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恩對生產力一元決定論的辯護:一個批判的考察

2016-02-12 13:26
天府新論 2016年3期
關鍵詞:科恩歷史唯物主義

孟 捷

科恩對生產力一元決定論的辯護:一個批判的考察

孟捷

摘要:在發表于上個世紀70年代的《卡爾·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一書里,科恩試圖為歷史唯物主義的決定論版本,即所謂生產力一元決定論,進行全面的辯護??贫鞯睦碚摪▋蓚€原理,即所謂發展原理和生產力首要性原理。由于科恩在對相關理論的闡釋中不僅借鑒了來自當代分析哲學的論證技巧,而且倚重于新古典經濟學的方法論個人主義假設,因而成為英美“分析馬克思主義”流派的代表人物。本文批判地考察了科恩的理論,指出其方法上的缺陷,并與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布倫納的理論做了比較??贫饕约吧a力一元決定論的根本缺陷在于,假定生產關系僅僅具有一種功能,即適應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從而片面地理解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復雜的辯證關系。

關鍵詞:歷史唯物主義 科恩 生產力一元決定論 分析馬克思主義 布倫納

科恩生前是牛津大學的哲學家。在發表于上個世紀70年代末的《卡爾·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一書里,他試圖為歷史唯物主義的決定論版本,即所謂生產力一元決定論,進行全面的辯護。他坦承,他“要辯護的是一種老式的歷史唯物主義,一種傳統的觀念?!薄?〕科恩的全部論述涵蓋了兩個原理,即所謂發展原理和生產力首要性原理。由于科恩在論述中不僅借鑒了來自當代分析哲學的論證技巧,而且在提出發展原理時還采用了新古典方法論個人主義假設,因而成為英美“分析馬克思主義”流派的代表人物。本文試圖批判地考察科恩的理論,指出其方法上的缺陷,并將他與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布倫納的理論加以比較。本文由三節構成,第一節討論科恩的發展原理;第二節討論生產力首要性原理,以及科恩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的功能解釋;第三節通過對科恩和布倫納的比較,進一步深化了對科恩的批評,指出生產力一元決定論的根本缺陷,在于假定生產關系僅僅具有適應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唯一功能,從而片面地理解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復雜的辯證關系。

一、評科恩的發展原理

科恩對生產力一元決定論的辯護分別由他提出的兩個原理構成,即所謂發展原理和生產力首要性原理??贫鲗l展原理概括為如下命題:

生產力趨向發展貫穿整個歷史。

生產力首要性原理則被概括為:

一個社會的生產關系的性質是由其生產力發展水平來解釋的。

相對于生產力首要性原理而言,發展原理是科恩理論中更為獨特,也更為要害的部分。這是因為,首先,發展原理是生產力一元決定論的前提,如果發展命題是錯誤或片面的,自然會影響到生產力一元決定論能否成立。其次,在歷史唯物主義研究中,發展原理的提出和論證,即便非為科恩首創,也因科恩的論證而達到了極其徹底的程度。*自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國內主張生產力發展的源泉在于生產力內部的一派觀點,以自己的方式提出了“發展原理”。在最近的文章中,衛興華教授在完全不知曉科恩的前提下還試圖對這一原理進行論證。他提出,要論證生產力之所以會發展,需解決以下問題:第一,生產力發展的動機;第二,生產力發展的過程和行為。他把發展生產力的動機歸結于人的消費需要,把發展生產力的過程歸結為知識的增進,這些觀點大致對應于科恩的論證,只是不如科恩的分析更為徹底和系統。(衛興華:《科學把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研究中的唯物史觀》,《清華政治經濟學報》第2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15頁。)這種徹底性體現在,科恩試圖在完全脫離生產關系的前提下建立人的動機和行為模型,以證明生產力趨向發展的規律。在科恩之前,大約只有普列漢諾夫提出過與發展原理類似的問題。但在提出問題的同時,普列漢諾夫又在很大程度上取消了問題,因為他將問題轉換為地理環境對生產力發展的制約。普氏寫道:“歸根到底決定全部社會關系發展的生產力的發展,是由地理環境的屬性所決定的?!薄?〕英國學者里格比在談論普列漢諾夫的貢獻時指出:“普列漢諾夫意識到,……如果我們根據生產力的發展來解釋社會和政治的變遷,那么又根據什么來解釋生產力的這種發展呢?像馬克思一樣,普列漢諾夫簡單地假設生產力具有內在的發展傾向,即使在某些社會條件下,這種發展是以‘極慢的速度’實現的。他更關注的問題是,生產的發展為什么會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上存在著非常大的不平衡?!薄?〕在普列漢諾夫以后,科恩再度提出了發展命題,而且,和普列漢諾夫不同,科恩沒有在提出問題后又立即改變問題的性質,而是試圖真正回答這個問題。這樣一來,科恩就在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史上占據了一個非常特出的地位。透過科恩對發展原理的論證,我們就有可能發現,自第二國際以來流行的生產力一元決定論,會在何種意義上因其論證邏輯的透徹,反而導向自我矛盾的尷尬境地。

