治愈2例,四次治愈1例,總治愈60例,無效3例;一次復位治愈率及總治愈率分別為84.13%(53/63)和95.24%(60/63)。兩組間一次復位治愈率及總治愈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手法復位組22例水平半規管BPPV患者中,一次復位治愈12例,二、三次治愈均為0例,四次治愈1例,總治愈13例,無效9例;一次復位治愈率和總治愈率分別為54.55%(12/22)和59.09%(13/22)。治療椅復位組23例水平半規管BPPV患者中,一次復位治愈19例,二次治愈0例,三次治愈1例,四次治愈0例,總治愈20例,無效3例,一次復位治愈率及總治愈率分別約為82.61%(19/23)和86.96%(20/23)。治療椅復位組一次復位治愈率及總治愈率均高于手法復位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復位過程中,兩組發生不良反應例數均為0例,2周后隨訪,兩組均無復發病例。

3討論

目前研究認為BPPV的主要發病機制是由于附著于橢圓囊或球囊毛細胞表面的耳石顆粒異常分解或脫落,并在一個或多個半規管內異位聚集粘附而導致前庭感覺異常[11]。因此,BPPV復位治療的關鍵是準確判斷耳石脫落的位置并以半規管生理解剖結構為基礎精確轉動患者體位,從而將脫落耳石復位。

手法復位治療BPPV往往受到操作者經驗不足、操作不規范或操作不便等限制,使其治療效果參差不齊;而治療椅復位則可以精確控制患者轉動體位的角度,操作的準確性高。多軸旋轉耳石復位系統的工作原理是通過耳石復位工作站的內置程序操控復位治療椅,使其可在多軸向內進行360°勻速及變速旋轉,并精確定位于各軸向內任一特定角度,以達到診斷和治療BPPV的目的。診療時可通過高清紅外視頻眼罩同步輸出患者眼震動態圖像到工作站屏幕,由此可清晰觀察到患者的眼震變化。

從本研究結果來看,手法復位組與治療椅復位組后半規管BPPV患者的一次復位治愈率及總體治愈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椅復位與傳統手法復位療效相當。而對于水平半規管BPPV患者,治療椅復位組的治愈率明顯高于手法復位組,因水平半規管的生理解剖位置,復位時需將患者置于平臥位,使其水平半規管轉變為與地平線垂直的位置,并在此位置上沿水平軸整體轉動身體。手法復位時,患者平臥于檢查床上,常因轉動不便或配合欠佳而使復位中斷,導致復位效果不佳。而治療椅復位時,患者坐于治療椅上,由治療椅三維旋轉功能帶動患者在標準體位下勻速轉動,避免了操作不便或患者配合不佳對治療的影響,提高了水平半規管BPPV患者的一次復位治愈率,減少了因重復治療引起的不良反應。本研究中復位無效的病例,可能與半規管解剖變異等有關,也有研究者認為[12],耳石復位無效可能是由于耳石顆粒移動時粘附于膜性半規管,導致半規管狹窄而阻礙剩余耳石排出造成的。

本研究中隨訪時間為復位治療后2周,主要因為迷路內耳石的維持及鈣沉積是一個嚴密而緩慢的調控過程[13],耳石復位后需要一定時間在新的位置重新粘附生長。本組中兩組均無復發病例,但考慮到隨訪時間較短、本研究樣本數量有限及BPPV為一種自限性疾病,因此更大樣本的積累及長期隨訪是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綜上所述,多軸旋轉耳石復位系統作為BPPV的一種新的治療方式,具有治愈率高、操作準確、患者易耐受、療程短等特點,其對后半規管BPPV治療效果與手法復位相當,對水平半規管BPPV的療效中則優于手法復位。

參考文獻4

1Luscher M, Theilgaard S, Edholm B.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iagnostic groups amongst 1034 patients seen in ENT practices for dizziness[J]. J Laryngol Otol, 2014,128:128.

2Isaradisaikul S, Navacharoen N, Hanprasertpong C, et al. Causes and time-course of vertigo in an ear, nose, and throat clinic[J]. 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 2010, 267: 1837.

3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診斷依據和療效評估(2006年,貴陽)[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7,42:163.

4Bhattacharyya N, Baugh RF, Orvidas L,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08,139:S47.

5Balatsouras DG, Koukoutsis G, Ganelis P, et al. Diagnosis of single- or multiple-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according to the type of nystagmus[J]. Int J Otolaryngol,dio:10.1155/2011/483956.

6Steenerson RL, Cronin GW, Marbach PM. Effectiveness of treatment techniques in 923 cases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 The Laryngoscope, 2005,115:226.

7Korres SG, Balatsouras DG, Papouliakos S, et al.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and its management[J].Med Sci Monit, 2007,13:CR275.

8Prokopakis E, Vlastos IM, Tsagournisakis M, et al. Canalithrepositioning procedures among 965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Audiol Neurootol, 2013,18:83.

9Song CI, Kang BC, Yoo MH, et al. Management of 210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AMC protocol and outcomes[J]. Acta Otolaryngol ,2015, 135:422.

10溫晗光,林婷婷,陳繆安.管石復位次數對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療效影響分析[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4,22:597.

11Parham K, Leonard G, Feinn RS, et al. Prospective clin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iopathic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and bone turnover[J]. The Laryngoscope, 2013,123: 2834.

12原紅艷,張淑香.SRM-IV前庭功能診療系統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療效分析[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4,22:308.

13Lundberg YW, Zhao X,Yamoah EN. Assembly of the otoconia complex to the macular sensory epithelium of the vestibule[J]. Brain Res ,2006, 1091: 47.

(2015-05-15收稿)

(本文編輯周濤)

·研究報告·

通訊作者:黃永望(Email:ywhuanghss@163.com)

【中圖分類號】R76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299(2016)01-097-03

DOI:10.3969/j.issn.1006-7299.2016.01.026

猜你喜歡
手法復位
手法復位聯合藥物治療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的臨床效果評估
68例小兒腹股溝斜疝嵌頓手法復位的治療體會
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配合中藥治療老年橈骨遠端骨折的臨床療效
視頻眼震電圖在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手法復位中的應用
橈骨遠端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復位外固定與切開復位內固定療效比較
早期護理干預對肩關節前脫位手法復位后康復的影響
切開復位與手法復位治療跟骨骨折的體會
手法復位夾板外固定治療肱骨外科頸骨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