科恩對發展原理的論證并不復雜,在他看來,如下三個“事實性命題”支持了發展原理:〔4〕

(1)人,就其特性而言,多少是有理性的。

(2)人的歷史境遇是一種稀缺的境遇。

(3)人具有的聰明才智使其有能力改善其境遇。

科恩的論證有三點值得商榷。

第一,由第三個命題可以看到,在科恩那里,歷史發展的最終動力是知識的進步。這樣一來,對發展命題的解答就變成了: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知識或智慧發展的結果??贫鞯倪@種觀點和圣西門非常相像。普列漢諾夫在其《論一元論歷史觀的發展問題》里就曾批評過圣西門?!?〕圣西門非常深刻地看到,在歐洲社會制度的發展中,財產關系起著基礎的作用,而財產關系的這種作用又來自實業發展的需要。在繼續解釋實業發展的動力時,圣西門又提出,實業是人類智慧發展的必然結果。這樣一來,知識的發展在他那里就成為推動歷史運動的最為基本的因素。為此,他還力求發現知識發展的規律,提出,知識的演進遵循三個階段(即依次經歷神學階段、形而上學階段和實證階段)。換言之,歷史發展服從于這種人類智慧或知識發展的規律。更有趣的是,在解釋知識的發展時,圣西門也像科恩那樣訴諸個人的理性。在他看來,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社會理性的發展不過是個人理性的發展在更大規模的再現。圣西門的這些觀點和科恩是十分相近的。

把生產力的發展還原為進化的學習過程,在一定限度內是成立的。問題在于,圣西門乃至科恩對知識的定義是狹窄的。從其論述來看,這里的知識局限于直接勞動過程中的技術知識,排除了同樣隸屬于直接勞動過程,與勞動關系和分工的組織與協調相聯系的組織知識,這樣一來,人類的學習過程就被曲解了。如果我們承認后一類知識的重要性,則知識的發展就不能還原為孤立個體的學習過程。*哈貝馬斯曾試圖把生產力的進步解釋為進化的學習過程。在他那里,學習過程不僅涉及技術和組織知識的進步,而且涉及“道德-實踐領域”的知識進步,后者帶來他所謂“社會一體化”的發展,即一個社會之為生活世界所必需的統一價值和規范的確立和再生產。(哈貝馬斯:《重建歷史唯物主義》,郭官義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第二,如果說科恩只是無意識地效法了圣西門,他和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的親緣性則是一目了然的。和其他“分析的馬克思主義者”一樣,科恩在論證中運用了方法論個人主義,即以個人理性和資源稀缺性為前提,將發展原理還原為個體的最大化選擇??贫鬟@樣做,在邏輯上有其必然性,因為他要徹底撇開生產關系來解釋生產力的發展。這樣一來,生產的主體必然是孤零零的個人。然而,科恩所遺忘的是,在歷史上,個人多半是不獨立的,那些最重要的主體往往不是個人,而是不同類型的生產組織,如依靠血緣關系締結的氏族或部落,奴隸制或農奴制莊園,資本主義企業,等等。至于個體生產者如自耕農或獨立的手工業者,正如馬克思一度指出的,他們只是部分地構成封建生產方式的基礎,并在某些經濟過渡時代(如原始社會向奴隸制過渡時期,或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過渡時期)特別地繁盛過,自身并不構成一個獨立的經濟時代。*馬克思說:“小農經濟和獨立的手工業生產,一部分構成封建生產方式的基礎,一部分在封建生產方式瓦解以后又和資本主義生產并存。同時,它們在原始的東方公有制解體以后,奴隸制真正支配生產以前,還構成古典社會全盛時期的經濟基礎?!?《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71頁注釋。)對這些生產組織而言,其所面臨的歷史境遇并不是抽象意義的稀缺,而是能否取得,以及以何種方式取得更多的剩余。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伴隨考古學家柴爾德所稱的新石器時代的第一次革命,即人類實現了對食物供給的支配,剩余及其占有的問題就出現了;相應的,階級差別也產生了?!?〕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所面臨的任務就不是簡單地改善其稀缺的境遇,而是如何更多地生產和占有剩余,發展生產力只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手段。

第三,發展原理只解釋了生產力發展的趨勢,排除了生產力會出現停滯乃至倒退的情況??贫鞒姓J,在特定情況下,生產力不僅會停滯,而且可能出于社會內部原因而倒退。他舉了羅馬帝國衰落后的例子,當時歐洲的生產力水平在長達兩百年間出現了長期退化的現象。但他又把這種倒退看作歷史理論不能回答的反常情況而予以排除。*科恩說,發展原理“沒有說生產力總是發展的,更沒有說生產力從不會衰退”。 (科恩:《卡爾·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一個辯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63頁)。關于古羅馬瓦解后生產力倒退的例子和科恩的評論,參見上引書第186-187頁??贫鞯淖龇ɑ蛟S可以從經典作家那里找到根源。馬克思恩格斯曾專門指出,生產力的停滯和倒退是歷史上常見的現象。但他們又把這種停滯和倒退歸于“一些純粹偶然的事件,例如蠻族的入侵,甚至是通常的戰爭”,認為,這些事件“都足以使一個具有發達生產力和有高度需求的國家處于一切都必須從頭開始的境地?!?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61-62頁。馬克思、恩格斯在此還指出,“只有交往具有世界性質,并以大工業為基礎的時候,只有一切民族都卷入競爭的時候,保存住已創造出來的生產力才有了保障?!瘪R克思恩格斯的這種觀點意味著,生產力的停滯或倒退,不是從社會組織內部的原因來解釋的,而是歸結于外在的偶然原因。諾思和托馬斯曾針對這一點提出了批評。他們認為:“馬克思未能認識到經濟增長(從而生產力的發展——筆者按)并不是必不可免的”,而是以“有效率的所有權”為前提的?!?〕如果制度安排不能導致有效率的所有權,生產力就不能得到發展。諾思等人的這種觀點,足以表明他們支持的是前一節提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第二類相互關系。

根據以上討論,生產力的發展(以及停滯和倒退)趨勢不能脫離既定的生產方式,在抽象的個人層面來論證。特定的生產方式或獲取剩余的方式,會決定生產力的發展所采取的形式和這一發展的速度。在這里,我們可以結合奴隸制生產方式與技術進步的關系來考察這一點。

上個世紀20年代,在對布哈林《歷史唯物主義》一書的評論中,盧卡奇就曾討論了奴隸制生產方式與生產力發展之間的關系。布哈林當時流露出這樣的觀點:社會經濟的發展歸根結底取決于所謂技術。以奴隸制為例,布哈林認為,奴隸勞動只適應于某種低水平的技術,一旦采用新的技術,如一些復雜的機械,就會遭到奴隸的蓄意破壞。因此,為了采用新技術,就必須廢除奴隸制。與布哈林的觀點相反,盧卡奇認為,布哈林在此顛倒了因果關系。奴隸制并非由于低水平的技術而變得可能,相反,正是因為奴隸制成為了統治勞動的形式,才使得勞動過程的合理化以及采納合理化的技術變得不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奴隸制生產方式作為一種剩余榨取方式,就限制和妨礙了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在其晚年的本體論著作里,盧卡奇又回到他早年和布哈林的爭論,他在書中反復提到,在奴隸制生產中,由于暴力在第二類目的論活動里作為直接的、甚至唯一的手段發揮作用,就造成了這種剝削方式的原始性及其在經濟上缺乏效率,即除了外延型的增長外,不可能在給定的生產范圍內提高生產率?!?〕

盧卡奇的這些看法植根于馬克思對奴隸制生產方式的分析,并與后者完全一致。正如前文提到的,馬克思發現,在古代社會,一些最新的技術最早是在軍隊,而不是在生產中得到運用的。這種奇特的現象證明了奴隸制生產方式對于新技術的運用有一種內在的阻礙力量。但即便如此,在奴隸制生產方式下,生產力(不能把生產力僅僅歸結為技術)也在一定限度內得到過發展。這里,我們可以提醒讀者留意馬克思在北美內戰期間所寫的著作。在那里,馬克思專門討論了北美蓄奴州奴隸制經濟的發展規律。馬克思的這一分析通常不太為人注意,值得我們在此費些筆墨加以介紹。

馬克思指出,在北美奴隸制經濟中,生產的發展存在兩個特點:第一,在奴隸制生產方式下,生產的擴張靠的是人力投入這樣的粗放經營,而不是技術進步,這一點是由奴隸制生產關系的性質決定的。馬克思寫道:“由奴隸耕種的,作為南部輸出品的棉花、煙草、糖等等作物,只有在僅需簡單勞動的天然肥沃的廣大土地上大規模使用大批奴隸來經營才是有利的。主要不靠土地的肥沃性而靠投資、工作者的知識和積極性而種植的集約化作物,是與奴隸制度的本性相矛盾的?!薄?0〕第二,與第一點相聯系的是,為了實現生產的擴張,奴隸制生產方式“就必須獲得新的領地,以便使一部分奴隸主帶著奴隸得到新的肥沃的土地,并且使剩下來的那一部分奴隸主得到新的市場供他們繁殖和出賣奴隸。舉例來說,如果美國沒有取得路易西安納、密蘇里和阿肯色,弗吉尼亞州和馬里蘭州的奴隸制度早就該被掃除了?!薄?1〕這意味著,奴隸制生產方式天然有擴展的需要。這種擴張,一方面,需要有更多的土地;另一方面,也正好為奴隸的繁殖開辟新的人口市場。

因此,在馬克思看來,這種外延的粗放式擴張,而非技術進步,才是推動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動因。此外,馬克思還指出,也正是這種擴張最終激化了美國社會的階級矛盾,成為北美內戰爆發的原因。后文我們還將談到這一點。

馬克思對北美資本主義奴隸制的分析表明,在一種生產方式之下,生產力的發展采取何種具體形式,以及這種發展所具有的限度,都是由生產關系的性質決定的。依據馬克思的分析,技術——作為生產力的因素之一——之所以無法得到發展,取決于奴隸制生產方式的“本性”;另一方面,奴隸的大規模使用——作為奴隸制下生產力發展的最主要杠桿——也同樣取決于這種“本性”。馬克思的這些觀點顯然不同于流行的生產力一元決定論解釋,并為后來盧卡奇對布哈林的批判提供了背書。

基于上述討論,科恩用來其支持發展原理的三個命題,可以替換為以下三個截然不同的命題:

(1)人們必須在特定的生產關系下結合起來才會有現實的生產,由此而形成的生產方式是以擴大對剩余的占有為目的的。

(2)在給定的生產方式內,生產力會在某種特定的形式上、以特定的速度得到發展,剩余的供給也會由此得到增加。

(3)在這種特定形式上得到發展的生產力會遇到制度本身造成的極限,變革生產關系就成為生產力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因此,我們最終的結論是:

在整個歷史中,隨著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力有不斷發展的趨勢。

這個結論的潛臺詞是,如果生產關系不能得到順利的變革,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就會遇到阻礙。與科恩不同,上述原理——如果可以稱作“新發展原理”的話——不僅解釋了生產力發展的原因,也可用于解釋生產力得不到發展的原因。新的命題還避免了科恩的下述武斷,即把任何生產力的停滯或倒退都作為非典型情況預先從發展原理中予以排斥。

二、評生產力首要性原理及所謂功能解釋

在上個世紀70年代西方學者圍繞歷史唯物主義的爭論中,一些學者和張聞天類似,也區分了生產關系的兩重性,即把生產關系區分為生產的物質關系(或勞動關系)和生產的社會關系(即所有關系)??贫鞅救艘步邮苓@種區分。在討論生產力首要性原理時,科恩據此提出,生產力的變化首先引起生產的物質關系的變化,然后再引起生產的社會關系的變化。在提出這一觀點時,科恩還特地批評了與張聞天的見解相類似的另一種觀點,即主張生產力和生產的物質關系聯系太過密切,以至于后者的變化不可能是前者變化的結果,兩者毋寧是同時變化的,因此,并不存在獨立于生產的物質關系的生產力的變化??贫鞑煌膺@種觀點。在他看來,生產力不僅可以脫離生產的社會關系單獨發展,也可以脫離生產的物質關系即勞動關系單獨發展。*參見科恩:《卡爾·馬克思的歷史理論》第四章第六節以及第六章第六節的論述。

在上述準備工作之后,科恩對生產力首要性原理進行了論證??贫鲗⑵湔撟C視為一種功能解釋,根據這種功能解釋,“被解釋的東西的特性是由它對解釋它的東西的影響決定的?!薄?2〕舉例來說,鳥長有空心骨是因為空心骨有利于飛行,在這里,被解釋的現象(鳥長有空心骨)是根據它有利于鳥的飛行這一原因來解釋的??贫髡J為,對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也可作類似解釋。他寫道:“流行的生產關系之所以會流行,原因就在于它們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F存的生產力水平會決定什么樣的生產關系將提高其水平,而那類提高其水平的生產關系也就會流行。換句話說,如果K類型生產關系流行,那是因為就現存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來看,K類型生產關系適應這一生產力的發展?!?Cohen, G. A., History, Labour and Freedo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p.10. 參見段忠橋的譯文,載于段忠橋:《理性的反思與正義的追求》,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51-52頁??贫魈岢?,在這段話里包含著以下三個命題:

(1)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解釋了哪些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的發展,哪些不適合生產力發展;

(2)某一類生產關系的流行,是因為促進了生產力;

(3)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解釋了經濟結構(作為生產關系的總和)的性質。

依照科恩的意見,第(1)個命題可以解釋哪些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的發展,但不能解釋哪一種生產關系最終流行;第(2)個命題解釋了一種生產關系流行的必要條件;將這兩個命題合并,會得到第(3)個命題,只有這個命題表達了生產力首要性原理。*科恩不僅在《卡爾·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一書中,還在其他地方闡釋了其功能解釋的含義。對此,段忠橋教授有全面而精當的介紹。此處的三個命題即轉引自段忠橋教授的著作(段忠橋:《理性的反思與正義的追求》,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51-52頁)。

需要指出的是,科恩的生產力首要性原理和生產力一元決定論并不完全一致。生產力一元決定論的初始含義,是認為生產力的發展會推動生產關系也發生相應的變化。而在科恩那里,這一原本具有本體論性質的命題,變成了純粹認識論的命題。這體現在,科恩只限于以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解釋”流行的生產關系的性質,而不是從生產力的發展出發,推演出生產關系如何變化以響應這種發展。換言之,一種生產關系何以成為流行的生產關系,對他而言已不再是必須回答的問題。

科恩這樣做,在某種意義上為生產力一元決定論卸除了負擔。因為,按照他的解釋,歷史唯物主義無須從生產力的發展出發,推演出生產關系的相應變化,而只需根據生產力的水平解釋生產關系的性質。但這樣一來,也給科恩的理論招致了負面后果。在上述第(1)個命題中,他實際上承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并不止于一種。在第(2)個命題中,由于科恩只解釋了一種生產關系得以流行的必要條件,而沒有解釋其充分條件。這就帶來了段忠橋教授指出的下述可能性,即,對科恩而言,一種生產關系之所以流行,可能源于和生產力無關的其他因素,盡管這一生產關系本身在功能上也適合于生產力的發展水平?!?3〕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在解釋生產關系的變化時默認了生產力以外的因素,科恩就不自覺地走向了他要為之辯護的生產力一元決定論的反面。*科恩對非決定論因素的引入還體現在他的下述觀點上,即,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并不解釋所有生產關系的特性,而只能解釋一部分生產關系的特性。由這個觀點出發可以引出有關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多樣性的結論。(科恩:《卡爾·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一個辯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93-194頁。)但科恩并沒有令人信服地證明,這種非決定論觀點是如何與他的基本理論相契合的。

科恩對問題性質的轉換,即,他將一個本體論的問題轉化為認識論的問題,決定了他所解釋的僅僅是一種生產關系的性質必須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這種靜態匹配關系。借用一個譬喻,這相當于某種生物學理論只能解釋昆蟲的外觀在色彩上和環境相一致,至于昆蟲的外觀何以變得與環境一致,則無從解釋。在此意義上,科恩的生產力首要性命題事實上可以兼容前文概括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兩類因果關系。加拿大馬克思主義者伍德敏銳地觀察到這一點,她寫道:科恩的解釋“不包含任何特定的時序先后性(temporal sequence)。生產力動態可能會沖破社會關系的外表,并推動后者相應地改變;或者,停滯的生產力由于其不能發展,從而導致社會關系的變化,以鼓勵和加速技術進步。的確,科恩的公式能夠對應這兩種情形”?!?4〕

三、科恩與布倫納:一個比較

從方法論的角度看,科恩對生產力首要性的功能解釋,近似于經濟學里的比較靜態分析。所謂比較靜態分析,是以各種變量的均衡關系為出發點的,它要研究的是當一個變量發生變化時,各種變量之間的新的均衡位置將在何處出現。在科恩那里,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在初始狀態下的彼此適應,類似于一種均衡關系。由于不同的生產力水平是和不同的生產關系相對應的,當生產力首先發生改變后,為了重建均衡,就要求有新的生產關系。

比較靜態分析不屬于動態分析。這體現在,第一,這種分析方法抽象了時間,因為它假定朝向新的均衡的調整是立即實現的;第二,它沒有提供一個因果解釋,以說明何以變量A(而非變量B)作為自變量而先行變化。這一分析事實上默許任何一個變量都有可能作為自變量而先行變化。在科恩的分析中涉及兩個變量,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其中,生產力被看作自變量。然而,在邏輯上也可以反過來,即以生產關系為自變量來解釋整個體系的變化??贫髯约壕统姓J了這種可能性。他說,反對生產力首要性原理的一個“最有希望的思路也許是提出一種關于生產關系的發展命題,一種這樣的主張,即生產關系趨向特定方面的變化貫穿整個歷史,而且這不是因為它們之中的生產力的提高?!辈贿^,科恩又說,“我們認為,要證實任何這樣的主張都會是極其困難的?!薄?5〕然而,若從比較靜態的方法看,提出一種“生產關系的發展命題”并沒有什么實質的困難。如果存在困難的話,也只在于這一新的發展命題和歷史事實在的符合程度。但是,要在歷史理論和歷史事實之間完美地締結一致,在科恩的理論中也不是沒有困難的。正如里格比尖銳地指出的,科恩的功能解釋“在歷史經驗上的疑難是,盡管特定的階級結構未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盡管有一種趨向于停滯,甚至危機和倒退的內在傾向,但這種階級結構卻持續存在了幾個世紀?!薄?6〕科恩解決這種矛盾的辦法僅僅是宣布這些經驗是歷史的“反?!鼻闆r,并最終對其置之不理。

有趣的是,英國學者里格比在批判科恩的觀點時,曾試圖論證這種“生產關系發展原理”的可行性。在他看來,馬克思的確提供了一種不同于生產力決定論的替代理論。這首先體現在馬克思將生產關系視為現實生產過程的條件,例如馬克思說:“一切生產都是個人在一定社會形式中并借這種社會形式而進行的對自然的占有。在這個意義上,說財產(占有)是生產的一個條件,那是同義反復?!绻f在任何財產形式都不存在的地方就談不到任何生產,因此也就談不到任何社會,那么,這是同義反復?!薄?7〕里格比在此基礎上提出,在馬克思那里同時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理論:“在第一種理論中,以生產力首要性為基礎,物質生產產生社會關系。在第二種理論中,生產本身被視為一種社會活動,它受到勞動工具分配的制約,而工具的分配又是由特定的生產關系決定的,……馬克思承認生產本身是一種社會活動,這就為一種對歷史變遷非常不同的解釋開啟了理論空間,這種解釋不同于生產力決定論給出的解釋?!薄?8〕

里格比所談的后一種理論,在以布倫納為代表的當代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論著里得到了更為充分的發展。在關于近代歐洲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研究中,布倫納提出,在16世紀歐洲的不同國家和地區,由于存在完全不同的階級斗爭形式,導致產生了迥然不同的生產關系,進而塑造了生產力發展的不同軌跡。在英國,特定的階級斗爭形式導致農業生產關系變得資本主義化,即出現了馬克思在《資本論》里提到的英國資本主義農業的三位一體的階級結構;在法國,則帶來了絕對主義國家和廣泛的自耕農經濟;在德國東部和波蘭等地,出現了農奴制的重新崛起?!?9〕在這里,正如有的評論家指出的,與科恩不同,從一種社會形態向另一種社會形態轉變的首要動力,被歸于階級斗爭和生產關系的改變,而不是生產力的發展。*Hilton, R.H., Introduction, in The Brenner Debat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pp.7-8. 布倫納的理論觀點與新制度經濟學家諾思或晚近的阿西莫格魯的相似之處是明顯的。他們都強調產權關系的變化對于經濟發展的首要作用。兩者之間的不同在于,在解釋階級斗爭的作用時,新制度經濟學采用了交易費用的分析框架,將兩個階級的關系解釋為合約關系。而布倫納卻不認同這一點,在其著作中結合農奴制的例子對諾思的這種觀點提出了批判。(參見Brenner, R., “Agrarian Class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re-Industrial Europe”, in The Brenner Debat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p.16注。)

科恩試圖為之辯護的生產力一元決定論,其根本缺陷在于假定生產關系只具備唯一的功能——適應或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種決定論解釋所忽略的是,生產關系還有另外的功能,即擴大統治階級對剩余的攫取。在一種流行的生產方式中,擴大對剩余的攫取與生產力的發展決非必然是并行不悖的,兩者有可能相互矛盾。在比較近代歐洲不同國家的歷史發展軌跡時,布倫納強調了這一點。

應予指出的是,假定生產關系只具備適應或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一種功能,根源于馬克思。在歷史唯物主義的一些重要文本里,馬克思從這一角度界定了生產關系。讓我們再回到《雇傭勞動和資本》,在那里,馬克思寫道:

“人們在生產中不僅同自然界發生關系。他們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結合起來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便不能進行生產。為了進行生產,人們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關系,才會有生產。

“生產者相互發生的這些社會關系,他們借以互相交換其活動和參與共同生產的條件,當然依照生產資料的性質而有所不同。隨著新作戰工具及射擊火器的發明,軍隊的整個內部組織就必然改變了,各個人借以組成軍隊并能作為軍隊行動的那些關系就改變了,各個軍隊相互間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

“總之,各個人借以進行生產的社會關系,即社會生產關系,是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而變化和改變的?!薄?0〕

在這段引文里,最值得注意的是下面這兩句話,即,生產關系的存在是為了便于生產者“互相交換其活動和參與共同生產”,以及“社會生產關系,是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而變化和改變的”。對生產關系的這些近乎定義式的闡述有以下兩點缺陷:第一,它等同于假定生產關系的功能只有一個,即適應或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第二,這里談論的生產關系,實際上只是勞動關系,換言之,馬克思在這里沒有對所有關系和勞動關系加以區分。在區分生產關系兩重性時,張聞天也是以《雇傭勞動和資本》的這段論述為依據的,但他通過區分這種兩重性,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了生產關系的兩重功能,從而避免了馬克思的失誤。

如果我們承認生產關系具有上述兩重功能,則科恩在論證生產力首要性原理時采用的第(2)個命題,即“某一類生產關系的流行,是因為促進了生產力”,就是片面的。我們可以寫出如下兩個命題,并將其運用于對生產關系的兩重功能的區分。這兩個命題是:

(1)某一類生產關系的流行,是因為擴大了對剩余的占有,但并不一定促進生產力;

(2)某一類生產關系的流行,既促進了生產力,也擴大了對剩余的占有。

生產關系的這兩種功能,顯然對應于馬克思提到的兩種取得剩余的方法——絕對剩余生產和相對剩余生產的方法。在《資本論》里,馬克思詳細地闡述了這兩種方法對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意義。其中,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必須訴諸于殘酷剝削的手段,如延長工時、降低工資、提高勞動強度等等,這些手段往往造成對勞動力的耗竭性使用。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則需訴諸于技術進步和提高勞動生產率。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出現后,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就成為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占有剩余的主要方法,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則退居次要地位。

根據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理論,生產力的發展和剩余的占有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是互為條件或彼此促進的:一方面,獲取更多的剩余,取決于發展生產力(其主要表現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另一方面,只有進一步發展生產力,才能占有更多的剩余。不僅如此,依照《資本論》的論述,在相對剩余價值生產中,還存在實際工資伴隨勞動生產率進步而增長的可能性。這意味著,這一取得剩余的方法不僅滿足了資本家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工人的利益。*馬克思假設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取得剩余的方法,而在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流行的前提下,技術進步有可能帶來剩余價值率的上升和工人實際工資的提高,因此,筆者曾提出,馬克思通過上述假設提出了類似于“看不見的手”原理的思想。(參見孟捷、向悅文:《經濟學里的競爭:馬克思和演化經濟學比較研究》,《清華政治經濟學報》第3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

布倫納的理論貢獻,是從《資本論》對兩種剩余價值生產的討論借來靈感,提出絕對剩余勞動和相對剩余勞動的區分不僅適用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還可運用于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即作為一般分析框架來使用。*Brenner, R., “The Origins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 a Critique of Neo-Smithian Marxism”, in New Left Review, July-August 1977, p.68, p.78.另可參閱里格比的相關評價。(里格比:《馬克思主義與歷史學》,吳英譯,譯林出版社,2012年,第147-148頁。)與獲取剩余的這兩種方法相聯系,生產關系也可進一步劃分為兩個類型。布倫納的研究事實上暗含了后一區分。在布倫納看來,由特定的階級斗爭形式產生的生產關系,在英國,一方面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剩余的增長;而在德國東部或波蘭,則在促進剩余的增長的同時,壓抑了生產力的發展?!?1〕在這里,他事實上在類型學上區分了兩種不同的生產關系,只是沒有在概念上將其正式確定下來。筆者建議,可以將這兩類生產關系分別命名為榨取型生產關系和生產型生產關系。需要注意的是,在現實當中,事實上,一種生產關系可能同時具有這兩種功能,因此,對榨取型及生產型生產關系的界分,只具有理想類型的意義。一種生產關系在某些條件下,可能更多地表現出生產型功能,而在另一些條件下,則可能更多地表現出榨取型功能。在此意義上,經濟結構既可能是由兩類生產關系按某種比例結合而構成的,也可能是由具備兩種不同功能的相同生產關系構成的。另一方面,在動態演化的意義上,兩類生產關系在其所占比例上的消長,或者相同生產關系的兩種不同功能的消長,可以用于區分特定經濟結構或生產方式發展的不同階段。

在將絕對剩余生產方式和相對剩余生產方式作為一般分析框架來運用時,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這兩種擴大剩余占有的方式(以及相應的生產關系或其功能)往往是相互聯系或彼此結合的。我們可以談論各自的比重,但肯定不能假設只有唯一一種剩余生產方式在經濟中起作用。諸如東歐農奴制復興的例子,可以看作個別極端的情形。在《資本論》里,馬克思認為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在以機器大工業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經濟里是占據主導地位的獲取剩余的方式,這在理論上也是一個假設,而且這種假設并沒有、也不應該排除絕對剩余價值生產的作用。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其實從來沒有消失,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一點在盧森堡和哈維的著作里得到了強調。依照哈維的觀點,將原始積累僅僅作為資本主義前史的觀點是片面的,與原始積累相類似的“剝奪性積累”在資本主義歷史上從未停歇過,是資本積累的重要維度之一?!?2〕

第二,借用里格比的表述,“絕對剩余勞動和相對剩余勞動的區分也適用于前資本主義階級社會,但在這些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是絕對剩余勞動?!薄?3〕不過,依靠絕對剩余勞動增加剩余畢竟是有限度的,這一限度的高低受到階級斗爭的調節。對于統治階級而言,在長期內,必須發展相對剩余勞動以增加其剩余,并借此遏制社會矛盾。在歷史上,無論是特定生產方式自身的演進,還是不同生產方式之間的更替,都可視為這兩種剩余勞動各自所占比重的此消彼長的過程。從長期趨勢來看,可以假定,相對剩余勞動以及與之對應的生產關系所占據的比重有趨于增加的趨勢。這一觀點呼應了我們在批判科恩的發展命題時所得出的結論。

參考文獻:

〔1〕〔英〕科恩.卡爾·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一個辯護〔M〕.段忠橋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序言,Ⅲ.

〔2〕〔俄〕普列漢諾夫.馬克思主義基本問題〔A〕.王蔭庭.普列漢諾夫讀本〔C〕.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192.

〔3〕〔英〕里格比.馬克思主義與歷史學〔M〕.吳英譯.譯林出版社,2012. 78.

〔4〕 〔英〕科恩.卡爾·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一個辯護〔M〕.段忠橋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82.

〔5〕王蔭庭.普列漢諾夫讀本〔C〕.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21-22.

〔6〕〔英〕柴爾德.人類創造了自身〔M〕.安家瑗,余敬東譯.陳淳校.上海三聯書店, 2012.第5章.

〔7〕〔美〕諾斯,托馬斯.西方世界的興起〔M〕.厲以平,蔡磊譯.華夏出版社,2009.223-224.

〔8〕Lukacs, G., “N. Bukhari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PoliticalWritings:1919-1929, ed. by R. Livingstone, New Left Books, 1972, pp. 134-142.

〔9〕〔匈牙利〕盧卡奇.關于社會存在的本體論:下卷〔M〕. 白錫堃,張西本,李秋零譯.重慶出版社,1993.327.

〔10〕北美內戰〔A〕.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C〕. 人民出版社,1963.353.

〔11〕北美內戰〔A〕.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C〕. 人民出版社,1963.354.

〔12〕〔英〕科恩.卡爾·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一個辯護〔M〕.段忠橋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17.

〔13〕段忠橋.理性的反思和正義的追求〔M〕.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7.55.

〔14〕Wood, E.M., “The Separation of the Economic and the Political in Capitalism”,NewLeftReview, 1981, Ⅰ/No.127, p. 73.

〔15〕〔英〕科恩.卡爾·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一個辯護〔M〕.段忠橋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89.

〔16〕〔英〕里格比.馬克思主義與歷史學〔M〕.吳英譯.譯林出版社,2012.151.

〔1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C〕. 人民出版社,1980.24-25.

〔18〕〔英〕里格比.馬克思主義與歷史學〔M〕.吳英譯.譯林出版社,2012. 175-176.

〔19〕Brenner, R., “Agrarian Class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re-Industrial Europe”, inTheBrennerDebat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Brenner, R., “The Agraian Roots of European Capitalism”, inTheBrennerDebat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20〕雇傭勞動與資本〔A〕.馬克思格斯全集:第6卷〔C〕.人民出版社,1965. 486-487.

〔21〕Brenner, R., “The Origins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 a Critique of Neo-Smithian Marxism”, inNewLeftReview, July-August 1977, p.60, p.78.

〔22〕〔英〕哈維.剝奪性積累〔A〕.哈維.新帝國主義〔C〕.初立忠,沈曉雷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23〕〔英〕里格比.馬克思主義與歷史學〔M〕.吳英譯.譯林出版社,2012.147.

(責任編輯:王云川)

[收稿日期]2016-04-07

[作者簡介]孟捷,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清華大學經濟學研究所教授。北京100872

猜你喜歡
科恩歷史唯物主義
桂盟科恩斯
辯證法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內在統一——以《資本論》第一卷為例
歷史唯物主義的五種西方重構模式解析
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中的人道主義思想
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馬克思正義觀再思考
從理性主義到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利益觀的形成理路研究
永不愈合的創傷
球迷悼念 這一夜為沙佩科恩斯足球隊流淚
“神啊,我準備好了”
木蘭花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